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0年周總理連下3令尋棋王謝俠遜,謝被關40天終重見天日

2024-05-08歷史

常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然,人生總有無奈時,微薄之力,難以回饋他人深情厚意。此情此景,雖心懷感激,卻難以言表。

因此,我們始終銘記於心,時刻提醒自己和後代,絕不忘記那位「昔日恩人」伸出的援手。正如謝俠遜永遠銘記周總理的恩情,我們也應將這份感激之情代代相傳。

雖然現在很多人對謝俠遜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他卻是歷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馮玉祥曾盛贊他,人民日報原副總編也對他贊譽有加,周總理更是他的知己。他的棋藝高超,與人對弈總是棋逢對手,備受贊譽。

謝俠遜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與周恩來總理之間的故事更是令人津津樂道。周總理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棋藝精湛的高手。他曾經與謝俠遜有過一場精彩的棋局較量,兩人不僅就棋藝展開了激烈的角逐,還就國家大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這場棋局不僅成為了歷史的一段佳話,也成為了中共和愛國人士之間友誼的見證。

【01,年少有為,心系華夏】

謝俠遜,1888年出生於浙江溫州的鄉村。他成長於清貧之家,家教嚴謹。雖家境貧寒,卻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格,為他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幼他便物件棋產生濃厚興趣,4歲起便涉足其中,6歲時更是得到父親的悉心指導。9至10歲期間,他深入鉆研【韜略玄機】這本象棋古譜,逐漸以其出色的棋藝在鄉間聲名鵲起。因年紀尚幼,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小棋聖」。

十三歲的謝俠遜步入私塾,但因家境貧寒,學費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最終輟學。然而,這一年他展現了非凡的象棋才華,竟能與溫州著名的象棋大師陳笙平分秋色。更與陳笙的得意門生、象棋神童林奕仙展開較量,名聲因此更加遠揚。

1908年,風華正茂的謝俠遜年僅20歲,便踏上了教育的征程,順利透過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成為白沙小學的一名光榮教員。一年後,他轉至湖門小學,繼續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

經過親友的慷慨相助,他順利考入了溫州師範學校。然而好景不長,父親的離世迫使他再次輟學,回到了龍湖小學繼續他的教育事業。

1912年,謝俠遜開始為上海【時事新報】的象棋專欄撰稿。三年後,得益於好友黃群的引薦,他正式加入【時事新報】團隊。此後,謝俠遜的象棋專欄文章還常見於【神州新報】、【大公報】等各大報紙。

1918年,年富力強的謝俠遜在象棋比賽中嶄露頭角,力壓群雄,榮獲個人冠軍。八年後,成就斐然的他更是被國人尊稱為「棋聖」,贏得了廣泛贊譽。

盡管取得了成功,但他並未自滿。相反,他在兩年後獨立創新,設計出了一款能懸掛且即時向觀眾展示比賽動態的先進棋盤,最終風靡全球。

謝俠遜在象棋界獨領風騷,以其卓越技藝征服了上海某董事會的巨頭們。在他們的盛情邀請下,他成為該會歷史上首位中國籍會員,成就了一段佳話。

在1929年至1931年間,謝俠遜三度參加國際象棋大賽,每次都能勇奪冠軍。1934年,他更是遠赴新加坡,與一位英國象棋冠軍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賽,最終再次榮獲冠軍殊榮。

一年後,謝俠遜在國際象棋賽場再次奪冠,贏得中、美等五國共同舉辦的比賽的桂冠。然而,隨著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救國大業,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決心為國家的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南京方面對他的請求冷漠無視,這令渴望報國的他焦急萬分。無意間,他聽聞國民黨有意派遣五位大使出國募捐,心中不禁燃起了新的希望。

南洋使者人選未定,謝俠遜果斷自薦於宣傳部長邵力子。邵力子深受其愛國之情所感,遂答應為他舉薦。

自1939年11月起,謝俠遜以「象棋大師」的身份兩度南下南洋,足跡遍布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他運用精湛的象棋技藝,積極傳播救國理念,為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抗戰烽火中,他們募捐超過五千萬元及無數金銀,更引領超過三千名華僑回國參戰,為民族的解放事業貢獻出磅礴力量。他們,是民族英雄,是時代的楷模。

謝俠遜的愛國情懷引起了周總理的註意,贏得了總理的贊賞與尊重,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也為他未來的道路鋪設了基石。

【02,棋逢對手,奉為知己】

1939年,謝俠遜回國抵達重慶,經東方文化協會會長引薦,得以與周總理短暫會面,這次邂逅成為他人生中難忘的一頁。

某日,周總理信步走進東方協會,與早已等候在門口的謝俠遜等人親切交流。隨後,他們邊品茶邊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三局對弈。

未曾料到,在世人眼中總是忙碌無比的周總理,竟然能在棋盤上與謝俠遜連續三局戰成平手。這讓謝俠遜大感驚訝,他不禁好奇地向周總理詢問其中的奧秘。

謝俠遜與周總理在談論古今象棋的優劣時,彼此理解深入,情感共鳴愈發強烈。他們像是久違的知己,一同探索著象棋的奧妙,共同享受著這場精神的盛宴。

談及【梅花譜】中的某一情節,周總理深情地發表了感慨:「這不僅是一種智慧的較量,更是一種心靈的碰撞。」

謝俠遜恍然大悟,眼中閃過一絲明亮的光芒,他深表贊同地說:「所言極是,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周總理聽後,立刻拍手大笑,說道:「好極了!」他的笑聲充滿了對人民的熱愛和對國家發展的信心。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深深地感染了在場的人們。

謝俠遜深受此次會面啟發,揮筆撰寫了一篇名為【共紓國難】的象棋佳作,並將其發表在【大公報】上,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了這段難忘的對話。

自此,周總理頻頻邀請謝俠遜到周公館敘舊,他們的話題除了象棋之外,還涵蓋了抗戰的嚴峻形勢以及國家未來的藍圖。

謝俠遜在這些話題中汲取靈感,撰寫成棋稿,於【大公報】發表,以文字之力宣傳抗戰、倡導和平。他的見解獨到,贏得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支持。

謝俠遜因支持共產黨,成了國民黨的眼中釘。特務先是寄恐嚇信威脅,無果後竟在他前往曾家巖的途中,派出打手將其打成重傷。

謝俠遜的生命在周公館工作人員的及時發現和緊急送醫下得以挽救。得知此事後,周總理毅然放下手頭工作,親自到醫院看望他,並對特務的惡劣行徑表示強烈憤慨。這份關懷和正義讓謝俠遜深受感動。

周總理首次伸出援手,助謝俠遜脫離困境,與第二次相比,這次更為關鍵。謝俠遜,這位深受國人愛戴的英雄,何以會陷入困境?周總理又是如何出手相救的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03,一朝落難,安然自若】

1948年冬季,隨著全國解放的曙光初現,年歲已高的謝俠遜離開了生活多年的上海,踏上了重返故鄉浙江的旅程,與這片闊別十多年的土地再次相擁。

在那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共因局勢混亂未能主動聯系謝俠遜,而國民黨則對這位明顯傾向於中共的人士視而不見。這使得謝俠遜感到苦悶與無奈。

盡管遭遇了困境,他依然是個善於自我寬慰的老者。他低聲對自己說:「一切皆有定數,憂愁難擋之時,亦是成長之機。願我保持樂觀,迎接未來的挑戰。」

謝俠遜步入了一種恬淡的日子,每天在中堂布置六局象棋,熱情邀請鄰裏親戚前來切磋。他立下了一個賭註:若有人能在棋盤上勝過他,他不僅請客吃飯,還會贈予一套象棋作為獎賞。

然而,1949年底,隨著土改風潮的逐漸興起,謝俠遜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他的階級成分被多次劃定:先是雇農,再是自由職業者,最後竟成了地主。

關於謝俠遜的處置,工作隊內部存在分歧。程卓然,作為平陽城西工作隊的負責人,他認為,鑒於謝俠遜對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及其自由職業者的身份,本地民眾普遍認為他不應受到懲罰。

盡管謝俠遜家中擁有四十余畝良田,部份來自外地的幹部仍認為他屬於地主階級。他與親屬出租部份田地以維持生計,這更堅定了他們抓鬥謝俠遜及其參與出租事務的家人,以彰顯土改成果的決心。

謝俠遜因曾接觸國民黨而背負罪名,1950年中,平陽公安局派員抄家,這一切源於他過去的這段經歷。

他們席卷了謝俠遜的獎杯和象棋藏品,甚至連棋書也未放過。在那一場鬧劇中,謝俠遜的獎杯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隨後,謝俠遜與其妻子一同被投入縣城的牢獄之中。出人意料的是,謝俠遜對於生活境遇的巨變和自身的安危,表現得異常豁達與從容。

即使身陷囹圄,他依然保持冷靜與淡然。對謝俠遜而言,只要有象棋相伴,一切便足以讓他感到滿足和安心。他經常邀請獄友們一起對弈,甚至能同時布局五盤棋局,並慷慨地表示:「來,我們一起享受這棋局的樂趣吧。」

結局可想而知,憑借著智勇雙全,我們成功地以少勝多,展現了無懈可擊的戰鬥力。

【04,命懸一線,極力保護】

謝俠遜對自己的安危並非毫不掛念。當他的四女秉榮前來探監時,他趁機低聲囑咐女兒:「你要多加小心,註意安全。」

此外,他亦對女兒分享道:「

秉榮聽從父親的囑托,迅速將此事告知了秉毅和在杭州的三弟瑞淡。身為中蘇友好象棋會會長的秉毅,得知訊息後深恐父親的安危,立即暫停手頭工作,緊急致信周總理、郭沫若等人,請求他們的援助。

由於秉毅等人與周總理在象棋方面有所交流,彼此熟悉,因此他們的信件迅速傳到了周總理手中。年末時分,周總理果斷地連發三道指令,催促華東當局迅速尋找棋王謝俠遜的行蹤。

經過一場大規模的搜尋行動,溫州公安領導得知了此事,他立即聯系了平陽科長,並詢問道:「你對此有何看法?」

平陽科長臉色一僵,聲音低沈地回應道:「

溫州的領導迅速追問:「

平陽科長有些心神不寧地回答道:「

溫州的領導立刻變得焦急起來,急聲催促道:「

平陽科長聞訊後,立即致電縣委書記,請求他迅速聯系城西工作隊隊長,並傳達上級緊急指示:「請務必遵照執行!」

縣委書記得知謝俠遜仍被囚禁,勃然大怒,嚴詞訓斥了工作隊隊長,並再三叮囑他:「必須立即釋放謝俠遜,此事不得有誤!」

謝俠遜在牢獄中苦熬了40天,終於重獲自由。當年10月,他離開平陽,乘船前往麗水,途中以隱晦的筆觸記錄下了這次驚心動魄的經歷,並向周總理表達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有人或許會好奇,謝俠遜在獄中時光何其「艱辛」,緣何他卻視之為「寶貴財富」?事實上,獄中的日子遠非外界所能想象的那般「簡單」。

他不僅經常遭受打罵和批判,更有生命之憂。他的獄友吳勃,因被誤判為反動派,不幸被殺,成為了一個悲慘的犧牲品。若非周總理及時出手相救,謝俠遜恐怕也難逃此厄運。

1955年5月,周總理再次致信給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希望他能親自出馬,為謝俠遜在上海文史研究館謀得一份工作。這樣一來,謝俠遜便能得到黨和政府的庇護,從此無人敢再輕易冒犯他。

謝俠遜,如周總理所期望,後來擔任了上海體委委員和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務,以平糊穩定的方式度過了自己的晚年,直至1988年因病離世。

謝俠遜將周總理的庇護銘記在心,時刻懷揣感激之情。聽聞周總理逝世的訊息,年邁的他深感悲痛,夜不能寐,連續數年親自寫下悼念詩詞,寄托對故人的思念。

謝俠遜在總理逝世十周年時感慨道:「昔日總理厚愛如山,我欲回報卻力不從心。身份的鴻溝與總理的離去,使我的願望成為永遠的遺憾,這是我此生最大的痛。」

周總理保護謝俠遜,是出於仁愛之心,對誌士仁人的敬重,對摯友的維護。這並非超越職責之舉,而是他作為總理應盡之責,竭盡所能守護這位忠誠無私、愛國至深的友人。

在謝俠遜看來,若非周總理的仗義援手與多次庇護,他或許早已在無數次的困境中雕零,絕不可能安享百歲之壽。

他心懷感激,對周總理的恩情念念不忘。遺憾的是,他此生未能有機會回報這份深重的情誼。

兩人相交,彰顯出周總理的親民本色與謝俠遜的謙遜風範,他們之間的情誼純粹而深沈,從不為個人利益而動搖。這份情誼,無疑令人稱羨,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