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曲絕響知音少:古琴裏的中國史

2024-07-31歷史

嵇康在臨刑前最後一次彈起了古琴。

在公元 263 年的洛陽,「竹林七賢」裏擅長彈古琴的嵇康,迎來了生命的盡頭。

早在十四年前,也就是 249 年,權臣司馬懿搞了場政變,曹魏政權就這麽到了司馬家手裏。嵇康跟曹魏家族聯姻,娶了曹操孫女長樂亭主,他一直對司馬家很冷淡,還拒絕合作,最後把當時掌權的司馬懿兒子司馬昭給得罪了。

多次征召都沒啥結果,司馬昭就聽了謀士鐘會等人的主意,找個借口把嵇康給殺了,為的是警告那些還忠心於曹魏家族的朝臣和名士。

這一年,嵇康剛好四十歲。

臨刑的時候,嵇康擡頭瞅瞅日影,明白行刑還早著呢,就跟前來送行的兄長嵇喜要了一張古琴,最後彈了一遍自己鐘愛的古琴曲【廣陵散】。

曲聲停了以後,嵇康嘆了口氣講道:「之前袁孝尼要跟我學這曲子,我老是執拗著不教給他,真可惜呀,【廣陵散】從今往後就沒啦!」

講完之後,嵇康坦然赴死。

【01】

嵇康彈奏的古琴,以前有好多不同的樣式。

1978 年,在湖北隨縣的曾侯乙墓挖出了一把公元前五世紀戰國時候的十弦琴;1970 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也弄出了一把西漢時期的七弦古琴。跟如今的古琴不一樣,這兩把古琴的琴面上都沒十三個徽位,所以只能彈散音,不能像現在有十三徽位的古琴那樣,同時彈散音、按音和泛音。

另外,新中國建國後,湖北荊門郭店出土過一把戰國時期的七弦琴,它的底板和面板是分開浮擱著的,並非像後來那樣粘在一起。從這能看出,先秦時期甚至西漢初期的古琴,在形制上還沒固定為如今常見的古琴樣子。

雖說古琴啥時候起源的還沒個準兒,但它作為咱中國樂器裏少有的本土樂器,早在春秋戰國那陣兒,就在中原地區廣泛傳開啦。當時在齊國的都城臨淄,居然有「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的熱鬧場面,這能看出那時候的古琴演奏,在社會各個階層都很流行。

那時候,各個諸侯國裏都有精通琴藝的樂官,像楚國的鐘儀、晉國的師曠這些人,都是史書上有名的古琴琴師。魏國的魏文侯特別喜歡古琴音樂,有一回,魏文侯聽琴師彈新曲子,居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足見當時古琴的魅力有多大。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了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據說,俞伯牙是晉國有名的琴師,有一回他出使楚國,意外碰到了樵夫鐘子期,鐘子期很懂琴,他倆成了知音。後來,鐘子期病死了,俞伯牙悲痛萬分,專門到鐘子期墳前彈奏古曲【高山流水】,接著挑斷琴弦,砸了心愛的琴,俞伯牙特別傷心地說,唯一的知音沒了,彈琴也沒人懂了,打這以後,俞伯牙就不再彈琴了。

琴聲悠揚,懂的人自然懂。

在伯牙和子期之後好幾百年,到了西漢的時候,有個才子叫司馬相如,他很會彈古琴。有一回,司馬相如應朋友之約,去四川臨邛大富豪卓王孫家裏參加宴會喝酒。在宴會上,司馬相如彈了【鳳求凰】等好多首古琴曲。那時候,卓王孫有個女兒叫卓文君,卓文君剛結婚不久丈夫就死了,正回娘家守寡呢。卓文君自己也精通音律,聽到司馬相如的彈奏,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後來竟然跟著司馬相如一起跑了。

卓王孫氣得不行,發誓絕對不管女兒。後來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被生活逼得沒辦法,回到臨邛那地兒開酒館賣酒。以前的千金小姐卓文君,也不顧身份親自「當壚賣酒」,司馬相如還老是跟下人們一塊洗刷鍋碗,把臨邛弄得鬧哄哄的,都說巨富卓王孫的女兒女婿在街上幹活賣酒。最後,抹不開面子又顧念親情的卓王孫沒法子,只好給了卓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司馬相如這才能夠去鉆研琴曲詩賦,後來還得到漢武帝賞識,一路高升。

那時候,陳皇後遭漢武帝冷落,獨自待在長門宮,於是陳皇後請司馬相如幫著寫了一篇【長門賦】獻給漢武帝,漢武帝讀了以後很受感動。後來的人依據這個事兒,創作出了琴曲【長門怨】。

【02】

不過西漢東漢這四百年很快就過去了,等到了三國魏晉那會兒,隨著嵇康離世,古琴作為名士的標誌,已經有種搖搖欲墜的感覺了。

嵇康被殺害的那一年,誣陷嵇康的鐘會帶兵攻打並滅掉了蜀漢。過了兩年,也就是 265 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公然篡奪曹魏政權建立了西晉,到公元 280 年又攻打滅掉了吳國,終結了三國相互對峙的分裂狀況。

西晉雖說把全國給統一了,可向來靠陰謀詭計出名的司馬家族沒多久就陷入了長時間亂糟糟的「八王之亂」。那時候,吳國覆滅後身為亡臣的張翰,被迫來到洛陽當官。

張翰的老爹是從前吳國的大鴻臚張儼,出身名門的他擅長彈古琴,還創作過琴曲【秋風】,表達的是「秋風起兮白雪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那種懷念南方故鄉的心思。

眼看著西晉亂成一團,離家很遠的張翰不想幹了。後來,張翰以想念家鄉的菇菜(茭白)、蒓羹和鱸魚為理由,就辭官回吳縣(如今的蘇州)老家了。在辭官前,張翰滿是感慨地說道:

人生重在過得順心,哪能跑到幾千裏外去當官,就為了求個名聲爵位呢?

動了情的時候,他寫出了【思吳江歌】:

秋風一吹樹葉飛,吳江的水喲鱸魚肥。

離家三千裏面還沒回,滿心怨恨難控制,只能仰天悲嘆。

沒多久,張翰辭官回了老家。打這以後,在中國琴史跟文學史上,就有了「蒓鱸之思」這麽個好看的典故。

先秦那時候,古琴常常和瑟以及歌詠一塊兒配合著演奏,這叫「琴瑟和諧」,也就是「弦歌」。【尚書·益稷】裏,記著當時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詠」,說的是用擊器打著拍子,拿琴和瑟給歌詠伴奏。這麽看,精通古琴的張翰,他彈的琴曲【秋風】也是帶著弦歌的韻味呢。

那時候,張翰所在的時代正處於魏晉,在魏晉之前的漢代,古琴的樣子還有十弦、七弦的,底板和面板也是分開浮擱著的。可到了魏晉,古琴的形制慢慢定下來了。如今流傳著說是東晉人顧愷之畫的【斫琴圖】,裏面描繪了古代文人制作古琴的情景,能看到東晉時的古琴,已經有了現在古琴的十三徽位,琴面和底板也合在一起了。這麽看,大概在魏晉那會,中國古琴的形制,就成了後世流傳的樣子。

魏晉南北朝時古琴定型,這就讓斫琴術持續進步。到了隋代,隋文帝楊堅的兒子蜀王楊秀,竟然「造琴千面,散布人間」。楊秀在四川搞的造琴活動以及技術傳承,讓隋唐時期四川的古琴斫制在全國出了名。

隋朝存在也就三十八年就沒了(581 - 618 年),唐朝取代隋朝之後,在四川出了個善於制作古琴的雷氏家族,四川雷氏家族做出來的古琴,在唐朝還有後來都被叫做「雷琴」,他們做琴的手藝好,琴音好聽又正統,被後人一直看重稱贊。

在宋代,蘇東坡家裏曾收藏著一把在唐代開元十年(722 年)制作的「雷琴」。蘇東坡在【雜書琴事·家藏雷琴】裏講過,這把琴的特點是「琴嶽容不下手指,可弦不斷,這是琴最妙的地方,只有雷琴這樣。想找其中的方法找不到,就把他收藏的雷琴弄壞來找。琴聲從兩池之間發出,琴背微微隆起,像薤葉似的,聲音要出來卻受阻礙,徘徊著出不來,所以才有余韻,這是最不傳的妙處。」

「雷琴」在唐代那會兒就聞名天下了,在四川的雷氏家族裏,要數琴人雷威做的琴最出色。據說,雷威常常專門在刮大風下大雪的時候,跑到深山老林裏,聽聽樹木被風吹的動靜,然後挑揀好木材用來做琴。

在唐代,四川雷氏出了雷儼、雷霄、雷鈺、雷文、雷會等斫琴的名人,他們斫的「雷琴」,像故宮博物院裏藏著的「九霄環佩」琴、「春雷」琴、「大聖遺音」琴、「飛泉」琴、「玉玲瓏」琴,還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現藏的「枯木龍吟」琴,這些歷經千年留下來的,都是中國古琴藝術的寶貴見證。

【03】

當四川的雷氏家族在大唐帝國聲名遠揚的時候,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 年),25 歲的詩人李白從四川老家啟程,「仗劍離鄉,辭別親人去遠方遊歷」,之後,他在天南地北到處遊走,旅遊、放聲高歌、盡情喝酒、玩擊劍,另外,還彈琴。

李白留下來的那些詩裏,有好多都提到了他自己彈琴或者跟朋友一起聽琴的情況,像在【東武二】裏說「依巖望松雪,對酒鳴絲桐。」 【送紀秀才遊越】裏講「綠蘿秋月夜,相憶在鳴琴。」 【留別王司馬嵩】裏道「他日閑相訪,丘中有素琴。」

詩人喝多的時候,甚至會跟朋友講:「我醉了想睡,你先走吧,要是明天有意,抱上琴再來。」(【山中與幽人對酌】)

跟李白一塊兒被稱為「酒中八仙」的崔宗之,有一回送了李白一張古琴。後來崔宗之沒了,李白彈弄這琴的時候,忍不住就掉眼淚了。

孔子琴留給我了,可彈琴的人卻不在了。

誰把廣陵散流傳,只哭邙山的屍骨。

——【想起崔郎中宗之在南陽遊玩,留給我孔子琴,彈奏時不禁潸然淚下懷念往昔】

詩人天天在詩酒琴劍裏等著,終於,李白離開四川十七年後,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742 年),由於詩寫得太出名,42 歲的李白被召到長安,唐玄宗還降輦步迎,拿七寶床給他賜食,親手給他調羹。接著,李白成了供奉翰林,可當禦用文人,沒法讓想建功立業的李白高興,時間一長,隨性的詩人就厭煩了,再加上有點仗著有才驕傲,最後,唐玄宗慢慢不搭理李白了,還給他錢讓他走人。

後來呀,李白在詩裏感嘆:「功業若夢裏,撫琴發咨嗟。」(早秋贈裴十七仲堪)也許,擊劍是那種意氣風發地求上進;但撫琴,不也正是詩人感到失落而傷心嘛。

詩人李白又在江湖漂泊的時候,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 755 年),安祿山從東北的範陽起兵造反,拉開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的序幕。已經過了五十歲還沒啥功業的李白,覺得機會來了,就在公元 757 年冒冒失失跟著永王李璘起兵往東去,哪知道無意中卷入了唐玄宗、唐肅宗和永王父子三人的權力爭鬥當中。

安史之亂一爆發,向來英雄的唐玄宗居然慫了,跑到四川去躲亂子,他兒子李亨趁機自己稱帝,就是唐肅宗。剛開始,不想放棄皇權的唐玄宗想讓另一個兒子永王李璘起兵,用來牽制李亨,可沒想到李亨搶先自己稱帝,還下令天下追捕永王李璘的軍隊,稀裏糊塗摻和進來的李白就被抓進大牢,雖說被人救了,最後還是被定罪流放到夜郎(如今貴州桐梓)。

雖說後來朝廷大赦,李白僥幸逃過一劫,可這時候李白已然年老多病。最後,就在安史之亂結束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肅宗上元三年(762 年),李白在安徽當塗病故了。

跟李白命運一樣的,還有詩人王維。

安史之亂那會,王維被困在長安城,被安祿山的叛軍給抓了,還被迫當了偽官給事中。後來唐朝官軍反擊成功,長安收復了,曾經做過偽官的王維他們都被抓了。按唐律,王維得死,好在他弟弟王縉,是刑部侍郎,平叛有功,上書說願意削掉自己的官籍替哥哥贖罪,王維這才逃過一劫,只是被降職處理了。

對於自己的這段不光彩經歷,王維往後一直滿心自責,他懊悔自己「陷在逆賊之中,不能舍生取義,辜負國家偷生茍活,才有了今天」。之後,他「晚年一直吃素,不穿華麗衣服……退朝以後,獨自焚香,把禪修誦經當作要事」,在依靠佛教尋找精神撫慰的時候,王維也把古琴當作心靈寄托,「彈琴作詩,整天長嘯吟詠」,在【竹裏館】裏他寫道: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又是彈琴又是放聲長嘯。

在這深深的林子裏沒人知道,只有明月來與我相伴照亮。

在人生最後的那幾年孤單時光中,他老是靠彈琴撫慰自己:

到了晚年就喜歡安靜,啥事兒都不想操心。

自己沒啥好法子,只曉得回到原來的樹林。

松風輕拂解衣帶,山月相伴彈素琴。

您要是問起窮困顯達的道理,那悠揚的漁歌已飄向水浦深處。

——【酬張少府】

就在李白離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 年),王維先走了。盛唐的這兩大詩人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去世,而古琴呢,成了他們生命當中最後的安慰。

【04】

而安史之亂過去後,不光王維、李白這些詩人老去了,那些專門彈琴的人,也在時代的風雨裏衰敗消失了。

在唐朝的時候,因為帝國積極開拓、接納四方,所以各地的「胡樂」在唐朝特別流行。那時候,唐朝把「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還構建了以燕樂、清樂、西涼、高昌、龜茲、疏勒、安國、天竺等十部樂為基礎的「唐大曲」歌舞體系,把器樂、歌、舞都融合到了一塊兒。

在熱鬧嘈雜的「唐大曲」跟前,源自咱們中華原生的古琴音樂反倒變得冷清了,就像詩人劉長卿在【聽彈琴】裏所寫的那樣:

在那七弦琴上發出泠泠之音,靜靜傾聽仿佛感受到了松間寒風。

古老的曲調雖然自己喜愛,可如今的人大多都不彈奏啦。

那幽靜典雅的古琴音樂,在激情澎湃的盛唐沒啥地位,到了安史之亂後的混亂時候,就更蕭條落寞了。所以,當時有名的琴師董庭蘭(董大,大概 695 年-大概 765 年)早在安史之亂前,就由於窮得不行到處漂泊。唐玄宗天寶六載(747 年),董大(董庭蘭)流浪的時候,碰到了詩人高適,高適還給他寫了【別董大二首】。

千裏黃雲令白日昏暗,北風吹著大雁,雪花紛紛揚揚。

別愁前面的路上遇不見懂你的人,這天下有誰不知道您吶!

詩人高適那時候自己也過得挺憋屈,可還是鼓勵老友勇往直前。後來,命運多舛的高適跟著名將哥舒翰到了長安,正趕上安史之亂,高適瞅準機會出頭,因為追隨唐肅宗受到重用,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就這樣成了唐代著名詩人裏唯一官至封疆大吏的。

不過琴師董大在安史之亂的風風雨雨中敗落了,大概在安史之亂結束兩年後,也就是公元 765 年,董大離世了。董大作為後世因詩人高適那首送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而出名的主角,在現實當中,他和古琴在唐代一塊兒,都是很淒涼的。

在大唐雅樂熱鬧非凡的盛世之中,他們太過清幽高雅,最後變成了那個時代孤獨的尾聲。

雖說古琴不管在官方還是民間都挺受冷落的,可琴師們還是在使勁琢磨古琴的奧秘。那時候,9 歲就開始學琴、能彈 300 多首古琴曲的琴師薛易簡,由於古琴技法厲害,官做到了翰林待詔。身為皇家琴師的薛易簡,在「唐大曲」的喧鬧當中,試著在安靜裏找尋古琴的藝術之美,他在【琴訣】裏有寫:

琴這玩意兒拿來作樂,能讓人看到風俗教化,能抓住人心魂,能分辨喜怒,能讓人心情愉悅,能讓人神思安靜,能讓人膽氣更勇,能讓人脫離塵俗,能讓鬼神折服。這就是琴好的地方。

對此,當代有名的琴家李祥霆表示:「西方在 18 世紀後期才有音樂美學的概念,到 19 世紀後期才構建起學術體系,可薛易簡的【琴訣】在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實打實的美學理論。」

在寂靜當中,古琴的藝術傳承有了新的進步:中唐那會兒,琴人曹柔對傳統的古琴文字譜做了改進,換成了更直白好懂的減字譜。這減字譜是以記錄指位和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點的記譜法,曹柔在中唐發明之後,它又不停變化,到明清時定了型,給古琴演奏的傳承發展幫了大忙。

【05】

唐人那股熱烈奔放的勁頭,在安史之亂過後慢慢沒了。唐朝天祐四年(907 年),軍閥朱溫逼著唐哀帝把皇位讓出來,唐朝就這麽完了。此後歷史走進了長達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國亂戰階段,等到公元 960 年,趙匡胤搞了個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中原地區這才又有了實作大一統的盼頭。

趙匡胤的弟弟、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特別喜歡古琴。據說,最初古琴是五弦的,後來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加了一根弦,這才變成了七弦。喜歡攀附古人,還想把自己擡高成所謂「聖王」的宋太宗對這個傳說上了心,就把皇宮裏的琴師、琴待詔朱文濟叫來,說自己要下旨制作九弦琴,還問朱文濟有啥想法。

在宋太宗那時候的宮廷裏,朱文濟是頭號琴師。他堅決反對給琴增弦,還說「五弦還有遺留的音韻,再加兩根弦,現在根本不缺」。在朱文濟眼裏,給七弦古琴加弦就是多此一舉。可宋太宗偏要這麽幹,讓人做出了九弦琴,琴做好後,還硬讓朱文濟在宴會上彈奏。

沒辦法,朱文濟只好演奏起來,一曲結束,聲音好聽得很,一直回蕩著。宋太宗還以為是用九弦琴彈的新曲子呢,哪曉得老實的朱文濟回答說,我還是用原來的七弦琴彈的,這不過是古曲【松入風】。

朱文濟不願意攀附帝王,後來被宋太宗冷落了,可「生性淡泊,不喜好榮華名利」的他根本不在乎。那時候,北宋首都開封城裏有名的僧人慧日大師夷中是朱文濟教的古琴弟子。朱文濟去世後,學到他真傳的夷中琴藝聞名天下。後來,夷中又把琴藝傳給了越州(就是現在紹興那一帶)的僧人義海。

義海跟夷中告別後,長時間在越州法華山隱居練琴,「整整十年都沒下山,日夜手都不離開琴弦,最終精通了琴藝。」後來,好多人跟著義海學琴,可他的徒弟沒人能趕上他的水平,「天下向義海學琴的人多得很,沒人能學到精髓。」對於義海琴技沒人比得上的原因,同一時代的著名文人科學家沈括講道,「(義)海的琴藝重點不在聲音,他的音韻清寂,是在聲音之外的,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聽琴不光是聽聲音,關鍵是聽內心、察內心,義海那厲害的琴技,把沈括深深打動了。後來,義海的徒弟則全學到了他的真本事,這樣一來,從朱文濟起,夷中、義海、則全這些人就構成了一個傳承清晰的琴僧流派體系。在北宋佛教和禪宗特別興盛的時候,這是古琴流傳裏很顯眼的一種情況,而且佛教僧人跟古琴藝術的結合,給古琴帶來了禪宗和宗教的新韻味。

唐代興起,到北宋愈發蓬勃的禪宗,因其義理深奧,把北宋那一代的知識分子牢牢吸引住了。北宋時的張方平(1007 - 1091 年)就總結道,他們那代的知識分子「儒家沒啥吸重力,留不住人,都跑去信佛教了。」這裏說的佛教,尤其是禪宗。

那時候,北宋文學宗師歐陽修(1007 - 1072 年)早就聽說琴僧夷中的大名了,可一直沒機會聽。後來有一回,機緣巧合,歐陽修能現場觀看聆聽夷中大師的另一個弟子、僧人知白彈古琴,歐陽修特別感動,還專門寫了【送琴僧知白】這首詩:

我聽說夷中的琴很久啦,老是擔心自己到老死都沒法把這琴藝傳承下去。

夷中沒見過不認得,哪能想到如今能碰到知白彈奏。

遺留的音韻仿佛還讓人喜愛,更何況是這個人把它完整地傳承下來。

好呀,請您先給我提供原文內容,我馬上按照您的要求進行覆寫。

哪能曉得高山深水的意韻,早就用這朱絲弦來抒發了。

酒喝得正高興,人也興奮起來牛氣哄哄的,聽到這,心裏不由得嚴肅起來。

雖說沒機會聽到夷中大師彈琴,不過在聽了知白的演奏後,歐陽修覺得夷中的琴藝總算有了傳承,他也就安心了。

後來呀,歐陽修跟範仲淹、韓琦、富弼這些人推行「慶歷新政」沒成功,他就被貶到滁州(就是現在安徽的滁州)去當知州了,就在這個地方,他寫出了後世有名的【醉翁亭記】,裏面有話表明他的心境:「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在山水當中呢。欣賞山水的快樂,心裏領會了,又寄托在酒裏。」

【醉翁亭記】意味深長,寫成之後就流傳得很廣。後來,北宋那個時代的太常博士、音樂家沈遵專門循著歐陽修的蹤跡到了滁州,依照【醉翁亭記】,譜出了琴曲【醉翁吟三疊】,也叫【醉翁操】。

【醉翁操】清麗又流暢,很快就傳了開來。聽說沈遵專門拿自己的文章譜成了古琴曲,歐陽修既驚喜又感動,還專門寫了【贈沈遵】這首詩。

大夥夜間都歇息了浮雲也陰沈沈,沈夫子彈奏醉翁吟誦。

醉翁吟,用了我的名,我剛聽到時又喜又驚。

宮聲疊了三次多清冷,酒剛喝著就停下了,四座的人都為之傾倒。

好似風柔日暖鳥歡叫,夜寂山幽泉響鳴。

想著在那千巖萬壑的迷人之地醉臥安睡,為您畫在三尺長的膝上橫陳。

沈夫子喲,真遺憾您不是那醉翁的客人,也沒能見到醉翁在山間亭子裏沈醉的模樣。

當時古琴曲【醉翁操】流傳開來後,好多人,連歐陽修自己都給【醉翁操】填過詞,可效果都不好。後來,歐陽修和沈遵先後離世,沈遵的琴友廬山玉澗道人崔閑,又去找歐陽修的徒弟蘇東坡來給【醉翁操】填詞,蘇東坡很快就填好了。

瑯瑯然喲,這清幽的園子,是誰在彈奏,聲音響徹了空山?

沒說話,只有這位老翁在醉酒中能知曉天意。

月亮明亮,風兒吹著,露水點點,人還沒睡呢。

荷蕢經過山前,這位賢者可是有心啦。

醉翁放聲長嘯吟詠,聲音與流淌的泉水相和。

醉翁離開以後,只剩下清晨的飛禽和夜晚的猿猴。

山有時會變成光禿禿的山頂,水有時會出現回流的情況。

思翁不知歲月,翁已成飛仙。

這意思就在人世間,且聽外邊兩三弦音。

最後,在歐陽修、沈遵、玉澗道人崔閑還有蘇東坡先後接力努力之下,【醉翁操】實作了曲詞合一,成了千古有名的曲子。

【06】

雖說蘇東坡才華橫溢,可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卷入了黨爭,這一生官運不暢,老是被貶,從黃州(就是如今的湖北黃岡)到惠州(如今的廣東惠州),再到儋州(如今的海南儋州),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被貶時光中,生性樂觀的蘇東坡最後把命都耗盡了。

在公元 1100 年,宋徽宗趙佶當上皇帝後宣布大赦,蘇東坡這才得以能回朝中。然而,在從海南回開封的路上,耗盡心力的蘇軾,最後在路過的常州病故,他活了 65 歲(1037 - 1101 年)。

蘇東坡走的時候,北宋正處在末世。那時,宋徽宗在位,這人琴棋書畫啥都會,是個藝術方面的天才,可他「啥都能幹,就是當不好皇帝」,治理國家一塌糊塗,面對女真人不停崛起逼近,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整天就知道逍遙快活。

宋徽宗特別喜歡古琴,琴藝也還行。他在開封的皇宮裏專門弄了個「萬琴堂」,到處搜羅南北的極品名琴。這裏面最值錢的,要數唐代有名的琴師雷威制作的「春雷」琴,宋徽宗還特意把它列為「萬琴堂」藏品的頭一位。

在公元 1127 年,往南來的女真人把開封城給攻破了,把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給俘虜了,北宋就這樣滅亡了,這就是靖康之變。後來呢,宋徽宗收藏的「春雷」古琴到了女真人那裏,還輾轉落到了金章宗手裏。金章宗特別愛惜「春雷」,甚至在他快死的時候,下命令讓「春雷」給自己殉葬。

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在 1234 年被蒙古跟南宋聯手給攻滅了。後來呢,「春雷」不知咋的又冒出來了,還幾經輾轉到了蒙古大臣耶律楚材那裏。耶律楚材自己精通琴藝,接著,他把這琴專門送給了他的老師,也就是當時有名的琴人萬松行秀禪師。

「春雷」這張古琴後來幾經流轉,到晚清的時候進到了裕親王府,之後又被民間的琴家收藏留在了大陸;不過聽說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有一張唐代的「春雷」古琴,至於南北這兩張「春雷」古琴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到現在還是琴壇的一樁趣聞呢。

北宋垮台後,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跑出去建立了南宋,這人就是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雖說宋高宗一輩子怕金人怕得要命,可他的接班人宋孝宗趙昚在 1163 年堅決發起隆興北伐,雖說沒成功,但宋朝人沒放棄收復老家的努力。隆興北伐失敗四十三年後,到了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 年),掌管南宋軍政的韓侂胄又搞了一次北伐,不過這次南宋準備不充分,再加上四川的守將吳曦背叛宋朝投靠金國,結果這次開禧北伐也失敗了。

在金人施加的壓力之下,南宋的奸臣史彌遠跟宋寧宗的楊皇後相互勾結,假傳詔書把韓侂胄暗殺掉,還把他的腦袋割下來送給金人,就這麽換得了金人同意講和。因為這事兒,積極支持韓侂胄北伐的南宋大臣張巖也被免官了。以前,喜歡古琴的韓侂胄家裏存有好多古琴琴譜,張巖曾經抄錄他家的琴譜,後來又到處搜羅古譜,打算合編成十五卷出版。誰想到開禧北伐失敗,韓侂胄被殺、張巖被貶,於是,張巖把這些古譜給了他的門客、琴師郭楚望(就是郭沔)。

局勢變化多端,琴師郭楚望沒辦法,只好離開朝堂去隱居。之後,他創作出琴曲【瀟湘水雲】,以此表露他在開禧北伐失敗後的心情——北伐受挫,主將被殺,門主被貶,身為琴師的郭楚望沒法改變局勢,只能靠著古琴來抒發憂愁。

然而靠政變掌控大權的史彌遠,在朝堂四處安插自己人。聽說宋寧宗的太子趙竑喜歡古琴,他就專門培養了一個擅長彈古琴的美女,安排在太子趙竑身邊當臥底,就這樣清楚地了解了太子趙竑的喜好和動向。

史彌遠靠下作的政變登上高位,權勢大得滿朝皆知,這當然讓太子趙竑特別生氣。有一回,趙竑氣到不行,在桌子上寫「彌遠當決配八千裏」,說自己登基後肯定要把史彌遠流放。史彌遠知道太子趙竑對自己很不滿後,多次跟宋寧宗說壞話陷害太子趙竑,可宋寧宗還是堅決立趙竑當接班人。

沒辦法,在公元 1224 年,宋寧宗沒了,接著史彌遠又跟宋寧宗的楊皇後還有朝廷裏的軍將大臣勾結,弄了個假詔書,廢掉太子趙竑,另外立了一個宗室趙昀(趙貴誠)當皇帝,這就是宋理宗。到了第二年,也就是 1225 年,史彌遠拿湖州兵變當借口,硬逼著趙竑自殺。

後來,南宋的朝政一直被史彌遠掌控著,直到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 年)他病死。在史彌遠死後的第二年(1234 年),金朝在蒙古人連年的猛烈攻擊下完全垮掉了。就在這一年,蒙古和宋朝的聯軍打進了蔡州,金哀宗絕望地自殺了,匆忙上位的金末帝接著也在亂軍裏死掉,金朝到這兒就滅亡了。

不過女真人創立的金朝滅亡,這就給蒙古人接著往南攻打南宋消除了阻礙。接下來,蒙古和南宋展開了四十多年的宋蒙之戰。1276 年,蒙古大軍來到南宋都城臨安(也就是杭州)城外,沒辦法,當時把控朝政的宋理宗的皇後謝道清(那時已是太皇太後)領著才 6 歲的孫子宋恭宗趙?出城向元兵(蒙古)投降。

南宋的都城臨安被攻占了,可不願意投降的宋人還在堅持抵抗。那個時候,宋將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這些人來回奔波,扶持宋恭帝的哥哥益王趙昰(也就是宋端宗)和弟弟衛王趙昺(也就是宋帝昺)接著跟元兵對抗。這場抗爭一直到 1279 年,最後在廣東崖山海戰失利後,大臣陸秀夫堅決不投降,就背著才 8 歲的宋帝昺跳海死了。當時,宋朝最後的十萬大軍和相關人員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刻,要麽戰死,要麽跳海,以極其悲壯的方式給宋朝畫上了沈重的句號。

早在 1276 年,太皇太後謝道清就被元兵給俘虜了,她跟宋恭宗以及百官臣屬一塊兒被押到了元大都(北京)。那時候,宋朝宮廷的琴師汪元量也跟著被俘虜,一起去了北方。

那時候,身為狀元又是宰相的文天祥,在臨安淪陷時逃了出來,接著組織宋軍跟元兵對抗。就在崖山海戰的前一年,文天祥在廣東打了敗仗被抓,多次自殺沒成,然後就被送到元大都關起來了。

那時候,同為南宋狀元宰相出身的留夢炎等人向元朝投降了,還想勸文天祥也投降,可文天祥堅決不幹。琴師汪元量被俘後帶到北方,由於琴藝被元人看中就被放了還受到優待。他被文天祥的堅貞感動,多次去監獄看望文天祥,還專門給文天祥彈奏【拘幽十操】【胡笳十八拍】這些古琴曲,文天祥多次「倚歌和之」。

身為流落北廷的琴師汪元量,心裏清楚亡國的痛苦,特別敬佩文天祥。在被囚禁五年後,到了元朝至元十九年(1283 年),這時候距離崖山海戰以及南宋滅亡都已經四年了,可文天祥還是堅決不投降。當年,忽必烈親自接見文天祥,做最後一回勸降,文天祥卻表示:

我文天祥是大宋的狀元宰相,大宋亡了,我只能赴死,絕不能偷生。

忽必烈沒轍,只好下令把文天祥給殺了。

生命走到盡頭,臨被處刑之前,文天祥特意提出要求,朝著南方故國大宋的方位莊重地跪拜。

接著,他把紙筆拿來,寫下了最後的絕筆詩:

過去的時候單人乘船去維揚,歷經萬難死裏逃生只為輔助宋皇。

天地不許興邦國,家國無首少賢良。

好呀,請您給我提供原文,我按照您的要求進行覆寫。

英雄到了天荒地老就沒了,國家破了家亡了事業也就完了。

只有那滿腔的忠誠剛烈之氣,常常和傍晚的雲彩一起發愁於碧空之中。

在臨死前寫完最後一首詩,他朝著圍觀的上萬市民大聲呼喊:

我這事兒辦完啦!

隨後,文天祥大義凜然地赴死了。

過了幾天,文天祥的老婆歐陽氏給他收殮,在文天祥的衣帶裏面找到了他留下的話:

孔子主張成仁,孟子倡導取義,只有義做到了極致,仁才能夠達到頂點。

讀著聖賢之書,究竟學的是啥,從今往後,大概能問心無愧了。

就這樣,在南宋帝國於 1279 年覆滅整整四年之後,這個帝國的最後一位忠臣誌士,最終決定以殉國來結束一切。

到這,宋史才算把帶著無盡嘆息的最後一頁合上了。

就在文天祥為國捐軀的那一年,被蒙古人從太皇太後降為壽春郡夫人的謝道清也在元大都離世了。五年之後,也就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歷經了國家破滅、家庭離散,已經看破世間種種的琴師汪元量決定當道士,而且元朝準許他回到南方。

第二年(1289 年),汪元量回到了老家錢塘(也就是杭州)。之後,他組織詩社,找以前的朋友,還去了湖南、到了四川,說自己「野水閑雲一釣蓑」,最後在山水當中度過余生。但沒人知道,他回到南方以後是不是還彈古琴,畢竟琴音悠揚,可國家卻已大變樣。

那時候,大宋早就滅亡好些年嘍。

參考的文獻:

許健著的【琴史新編】,是由中華書局在 2012 年出版的。

黃河所著的【天籟心經:中國古琴鑒賞】,由湖南美術出版社於 2011 年出版。

呂偉濤寫的【坐上琴心:中國歷代古琴文化鑒考】,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22 年出版的。

余蔚:【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 2015 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