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不被人當寶的寶貝:坪壩墩子河

2024-01-16歷史

作者:姚繼光

墩子河在現在的坪壩蘇家壟博物館挨邊,它是從前由坪壩到三陽的必經之路。

漳河攔住了行人,於是在古時地方主事人就指定一戶會水人專管架橋:用樹本做成橋架,根據河的寬窄做多少橋架,上面再用四根木頭橫穿成橋板,擱在橋架上以利行人來往。可是一漲大水就沖跑了,又得再做。

不知何朝代,古人想得一法,用石頭打成墩子,它高約一丈,寬約50公分,窄約40公分,橢圓形。栽半頭在河床中固定,上半頭伸出河床,水面上高約一尺,間隔約40多公分,大人一步一墩兩人可抱到錯開。

這一工程浩大,一墩重千斤,先由石匠打出刨光,再擡到河邊。栽墩是一大難題,因河沙是流動的,難挖坑。先人們想出辦法:首先用篾織成圓筒,再將沙坑掏大放下篾筒,沙就不會流進坑中。再將石墩栽在坑中將其固定。這一條墩子我沒看到兩頭,估計應有40根左右。這就解決了行人過河難的問題。可是對放排的人大不利。那時隨縣轄境有很多樹,只能靠放排賣出,約十根樹橫紮成一排。可是到了墩子河卻翻不過墩子,於是他們內建錘鑿,晚上偷偷的來鑿墩子,故在中間有四個墩子殘缺不全,而兩頭的卻完好無失真。我外公家與我家正好隔漳河,走過無數次,故知文甚祥。

解放前在靠東川村那頭有一塊碑,四五尺高,上面刻著當年捐款人名單,那時我還小,不懂,後來不見了。大約在一九六幾年我又過此墩子,好像是六七月間,我走到殘缺墩子外,眼望河㡳,竟然看到離墩子下約三四米遠竟然還有一個墩子。我吃了一驚,仔細一看,確實無誤,它在水下剛露出河床。我跳下水去用手摸,摸到了四個,與當時墩子矮了一米多。驚奇之余,我想應該是河床升高才又栽了一個墩子。後墩子應是明清所栽,那先前之墩子能否是宋元之物呢?後來修了鄭河水庫,河改了道,水量也小了,無須再過墩子,就將它埋在土中一個也看不到了。

每回回家總忘不了墩子。我在電腦上查了有墩子的地方,四川合江縣、洪雅縣,福建閩侯縣……都有墩子作橋、樣子還沒有我家鄉的墩子漂亮美觀,可人家當作文物保留,成了旅遊景點。而我們卻將它埋沒。我非常惋惜,但人微言輕,誰會聽我的?如其到處去找旅遊資源,何不開發出來利國利民?!

一個癡翁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