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高煦:明朝最瘋狂的皇子,身上的謎團600年無解,死法曠古罕有

2024-06-07歷史

在中國歷朝歷代中,明朝皇帝們獨樹一幟,個性鮮明。明太祖朱元璋,嫉惡如仇,心思縝密,然其雄才大略,堪稱一代英主。而其繼位的朱允炆,卻顯得優柔寡斷,性格中少了些決斷之力。

明朝的每個皇帝都可以堪稱「傳奇」,在個性上可以說是一半殘暴一半溫厚,似乎將朱元璋矛盾的個性特點一分為二遺傳到了他的子孫當中,但是論起瘋狂卻沒人能及朱高煦。

朱高煦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嫡次子,也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孫子。他的一生其實是充滿著悲劇色彩的,一心向當皇太子卻總是被拋棄,最後還死得非常淒慘。

【靖難之役】

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靖難之役是明朝最為激烈的一次皇位爭奪戰。朱元璋在即位之初,當即就冊封長子朱標為太子,然後將其他兒子趕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

這項舉措是朱元璋為了保護朱標的太子之位,但同時也讓各地藩王的勢力不斷滋長,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也怪這個朱標活得不過長,朱元璋還在世他就撒手人寰,留下嗷嗷待哺的朱允炆。

朱允炆天資聰穎,好學不倦,性格寬和,深得朱元璋之心。朱標離世後,本應在諸子中挑選皇位繼承人,但朱元璋對朱允炆寵愛有加,毅然越過自己的兒子,直接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盡顯偏愛之情。

後來朱元璋過世後,朱允炆登基為惠帝。他一上台就與親信大臣們采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並且在京城周圍部署兵力。還把燕王朱棣調到塞外以此來削弱他的兵權。

朱棣的個性很好地遺傳了朱元璋「血性和殺戮」的一面,因此被如此對待的他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斃。而他最擔心的還是朱允炆總有一天會除掉自己,與其被掣肘不如奮起反擊。

於是在建文帝元年朱棣就開始起兵反抗,他命令世子朱高熾留守在北平,讓次子朱高煦隨軍出征。在白溝河一戰中,朱高煦作為前鋒勇猛無敵,瞬間就將都督瞿能父子斬殺於馬下。

後來朱棣在東昌一代與敵軍交戰的時候被打敗,他的大將張玉也戰死沙場,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朱高熙帶兵而至擊退敵軍救朱棣於為難之中。

後來在浦子口一戰中,朱棣又陷入危機,又是朱高熙的出現,再一次將他解救出來。三番兩次的立功也讓朱棣對朱高熙另眼相看,他不止一次地對他說:「我老了,你當奮勇再戰,而且世子體弱,唯有你能挑起大梁了。」

聽完父親的教誨,朱高熙的胸中湧起了一團燃燒的火焰。莫非父親朱棣是借此向他許下一個神秘莫測的諾言,想要激勵他勇往直前?又或者,這是在暗示他皇位有望?朱高熙心中充滿了疑惑與期待。

回望歷史長河,朱高熙將朱棣的言語視作對其儲君之位的暗示。然而,在當時看來,這不過是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即便如此,這並未熄滅朱高熙內心熊熊燃燒的火焰,他仍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渴望。

【爭奪儲君之位】

朱棣起義之初,兵力薄弱,與朱允炆相比相差甚遠。然而,他自幼跟隨朱元璋征戰四方,智謀與軍事才能皆遠超朱允炆。他雖身處劣勢,但心懷壯誌,毫不畏懼,勇往直前,終將成就一番偉業。

四年的靖難之役,終在朱棣攻克帝都之時落幕。朱允炆在紛亂中迷失了蹤跡,而朱棣則笑到了最後,成功奪得皇位。他正式登基為明成祖,新紀元以永樂之名開啟,標誌著新時代的到來。

朱高熙對此結果心滿意足,心中銘記朱棣在風雨飄搖時許下的誓言。然而,這位戰功赫赫的英雄逐漸變得驕傲自滿,甚至肆意妄為,觸犯法紀。朱棣無奈,只能將他調往北平邊陲,期望他能悔過自新。

朱棣深知其子朱高熙,雖功高震主,但其自負亦屬人之常情。當時朝堂之上,儲君之選紛爭不斷,駙馬王寧更在朱棣面前盛贊高熙,力薦其為太子。然朱棣心知高熙過錯累累,終未應允。

後來,朱棣深思熟慮,新君初立,朝堂局勢尚不穩固。若貿然改長立幼,恐招朝堂非議。更何況,朱高熙已顯驕縱之態,若立其為太子,豈非助其氣焰更盛?朱棣不禁心生顧慮,對此猶豫不決。

深思熟慮後,朱棣果斷地選擇了長子朱高熾作為繼承人,而將朱高熙封為漢王,並賜雲南為他的領地。這一決策,對朱高熙來說,無疑是沈重的打擊,讓他措手不及,仿佛遭受了當頭一棒,暈頭轉向。

隨後他不肯前往雲南,還跑到朱棣的面前問道:「我犯了什麽罪,你要把我趕到那麽遠的地方?」朱棣曾經對他的許諾沒有兌現,使得他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此時的他已經萌生了爭奪儲位的心思。

朱高熙野心勃勃,不久便向朱棣上書,請求增派護衛。自此,他愈發肆無忌憚,屢次在朱棣面前詆毀太子,甚至制造冤案,致使內閣首輔解縉無辜喪命,其行徑令人發指。

朱棣萬般無奈,只好將封地改為青州,但內心仍抗拒不已。此舉令皇帝起疑,懷疑他覬覦太子之位。於是皇帝下令,強制朱棣前往青州就藩,以安朝野之心。

朱高熙真是膽大妄為,不僅無視命令,還擅自招募親兵,竟敢擊殺指揮使。更過分的是,他竟將朱棣賜予的車馬財寶肆意破壞,簡直是對皇恩的極大不敬!

【兵敗身死】

朱高熙的所作所為徹底激怒了朱棣,朱棣憤怒之下將他囚禁於西華門內,並有意將他貶為庶人。但幸得太子朱高熾的仁慈求情,朱高熙才得以幸免於難,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朱棣釋放了朱高熙,命他前往樂安就藩,朱高熙無奈從命。然而他內心充滿不滿,一到封地,便迫不及待地將謀反的計劃擺上台面,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反叛之心。

朱棣辭世後,朱高熾榮登大寶,成為明仁宗。他甫一即位,便慷慨地賜予朱高熙諸多封賞。然而,仁宗的統治僅僅維持了一年,他便駕鶴西去。其子朱瞻基承繼大統,成為明宣宗,繼續對朱高熙施以豐厚的獎賞。

朱高熙的心,早已超越了金銀珠寶的閃耀,他渴望的是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多年籌謀,他終於揭竿而起。然而,明宣宗卻心懷叔侄舊情,遲遲不願揮兵相向,反倒屢次遣使赴樂安,勸其迷途知返,歸順朝廷。

朱高熙一意孤行,企圖叛亂,明宣宗果斷行動,派遣大軍火速奔赴樂安城,將其團團包圍。面對困境,朱高熙心生畏懼,急忙秘密派人向明宣宗求和,表示願意歸順。

朱高熙的家族與黨羽悉數被擒,送往帝都受審。明宣宗將他貶為庶人,囚禁於皇城深處。本以為此事就此落幕,然朱高熙卻是個倔強不屈之人,毫無畏懼死亡之念,仍舊掙紮不息。

一日,明宣宗親臨探視朱高熙,他卻惡作劇般伸出腳,使宣宗跌倒在地。宣宗勃然大怒,下令用重達三百余斤的銅缸罩住他。然而,朱高熙力大無窮,竟毫不費力地舉起銅缸,展現了他的驚人力量。

隨後明宣宗又命人將朱高熙丟進了銅缸內,讓人在周圍點燃木炭,火勢上升燒熱了銅缸,將朱高熙活活地燙死在裏面,隨後他的幾個兒子也悉數被殺。

朱高熙的一生真可謂是可悲可嘆,但也活得有血有肉,比起那些甘心屈服於命運的人來說,他也算是瘋狂了一回,也不枉此生了。在他的身上也留下了許多謎題,如今六百年過去了依舊未能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