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輸家並非三個戰敗國,而是英國,為何?

2024-04-27歷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01

二戰中最大的輸家,並不是參戰雙方中的任何一個,而是號稱日不落的英國。

對於長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全面戰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日本、意大利三國組成的邪惡軸心國,將整個世界都攪和的天翻地覆。

好在經過全世界正義人士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這三個國家的邪惡企圖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並且得到了他們應有的懲罰。

那麽,作為戰勝國的英國為什麽會成為最大的輸家呢?

日本的廣島、長崎都受到了原子彈的打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品嘗到這種神秘武器威力的國家,德國國內的基礎設施也基本被消滅殆盡,損失慘重。

也正因為戰爭罪犯們都在戰後得到了懲罰,所以可能會有大部份人認為,這幾個戰敗的法西斯國家,就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這場全世界人民共同反抗法西斯殘暴統治的戰爭中,正義一方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實際上參戰的大部份國家損失都十分慘重。

但要說最大的輸家是誰,那既不是慘烈抗戰的中蘇,而是曾經的海上霸主英國。

眾所周知,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在世界各地擁有著數不清的殖民地,影響力遍及全球。

而在英國稱霸海上之前,西班牙才是當時公認海上霸主,同時也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

而電腦格式英國的女王,伊莉莎伯一世,為了將英國發展壯大,在仔細分析了英國的整體形勢後,決定發展海外貿易,從這個利益巨大的版塊中分一杯羹。。

但是這個決定的執行,卻勢必會觸犯西班牙的利益。

考慮到英國當時的發展情況和總體實力,,伊莉莎伯一世並不想明目張膽的得罪西班牙。

為了盡量減少西班牙的摩擦,伊莉莎伯找了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鼓勵海盜經濟。

這樣英國既能在海洋貿易中分到一杯羹,還可以在與西班牙發生沖突時,找到借口巧妙脫身。

這一招也確實是一招妙計,海盜事業的迅猛發展,為英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然而英國的行為最終還是招致西班牙的不滿。

雖然伊莉莎伯一世曾經希望用柔和的方式,來避免更大的沖突。但英國和西班牙的戰爭還是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沖突已經不可避免,伊莉莎伯一世只能積極迎戰,在她的運籌帷幄之下,英國竟然在戰爭中一戰成名,不僅打敗了強大的西班牙艦隊,還成為了新的海上霸主!

英國逐漸迎來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了世界強國。

但是花無百日紅,任何事物鼎盛之後,必然面臨著回落。英國也無法逃脫這個規律。

而一戰的爆發,就是這個轉折點。

英國對一戰的局勢錯誤的評估,讓英國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極大的傷害了正在發展中的英國,並最終導致英國逐漸走向衰落。

而同時到來的經濟危機,更是讓英國引以為傲的工業發展捉襟見肘。

雖然在美國的支持下,再加上殖民地的支援,英國最終勉強取得了一戰的勝利。,這場勝利雖然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英國的衰落,但其發展的頹勢卻並沒有被扭轉。

首先來講,一戰過後,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大大下降,美國蘇俄等國家強勢崛起。

尤其是美國,其發展的速度之快,已經逐漸顯露出世界新霸主的氣象。

而在英國內部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殖民地中所引發的民族情緒已經不可抑制,英國正在逐漸失去對所屬殖民地的掌控權,全球經濟危機,又讓英國內部矛盾頻頻。

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英國,霸主之名已經名不副實了,其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已經讓它失去了真正統治世界的能力。

如果說一戰已將把英國架在了火上蒸烤,那麽二戰無疑為強撐面子的英國,又澆了一把足以淪陷他的汽油,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

02

陰謀算計,血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總是充當冤大頭。

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殖民地,英國經濟如何一步步失去霸權?

二戰之前,工業革命的發展,全球的殖民地擴張,讓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然而雖然英國此時依然擁有者世界上最多的海外殖民地,海軍實力也不容小覷。

但是在其他方面,英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在各個領域失守。

在工業上,德國和美國後來居上,英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自己領先的地位;而一直積極軍備的德國,在軍事實力上也比英國更勝一籌。

與此同時,東亞的日本也已經逐漸發展起來,其他歐洲各國也漸漸變得強盛,並且都對英國的搖搖欲墜的霸主位置虎視眈眈。

然而英國畢竟是老牌強國,雖然強敵環伺,但憑借其積攢多年的底氣,英國依然是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大國,維持著日不落帝國的風光。

然而,一場二戰輕而易舉就戳破了這個泡沫。

經歷過一戰的創傷後,其實英國早早就明白自己在國際上的境況。因此在二戰爆發初期,英國一直采取綏靖政策,並不希望與德國主動交戰。

但綏靖政策不久就宣告破產,與德國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遺憾的是,始終抱有僥幸心理的英國,並沒有利用好綏靖政策得來的喘息時間,去做好軍備以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反而浪費了這段寶貴的時光。

再加上英國的首腦們對戰爭的發展的估計不足,戰爭思維還停留在一戰時的落後打法。

因此在面對訓練有素、裝備先進的德軍時,英軍實在無力招架。

在加上他們所選擇的只把精力放在馬奇諾防線上的錯誤戰術,多種原因綜合在一起,直接導致了著名的鄧寇克大潰敗。

這是一場載入史冊的慘敗。在撤退的過程中,英法聯軍的處境分外兇險。他們前面是洶湧的潮水,後面是德國的追兵,場面真是觸目驚心。

在這次潰敗中,英國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在德軍猛烈炮火的沖擊下,英國損失了飛機大概180多架,船只240多艘,數千門大炮、高射炮、數萬挺機槍被留在了法國,其中還有7萬多輛摩托車、13萬輛的汽車,以及700輛坦克車,被德國的軍隊繳獲。

正因為這次舉世矚目的潰敗,讓撤退二字成了英國軍隊二戰史中抹不去的標簽,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二戰期間,英國從未有過任何突出的戰績。

作為一場現代戰爭,二戰不只是對參戰國軍事方面的考驗,還是戰爭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

英國之所以在二戰戰場上有如此不光彩的表現,歸根到底,就是因為經過一戰的洗禮後,英國的國力已經開始衰退,只能維持著表面的光鮮,已經沒有實力再去展示大國的力量。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只不過是讓英國的真實情況快些暴露罷了。

鄧寇克的潰逃,讓英國日不落帝國的臉面丟盡,從那以後,英國實際上已經結束了世界霸主的爭奪,只能透過美國的大腿,來維持自己的國際地位了,那麽英國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03

二戰後,新的秩序,新的霸主,作為二戰戰勝國的英國未敗而敗。

有人說,一旦戰爭開始,便再沒有了贏家。究竟是哪個國家如此厲害,能成為二戰最後的贏家?

我們都知道,戰爭是正面戰場的戰爭,更是後勤保障的戰爭。

二戰時,英國正處於經濟危機周期之中,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掣肘,導致他們根本無法為戰場提供充足的軍備物資,為了維持部隊的戰鬥力,只能轉頭向美國購買。

而勢力日漸強大的美國,顯然深諳處世之道。

雖然它非常想要英國的霸主地位,但並沒有因此和英國撕破臉皮,也沒有急於加入到混亂的歐洲戰局,而是任由英國和法國與德國正面交手。

打著孤立主義的旗號,美國透過為當時已經陷入二戰旋渦的各位參戰國提供軍備武器,坐山觀虎鬥,大發戰爭財。直到日本偷襲珍珠島之後,美國才親自下場,成了真正的盟友。

但是在對德的戰略上,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英國和美國雖然作為盟友,卻有著意見分歧。

美國希望這場戰爭既能夠打敗德意日,又能夠大大的削弱英國的實力,從而為自己登上世界霸主掃清障礙,因此堅持西歐戰略;但是英國則希望能夠保存實力,減少損失,不至於讓自己失去對地中海的控制權,所以堅持地中海計劃。

美國希望盡快結束歐洲戰場的戰事,以應對日本的戰事。

英國則希望最大可能得消耗德國的戰鬥力,以減輕英國的損失。

總之,雙方都希望戰爭遠離本土,並讓損失最小化。

除了在正面戰場,英美基於自己的利益有分歧之外;在金融戰場上,英國也面臨著美國的挑戰。

實際上在二戰開始前,美國和英國就已經在金融市場上有過激烈的爭鬥,兩人你來我往,最終英國還是奪回了最大貿易國的地位。

但這種勝利的現狀沒有維持多久,二戰的爆發又一次讓局面發生了變化。

趁著局勢混亂,美國乘虛而入,利用租借法打擊英國,從而擴大美元的勢力範圍,並逼迫英國賤賣自己的企業。

總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英國既是戰場上的盟友,也是戰場上的對手。

等到戰爭結束時,美國已經全面逐漸趕超英國。

英國商船的總噸數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英國的外匯儲備早已在戰爭時期被消耗殆盡,甚至還欠了一屁股的債,英鎊陷入困境,地位一落千丈,其國際上的地位被美元取代。

可以說英國在金融戰場上,一敗塗地。

而到了1943年,美國已經成長為了盟軍主力,英美聯軍的總司令也一直由美國人擔任,美國順利的將英國排除到了太平洋之外。

除了戰爭指揮權和金融戰場,美國還在其他領域削弱英國。

在此之前,英國有著世界上最廣大的殖民地,殖民地曾經在一戰的時候,給了英國很大的支持,幫助他們取得了一戰的勝利。

可以說殖民地對維持英國的霸主地位十分重要,但美國卻抓住這一點去批判英國,認為各民族都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積極倡導反對殖民主義。

二戰之後,英國的各個殖民地果然開始追求獨立,這也從一方面削弱了英國的實力。

而英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是在美國的排擠之下,卻失去了能夠獨立推行戰爭政策的希望,戰後世界的主導權,由美國牢牢的把握在手中。

可以說,二戰之後,英國已經從各個方面跌落神壇,成為了這場戰爭最大的輸家,而美國則完成了自己的轉身,華麗的登上了歷史舞台,開啟了它輝煌的篇章。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 」,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