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工作坊︱紀念五卅運動99周年

2024-06-08歷史
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揭開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2024年5月30日下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室與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館主辦的「紀念五卅運動99周年」工作坊暨【紅映浦江】第3輯正選式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分部2號樓831會議室隆重舉行,來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首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代史研究室主任馬軍研究員致辭。他強調了五卅運動的歷史意義,及其在中國近現代史和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重要地位,並回顧了歷史研究所對五卅運動的研究工作,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起對【五卅運動史料】(3卷本)的編纂和出版。據他介紹,【紅映浦江】第3輯的主題為「上海大學與中國工運」,它的編纂和出版離不開蔣寶麟教授、上海書店出版社鄧小嬌編輯和上海靜安區文物史料館朱潤館長的傾力合作,馬軍研究員向他們表達了衷心感謝,並預告了第4輯將以「五卅運動」為主題,計劃在明年的5月,即五卅運動百年之際問世。除此之外,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現代史室已為五卅百年紀念準備了約300萬字的獻禮之作,其中包括修訂完成的【上海工人運動史】(120萬字)等,期待社會各界,尤其是上海社會科學院的各級領導能夠對現代史研究室繼續支持,使這一紅色歷史研究的傳統陣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紅映浦江】第3輯書影
隨後,【紅映浦江】第3輯正選式舉行。馬軍研究員、李誌茗研究員、上海靜安區文物史料館朱潤館長先後發言,介紹收錄文章的作者,講述書籍編纂的幕後故事,並展望第4輯順利出版。特邀前來的張培德老師是現代史研究室的元老,曾經參與過【五卅運動史料】的編纂,他介紹,【五卅運動史料】不僅收錄了報刊、檔案等中文史料,也轉譯了日本外務省、美國外交文獻等外文資料中涉及五卅運動的中外交涉內容。史料的整理工作曾因「文革」一度中斷,出版過程也頗為曲折,第1卷於1981年出版後,直至2005年,第三卷才出世,可謂是「好事多磨」。張培德稱,自己雖然已經退休多年,但也一直關註著歷史所的工作和工運史的最新研究,五卅運動在中國現代史的敘事上始終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發言完畢後,主辦方將新出版的【紅映浦江】第3輯贈送給到場的嘉賓和讀者,以表達對他們的感謝和敬意。
張培德老師(左二)發言
之後的學術工作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李誌茗研究員主持,共有8位元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同濟大學博士後徐遲的論文【五卅運動前後上海公共租界警務處對中共行動的認識變化】,利用美國國家檔案館和上海市檔案館的公共租界警務處檔案,結合其他文獻,梳理分析了1924年末至1925年間公共租界各級警務部門對中共黨員的偵緝和起訴過程。徐遲指出,上海公共租界警務處對中國共產黨黨派特性、組織架構等方面的認識,經歷了逐步深化的過程,在五卅運動時期,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共是實質的領導者,但因機構職能及主要任務的差異,警務處刻意隱瞞與中共相關的核心情報,導致工部局董事會對中共的發展和壯大認識有限,客觀上使得中共力量在公共租界內獲得了舉行更重要革命活動的空間。
同濟大學博士後徐遲作交流發言
1925年6月1日上海總工會對外宣布成立,是為五卅運動在上海的總指揮機關。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副院長鄒衛民和研究部教師李健的論文【在五卅運動中誕生的上海總工會及其貢獻啟示】,梳理了上海總工會在五卅風暴中誕生的經過,闡述其產生的歷史意義及時代貢獻。上海總工會自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透過動員組織工人加入工會、調整內部結構、設立辦事處、動員指揮工人進行反帝鬥爭、爭取工會合法化等手段全面領導工人運動。上海總工會在大革命時期的歷史對當代工會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即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人階級的力量才能充分激發,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劉華烈士在五卅運動期間曾擔任上海總工會的重要領導人。寶山區總工會二級調研員李中政的論文【五卅運動前後劉華生平補遺】,基於新近發掘的史料,同時參考了【上海革命歷史檔匯集】中關於劉華的相關記錄,深入挖掘了劉華作為一個好學青年、一個深得黨和工人群眾信任的好同誌短暫卻熠熠生輝的一生。劉華犧牲後,上海總工會多次找尋劉華遺骸卻始終無果,直到根據新近整理的上海公共租界警務處日報才尋覓到他被捕和犧牲的具體情形。作者希望以此告慰烈士英靈和當年苦苦追尋他下落的同誌。李中政強調,「劉華精神」對於當下的工會工作者、大學生乃至所有渴望學習與進步的人們,都有深遠的啟示作用和借鑒價值。
寶山區工會二級調研員李中政(右一)作交流發言
1957年鄧中夏烈士的遺孀夏明為收集丈夫在上海等地革命活動的史料,曾來滬透過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采訪過若幹相關人士,當年的采訪文字今天仍保存在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現代史室內的「老工人談話記錄」裏。上海師範大學博士生陸軼雋的論文【夏明采訪稿之考釋、勘誤】以此為基礎,對這一史料的產生過程和參考價值進行了詳細介紹。陸軼雋透過梳理鄧中夏1923年至1925年在上海等地活動的人際關系網以及地理活動資訊等,對夏明采訪稿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機構名和重要事件進行了考釋,並對因時隔久遠和生理性遺忘產生的訛誤進行了勘正。陸軼雋還預告,夏明存取稿整理件將在2025年五卅運動100周年紀念時推出,初步定名為【尋找丈夫鄧中夏:1957年夏明的上海之旅】,內含存取稿全文5萬字,內容介紹與評析,以及1949年後中國大陸地區鄧中夏研究目錄。
上海師範大學博士生陸軼雋作交流發言
群體研究是黨史研究的重要視角。中共諸暨市委黨校副教授張犇的論文【大革命中的諸暨籍青年革命者群體研究初探】指出,諸暨這一縣域的英烈群體因為數量最多成為一種現象級存在,這與諸暨當時面臨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著緊密關系。諸暨長久「大而強」的縣域地位催生出諸暨人發自內心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而諸暨人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在革命者身上又得到充分體現。加之當時社會背景下中下層知識分子特有的政治訴求,以俞秀松、張秋人、宣中華、汪壽華、宣俠父、鄭覆他、楊眉山、何赤華等人為代表的大革命時期諸暨籍革命者群體,鮮明地體現出理想高遠、意誌篤定、意誌堅定、鬥爭堅決、能力出眾、勇於犧牲的人物特質。而當前對於諸暨革命英烈群體的關註度亟須加強。張犇希望,五卅運動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百周年紀念可以為重新評價諸暨籍青年革命者的歷史地位提供良好的契機。
中共諸暨市委黨校副教授張犇作交流發言
顧竹軒是民國上海的傳奇人物,他既是天蟾舞台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青幫「通」字輩的成員,除此之外,他還發揮過「中共地下黨保護傘」的作用。上海濱海古園人生文化博物館館長苗青的論文【顧竹軒與旅滬蘇北工人運動】,重點關註了顧竹軒在上海取得一定社會地位後,幫扶旅滬蘇北同鄉,救助供養戰爭難民,為中共地下黨的秘密活動提供保護的事跡。因為與顧正紅同姓同鄉、同宗同族,他在五卅慘案發生後動員蘇北同鄉資源參與反帝活動;他的天蟾舞台經理室也曾作為地下黨可靠的活動場所。苗青使用檔案、報刊、回憶錄等多種史料,生動地還原出顧竹軒跌宕起伏、頗具傳奇的一生。
上海濱海古園人生文化博物館館長苗青作交流發言
上海濱海古園人生文化博物館館長苗青作交流發言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對五卅運動的研究由來已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馬軍的報告【1985年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召開過紀念五卅60周年的大型國際學術討論會】以留存的歷史所簡報為素材,還原這一學術盛會的歷史場景。根據簡報所載,當年參會的有北京、天津、黑龍江、內蒙、河南、上海等16個省市代表和美國、日本來賓共96人,送出論文58篇、專著2部。歷史所對這次會議給予高度重視,由著名專家學者組成會議主席團和領導組。在27日的開幕式上,上海社科院領導張仲禮先生作開幕詞講話。28日、29日,學者們進行分組討論,討論的主要話題帶有鮮明地時代特征,如:共產黨的領導、總商會的階級性質、五卅運動的分期等。馬軍指出,這次學術討論會既是第一次全國性的五卅運動學術討論會,也是歷史所恢復後的首個大型學術討論會,更為明年紀念五卅運動100周年學術討論會提供了借鑒。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馬軍作交流發言
每場報告結束後,與會學者就報告內容積極研討,會場氣氛熱烈,互動頻繁。最後,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江文君副研究員作會議總結,他精煉準確地概括了每場的具體內容與鮮明特色,肯定了五卅運動研究的獨特價值與學術成就,同時也指出了一些有待提高的問題。會議圓滿結束。
靳勝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