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見證了無數風雲變幻。從朱元璋的英勇崛起,到大明帝國的輝煌歲月,再到崇禎皇帝無奈落幕,每個篇章都飽含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明朝,歷史長河中的兩百多年,充滿了無數的迷霧和疑團。明英宗時代,那位曾被擄走的皇帝朱祁鎮,被世人戲稱為大明的「戰神」。然而,今天我們的故事雖與朱祁鎮有關,但真正的主角卻並非他。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遭遇重大打擊,五十萬大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舉國震驚。本文要講述的,正是這場巨變後,明朝如何在北京保衛戰中重振旗鼓,展現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土木堡前言】
在探討北京保衛戰之前,不妨先回溯土木堡之變這一歷史事件。土木堡之變謎團重重,歷史學者各執己見,甚至有聲音認為,這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土木堡之變深刻影響了大明朝的歷史軌跡。朱棣篡位後,其政策與父親朱元璋如出一轍,均熱衷於征戰。這一轉變表明,土木堡事件不僅改變了明朝的政治格局,更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其後來的國策走向。
朱棣即位後,首要之事便是平定瓦剌之患。瓦剌部落長期威脅大明北方邊境,成為一大隱憂。為確保大明疆土永享安寧,朱棣決心徹底解決瓦剌問題。
瓦剌在朱棣的強勢鎮壓下,成為明朝的藩屬國。然而,隨著明成祖朱棣及後續仁宗、宣宗皇帝的相繼離世,瓦剌逐漸崛起,實力日益增強。至英宗朱祁鎮時期,瓦剌竟敢大舉侵犯明朝邊境,其野心與實力已不容忽視。
若以明朝的視角來看,這無疑是一場叛逆之舉。明英宗朱祁鎮隨即親自掛帥,統領二十萬大軍出征。然而,令人震驚的是,明軍在瓦剌的鐵蹄下脆弱不堪,如同脆弱的紙糊,連連潰敗。
王振率領的明軍抵達大同後,卻心生畏懼,止步不前。在萬般無奈下,只得折返土木堡。未料瓦剌大軍緊隨其後,明軍措手不及,被其擊潰。英宗皇帝在混亂中不幸被瓦剌的也先俘虜。
土木堡之變震驚朝野,舉國上下人心惶惶,皇帝的被俘猶如晴天霹靂,打破了明朝的寧靜,此事之罕見,可謂前所未有。
俗語有雲:「群龍無首,國將不國。」明朝皇帝駕崩,皇室竟然未有積極迎回英宗之舉,反而在孫太後的幕後操縱下,扶持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為代宗。這一決策實在令人費解,國家命運堪憂。
新皇登基,必有前皇辭世,然明英宗尚在人世,雖被瓦剌所困,亦不可另立新君。此舉豈非悖理?
這豈不是置明英宗的安危於不顧?瓦剌原本打算利用明英宗作為籌碼,向明朝索取巨額利益,然而明朝卻對此不屑一顧,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此舉無異於另起爐竈,你手中那位皇帝已然失去效用,不過是一介平民。你休想再以此要挾敲詐。然而,也先既已付出如此代價,豈會輕易收手?他即刻挾持英宗皇帝,直取北京。
【於謙的準備】
也先率領瓦剌大軍逼近北京,甚至連皇帝朱祁鎮也被擄走,這無疑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困擾。
考慮到明朝百姓對皇帝的深厚情感,若瓦剌軍隊兵臨北京城下卻久攻不下,他們或許會利用朱祁鎮作為人質來威脅。一旦落入此等險境,局勢將變得極為棘手,戰爭也將陷入無法收拾的境地。
自瓦剌軍隊犯境的訊息傳來,於謙深知北京保衛戰勢在必行。他堅定地說:「於亂世中求穩,於困境中謀勝。我們必須做好最周全的準備,以應對最惡劣的局勢。」
為確保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他首要之務是穩固內部。古語有雲:「攘外必先安內」,這意味著在抵禦外敵之前,必須先治理好內部。因此,那些擾亂朝綱的太監和宦官,成為了他必須清除的障礙。
為了動搖瓦剌軍隊,他公然尊明英宗為太上皇,這一舉動向也先傳遞了一個明確的資訊:明英宗在明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到危急關頭,絕不能對其生命構成威脅。
之後,於謙果斷決策,任命石亨為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官,全權統領京師步兵力量。同時,為確保瓦剌來犯時的防線穩固,他迅速調換了大同、宣府、居庸關等關鍵隘口的守將,築牢了防線。
土木堡之變後,那些怯懦的士兵已不復存在。於謙深思熟慮,對傳統明朝三大營的繁瑣排程進行了革新,將其化整為零,重新組建了十個團,使軍隊更為靈活高效。
經過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明軍仿佛獲得了新生,一夜之間變得精神煥發,士氣高昂,猶如猛虎下山,銳不可當。
手握精英團隊,於謙制定了分兵合擊的戰術,部署九門固守。各城門守將既獨立為戰,又互為策應。由於距離相近,可迅速增援,甚至可將瓦剌軍誘入城中,進而一網打盡。此計猶如捕鱉於甕,精妙絕倫。
經過精心策劃與部署,於謙開始著手後勤保障。他迅速調動全國範圍內的軍隊,將他們齊聚京城。一夜之間,北京城兵力劇增,達到了驚人的二十萬之眾。
明軍在軍用物資上占有壓倒性優勢,從南京調集了大批兵器,總數超過百萬件,還包括一萬多支火槍和兩萬多只火銃,以及八百門火炮。他們以充足的準備,靜待戰機的到來。
【作戰過程】
1449年,也先挾持英宗皇帝南下,手握皇帝為人質,瓦剌軍隊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從十月初出發,迅速抵達北京,10月12日,也先已將朱祁鎮帶至德勝門。
朱祁鎮命令於謙出迎,並索取巨額贖金。於謙洞悉這是也先的詭計,並未貿然行動,而是采取了主動出擊,繼續對瓦剌軍隊發起猛烈攻擊。
北京城堅如磐石,瓦剌軍隊因人數匱乏,不久便敗退。與此同時,瓦剌援軍在居庸關的攻勢也遭遇了頑強抵抗。
也先深知,若持續戰鬥,北京城未必能攻下,更可能因糧草匱乏而全軍覆沒。於是,他決定帶著英宗皇帝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於謙敏銳地察覺到了勝利的曙光,立即命令石亨迅速出擊。10月17日,瓦剌軍隊在激戰中被徹底擊敗。也先見大勢已去,只得派出使者求和。英宗朱祁鎮終於踏上了歸途,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北京保衛戰,至此宣告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