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二野成立三大兵團,陳賡為何沒能出任野戰軍副司令員?

2024-03-01歷史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決定】,將全國各大戰略區的部隊進行統一整編,規定軍番號的排列數為70個。

不過,因為當時遼沈戰役剛剛結束,淮海戰役正在舉行,加上即將舉行的平津戰役,因此全軍統一番號的工作一直到第二年才完成。

這也是我們在不同資料中,會出現同一支部隊稱呼不同的情況。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正式改稱第二野戰軍,轄三、四、五三大兵團共九個軍,三個兵團司令員分別是陳錫聯、陳賡、楊勇。

一比較就很容易發現,陳賡在三個兵團司令中最特殊。

畢竟1955年授銜時,陳賡是大將,而陳錫聯、楊勇都是上將。

陳謝集團

1945年8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各戰略區抽調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三的兵力組建野戰兵團,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劉鄧率領的晉冀魯豫軍區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下成立。

當時,晉冀魯豫軍區所屬的二級軍區分別抽調主力組建野戰部隊。陳賡的四縱也只是晉冀魯豫軍區以太嶽軍區部隊組建而成,和其他各縱隊並沒有很顯著的區別。

晉冀魯豫野戰軍成立後,即在中央命令下,著力粉碎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進攻。

一直到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一共五個縱隊(下轄缺五縱),挺進大別山的部隊就占了四個,與此同時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新成立8、9、10、11、12五個縱隊。

當時,陳賡的四縱當時正在晉南開展反攻,配合野戰軍主力作戰。

在中央原定的計劃中,陳賡的四縱是要調往陜北,配合西北野戰軍反擊胡宗南,不過在決定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中央改變了計劃,讓陳賡率四縱出擊豫西。為了加強部隊實際戰力,中央調以太行軍區新成立的九縱與四縱一起行動,統一受陳賡指揮。當時一同劃歸四縱指揮的還有孔從洲起義部隊。

陳謝集團(謝富治任四縱政委)也就應運而生。

應該說陳謝集團當時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兵團,只是中央沒有正式的成立兵團指揮部,陳賡以四縱司令員的身份,同時指揮四縱、九縱以及孔從洲38軍起義部隊一部份。

盡管中央仍然有命令,陳謝集團歸劉鄧指揮,但實際上已經負擔獨立的作戰任務。

除去東北外,當時全國戰場形勢異常嚴峻,胡宗南部大舉進攻陜北,華東解放區也面臨國民黨軍重兵壓境,晉冀魯豫根據地更是處於四戰之地,中央下定決心出擊外線作戰,是一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險棋。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西北野戰軍同時發起榆林戰役,陳謝集團出擊豫西調動敵人,華野也於七月分兵,配合作戰。

從執行任務上來看,陳謝集團與劉鄧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以及陳粟率領的華野西兵團是屬於同級。

盡管陳謝集團兵力少,但仍然可以視作是戰略集團。

從1947年7月至1948年初,陳謝集團圍繞潼關、洛陽、西安之間來回作戰,使得國民黨軍疲於奔命,蔣介石一度親臨西安,親自部署這一線的防守。

陳謝集團經過半年多苦戰,來回呼動敵人,為後續開辟豫陜鄂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到1948年初,隨著形勢的變化,中央又有了新的決斷。

差點成立的豫陜鄂野戰軍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猶如一把尖刀插進敵人心臟。

盡管從戰略上來講是個偉大的勝利,可劉鄧大軍並沒有實作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的目的,只是零星建立起了幾塊小的根據地。走出大別山後,劉鄧大軍已經十分疲乏,急需休整。

當時中原地區國民黨軍仍然囤積重兵,並呈現進攻態勢。

有鑒於此,中央開始醞釀新的計劃。

1948年年初,黨中央毛主席決定,由粟裕率領華野一、四、六三個縱隊南下,同時組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粟裕,一、四、六縱隊合編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粟裕任司令員兼政委。

毛主席計劃醞釀第二次挺進大別山,調動中原地區國民黨軍,並要求劉鄧大軍在沙河、淮河一線休整結束後,即轉移至豫陜鄂地區,與陳謝集團、華野陳唐兵團匯合,執行大踏步機動作戰,盡可能的殲滅敵人。

應該說中央一開始對在中原地區打大仗沒信心,戰略戰術上偏向於保守。

為了配合這一戰略,中央決定成立三個中央分局。

一、華東局東南中央分局,以粟裕為書記、葉飛、金明為副書記,負責指揮南下的東南野戰軍;

二、華東局華中中央分局,陳毅任書記、鄧子恢為副書記,指揮豫皖蘇軍區、蘇北兵團(這其中涉及細節上的調動,這裏不做過多說明);

三、中原局豫陜鄂中央分局,宋任窮任書記。

宋任窮記得很清楚,當時他接到中央命令,調他到豫西去,和陳賡一起經營豫陜鄂地區。

當時,陳謝集團以伏牛山為中心建立的豫陜鄂解放區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中央不僅決定在豫陜鄂解放區成立中央分局,還計劃組建豫陜鄂軍區,陳賡任軍區司令員,宋任窮任軍區政委,同時成立豫陜鄂野戰軍,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

不過,這一切都讓粟裕一封「子養電」改變了。

在後來許多年裏,我們對粟裕戰略級眼光的認識,也是從這一封電文開始,事實的發展也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

中央後來決定,不成立東南野戰軍,原定的華東局東南分局中央局也不成立了,各大野戰軍齊聚中原打打仗。

當然,原定的豫陜鄂中央分局、豫陜鄂軍區、豫陜鄂野戰軍後來都沒有成立。

陳謝集團後來也歸建晉冀魯豫野戰軍。

1948年8月,中央決定成立新的中原軍區,就以劉鄧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為基礎,加上陳謝集團四縱、九縱兩個縱隊(當時孔從洲的起義部隊已經轉為地方部隊)以及第十一縱等7個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

不過,在新成立的這個中原野戰軍中,陳謝集團的比重就要大的多。

劉鄧大軍從大別山走出來以後損失很大,各縱隊其實都不滿編,主力縱隊只有一萬余人出頭,可當時光四縱就有32000多人,九縱有20000多人。

而且打了洛陽戰役後,陳謝集團又繳獲了不少武器裝備,整體實力大大增加。

陳賡未出任中野副司令員

就從陳謝集團占中野比重來講,陳賡兼任野戰軍副司令員,也不算是很過分。

不過,中央那時顯然有更深的考慮。

不少的文章有說法稱,陳謝集團回歸晉冀魯豫野戰軍後,因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一部份四縱幹部頗有些驕縱,影響了部隊團結,劉鄧首長對此很不滿意,間接影響了陳賡職務升遷。

這種坊間傳言純屬是無端臆測。

中央采納粟裕的意見後,就是要集中兵力打大仗,盡管在一開始計劃裏仍然持謹慎態度,但這個基調算是建立下來了。

只是,兩大野戰軍配合作戰,畢竟不是兒戲。

之前打洛陽戰役,華野陳唐兵團與陳謝集團就有些小沖突,雖然仗打的還不錯,但兩軍在戰法上有很大的差別,配合也不夠默契。

於是中央決定,調陳毅到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任職,加強指揮。

本來中央那時還考慮,讓陳毅全職任中野第一副司令員,後來在粟裕一再要求下,仍然兼任華野司令員、政委。

這麽一來,兩軍配合作戰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由陳老總出面協調兩大野戰軍,再合適不過。

從陳老總後來在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期間的職能看,顯然陳賡就沒有辦法起到這樣的作用了。

也有人認為,鑒於陳謝集團在中野的比重,難道不應該讓陳賡到野司任副司令員,協調指揮關系嗎?

在我看來,完全沒必要。

陳謝集團四縱、九縱原來就是晉冀魯豫野戰軍野戰軍下轄,陳賡更是劉鄧首長麾下一員心腹愛將,就算彼此分開差不多半年多,但也不至於生疏到還需要協調指揮。

陳謝集團與晉冀魯豫野戰軍之間關系,總比中野與華野之間的關系更親近。

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原野戰軍成立時,李先念出任了野戰軍副司令員。

當年中原突圍,李先念帶著原來中原軍區一部份隊伍到了豫鄂陜邊建立了根據地,後來被調回延安後,李先念就一直在為反攻中原做準備。1947年5月,李先念出任中原局第二書記、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以原來李先念的新四軍第五師的一部份隊伍,後來李先念率領十二縱南下,與劉鄧大軍會師,所以新成立的中原野戰軍,有李先念新四軍五師一部份部隊,加上李先念原來就是中原軍區司令員,由他出任中原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兼野戰軍第二副司令員,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面對陳毅、李先念這樣的老資格,陳賡自然也就無緣野戰軍副司令員。

中野成立後,陳賡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專任四縱司令員(不再指揮九縱)。無疑也有些委屈,畢竟過去在抗戰時期的一些老部下,如王近山等都已經是縱隊司令員。

1949年2月,中野改稱第二野戰軍後,不再專設副司令員,陳賡任四兵團司令員,這一時期的第四兵團盡管還是以四縱為基礎,但與之前的陳謝集團已經有了很大不同。

盡管陳賡仍未能出任野戰軍司令員,但職務上依然有很大的區別、

當時二野還設有前委,成員一共五人,除了劉鄧兩位首長外,還有張際春、李達以及陳賡,其中陳賡的排名還在野戰軍參謀長李達之上。

這主要是因為陳賡當時還是中央候補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