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千問千尋大運河|一水興盛兩千年,吳王劉濞如何實作「煮海為鹽」?

2023-12-17歷史

在江蘇省的地圖上有這麽一條河流,由揚州茱萸灣經宜陵東行至海陵,繞南城再往東過姜堰、曲塘、海安,最終抵達如臯蟠溪,全長100多公裏。它,就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古鹽運河」。

作為運河體系的一部份,古鹽運河與大運河水系相通、相伴相生。但實際上,古鹽運河比隋煬帝開通的通濟渠早780多年,比元代京杭大運河貫通早1400多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的漢代。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推行裂土分封的政策,侄子劉濞被封為吳王,掌控淮河以南、合肥以東地區,古鹽運河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吳王轄地有「三郡五十三城」,東臨大海,是海鹽的絕佳產地。司馬遷評價這一帶的地理優勢是「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來到封國後,劉濞很快便意識到,自己正「坐」在一座金山上。

原來,漢代初期,官方實行開放的鹽鐵政策,允許私人采鹽、販鹽,官府只對其設官收稅。一方面,劉濞作為封國國主,無需繳納賦稅;另一方面,相比於挖礦采井鹽,海鹽的產出成本極其低廉,只需要將海水挑上岸,或焚煮或日曬,就可以得到食鹽,幾乎是不需要本錢的生意。

因此,頗具經濟頭腦的劉濞認為,蒸煮海鹽販賣內陸實乃有大利可圖。他當即下令,廣招天下流民前來煮海為鹽。然而隨著開采活動的進行,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如何將這些鹽運輸到當時的吳國都城揚州?走陸路運輸不便,收益便要大打折扣。看著自己封國內密布的河網,一個前所未有的想法在其腦海中誕生,他決定開通一條運河,借用水路將這些「金山銀山」搬到自己面前。

於是,開通一條連通鹽場與揚州的運河,就擺上了吳國的議事日程。開通一條這麽長的河流在當時花費了多少時間呢?據史料記載,從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開始動工,劉濞一邊挖掘,一邊沿岸開設港口商埠,一直持續到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才全部完成。而相比之下,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前後也只不過花了5年多時間。在近半個世紀的努力下,海鹽終於得以源源不斷地從海濱運輸到廣陵,再透過運河、長江網絡運往全國。

運鹽河為劉濞帶來了不可計數的錢財。枚乘在【上書重諫吳王】中曾論述道:「夫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有隱匿之名,而居過於中國……」就連漢景帝也要感嘆自己的財富不如吳王劉濞,足見其財力之雄厚。而這樣的財富對於中央政權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威脅。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禦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建議朝廷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就在西漢朝廷討論削奪吳國封地時,劉濞也在擔心削地不停,馬上就要輪到自己。也許是財富積累帶來的底氣,魚死網破之際,劉濞腦海中誕生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他準備組織反抗,公開跟中央叫板。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運鹽河再次發揮了它的作用。憑借著水力,劉濞得以快速調動糧草。他在泰州修建了「海陵倉」,借用運鹽河的運力,將糧草快速調動。在劉濞的帶領下,楚、趙等國公開反叛,最終掀起了「七國之亂」。戰亂持續了三個月,劉濞的謀逆終究以失敗告終。兵敗被殺、封國廢除,他的身影也很快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只有那條浩浩湯湯的運鹽河以及伴隨著運鹽河開通而沿途修建的大小商埠、城鎮、村落。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古鹽運河歷經多次裁彎取直,拓寬浚深,演變為現在的通揚運河。通揚運河流經揚州、泰州、南通三市,全長191公裏,其支脈更是延伸到興化、東台等裏下河地區。

回望過往時光,千百年來,晏殊、範仲淹、呂夷簡......無數先賢在運鹽河畔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稅碑亭、喬園、李園船廳......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這條運河珠鏈上。古鹽運河哺育了兩岸百姓,成就了古鹽運河「西來一水繞城流,遠客千帆次第收」的興盛與繁榮,更成為沿線城市名副其實的「母親河」。

吳王劉濞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窮其一生挖掘的運鹽河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只不過是它眾多貢獻的一小部份。古鹽運河從挖掘的那一天起,就註定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潔茹

實習生 時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