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5年毛主席接到一份報告後,支開了所有人,叫來周總理密談半小時

2024-01-04歷史

1965年,北京中南海內。

這原本應當是如往日般平常的一天,卻因為毛澤東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而變得特別。

只見毛澤東眉頭緊鎖,神色凝重,靜靜地站在窗前,眺望遠方,不知在思考些什麽。突然,他一聲令下,支開了身邊的所有人,只讓秘書去喊周恩來。

不一會兒,周恩來趕來,看著毛澤東嚴肅的神情,他似乎了然於心,若有所悟。緊接著,兩人在房間內秘密談話了半個小時,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說了什麽。

這個秘密,直到37年後,因為某個重要的契機,才得以公開。

毛澤東與周恩來究竟說了什麽?毛澤東為何要支開所有人?在37年的漫長等待裏,與真相有關的人與物,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這一切,還得從上世紀60年代的國內外局勢說起。

一、風起雲湧:60年代的國內外局勢

二戰後,美蘇爭霸,兩極對立,新的世界格局形成,新中國建立,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加入了這場風起雲湧的冷戰之中。

建國初年,出於多方面的因素考量,新中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不僅在國內發展上向蘇聯學習先進經驗,在國際舞台上也與其統一戰線。

這一舉動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從經濟到文化,由政治到外交,對中國進行了全方位的封鎖與孤立。

60年代,恰逢美蘇爭霸到達高潮,美國賊心不死,妄圖手段升級,進一步打壓中國。 當時,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爭霸離不開一樣關鍵的東西:核武器。

恰逢此時,中蘇交惡,而在經歷種種艱難變故後,中國進入了自主研發核武器的嶄新時代。按照原定計劃,中國將在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當這個訊息漂洋過海,傳到大洋彼岸,美國人瞬間感到了驚恐。

他們比誰都清楚,一旦中國擁有了核武器,整個世界的戰略格局都會隨之改變。

於是,美國做出了一個卑鄙的決定:他們要先發制人,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開啟於1994年,美國歷史學家破譯了當年的秘密國家檔案,證明了在1964年,美國的確曾經想要突然襲擊中國,而且有著具體實施方案的行動。

面對這樣巨大的國家安全威脅,毛澤東做出決定,開展「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建設」,指的是加強以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後方建設,是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

三線有大三線與小三線之分,大三線是建設國家戰略後方基地,除了眾多的國防工程之外,還有與之配套的基礎工業建設。

特殊的性質與目的使得大三線成為了「三線建設」的主體部份。小三線則更側重於後方的通訊與補給,主要服務於各地方部隊與民兵組織。

「三線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橫跨十年以上的光陰,並非一朝一夕便能促成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彼時的中國正處於極大的國際威脅之中,這是危難形勢下不得不采取的自保手段。

劍拔弩張的氣氛之下,美國醞釀許久的核打擊計劃,最終草草收場。

1964年4月,美國的國務專家羅拔·莊遜撰寫【對打擊共產黨中國核設施可能性的探討】,報告中詳細列舉了四種方法用以摧毀中國的核建設。此文一出,美國兩黨內部也爆發了極為激烈的討論。

9月15日,在多番論證之下,美國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因為他們知道,倘若對中國的核器材進行襲擊,無異於對中國宣戰,風險巨大,也許會釀成他們無法承擔的後果。

然而,盡管這次的計劃終止了,但美國所造成的威脅卻始終存在。因此,中國必須從長遠為自己謀劃,從而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看著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局勢,毛澤東的心中漸漸有了盤算。

二、神秘談話:開啟816工程

實際上,在美國就中國的核武器展開爭論時,中國政府內部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1964年9月16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這次會議主要研究的便是是否要按照原計劃爆破原子彈。

會上,有人提出,為了安全與穩妥,建議將原子彈的爆炸時間推遲到1970年,等到三線地區建設好了第二個核基地之後再進行核爆炸,以免提前遭到襲擊。

但同時也有人高聲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早晚都有壓力,越是拖延,越是中了美國的計謀,還不如按照原計劃,10月爆破。

會上種種爭論,都被周恩來一一記錄。會議結束後,周恩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特急信,信中還附上了一份羅瑞卿所起草的請示報告。

在這份請示報告裏,羅瑞卿提出了三種方案:要麽今年爆炸,要麽明年四五月與空頭航彈連續試炸,要麽就幹脆推遲,等待西南核試驗基地建設完成後再爆炸。

收到信的毛澤東很快便做出了判斷,他認為,美國的原子彈就是嚇唬人的,他們不一定會用。既然是嚇人的,那麽中國就不應該因美國的威脅而推遲自己原有的計劃。

因此,毛澤東立馬批示了「即辦」二字。最終,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打破了重重壟斷,世界矚目。

盡管這一次毛澤東做出了成功的預判,但他的心裏比誰都清楚,更加艱巨的挑戰還在遠方。

其實,早在1964年的初夏,毛澤東就在中南海的菊香書屋內,與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召開了一次臨時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

而這次會議的主題,便是討論當時的後方建設。

毛澤東嚴肅地表示,現在這個時期,沒有後方是萬萬不行的,就算要準備上山,也總要有能夠上山的地方。

先前,我們曾在建設的過程中忽略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最近幾年我們又忽視了「屁股」和後方。

所謂的「屁股」,指的便是基礎工業。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保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毛澤東始終將人民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上,主張大力發展農業與輕工業,解決人們的「吃穿住」問題。

因此,不管是基礎工業,還是國防工業的投資都相應地有所減少,現如今,「吃穿住」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中國又面臨著巨大的安全威脅,是時候將它們重新提上日程。

在這樣的考量下,建設後方的第二套核原料工廠工作悄然啟動。

當時,中國已經有了一個代號404的核原料工廠,有許多人不理解,既然有了404,又為何需要建設第二個。

作為中國唯一的核原料生產基地,404廠其實已經長期處於美蘇兩國核威懾的主要目標範圍內。

比起赫赫有名的404,中國出於戰略的安排與考量,需要一個隱蔽性與安全性更強的核工業基地,它一定要在完全秘密的情況下進行建設,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作用。

在巖石山裏挖洞,是當時世界所公認的防禦核設施遭遇襲擊的方法。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來建設核工業,便顯得尤為關鍵。

早在1964年的1月,周恩來就曾經明確地提出:核工業選址要靠山、分散、隱蔽,甚至進洞。

接到指示後,國防科工辦常務副主任趙爾路上將立刻率領著11個小組,在全國47個地區進行勘察選址,在長達數月的時間裏,可謂是日夜不休,風雨兼程。

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長久以來的付出得到了收獲。

1965年的某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與周恩來展開了一次秘密談話。

那原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但毛澤東在收到一封訊息後,神色凝重,然後便支開了所有人,單獨叫來了周恩來。兩人在書房裏會談了將近半個小時,看起來十分神秘。

當時,沒有人知道毛澤東與周恩來究竟說了什麽,這次談話似乎是一天中不起眼的某個小插曲。但實際上,毛澤東與周恩來所商討的,正是這第二套核原料工廠的選址問題。

而這樣絕密的軍事工程,代號816,被稱為816地下核工程。

原來,早在1965年的2月,羅瑞卿就向毛澤東和周恩來送出了一份重要報告。

他說,將由二機部繼續組成專家組,在各地進行技術勘測。這群勘測人員很多都是404廠的老班子,他們最終將目標釘選在雲貴川地區,在跑廢了幾輛車之後,一個名叫白濤鎮的地方映入了他們的眼簾。

那年5月,正值初夏,404廠的黨委書記王侯山收到訊息,帶著一行人馬不停蹄地趕往白濤鎮,對現場進行復勘。

一進入白濤鎮,王侯山就因眼前的景象而感到了欣喜。他註意到,這裏高山密林環繞,植被豐富,就連山體巖石都十分完整,是一處難得的自然寶地。

於是,王侯山立刻將情況向上級通報,經過層層核對與審批,訊息最終送到了毛澤東的手中。而毛澤東那天與周恩來所商討的,正是選址白濤鎮的種種事宜。

在看過詳細的報告後,毛澤東與周恩來一致認為,可以定址白濤鎮。

於是,訊息傳回重慶涪陵,專家組開始了對白濤鎮的進一步開發。

8月正是涪陵最熱的時候,暑氣逼人,蒸散的熱浪便能將人掀翻過去。北京二機部第二研究設計院的專家們頂著炎炎烈日,來到涪陵,404廠便曾是由他們所設計的。

因此,816工程洞的主體工程結構設計,也將由他們完成。

然而,工作開始之初,專家們便遇上了棘手的難題,那便是生活區位置不好確定。

要知道,為了避免核輻射對於工作人員身體的影響,核工程與生活區的距離一般要在10公裏左右,但涪陵地理位置特殊,人口密集,要在這裏設立方圓10公裏的無人區,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終,專家們想出了解決方案,他們將無人區的範圍縮小為3公裏,將生活區劃定在5公裏以外的山頭上,利用山與山之間的地理位置減少了核輻射,也讓生活區處於較為涼爽的範圍內,方便後續使用。

而在整個核工程的規劃裏,如何在山體中打洞,是一項極為艱難的工程。

工作人員要在堅硬的大山之中,活生生挖出一個長達幾十公裏的山洞,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也是無比艱巨的挑戰。

當時,打洞工作由二機部下屬的26家采礦公司完成,按照他們的規劃,完成這項任務需要30多個月。

但實際上,由於國內形式的不斷變化,這項工作最終耗費了長達6年的時間。

在掘洞的過程裏,人們挖出的石頭填平了整條白濤河,堪稱工程奇跡。

這個經由毛澤東同意的秘密工程,在大山深處悄無聲息的進行著,直到37年後,它才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

而當人們看見了其背後的真相時,紛紛熱淚盈眶,感慨良多。

三、真相公布:816工程舉世震驚

當年,816工程定址白濤鎮後,為了保密,這個風景秀麗的小鎮便消失在了中國的地圖之上。

直到37年後,816工程重見天日,人們才知道其背後隱藏的真相。

整個816工程背靠武陵山,完全隱藏在山體之中,總長24公裏,堪稱地下長城。816工程完全為戰爭而設計,它的洞體能夠抵禦100萬噸氫彈在空中爆炸的沖擊,甚至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816工程也能抵禦。

不僅如此,它還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力,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掏空山體的人工奇跡。

更神奇的是,816工程所有裸露在外的鉛門都由光電控制,只要核爆閃光一出現,僅需要短短一秒,鉛門就會自動封閉。這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自主研發出的新技術,可謂神奇。

而在816工程最核心的核反應堆大廳裏,也曾裝備著當年最先進的中央控制電腦組,時至今日,也可以看出當年設計的用心與精妙。

816工程不僅記錄著60年代到80年代間中國核技術的縮影,更有著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從1965年開始,到1984年,十幾年的時光裏,前後有六萬人奔赴白濤鎮,為建設816工程奉獻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

洞體的挖掘最終由編號為8342的部隊完成,他們是一支中央軍委所直屬的特種工程兵部隊,長期秘密建設著重要的國防工程。

這支部隊裏的年輕人將青春與熱血都奉獻給了816工程,而伴隨著國內外局勢的不斷變化,816工程也幾度面臨停工的危機,珍寶島戰役爆發後,尚未完成的816工程還承載了轉移接納404廠的重要任務。

而在挖掘與建設的過程中,有將近一百名官兵犧牲。

816工程有著極為嚴格的保密紀律,所以很多官兵的家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在哪裏,在做些什麽。

有些人半輩子都在山洞裏工作,但出於保密的需要,他們從未在山洞裏完整的走過一圈。

這些犧牲的官兵平均年齡只有21歲,有的人甚至沒有留下姓名,更不知道他們的家庭住址與家人聯系方式。

直到三十七年後,816工程正式解密,這些官兵的家人才終於明白了一切的真相:原來他們的親人,做了一件如此偉大的事業。

這些犧牲的官兵最終被埋葬在816工程洞附近的烈士陵園裏,陵園被命名為「一杯水」,言簡意賅,卻又飽含深情。

816工程的建設,可謂是一波三折。

時間進入80年代,冷戰走向尾聲,國家領導人第一時間對國際局勢進行了預判,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平才是世界的主流,經濟發展也會成為國家的首要任務。

因此,1984年6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做出決定,停止816工程的建設。

此時,816工程已完成將近85%,預計還需要花費一個億進行建設,但為了國家的整體布局,816核工程洞提前結束建設,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現如今,這裏已經成為了可供參觀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816以另外一種形式蟄伏於華夏大地之上,繼續發揮著特有的能量,見證著共和國的風雨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