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對越反擊戰為何會選沒參加過淮海戰役的許世友掛帥,而不選粟裕?

2024-07-18歷史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了自衛還擊作戰,以電閃雷擊的方式,攻陷了越南北部20余個重要城市和縣鎮,然後全身而退,凱旋而歸。

這前後時間僅在一個月之內完成。

不用說,這場戰役,我軍以勝利告終。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共消耗彈藥2.38萬噸,其中炮彈106萬發,子彈5500萬發,損傷坦克戰車共268輛。

並且,犧牲了約7200人,失蹤955人(雲南方向11人失蹤,廣西方向944人失蹤),負傷約2.3萬人,被俘238人,總計約31000人。

鑒於當時組織淮海戰役的粟裕大將還健在,而擔任東線總指揮的卻是沒參加過淮海戰役的上將許世友。所以很多人會產生疑問?當時為什麽不選粟裕大將掛帥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

粟裕大將並不贊成出兵反攻入越南境內。

當時的粟裕大將任中央軍委常委,他在軍委討論是否要攻打越南時,和時任國防部長的葉劍英元帥投了反對票。

他認為,當時的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對我們非常不利。

越南正與蘇聯建立了友好關系,正是有了蘇聯這把保護傘,它才會那麽有恃無恐地向我們叫板。

因此,反攻越南,很可能會招致蘇聯介入,從而促使戰爭升級。

所謂投鼠忌器,打老鼠也要註意是否會傷到器皿;那麽打越南,也要提防蘇聯方面的反應。

粟裕大將和葉劍英元帥基於這方面考慮,不主張將我有限的資源用於一場對外戰爭。

最高軍委方面認為蘇聯介入的可能性不大,蓋因其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已漸陷入疲軟狀態,力不從心,國內經濟又已瀕臨崩潰,自顧不暇。

最終,堅定了軍委出兵決心的是擔任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陳雲。

陳雲經過周詳考慮、反復論證,最後的分析結果是:「蘇聯在中蘇邊境的兵員嚴重不足,進攻中國需從歐洲調兵,而這得一個月才能完成,如果作戰時間很短,蘇聯插手的機會極少。」

軍委於是定下了出兵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殲滅越南主力部隊的基調,要求我軍從東西兩線全面對越南展開反擊,快、準、狠,在一個月內達到戰略目的,然後勝利撤回到國內。

粟裕大將是除林彪外,我軍最富有組織大戰役經驗的將帥,本來是掛帥最佳人選,但他本人既然不贊成出兵,就只能另選他人了。

選誰好呢?

粟裕大將之外,重任自然落到許世友將軍頭上了。

許世友將軍雖然沒參加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但也參加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重大戰役,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反動「五大主力」的王牌軍隊74師。而且,他在1948年夏指揮的豫東戰役相當於給三大戰役舉行的奠基儀式,堪稱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當然,最主要的是,許世友將軍當時是廣州軍區司令,而自衛反擊戰就是從廣西和雲南兩個方面對越展開的。

所以,由許世友將軍掛帥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老實說,在那種國際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時間急、任務重,而且我軍又在和平時期久不經戰,仗能打成這樣,算是很不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