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代軍府制度的興衰演變

2023-12-29歷史

引言

清朝平定噶爾叛亂、大小和卓叛亂後,完成了統一天山南北、安定西北邊陲的大業,開始實施軍府治疆制度,移駐八旗、綠營官兵,構建新疆軍府體系。

新疆戰略地位重要,人文環境特殊,使軍府治疆制度亦特色鮮明,維系百年未有大變。

對軍府治疆制度的研究,學界成果豐碩,如,管守新先生著的【清代新疆軍府制度研究】,解析清朝新疆軍府結構、官員職掌;中國台灣羅運治先生著的【清高宗統治新疆政策的探討】。

以清朝新疆治理政策為主線,以軍事、民事、經濟、民族、台站為專題分別論述,劃分新疆駐防階段。

一、清代軍府治疆的要素

清政府在西域設定軍府,影響其決策要素主要有五個,一是軍府設定圍繞安全威脅而定,清政府治理邊疆往往根據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脅而采取不同類別的管理方式及駐軍形式,使各地駐防規模與格局各有特點。

二是駐防目標依據長治久安而設,清朝在長城以外區域進行軍事駐防,其目的往往不在賦稅獲取與直轄管理,而在區域安全穩定及部眾恭順臣服,借以構建邊疆戰略安全帶。

乾隆帝統治理念便是以邊疆的長治久安保障中原地區的繁榮昌盛。清政府管理新疆的制度幾度變化,平定準噶爾叛亂期間兩度分封衛拉特四部,擬仿喀爾喀之制,拆分衛拉特四部,在消除安全威脅的前提下降低管理新疆成本。

三是軍府體制體現軍管制度內容,所謂軍府制,強調「軍政一體」,突出暫時性、過渡性、強制性等特點。

由中央政府根據戰略威脅,派遣軍隊於各區域實施管理的特殊措施,是戰爭及非常狀態時期采取的過渡性、強制性措施,擴大駐軍和軍事機構許可權,可謂軍府制在非常狀態下采取的臨時性管理方式。

四是駐防財政體現便省原則和理念,新疆軍府體系布設以安全穩定為首要,財政便省也是重要原則,其內容涉及「兵、糧、錢」等因素。軍府財政便省原則背後的駐軍利益分配問題。

五駐防布局遵從西域一體治理,清代對西域地區的管理,隨著軍事駐防的層遞推進而逐步實作,由嘉峪關向西層遞推進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區域。

清朝平定準噶爾部,統一西域初期,清朝以烏魯木齊為界分別進行管理,具體由陜甘總督與伊犁將軍負責管轄烏魯木齊以東、以西區域。

二、清代軍府體系的特點

厚集兵力於要沖,控制全國,為八旗駐防主旨。八旗駐防之處,多為戰略要地或水路通衢。

乾隆時期全國設駐防將軍共十三處,即江寧、西安、福州、荊州、杭州、廣州、綏遠、寧夏、成都、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都統有察哈爾都統、烏魯木齊都統、熱河都統,品級與將軍同。

各處駐防大員均由滿蒙官員擔任,清帝欽定,其職權、轄區、駐軍各有不同。將新疆駐防與其他區域駐防加以比對,探討駐防旗營與綠營關系,有助於深入了解新疆八旗駐防的特點及其演變歷程。

東北、蒙古、西域三大區域構成長城以外東北、漠北、西北的「三北」地區。

清朝統治者視東北區域為其「龍興之地」,該區域駐軍由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以及索倫、費雅喀等打牲部眾武裝構成,黑龍江、吉林、盛京三大將軍互不隸屬。

清朝對漠北蒙古區域,起初鑒於準噶爾的威脅,將喀爾喀蒙古四部交由定邊左副將軍管理,阿爾泰、明阿特、紮哈沁及清屬烏梁海等部由科布多參贊大臣管理。

清在東北、蒙古等區域設定了將軍、都統,其許可權之所以較西域差異較大,源於其戰略威脅程度、安全穩定環境不同,可以理解為威脅越大,將軍權力範圍越大,統兵越多,管理越嚴。

東北、蒙古、新疆三處駐防制度各具特色。由於戰略目的、物件、條件差異,職官、職權、體系均有差異,但圍繞清朝安全利益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始終如一,其八旗體制亦無根本差別。

清朝末年,八旗制度雖幾經調整,不斷完善,但其制度能量已臻極限。尤其當清朝專制體制與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勢力發生直接沖突時,其制度弊端更是暴露無遺。

無論是東北駐防、蒙古駐防,還是新疆駐防,最終結局殊途同歸。清朝內地直省設有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成都、廣州等處將軍。

內地直省軍府與西域軍府相比差異甚多,不但戰略目標、防控物件、軍府機構、職官設定、官兵類別等諸方面有差異,西域軍府更有伊犁將軍、烏魯木齊都統的雙軍府體系,實施以軍統政的管轄方式,將戰時體制常態化執行,借以長期備戰應戰。

此外,對比其他地方八旗駐防,新疆駐防更突出皇權專轄特征。大小事務均由清帝決策,皇權專轄貫穿於新疆軍政管理各區域,直接體現最高統治者的意誌。

【乾隆朝滿文寄信檔譯編】四千三百余件上諭中,涉及新疆問題的近三千八百件。

【清代新疆滿文件案組譯】中收錄滿文件案七萬兩千八百余件,乾隆朝部份有四萬一千兩百余件,說明乾隆帝管理新疆事務,無論於清朝全域還是清朝各代,其數量之大、規格之高,均創之最。

新疆駐防事務中大至重要決策,小至領催任免、案件判定、官兵娛樂、雨雪糧價等,均報送乾隆帝酌定,說明乾隆帝與新疆駐防的關系,遠較其他區域駐防管理關系緊密。

新疆軍府制中皇權專轄特征的突出,無不與新疆局勢相關,表現為威脅不斷、大案不絕,並伴大亂爆發。

準噶爾地方政權雖覆滅,但中亞區域權力真空引發連鎖反應,使「準部故地」受潛在威脅不斷,哈薩克、布魯特越境侵踞達數千裏,土爾扈特部東歸,南疆重鎮仍需駐兵鎮守,屬國藩部屢有驕肆,使清朝中央政府對新疆安全穩定狀況極為憂慮。

三、新疆軍府制的評述

乾隆帝於新疆以常態化軍事管制建立地方政治體制,實施以軍統政的軍府制,使八旗駐防與軍府制政治體制合為一體,並在一段時期內實作了新疆的安全穩定,恢復社會生產。

但如果長時段考察,則軍府制的弊端亦逐漸顯現。這些弊端的積累與強化,不但不利於各族民眾的交往交流發展,更釀起並加劇社會矛盾,致使八旗駐防制度難以擔負新疆長治久安的重任。

至清末,遂使廢軍府、建行省成為歷史必然。對於清朝新疆八旗駐防的評介,既要結合社會與民族關系變遷,又要聯系八旗駐防自身社會角色變化。

只有準確把握其性質、職權、功能變化,認真梳理其百余年間的興衰線索,方可得出比較接近歷史事實的結論。

縱覽新疆軍府制,無論對清朝西北政局還是對新疆歷史,均影響重大,對清朝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統一意義深遠。

清朝為強化新疆駐防,自南疆移住回民,建立回屯;自甘肅移駐綠營,建立軍屯;自東北移駐諸旗營,構建旗屯、旗牧;自內地移住民人,建立民屯;為防控蒙古遊牧部眾,將其拆解安置,分轄於駐防體系。由此初步形成近代新疆民族分布格局。

經濟方面,近代新疆城鎮、商業經貿體系,多以八旗駐防為主線構建。隨著八旗駐防推進,城池建築、商貿發展、移民生產、屯牧開發,北疆駐防體系奠定其城鎮格局。

南路城鎮亦於駐防管轄下不斷發展,成為今日新疆城鎮分布雛形。清政府設定卡倫、驛站、軍台,密切內地與新疆的交流,貫通天山南北,其交通便利促進商貿往來。

文化方面,伴隨軍府制的設定,既有各區域駐防官兵大規模移駐新疆,又有內地民眾大規模移居天山南北,加之塔蘭奇北移伊犁,土爾扈特部東歸故土,新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進一步強化。

結語

清末邊疆危機加劇,同治年反清運動中作為軍府主體的滿營,損失殆盡。光緒十年(1884年)十一月,清朝收復新疆後廢軍府,建行省,清朝治疆管理制度遂發生根本性變化。

新疆由清朝皇權專轄的「軍事管制」,轉為清政府統一管理的「直省一體」,伊犁將軍雖被保留,但轄區、職權均異於軍府制時期,其職權與直省駐防將軍無異,僅轄伊犁、塔爾巴哈台地區邊防軍務,伊犁八旗駐軍亦由統管軍政的「軍府兵」轉為主轄邊境秩序的「邊防軍」。

就制度本身而言,分封制、軍府制、直省制三制均系清朝中央管轄地方制度,相對特定環境、條件而實施。

光緒朝東北、西北、青藏等邊疆各地,均廢「軍府」而建省,此清末新六省實作邊疆一體管理,尤以新疆建省後,社會矛盾與戰亂沖突迅速匿跡,可謂「廢軍府、建行省」為清末邊疆治理之趨勢。

清代軍府制興衰昭示世人的一點是:軍府的力度,制度的強度,財政的厚度,均須植根於中華民族家國情感的溫度,才能熔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清世祖實錄】

【總統伊犁事宜】

【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