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曾指揮5位元帥6名大將,晚年追悔莫及:若不犯錯我就是元帥之首

2024-02-04歷史

"當年如果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我可能會成為元帥的領軍人物!"

在1955年的第一次海陸空三軍授銜儀式上,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各大媒體紛紛報道,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開國元帥的風采。

一位香港老人經常透過報紙關註國家大事。當看到新中國十大元帥授勛的訊息後,他不禁感慨萬千:「如果當年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也許我現在就已經是開國元帥之首了。」

「這句話如果是其他人說出,可能會引來一絲嫉妒。但老人說出來,卻仿佛理所應當,因為他確實擁有那樣的實力和機遇。

然而,遺憾的是,他最後跟錯了人,這一點讓他始終難以釋懷。這位老人到底是誰呢?他為什麽會如此感慨?他所說的跟錯人又是指什麽呢?」

1. 如果有幸得到張發奎這位導師的指導,我將成為元帥中的領軍人物。張發奎出生於1896年的廣東客家人家庭,16歲時進入廣東陸軍小學,並加入了同盟會。

他聰明好學,一年內升入武昌第三中學。僅用了四年時間,他就從軍官預備學校畢業,並回到粵軍。他的突出表現引起了孫中山的註意,被他招為貼身侍衛。

2. 有了張發奎這樣的引路人,我就能成為元帥中的佼佼者。張發奎,1896年生於廣東客家人家庭,16歲進入廣東陸軍小學,隨後加入了同盟會。

他年少聰明,一年內升入武昌第三中學。僅僅用了四年時間,他就從軍官預備學校畢業,並在粵軍嶄露頭角,被孫中山看中,招為貼身侍衛。

1922年,陳炯明發動兵變,次年孫中山討伐陳炯明部時,張發奎率領部下參與其中。陳炯明對當時年輕的張發奎有所耳聞,非常喜歡,因此向他投擲橄欖枝。

然而張發奎對這種邀約直接拒絕,並且還回了一句話「師恩難忘,恕難從命」。隨後他堅定地率軍同陳炯明對抗了多半年,正是這次的功績,他被升為團長。

張發奎北伐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備受矚目,他與葉挺的獨立軍團和第十師並肩作戰,成功擊退吳佩孚的軍隊。

吳佩孚被迫守城待援,但他並不知道葉挺的獨立團全部由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共產黨戰士組成。

在短短數小時內,張發奎成功突破吳佩孚的防線,此後北伐軍士氣大振,連續攻占武昌和南昌。

在北伐戰爭中,張發奎表現出色,深得軍中敬仰,因此被晉升為第四軍軍長,正式成為國民革命軍鐵軍的領軍人物。

張發奎時期,他的同學葉挺成為了他的部下,後來在他的任命下,葉挺擔任了第二十四師的師長。

在北伐戰爭中,張發奎所在的部隊改為了第四軍,並且在所有的戰役中都沒有失敗的記錄,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鐵軍」,而他的部下葉挺的獨立團更是名聲大噪。

張發奎深信葉挺,因此在第二次北伐戰爭中,他將第二十四師留在武漢,並將重要的後方基地交給葉挺。

他曾明確表示,他非常欣賞共產黨員的戰鬥精神,並且對他們的勇敢善戰沒有任何疑慮。

因此,他做出重用葉挺的決定,並且從未有過任何質疑。

1927年,蔣介石露出了他的真面目,開始對革命者進行殘酷的打壓。對此,張發奎深感不齒,甚至想要反抗他,但因為形勢所迫,他不得不繼續進行北伐戰爭。

然而,這件事使張發奎下定決心離開蔣介石。 2. 雖然張發奎離開了蔣介石,但他卻選擇跟隨汪精衛。然而,他並未意識到,汪精衛其實和蔣介石一樣,都是野心勃勃的人。

「在汪背叛革命後,張發奎處於了尷尬的境地,被迫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接下來的寧漢合流中,國民黨軍隊中的共產黨員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然而,作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的張發奎並未如上級所要求般清除他們,反而對他們的遭遇深感同情。」

張發奎對蔣汪關於共產黨的命令持消極態度,並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武漢分校事件中保護了共產黨員。

他隨後將這些學生收容並組成教導團,該團在後來的廣州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面對兩黨的爭取時,張發奎顯得優柔寡斷,無法做出決定。

在當時的形勢下,張發奎逐漸意識到,堅持這種立場只會讓他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他十分清楚這一點,並表示:「我對軍事的熱情遠超過政治。」

張發奎在南昌起義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在27年南昌起義即將來臨之際,共產國際卻反對起義。當時加侖將軍前來與張發奎進行交談,加侖將軍認為他們已經達成協定。

然而,事後張發奎回到了廣東,並不排斥葉挺等共產黨員在軍中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