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蜀漢在民間的口碑遠超魏吳,這個偏安一隅的政權有何過人之處

2024-07-27歷史

為什麽歷史上的蜀漢實力最弱,又不是最終勝利者,還滅亡的最早,但在民間的口碑卻是最好的?

有人說都是因為【三國演義】吹的。的確,【三國演義】共120回,前30多回講的是曹操統一北方,中間70回描述的是劉備創業到諸葛亮秋風五丈原這27年的事,最後僅用10多回的篇幅,便將後三國時期的40幾年一筆帶過,而且主角還是姜維。

但問題是,作者羅貫中為什麽選擇蜀漢當主角,而非曹魏,孫吳亦或是最終的贏家司馬氏呢?

蘇軾在【東坡誌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概意思是說「鄰居小孩聽評書,當聽到劉備戰敗時便傷心流淚,而聽到曹操打了敗仗就興高采烈。」於是蘇軾感慨「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大人物們往往有自己的權衡與選擇,而普通人心裏卻另有桿秤,即我們常說的「樸素的道德觀」。如今,人們評判朋友的標準,依然是「這哥們能打、能處、仁義」。

小時候看評書演義,大家都熱愛萬夫之勇的猛將,比如正史裏,戰績遠邁其他唐將的李靖、李績,其民間人氣卻遠不如當上門神的秦叔寶、尉遲恭。畢竟比起巧變治軍,還是萬軍叢中斬敵上將更過癮。

論能打,蜀漢有萬人之敵的關張趙、強壯摯猛的馬超、勇毅冠軍的黃忠。

論能處,蜀漢集團自有一股豪俠之氣,上下充滿一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主義氣魄和理想主義浪漫。

諸葛亮法正是逃難的富戶、關羽是亡命徒、張飛趙雲是社會大哥、馬超是失敗的諸侯、黃忠是大器晚成的老兵、魏延出身小卒、姜維是曹魏降將。

劉備自己則是個老兵油子,47歲之前,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但與諸葛亮相遇後,風虎雲龍,千古君臣。與關張之義,至死不渝。拔魏延做漢中太守,封黃忠為後將軍,一軍皆驚。有人造謠趙雲投敵,劉備二話不說就打。後來黃權真的降曹了,劉備卻說「是我對不起黃權,他並沒有對不起我。」說罷,對其家人照顧如舊,正因如此,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在蜀漢滅亡之際,戰死沙場,以報先帝之恩。

論仁義,曹魏和孫吳都有多次屠城的記載,而劉備不但不屠城,還有十余萬百姓扶老攜幼跟著他一起跑路事跡。可見,誰是豺狼,誰是明主,當時的百姓比我們更清楚。那些跟著劉備逃亡的百姓更不會覺得「攜民渡江偽君子,屠城殺人真性情。」

為報關羽之仇,劉備伐吳敗死,歷史上雖無桃園結義之情,但劉備也對得起關張。

再後來白帝托孤,劉備一句「嗣子不才,君可自取」更是成為「君臣至公,古今盛軌」的美談。諸葛亮鞠躬盡瘁,星落五丈原,30年後,曾經的曹魏降將姜維,在皇帝都降了的情況下,至死還在追求漢室幽而復明。

都說成敗論英雄,但功業成不成,吃瓜群眾並不看重,民間歷來佩服失意的好漢。

論功業,白、韓、衛、霍都是曠代名將,但民間崇拜的卻是義氣千秋的關羽、是風波亭裏屈死的嶽飛、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挽救大明卻被冤殺的於謙!

俗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大人物或多或少都有點馬基亞維利主義。因此,但凡覺得自己是大人物,或者把自己代入大人物的視角,就會認為只要做成大事,便可不惜代價。正如【大明王朝1566】中馬寧遠說的那樣「改稻為桑是朝廷的國策,死一千個人,一萬個人,全浙江的人死絕了也得改!」

但作為普羅大眾,沒那麽功利和不擇手段時,就會喜歡蜀漢的「能打、能處、仁義」。

就連靠謀朝篡位起家的司馬氏,也在防著司馬懿式的人出現。東晉明帝司馬紹聽王導說了晉朝開國時幹的那些爛事後,掩面趴在床上說「若真如您所言,國祚豈能長久。」

簡文帝司馬昱的臨終遺詔,也是希望桓溫能以諸葛亮為榜樣。再後來,宋文帝要殺名將檀道濟時,也有所謂「安知非司馬仲達也」。可見,「司馬懿」三個字到劉宋時已成了罵人的話。

司馬懿和諸葛亮也算是宿敵了,結果晉朝皇帝卻希望輔政大臣以諸葛亮為榜樣,大概得位不正的司馬家也明白,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才是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