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上級成立第六大野戰軍,領導班子都已配好但番號卻暫停使用

2024-04-12歷史

在解放戰爭時期,全國戰場劃分為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五大戰區,每個戰區都有相應的野戰主力。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曾經計劃成立第六支野戰軍,領導班子已經確定,但最終暫停了這一計劃。

1948年初,隨著劉鄧大軍、陳謝集團和陳粟大軍的勝利挺進中原,為了鞏固和擴大解放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戰爭行程,決定成立東南野戰軍。這支軍隊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擔任副司令員,鄧子恢擔任副政委,主要任務是向閩浙贛地區推進。

這一決策背後的意圖很明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行動旨在分散敵人的兵力,減輕山東和陜北戰場的壓力,同時吸引敵人進入國統區作戰。隨著這一戰略目標的實作,中原地區初步建立,需要得到鞏固和發展,而敵人也將集中力量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爭奪。因此,上級決定實施了「第二次戰略躍進」,期望像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那樣,透過行動緩解其他戰場的壓力。

由於當時的中原野戰軍只有7個縱隊,並且在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華東野戰軍已經擁有12支主力縱隊,經過了萊蕪、魯南、孟良崮等戰役的歷練,實力雄厚。為此,上級命令組建了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分別由許世友和韋國清擔任司令員,譚震林和陳丕顯擔任政委,分別負責在山東和蘇北地區的作戰。

剩下的1、3、4、6、8、10六個縱隊計劃將1、4、6縱隊組建成為第一梯隊,構成了東南野戰軍1兵團,而3、8、10縱隊則由陳士榘和唐亮暫時負責。1兵團的領導層由粟裕擔任司令員,葉飛擔任副司令,張震任參謀長,鐘期光擔任政治部主任。

為了保密,部隊的番號暫未公開,計劃在渡江後予以公布,目前對外稱號為華東野戰軍1兵團。

選擇1、4、6縱隊作為第一梯隊是有其原因的。這三支部隊的指揮員分別是葉飛、陶勇、王必成,在抗戰時期一直在粟裕的領導下作戰,因此對於這三支部隊的戰鬥力及指揮員的作戰風格都較為熟悉。此外,它們在紅軍時期一直堅持南方遊擊戰多年,在閩浙贛地區也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如果1兵團能夠順利挺進,上級計劃在1949年3月派遣3、8、10縱隊作為第二梯隊前去支援。

為了順利進行渡江作戰,野戰軍派遣了偵查部隊前往長江北岸了解當地情況,同時積極調動了大量地方勞動力和民工,準備了足夠的物資儲備,為渡江行動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準備渡江的關鍵時刻,粟裕開始考慮了中原戰場的情況。他認為在那裏挑戰敵人,會面臨重重困難和不利條件,盡管插入敵人深處是一種大膽的策略。

粟裕認為將六個縱隊集中在中原地區進行幾場大規模戰鬥,比起渡江行動更為合適。這樣的行動不僅能減少傷亡,還有望殲滅更多的敵人,改變中原地區的戰局。經過與張震等人的商討,他將這一想法呈報給了上級,並最終得到了支持。暫時放棄了渡江計劃,粟裕決定留在中原地區發起幾場較大規模的殲滅戰。

不久之後,豫東戰役爆發,粟裕指揮華東部隊成功殲滅了敵人九萬余人,取得了重大勝利。接下來的濟南戰役原本是圍城打援,但由於敵方未有增援,最終只打了城,沒有遭遇敵援部隊的抵抗。如果有敵增援部隊到來,粟裕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經過這兩場戰役,華北與山東解放區實作了無戰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