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64年,鄧艾仰天長嘆、負屈含冤而亡,司馬昭:屠盡鄧艾諸子

2024-06-08歷史

在公元263年的一個寒冬,鐘會向司馬昭密奏,指出鄧艾擅自割地,自立為王,有圖謀不軌的跡象。司馬昭得知此事後非常憤怒,立刻命令衛瓘前往成都捉拿鄧艾父子。鄧艾作為司馬懿的得意弟子,曾立下滅蜀大功,但他的行為卻讓司馬昭深感不安。因此,司馬昭下令嚴懲鄧艾父子,以儆效尤。整個事件中,鄧艾的野心暴露無遺。

司馬昭在衛瓘離開後,心中依然充滿不滿和怨恨。自司馬家族掌管大權以來,朝廷中地位顯赫的官員們頻繁發動叛亂,屢次禁而難止。其中,王淩企圖扶立曹彪為王,毌丘儉前往救援勤王之事也未能成功;而諸葛誕又在壽春自立為王,每一件事情都令司馬昭十分憤怒。說到鄧艾這個人的事情時,更是讓他憤怒得忍不住開口大罵。

鄧艾一直受到司馬氏的深厚恩惠,然而在蜀地,他卻濫用職權,肆意妄為。他的反叛意圖已經非常明顯,無法掩飾了。

不過,在衛瓘成功捉拿鄧艾於成都後,鐘會卻掀起了反叛的舉動。待鐘會的頭顱送到京城時,司馬昭未加細查便果斷下令,處死了鄧艾的全部子女。隨後,他還將鄧艾的妻子和孫輩流放遠方,以此宣泄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廣泛議論,不少人對其處理方式表示了不滿和疑惑。

關於鄧艾是否真的像鐘會所說的「割據自立」,這仍是一個待解的疑問。他和司馬昭的關系,據史書記載,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合作關系。那麽,司馬昭為何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堅決要處死鄧艾和他的兒子們呢?這其中或許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和背景。簡而言之,鄧艾的行事是否真的如鐘會所言,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他與司馬昭的關系,是合作而非簡單的對立。至於司馬昭為何要無證處死鄧艾一家,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涉及政治鬥爭和權謀,具體情況我們無從得知。

預見對手的先手,傲視他人,領先一步。

鄧艾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是當時社會裏非常不容易的一個孩子。在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為了減少孫劉聯盟的人口數量,他決定大規模遷移荊州的居民。鄧艾和他的母親也被迫遷移,從新野到汝南,再到潁川,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背井離鄉的遭遇非常悲慘。這種經歷對他們來說是極其困難的。

不過,在曹操實施屯田政策之後,鄧艾因為年少時的學問而成功獲得典農都尉學士的職位。盡管他天生有些口吃,並不擅長溜須拍馬,但鄧艾並未在這方面花費太多心思。然而,他的誠實正直似乎並未得到上級和同僚的認可,反而遭受了他們的打壓。總體來說,鄧艾在擔任公職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難。

鄧艾雖然面臨困難重重,但他心態積極,並未因此放棄自己。他深入研究兵法,利用職務之便,仔細勘察地形,精心繪制軍事部署。那時,鄧艾已近中年,才得以擔任典農功曹一職。當他進京匯報工作時,司馬懿對他的才能十分賞識。此後,鄧艾的人生有了重大轉折,從地方小官一躍成為太尉府的屬官。他的堅韌不拔和才華橫溢讓人印象深刻。

眾所周知,漢末三國時期,司馬懿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鄧艾在太尉府工作時,深受司馬懿影響,逐漸學習了他的軍事和政治智慧。他的「導師」安排他在東南地區開展屯田工作,以防範東吳的侵襲。鄧艾不負眾望,提出了「濟河計劃」,開鑿河渠,發展水利,積存糧食,這些舉措極大地增強了魏國的國力。具體來說,鄧艾的計劃不僅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還為魏國儲備了大量的糧食資源。他的軍事策略和經濟管理能力得到了廣泛認可,為魏國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被譽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

然而,司馬懿的磨練並不僅限於田地勞作。在公元243年,他堅持己見,把鄧艾提拔為征西參軍,直接面對魏國的大敵——蜀漢。在魏國,家族勢力與大族世家掌握著朝政大權,普通士族子弟難以與之抗衡。司馬懿之所以讓鄧艾前往西線戰場,正是為了給他提供建功立業的機會,以便鄧艾能成為司馬家族爭權奪利的重要支持者。這樣的安排,不僅僅是對鄧艾個人的培養,更是司馬懿深謀遠慮的體現。

在軍隊中,鄧艾將軍總是與士兵們共同經歷風雨,無論何時都以身示範,這種作風深受士兵們的愛戴。每當戰爭爆發,他都會堅決執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農戰理念,同時貫徹司馬懿的「兵不厭詐」策略,不輕易發動戰爭,而是以智取勝。因此,鄧艾屢次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曹魏後期無可爭議的傑出軍事家。

在高平陵發生重大事件之後,曹魏政權遭遇動蕩,姜維與羌族聯手進攻魏國。當時鄧艾雖為郭淮部下,但憑借他獨到的見地,他事先就預測到敵情,兩度提前準備對策,有效壓制了姜維的進攻,使得魏國能夠不損失將士和資源而守住國界。另一方,匈奴的首領劉豹計劃合並各個匈奴部族。他私下準備勢力強大,但在鄧艾的巧妙策略下,他成功分化了劉豹的部下,並給其中一些人加封官號。透過這種方式,鄧艾成功調動了匈奴人去守衛邊疆,從而避免了邊疆的危機。此外,諸葛恪多次對魏國發動戰爭。而鄧艾則預見到了吳國的內部沖突。結果如他預測的一樣,諸葛恪的敗亡成為了事實,這使得原本可能的魏吳戰爭得以避免。透過他的機智和預測力,鄧艾多次成功保障了魏國的穩定與安全。

司馬師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毌丘儉和文欽試圖拉攏鄧艾一同前往洛陽,但鄧艾堅決地拒絕了他們,並迅速占領了樂嘉城。這一行動為司馬師平息淮南叛亂創造了寶貴的機會。就像他的老師司馬懿一樣,鄧艾的戰場洞察力和精湛的軍事策略令人贊嘆,使他在戰場上的表現無人能及。重新表述來說,鄧艾拒絕了誘惑,積極行動占領要地,這體現了他的決斷與果斷。他這樣的行為不僅幫助了司馬師,也為平定叛亂提供了契機。鄧艾的軍事才能與司馬懿相仿,他的用兵如神,讓其他將領望塵莫及。簡而言之,鄧艾的行動和智慧為平叛戰爭帶來了轉機,他的軍事才能和果斷決策令人欽佩,就像他的楷模司馬懿一樣,他在戰場上的表現無人能敵。

不過,與多數曹魏將軍有所不同,鄧艾卻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軍事政治雙才。在三國時期,戰爭不斷,百姓困苦。然而,鄧艾所到之處,卻能聽到軍民歡聲雷動。據史書記載,鄧艾治理過的城市,不僅荒地得到開發,軍事和民生也得到了繁榮發展。由此可見,出身貧寒的鄧艾,是一位極為罕見、心系民眾的官員。

直接穿過陰平小道,迅速攻擊蜀漢,這是快速占領的策略。

在公元255年,司馬師因舊傷復發而遺憾離世。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任,但與司馬師相比,他的智慧稍顯不足。司馬昭容易猜疑他人,嫉妒心強,偏愛士族子弟,對出身寒門的子弟則持排斥態度。因此,鄧艾這位在淮南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不得不離開他的故鄉,再次奔赴遙遠的西北前線。

自此以後,鄧艾與姜維的關系變得非常緊密。在南安前線,鄧艾展現了他的戰術智慧,他先設防再尋找時機出擊,靈活應變。他多次在姜維之前占領關鍵位置,這使得蜀漢的大將軍不得不自我降職,退守到漢中。在芒水一戰中,姜維找到了諸葛誕叛變的機會,迅速襲擊秦川,試圖攻占魏國的西線糧倉。然而,在他即將成功時,鄧艾嚴密防守,使得姜維的計劃功虧一簣。在洮陽大戰期間,鄧艾則采取了守株待兔的策略,他靜靜地等待,然後連續擊退了姜維的進攻,最終實作了絕地反擊。這樣的經歷使他們兩人的關系更加緊密,仿佛有一種「不解之緣」。

五年裏發生了三場大戰役,還有近十次小規模沖突,記錄了他們倆的軍事生涯。就像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方谷較量一樣,他們之間的戰爭也相當激烈。盡管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卻因蜀漢內部君臣間的掣肘,無法充分展現他的能力。五年間戰爭頻發,雙方你來我往,難分高下。

就在鄧艾與姜維的戰爭鏖戰之時,洛陽城中出現了驚人的大事件。該城有將近四百多年未遇的大變動,隱約籠罩著人心。權謀極重的司馬昭意圖奪取王位而未遂「禪讓」,最終卻采用刺客手段暗殺了皇帝曹髦。此舉使得他飽受唾罵,他亟需透過一場勝利的戰爭來凈化自己的形象,以及借由這輝煌的功績進一步穩固他的帝位。這個外部的戰爭就像一個凈化他名聲的機會,同時也是他登基稱帝的階梯。

當時,鄧艾在魏蜀前線提出反對意見,他覺得現在不是進攻蜀國的好時機。他認為如果貿然行動,可能會引來蜀、吳兩國的聯合反擊,結果會非常糟糕。而另一方面,鐘會則看透了司馬昭的意圖,他積極與世家大族拉關系,支持司馬昭的決策。他相信這樣可以為魏國帶來更好的未來。盡管鄧艾提出了反對意見,但鐘會的策略最終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鐘繇的兒子鐘會是個聰明機敏的人,他有著出色的謀略和決策能力,被人們贊譽為「再世的張良」。他是司馬昭非常信賴的新一代領導者。而鄧艾雖然出身貧寒,沒有朝中的靠山,也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但他憑借著司馬氏父子的信賴而嶄露頭角。然而,鄧艾在一些重要時刻的決策,讓他逐漸被排除在司馬昭的核心信任圈之外。簡而言之,鐘會和鄧艾都是司馬昭倚重的人才,但鄧艾因個人能力和人際關系的不足,逐漸失去了司馬昭的信任。而鐘會則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智慧,成為司馬昭的得力助手。

在公元263年的八月,鐘會、鄧艾和諸葛緒分別帶領軍隊向西進軍,共同出兵攻打蜀國。其中,司馬昭將大部份兵力,約十萬人交給鐘會指揮。鄧艾和諸葛緒則各自率領三萬士兵,負責牽制和引誘敵軍的任務。這一軍事行動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行動之一。

在戰爭剛剛開始時,局勢就變得異常膠著,與鄧艾的預料如出一轍。鄧艾試圖牽制姜維的主力軍,但未能如願。諸葛緒更是陷入了姜維的巧妙戰術中,感到十分迷茫和困惑。而鐘會雖然成功攻占了漢中,但卻被姜維牢牢地擋在了劍閣以北,進退兩難。整個戰局顯得異常焦灼,各方都在努力尋找突破口。

鐘的性格非常兇狠,刻薄且無情,容易因一點小事而憤怒。當他遭遇困難時,他並不會尋找好的解決方法,反而會在軍隊中胡亂殺戮。諸葛緒的官職被撤銷,而許褚的兒子許儀因此遭到了不幸的命運,這使魏軍士兵們感到極度恐慌和不安。

"人們常說‘真金不怕火煉'。當鐘會陷入困境時,盡管鄧艾被外界普遍認為是毫無希望的狀況,他卻帶來了三萬精兵,利用了姜維防線的疏忽,成功穿越七百裏無人的荒山。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刻偷渡陰平,出其不意地擊敗了諸葛瞻、諸葛尚和張遵,最終迫使劉禪投降。這就像烈火中煉出的真金,證明了鄧艾的智勇雙全。"

屈死冤沈而終。

不過,鄧艾在成功伐蜀後,卻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境地。當他帶領魏軍進入成都時,他下令保護蜀地百姓的財產和生命,這一舉動贏得了蜀地人民的熱烈歡迎。然而,之後鄧艾在未請示司馬昭的情況下,以天子的名義擅自任命了蜀地的官吏,封劉禪為驃騎將軍。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在成都建造了一座高台,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功績。這一系列的行為最終使得鄧艾陷入了困境,也招致了人們對他的質疑和批評。

明顯地,鄧艾並沒有領悟到司馬昭是此戰的主要功臣。盡管司馬昭對功高蓋主的事態已感到不悅,但他的行動又仿佛是在招攬人心,以謀求不當的權勢。正所謂"話語無意聽者有心"。鄧艾的舉動似乎觸動了司馬昭的敏感之處,而鐘會則發現了取而代之的絕佳機會。他看似無意的行為,實則讓司馬昭心生不滿,同時也讓心懷不軌的鐘會看到了機會。簡單來說,鄧艾的愚蠢行為讓司馬昭和鐘會都受到了影響,最終導致了這一出意外的發展。

在263年12月,鐘會指控鄧艾自立為王,企圖造反。此前,鄧艾曾以在外將領不受遠距離命令約束為由,拒絕司馬昭暫停攻打吳國的命令。司馬昭對鐘會的奏章已久候多時。於是,他立即下令監軍衛瓘去捉拿鄧艾父子,將他們押送回京城處理。此舉顯示出朝廷對內部權力的激烈鬥爭,也體現了司馬昭的果斷決策。

然而,實際上鐘會才是真正有造反意圖的人。他進入成都後,計劃以巴蜀為基地,圖謀整個天下。但鐘會這個人外表強悍,內心卻膽怯,而且心胸狹窄、狠毒無情。就連他的親信將領丘建也不願意繼續追隨他。因此,衛瓘輕易地除去了鐘會的勢力,並殺掉了姜維這個幕後黑手。

鄧艾在鐘會去世後,雖然被冠以「謀反」的罪名,但實則並不符合事實。然而,衛瓘卻對鄧艾父子心存不滿,不願放過他們。衛瓘來自河東衛氏家族,他並不欣賞鄧艾的直率性格,還嫉妒他卓越的功績。衛瓘一直視鄧艾為眼中釘,想要盡快除掉他。簡單來說,盡管鄧艾被誣陷為謀反,但衛瓘仍想對鄧艾父子進行打壓和報復。

在公元264年,鄧艾行至綿竹,望著昔日成就他名聲的地方,不禁深深嘆息,感慨自己與白起的遭遇相似。不久後,衛瓘的部下來得急促,他們毫不留情地結束了鄧艾和他兒子的生命。訊息傳開,司馬昭得知鄧艾含冤而死,他決定不再留有余地。他果斷下令,將鄧艾的妻子和孫兒流放到關外,並將他在洛陽的所有兒子全部屠殺,以絕後患。

一戰破滅蜀漢政權,塑造了三國局勢的關鍵人物,原應是司馬昭的親信大將,名譽流傳於世。然而,由於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無法洞察上級的意圖,最終淪為了權力鬥爭的失敗者。鄧艾雖然擁有處理事務的能力,卻未能掌握立足之道,這真是令人惋惜。他的一生,充滿了遺憾和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