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碾莊戰役粟裕突然停止進攻,黃百韜猜想共軍逃跑

2024-01-19歷史

在1948年10月,華東野戰軍已經完成了對淮海戰役的所有準備工作。10月23日,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同誌釋出了淮海戰役預備命令,明確了戰役的目標:首先打擊黃百韜兵團,力求消滅馮治安大部,然後根據戰況進攻淮陰、高郵、淮安等地,或者尋找機會消滅從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兵團,最終打破國民黨長江以北的防禦體系,迫使敵人轉為防守。

「我這兒沒有時間寫報告,但要是寫報告的話我還能指揮淮海戰役嗎?」

圖片: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向華野戰士們發出總動員令,在這種特殊背景下,粟裕提前兩天發動作戰的決策是正確的,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關鍵的兩天,決定了黃百韜軍團的命運。

就在粟裕下定決心迅速分割包圍黃百韜兵團的時候,黃百韜兵團的行動速度卻慢得令人發指。11月5日顧祝同召開的徐州軍事會議結束之後,劉峙命令防守海州的國民黨44軍先行撤退到新安鎮,由黃百韜兵團掩護,結果黃百韜兵團白白在新安鎮浪費了2天的寶貴時間,等到11月7日淩晨3時,黃百韜兵團才開始向西撤退,而此時想要逃入徐州為時已晚。

粟裕提前兩天發動作戰的決策被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完全同意,電文上指示:「完全同意你部的攻擊部署計劃,望貫徹實施,不要改變預先的作戰計劃。

此總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但需將戰況隨時上報。」

圖:淮海戰役示意圖。此時,粟裕將軍下令華野全軍向南推進,對150公裏的隴海線陣地上的國民黨守軍展開攻勢,從四面八方包圍黃伯韜兵團。

8日白天,粟裕得知黃百韜兵團繼續西撤,立即命令華野各部截住黃百韜兵團逃往徐州的退路。與此同時,華野前委和華東局成功策劃並組織了何基灃、張克俠的「賈汪起義」。

何基灃、張克俠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軍隊內部發展的重要地下黨員,他們的身份是徐州「剿總」第三綏靖區的副司令官。

該部軍隊的前身是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革命軍29軍,這支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在淮海戰役前夕,這支部隊被蔣介石調往徐州東北,負責駐守賈汪、台兒莊等地,由於對蔣介石政府的「排除異己」做法不滿,厭惡內戰,中國共產黨在該部隊中有著廣泛的影響。

淮海戰役中,何基灃與張克俠兩位將領的率部起義對黃百韜兵團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起義部隊成功撤出後,華野的三個縱隊迅速進入起義軍防區,並接連攻克曹八集、大許家等重要戰略要地,成功切斷了黃百韜兵團向西撤入徐州的道路。

對此,毛主席和周恩來都感到十分欣慰,並在西柏坡舉杯慶祝。 同時,粟裕的賈汪起義勝利和華野軍隊的快速行動也令黃百韜大吃一驚。

雖然他之前知道華野軍隊集中在魯西南地區,但卻從未想到粟裕的行動會如此迅速。他的撤退路線上,華野的第七、第十、第十三縱隊已經和從宿遷北進的第二、第十二縱隊以及中野的第十一縱隊南北對進匯合,六個縱隊的兵力直接威脅到了徐州城的安全,並成功切斷了黃百韜兵團進入徐州的「生命通道」。

淮海戰役中的行軍速度決定了黃百韜兵團的退路,華野各縱隊全速前進,有的部隊每天行軍70公裏,遇到小河便搭起木板浮橋。

為了鼓舞士氣,有人編了一個順口溜:窯灣鎮,是黃百韜撤退必經之地,10萬黃百韜兵團正在搶渡運河,黃百韜命令63軍掩護左翼。

然而,華野殲滅了63軍一個師,並包圍了剩余部隊在窯灣鎮地區。11月9日,粟裕與張翼翔通電話,得知他們殲滅63軍的具體計劃,並告訴他全國戰場形式對我軍十分有利。

粟裕得知1縱司令員葉飛因病休養,交給了張翼翔重任,他深知這份擔子的沈重。但張翼翔堅定地表示:「有!」粟裕在電話中囑咐他要將軍事打擊與政治宣傳相結合,確保被包圍的63軍的士兵能夠了解解放軍的優待俘虜政策。

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張翼翔成功地殲滅了63軍1.3萬余人,圓滿完成了粟裕交給他的任務。這是一次將使命與責任完美結合的行動,張翼翔展現了優秀的指揮能力和堅定的決心。

窯灣鎮戰役示意圖就在黃百韜兵團渡過運河走到徐州附近的曹八集時,11縱已將他們全部包圍殲滅。一開場,黃百韜兵團就損失了一個軍兩個師。

剩下的四個軍在碾莊地區被困,無法動彈。 11月11日,在粟裕的指揮下,華野各縱隊完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

根據初步作戰部署,粟裕決定使用六個縱隊在運河以西殲滅黃百韜兵團。同時,他還調集七個縱隊阻止徐州方面派出的援助部隊。

此時,國民黨方面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蔣介石聽說黃百韜兵團處境危險,於是急忙電令黃百韜「固守待援」。接著,他又命令邱清泉、李彌兵團向東開進,同時指揮黃維兵團向徐州開進。

蔣介石的戰略目標是「迅速擊破運河以西之敵」,從而解救黃百韜兵團。

粟裕在淮海戰場上布下了一個巨大的局,他的目標不僅僅是黃百韜兵團的10幾萬人,而是要利用這一兵力,引誘蔣介石的邱清泉、李彌、黃維、孫元良等多個兵團聚集在徐州地區,然後與他們進行戰略決戰。

為了達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目標——殲滅黃百韜兵團,11月11日,粟裕將華野司令部遷到了運河以西的議堂地區,到了12日,更是遷到了距離碾莊不足5公裏的過滿山,準備親自指揮這場至關重要戰役。

這正是粟裕的慣常做法,每次重大戰役之前,他總是把自己的司令部設立在距離前線最近的地方,以便掌握戰場上的變化,與縱隊指揮員保持緊密聯系,為戰役提供正確的戰略指導。

粟裕,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碾莊戰役)中,他的行動表現出了他的軍事智慧和領導能力。他沒有在指揮所裏等待情報,而是親自上山觀察戰場。

雖然他的警衛員提醒他目標太大,但他卻笑著表示同意。然而,中央軍委知道後,認為華野前指的位置太危險,於是要求他們後撤5公裏。

粟裕的決斷力和靈活應變,使得他成功地指揮了這場戰役,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圖:劉鎮湘(資料圖)所在的地區,曾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古戰場,留下了眾多歷史故事,其中土山就是傳說中關羽兵敗投降曹操的地方。

當初黃百韜兵團在附近作戰時,曾經計劃派劉鎮湘前往占領該地,但是劉鎮湘以地名太晦氣為由堅決拒絕。和國民黨軍隊不同的是,粟裕非常清楚黃百韜兵團的實力,並且知道他是蔣介石的得力幹將,被賦予了指揮五個軍的重任,是國民黨幾大兵團中兵力最多的。

盡管之前黃百韜的部隊損失慘重,但是他的主力四個軍依然存在。黃百韜崇拜拿破侖的防守戰法,將全部兵力部署在碾莊10公裏左右的狹長地帶,試圖憑借工事對抗。

但是他也預感這次戰役兇多吉少,在戰役開始前就坦誠地告訴了蔣介石派來的戰績督察官:「這次是主力決戰,勝則舉杯歡慶,敗則一生不保。」

結果後來的戰局果然如他所料。

碾莊戰役示意圖11月11日開始,華野6個縱隊對黃百韜兵團發起了攻擊,戰鬥激烈。然而,在最初的3天中,華野各縱隊的進展並不大,雖然每天包圍圈都在縮小,但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粟裕前往附近的野戰醫院,發現實際的傷亡數碼遠超過報上來的數碼。回到前敵指揮所後,他立即給4縱司令員陶勇打電話,詢問陶勇的隊伍傷亡情況。

陶勇將軍面對首長粟裕詢問任務完成情況,故意報小數碼隱瞞了實際情況,引發首長生氣。最後,陶勇坦誠地向首長匯報了實際情況,展現出他的忠誠和勇敢。

在淮海戰役中,粟裕放下電話後深思熟慮,意識到傷亡過大問題的存在。他認為,我軍從未打過如此大規模的戰役,兵力增長帶來了指揮難題。

黃百韜已轉入防守,華野各縱隊突然轉入對固守地的圍殲作戰,缺乏統一指揮和協調,造成很多攻堅準備工作沒有完成,步炮協同不一致。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粟裕在11月14日上午九點給譚震林、王建安打電話,分析了碾莊戰役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並征求他們個人的意見,希望他們能夠統一指揮華野的六個縱隊。

14日夜晚,粟裕召開縱隊首長會議,主要目的是明確戰法戰術,協調統一指揮的問題。

15日淩晨,黃百韜突然發現粟裕的華野各縱隊停止了進攻,取而代之的是鐵鍬和鋤頭的聲音。他感到好奇,於是找到自己的參謀長詢問。

他們得知,11月17日,華野各縱隊將對黃百韜兵團發起總攻。這場攻擊迅速攻克村外大部份國民黨軍陣地,殲滅了黃百韜兩個軍的兵力。

黃百韜兵團司令部頓時亂作一團,惶惶不可終日。 此時,黃百韜爬上屋頂,只能聽到遠處傳來炮聲,卻見不到邱清泉和李彌的援兵。

他不禁長嘆一聲:「這下我是沒有希望了。」

圖:黃百韜曾經佩戴的臂章11月19日,黃百韜兵團宣告覆滅,華野部隊僅用了3天時間就將其余兩個軍和兵團司令部徹底殲滅。

黃百韜在逃跑時被流彈擊中,自知無法逃脫,便舉槍自盡。據說,在臨終前,他曾對天發出三大疑問:兵法有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這是粟裕一生中最喜歡的兵家名言之一,用兵之道,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