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去到每個省會城市,我都必定會去當地的省博物館。也有幸參觀過了不少省博,但是我從來沒有寫過關於省博的遊記,主要是覺得一個省博涉及到的知識面太廣了,我的三腳貓知識儲量不足以班門弄斧。但現在又覺得,記憶都是短暫的,只有文字才能永恒,如果不將自己看到的東西用文字記錄下來,那遲早相當於沒曾去過那個地方。所以,這是我第一篇關於省博的遊記,為自己而記錄。
2014年1月1日,我們來到了山西博物院。
山西省博概況
山西省博前身為民國八年(1919年)建立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 ,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年的歷史了。其展覽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共有藏品超過50萬件。 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 ,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山西省博(背面)
山西,簡稱「晉」,這個稱呼的來源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實行了分封制,周武王駕崩後不久,其子成王即位,成王冊封了同胞弟姬虞為唐王。古人以「伯、仲、叔、季」來稱呼兄弟的排行,因為姬虞是周武王的第三個兒子,所以姬虞又被叫為唐叔虞。當時的唐國就在山西境內。唐叔虞死後,其子姬燮(燮父)繼位,改國號為晉。這就是 山西簡稱的由來 。
山西博物院展覽面積一共4層。一層有兩個臨時展廳、文創商店;二層是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等展廳;三層是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天下晉商等展廳;四層是翰墨丹青、瓷苑藝葩、玉棍華夏、土木華章。因為時間比較緊迫,我直接從二樓開始觀賞。
因為位於太行山之西,山西由此得名。早在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西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華夏文明搖籃」,「文明搖籃」展廳主要展示了山西石器時代的遺址及文物。我匆匆走過「文明搖籃」展廳,來到了「夏商蹤跡」展廳,青銅文物讓我挺感興趣的。山西博物院裏有很多文物都萌萌噠,下面就主要挑選幾件我覺得有意思的文物來介紹一下。
獸形觥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在大禹時期,就有「杜康釀酒」的傳說,「酒池肉林」也讓商紂王在歷史上遺臭萬年。商朝人十分喜歡喝酒,幾乎個個都是酒鬼,這也導致了商朝發達的酒文化。商人制作了飲酒器、盛酒器、溫酒器等不同的酒器,比如爵、觚。
觚和爵是商朝貴族墓葬中最常見的酒器。作為造型像喇叭的飲酒器,觚盛行於商朝和西周。山西博物院裏的這件雲紋鈴觚,其底部有一個小銅鈴,用它喝酒時,這個銅鈴就會叮當響。
在省博裏,我看到的第一個萌萌噠的文物莫過於眼前的這個獸形觥了。這個「觥」,就是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裏寫的「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裏的「觥」,它是一種盛酒器。
獸形觥
這個獸形觥可能源於商朝晚期的方國宗親貴族的墓葬,這個「獸」並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動物,但大嘴巴、尖耳朵造型給人一種很萌的感覺,它的器蓋可以向上開啟,器身紋有多種紋飾,整體很精致。
青銅觥盛行於商朝和西周,像這樣精美的青銅觥一般出現在較高等級的墓葬中,河南、陜西出土的青銅觥比較多,山西較少發現。這件獸形觥是非常珍貴的。
鸮卣
我在省博裏看到的第二件萌物叫鸮卣。鸮是指貓頭鷹,卣是古代用作祭祀時的酒器。這件商朝晚期制造的青銅器,由兩只貓頭鷹背對著組成,蓋為雙鸮首,圓頭、環目、彎眉、尖喙,腹作雙鸮身,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十分可愛。
鸮卣
鸮卣
鳥尊
自周平王將都城東遷洛陽,東周開始,周朝由盛轉衰,諸侯國群起,戰爭頻繁,這段時期也被稱為 春秋時期 。而晉國是春秋時期公認的強國,在晉國六百多年的歷史中,其中約一百年時間稱霸中原,「晉國霸業」展廳就展出了很多春秋時期晉國出土的瑰寶。
在進入「晉國霸業」展廳時,還沒到十點鐘,遊覽大軍還沒到來,我徑直小跑到了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鳥尊前。 山西博物院院徽就是鳥尊 。
鳥尊
鳥尊以鳳凰回眸為主造型,在鳳鳥的背上站立著一直小鳥,並形成了鳥尊器蓋上的抓手。鳳尾下有一象首,垂到地的象鼻與鳳鳥的雙腿形成了穩定的三點支撐。
周人崇拜鳳凰 ,在周文化中,鳳凰象征臣下,這個鳥尊既表達了對周天子的忠心,也表達了擁有著招攬賢臣的意願。
鳥是商周青銅器中十分常見的元素 ,北方出土的多為鳳凰、猛禽等大型禽鳥為造型的鳥尊,而南方出土的大多是以鴨、鴛鴦等水鳥為造型的鳥尊。
從這鳥尊的蓋子和內壁均鑄有「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彜」的九字銘文可以看出,這件鳥尊主要用於宗廟祭祀的,其初代擁有者就是 第一代晉侯——燮父 。
叔虞方鼎
作為晉國立國創業的始祖、三晉文化的創始人,唐叔虞的功績不可磨滅。叔虞方鼎由唐叔虞制作,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唐叔虞自作之器,出土於其子晉侯燮的墓中。鼎內壁有八行共48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在舉行盛大祭典之後對唐叔虞進行賞賜,叔虞稱頌王恩,所以鑄造了此鼎以紀念。
叔虞方鼎
鳥蓋人足盉
鳥蓋人足盉是我感覺到奇怪的青銅器 。這是一件西周的盛酒器,出土於晉獻侯夫人墓中。盉是商周時期用來調和酒味濃淡的器具,一般有三足或四足。這件盉的主體是一個扁圓形,蓋是一只鳳鳥,前為龍首,後為獸形鋬(鋬是指器物上用手提的部份)。之所以說這件盉讓我感到奇怪,還不如說內心有一種復雜的感覺,主要是因為盉的足部是由兩個裸體的人半蹲而成。從古至今,裸體都是不文明的行為,同時還有侮辱的意味。所以史學家們推斷,這兩人應該是被奴役的奴隸,是西周等級制度的犧牲者。
鳥蓋人足盉
侯馬盟書
在晉國晚期,公室衰微,六卿專權,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封韓、趙、魏為諸侯,戰國氣胸格局正式開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打擊異己,會經常舉行盟誓活動,盟書一式兩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在地下或沈在河裏(以取信於鬼神)。 盟書又稱為「載書」 。
侯馬盟書是山西省博館藏的十大國寶之一 ,因在山西侯馬市的侯馬晉國遺址出土而得名。出土的侯馬盟書一共有5000多件,可辨認的有650+件。侯馬盟書由玉石制作,上面有朱紅色的盟辭,絕大多數為圭形,也有圓形和不規則形狀,最大的大約32*4cm。
侯馬盟書
銅犧立人擎盤
銅犧立人擎盤是一件戰國的青銅器。眾所不周知,剛鑄造好的青銅器是金色的,可能金色天生就是尊貴的顏色,戰國時期,青銅器是貴族的象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與征戰,而「犧」是古代對祭祀所用牲畜的稱呼 。
但眼前的這件銅犧立人擎盤的「犧」並不是某種動物,而是犀牛、豬、牛等多種動物的結合體,在犧背上有一雙手捧著柱子的女子,柱子頂端有一個可以隨著柱子轉動的鏤空圓盤。因為目前還沒有類似的器物出土,因此專家們還無法確定它的用途。
銅犧立人擎盤
胡傅溫酒樽
在二樓匆匆逛完後,我來到了三樓「民族熔爐」展廳。
山西地處中原腹地與塞外草原的農牧交錯地帶,自古以來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爐。胡傅溫酒樽就是西漢時期胡漢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文物。胡傅溫酒樽同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底部由三頭熊形成的三足支撐著酒樽,蓋和器身均繪著浮雕的虎、羊、牛、猴等十多種動物,滿滿的草原風。
胡傅溫酒樽
司馬金龍漆畫屏風板
提起山西省博的明星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出土於司馬金龍墓的漆畫屏風板。它曾出現在 【國家寶藏】 中,由唐嫣羅晉夫婦演繹了它的故事。漆畫屏風板又叫木板漆畫,其所屬的主人司馬金龍是晉皇族後裔,在北魏襲爵做官,備受寵信。從司馬金龍墓中出土的較完整的漆畫一共有5塊,組成了一組人物故事彩繪漆屏風,其內容大多宣揚帝王、忠臣、孝子、列女的故事。省博的文創商品店裏有很多關於這個木板漆畫的文創品。
司馬金龍漆畫屏風板
這個漆畫屏風板的色彩非常濃艷,在藝術風格上與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比較接近,呈現出鮮明的東晉、南朝文化特征,對於探討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價值。
駱駝俑
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下的中心地帶,且山西處於遊牧區和農業區的過渡地帶,成為了諸多民族融合最密集的地區。在這個時期,山西地區商貿十分繁榮,活躍著許多沿著絲綢之路入華的胡商。而這些胡商一般是利用駱駝馱著來自中亞、西亞、地中海地區的物產來到中國的。所以在北朝的墓葬中可以見到很多神態各異的駱駝和胡俑。
我挺喜歡看這些駱駝陶俑的,因為這些都有一種很讓人忍俊不禁的表情,活脫脫的表情包,讓人看了心情會變得很好。
結語
雖說「地下文物看陜西、河南」,但是山西省博超過50萬件文物可不是三五天走馬觀花就能參觀完的,更別提我就只有四五個小時的時間而已。這次參觀山西省博這一行程就如這篇文章一樣戛然而止,但參觀山西省博是讓人意猶未盡的。
既然他們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那我先挖一個坑,看下今年還有沒有時間去大同一趟,好好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雄壯。
現在已經進入了6月,2024都要過半了。今年我還去了哈爾濱、徐州、杭州,但因為各種原因,遊記一直擱置了。感覺也不是很多人看,突然就沒有了太多動力。就如這篇文章,幾次要「流產」,斷斷續續寫了三四個月。
希望能得到你的支持與鼓勵[送心][送心][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