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我軍藏龍臥虎,主席為什麽要讓養病的徐向前當首任總長?

2023-12-28歷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總參成為三總部中最重要的部門。

當時的「三總部」,指的是總參、總政和總後。由於國防部1954年才成立,所以在此之前,總參就是我軍最高軍令機構。

新中國第一任總長的候選人有很多,比如一野掌門人彭德懷,二野掌門人劉伯承,中南軍區葉劍英,華北軍區聶榮臻,以及軍中地位僅次於主席的周公,但主席最終一錘定音,敲定正在青島養病的徐向前擔此重任。

上述五位候選人,都是我軍的傑出將領,主席為何看中了徐向前?

總參謀部作為一支軍隊參謀系統的最高機構,最早出現於普魯士。

1808年,普魯士設立了戰爭部,下設總參謀部,其前身是經受了七年戰爭考驗的軍需總監部,總參主要有四大職能:一是制定戰略戰術,是幕僚機構;二是管理軍隊,是指揮機構;三是後勤補給,是後勤機構;四是管炮兵事務,是特種機構。

由於總參在普法戰爭、普奧戰爭和普丹戰爭的出色表現,很快在歐洲得到普及,並擴散到世界各國,像明治維新的日本、南北戰爭的美國、十月革命的蘇俄等地。

總參謀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完善和提升,戰後美軍形成了參謀長聯席會議,蘇軍則增設了國防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參謀系統逐漸為國人所熟知,並在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時期得到了實踐套用。

1927年8月1日,作為我軍起點的南昌起義,周公組建了由暫編15軍軍長劉伯承為團長的「軍事參謀團」,周公、賀龍、葉挺、蔡廷鍇等名將任參謀團的成員。

1930年,劉伯承在上海就任總參謀部部長,在團以上設定參謀處,作為軍事主官的幕僚機構。進入蘇區以後,劉伯承和葉劍英輪番擔任了總參謀長,進一步健全了參謀機構。

紅軍時期,劉伯承、聶榮臻、朱雲卿和葉劍英先後任總參謀長;抗戰時期,葉劍英、蕭勁光、滕代遠先後任八路軍總部參謀長;解放時期,總長則換成了彭德懷、周公。

新中國成立時,總長五大候選人的職務和位置各不相同。

隨著陶峙嶽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一野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在開國大典之前,已經勝利完成了解放大西北的任務。1945年8月到1947年8月,彭德懷也有過任總長的經歷。

解放戰爭中後期,彭德懷西野作戰任務繁重,總長一職由周公兼任。

建國初期,周公多次提議「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出任總長一職,但都被彭總婉拒。

彭德懷之所以不願意擔任總長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幕僚長」,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他長期擔任軍事主官,覺得不適合任總長;二是任總長一職2年時間,也是趕鴨子上架,不得已為之;三是彭總一個很大的心願,還是留在大西北搞生產和農業建設。

和一野彭總相比,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更適合任總長。

首先,劉伯承是科班出身,畢業於重慶將校學堂、伏龍芝軍事學院,早年以「川中名將」聞名遐邇,還是南昌起義和紅軍的參謀長,抗戰時期執掌八路軍129師、解放戰爭時期領導晉冀魯豫野戰軍(中野,二野),以足智多謀聞名於世。

建國初期,大西南武有賀老總、文有鄧公,劉伯承完全可以抽身出來。但是,當周公征求劉伯承意見時,劉帥以「年事已高、精力不濟」為由婉拒,後籌建南京軍事學院。

中南軍區的軍事二把手「葉參座」,也是不錯的選擇。

葉劍英擔任各級參謀長的時間,遠超十大元帥的其余九位,比劉伯承資歷還深。

葉劍英出身民國三大軍校之一的雲南講武堂,是朱老總的同門師弟,擔任過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討伐陳炯明的8旅參謀長,粵軍2師參謀長、國民革命軍4軍參謀長。

土地革命時期,葉劍英是紅軍總長、紅一方面軍參謀長、陜甘支隊參謀長;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總部參謀長;抗戰勝利後,忙於軍事調停和土地工作,組建了華北軍政大學。

新中國成立時,葉劍英正指揮陳賡、鄧華解放廣州,由於廣東還是前沿地區,海南島和諸多沿海島嶼還沒有解放,華南的剿匪鬥爭一直持續到1953年,所以葉參座分身乏術。

解放戰爭後期兼任總長的周公,出任總理兼外長。

周公在我軍的歷史地位僅次於主席,甚至超過德高望重的朱老總。無論是紅軍時期、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作為主席的第一助手,周公的地位無可撼動。

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尤其是外交戰線任務復雜繁重,周公甚至從軍隊抽調了10幾位將領轉行當大使。此外,政務院的工作千頭萬緒,再兼任總長已不現實。

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也是總長最佳候選人之一。

聶榮臻是一位低調的開國元帥,早年參加過赴法勤工儉學,具備國際視野;在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過軍事,也算半個科班出身;擔任過黃埔軍校政治秘書兼教官,在我軍資歷比較老;參加過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是建軍元老之一。

抗戰時期,聶榮臻以115師副師長身份,帶領3000人開創了模範的晉察冀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主持華北軍區,徐向前從晉冀魯豫轉隸華北軍區後,擔任他的副手。

聶榮臻出任總長的唯一障礙,就是身兼多職。建國初期,聶榮臻堪稱十大元帥中最忙的,一度身兼七職:華北軍區司令員,平津衛戍區司令員,華北局第三書記,副總長,北平市市長,北平軍制會主任,以及開國大典的閱兵總指揮。

聶榮臻兼任副總長,總長是在青島養病的徐向前。解放戰爭時期的華北軍區司令員和副司令員,職務剛好掉了個:正職變副職,副職變正職,主席這是唱的哪一出呢?

從歷史地位和軍事才能來看,徐向前並不亞於聶榮臻。

土地革命時期,空降鄂豫皖的徐向前,打出了紅軍時期最強悍的第四方面軍。抗戰時期,帶領八路軍129師部隊在冀南根據地提出了「人山」理論,還曾擔任第一縱隊司令員。

徐帥的軍事才華毋庸置疑,劉伯承贊嘆我軍最會打仗的就是徐總指揮和粟司令。

但是,徐向前的身體影響了他在解放戰爭中的發揮,他先後在晉冀魯豫、華北軍區和太原前線,擔任劉伯承、聶榮臻和彭總的副手。但是,主席對這位軍事家的能力信賴有加,所以第一時間點將徐向前出任新中國首任總長。

事實上,徐帥身體1951年底才基本痊愈,但在養病期間,主席寧可讓聶帥代理總參的工作,也一直保留著徐帥總長的職務,這也是主席對徐帥極大的尊重和愛惜。

1951年11月,身體剛剛痊愈的徐向前,從莫斯科談判回國途中,肋膜炎復發再次住院,並在此後長期療養。第一副總長聶榮臻協助主席指揮抗美援朝,最後累得生病,主席點將粟裕任第二副總長,分擔一些總參的工作。

有人說,徐帥身體已無大礙,只是出於對頂頭上司聶帥的尊重,一直沒有出山就職。實際上,這兩位老帥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建國以後,毫不計較身份職級,一心為公,配合得非常默契。

1955年大授銜,兩位名將排名元帥第八和第九,也是「哥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