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剛打響,就在軍事上,連續取得勝利的兩位名將是誰?

2024-04-08歷史

想必熟知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解放戰爭初期,人民軍隊在戰場上很是被動,處於防禦狀態,根本沒有本錢與反動派軍事集團,進行一場正面的較量。

導致這樣的局面,並不是因為我軍將領,在戰場上不夠勇敢。而是因為對手蔣介石軍事集團占有很大的優勢。

在武器方面,他們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都是使用當時比較先進的作戰武器。如果論機動能力,反動派軍事集團擁有各種軍工汽車,同時還掌控著制空權。

在雙方實力差距很大的情況下,1946年的解放戰爭,人民軍隊打得很艱苦。包括,最能打仗的林總,此時在東北戰場上,也是一直往北撤退。

那麽,在解放戰爭剛打響,各大解放區是不是都是采取防禦措施,不敢進攻呢?

其實,並非如此。

據統計,在解放戰爭剛打響的1946年,就有兩位名將,指揮部隊反擊敵人,並做到了連戰連捷的效果。

第一位粟裕將軍,在解放戰爭剛打響時,他任職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

1946年七月,蔣介石調集12萬大軍圍剿蘇中解放區的人民軍隊。面對敵人的來勢洶洶,蘇中地區的幾位領導人,下意識都選擇撤退,避其鋒芒。

但作為副司令員的粟裕卻有不同的看法,說:如果不打一仗就撤退,會嚴重影響士氣,同時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蘇中根據地的百姓,又會怎樣看待我們。如果這種情況一旦蔓延,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就是在粟裕將軍的堅持下,才沒有選擇撤退。蘇中根據地的3萬人民軍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迎戰李默庵的12萬大軍。

此戰敵人投入的兵力是我軍的幾倍,但作為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粟裕將軍,並沒有畏懼。他采取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尋找戰機,伺機殲敵,不以占領地區為主,打完就跑,讓敵人琢磨不透,我軍的主力在什麽方向。

粟裕將軍的靈活戰術,讓他在蘇中戰役中連戰連捷,打得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創造了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殲敵5萬余人,嚴重打擊了國軍的進犯銳氣,同時也為各大解放區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

第二位是伯承同誌,在1946年任職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

可能講到解放戰爭初期的蘇中七戰七捷,大家都比較熟悉。其實,在1946年,由伯承同誌統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這一年也取得了輝煌戰績,在軍事上做到了連戰連捷的效果。

1946年八月下旬的定陶戰役,伯承同誌指揮人民軍隊反擊敵人,殲滅敵軍整編第三師,俘虜師長趙錫田,成功粉碎國軍對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進攻。

隴海路戰役,晉魯豫野戰軍再次向敵人發起進攻,取得殲敵1.6萬余人的戰績。

1946年十月的巨野戰役,軍神伯承同誌再次大顯神威,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軍整編第十一師1個加強團,開創了我軍殲滅敵人王牌軍主力團的先河。

能夠在不占任何優勢的條件下,連續做到三戰三捷,在解放時期的1946年,恐怕也只有劉鄧二人,可以做到。三場戰役的勝利,有力地配合全國各戰場,粉碎了反動派軍事集團的全面進攻。

1947年6月,劉鄧二人率12萬部隊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後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挺進中原,與華東野戰軍,陳謝兵團,相互依托,伺機殲敵。

1948年,參與指揮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軍事上消滅大批敵軍有生力量,為加快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粟裕與伯承同誌都是屬於在解放戰爭剛打響,就取得勝利的開國名將。

在此之後,他們各自領導指揮英勇的人民軍隊,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戰場,反擊敵軍,消滅敵軍,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後,粟裕成為共和國的大將之首,伯承同誌則是成為共和國的開國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