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除非有天大的功勞,否則這幾項榮譽和特權,皇帝不會輕易授予漢臣

2024-02-02歷史

大清入關後歷代帝王尊孔孟、行王道,汲取中原王朝的文化傳統和治國理念。但是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仍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皇帝對漢大臣內心始終有隔閡,所以不管漢大臣對朝廷有多忠誠、個人能力有多強,有些榮譽和特權皇帝是不輕易授予的。

第一個是旗籍

清代的八旗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單位,還是一個集政治、經濟的組織機構。八旗子弟不管是官還是民,不耕種不勞作,憑借旗人的身份就可以享受到朝廷分配的錢糧。

入關之初旗人人口僅有幾十萬,占不到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就是這極少數的旗人,卻占有國家大部份的資源,八旗子弟一生下來就有鐵飯碗,這也是清中期以後八旗子弟不務正業卻不愁吃喝的主要原因。

同樣旗人在入仕上也有先天優勢,漢人要想做官只能透過科舉這一條路,考不中舉人、進士,就意味著拿不到做官的資格證。

而旗人就不同了,清初的時候八旗子弟根本不用去擠科舉這座獨木橋,甚至對科舉十分鄙視,認為只有軍功才是旗人之根本。順治朝開科取士時,分滿漢榜,結果滿榜額定的進士數量都沒取全。

八旗以武功建國,在創業的過程中,異姓貴族跟隨太祖、太宗打天下,及至入關後,這些功臣子孫憑借祖上的福蔭,就可以獲得高品級的職官和世職。他們不僅入仕沒有任何阻礙,而且起點都很高。

清中期以後,隨著八旗的繁衍,朝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那些不學無術之旗人入仕,同時又在京師各部院衙門增設官缺,即所謂的滿缺、蒙古缺、漢軍缺等,目的就是優先照顧旗人子弟。

正因為旗人享受各種特權,所以漢人官僚都希望自己能入旗。但是漢人入旗的門檻極高,前提條件就是有無重大軍功,如果僅僅是在文治上成就突出,那都是無法入旗的。

限制漢人入旗是為了保證旗人的既得利益不受侵害,有清一代,漢人官僚入旗的情況多發生於清初,清中期以後幾乎不可能。故而,入旗對於漢大臣來說,是最難獲得的榮譽。

第二個是世爵、世職

如果將清代的公侯伯子男等高級爵位進行梳理,就不難發現,90%以上都是旗人,漢人占比極低。顯然,不是漢人能力不行,而是朝廷有意限制漢人封爵。

職官、爵位屬於兩個系統,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職官作為朝廷名器授予大臣是有條件的,最主要的是職官不具有世襲性,僅限於本人。若退休致仕,原先的職務就要交給皇帝。

正因職官不具有世襲性這一特點,所以皇帝就可以憑心情授予漢人官僚,什麽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等大員,心情好隨時可以給,反正最後都要上交朝廷。

世爵、世職就不同了,有些異姓高等級爵位從授予的那天開始就明文規定是世襲的,而有些爵位則規定有承襲次數。所謂的承襲次數其實與世襲並無多大區別,因為清代爵位的承襲次數普遍較多,像公、侯、伯等高級爵位,子孫可以承襲20多次,就是到了大清滅亡,他們的次數都沒有用完。

有爵者就有相應等級的俸祿,也就是說朝廷授予大臣爵位,就代表著國家要一直養著這一家族,這個代價顯然要比職官大多了。

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種讓子孫世享富貴的好事,自然輪不到漢人。除非功勞極大,否則漢臣一般不授爵。就拿張廷玉來說,他退休時就奏請乾隆將三等伯由兒子承襲,以張廷玉之功這點要求其實不算過分,可乾隆死活不肯。說到底張廷玉還是漢人,如果換成是旗人,那麽根本不用請示,子孫必定按制承襲。

太平軍興之後,朝廷不得不仰仗漢人,從鹹豐朝開始,漢人授爵的情況就比較多見了。然而晚清時期的異姓爵位,其含金量已大不如前。

第三是軍權、財權

清代是皇權最集中的時代,軍權、財權被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當國家用兵時,才會委任大將授予便宜之權。

從清初至道光朝,以漢人為主帥領兵出征的案例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可以肯定是少之又少。朝廷始終將八旗作為國家最核心的武裝力量,綠營官兵只配當炮灰,有過漢將受,有功滿人領。

漢人既然沒有軍權,那麽就理所當然不能建功立業,所有的榮譽都被旗人所得。所謂的以軍功封爵其實只是表面文章,事實上並非是漢人無大將,而是朝廷根本不給機會。

這種情況直到鹹豐朝才徹底改觀,隨著八旗的腐敗和湘、淮軍的突起,一大批漢人將官才得以建功立業,漢臣督撫才得以獲得軍權。

財政大權同樣也是如此,皇帝對掌管國家錢糧的戶部最為重視,盡管也設漢戶部尚書,但是真正的財政大權從未假手於漢臣。

戶部最要緊的部門當屬戶部三庫,設有郎中、員外郎等司官,但清一色都是滿缺,這也證明朝廷始終對漢臣不放心,更不讓漢臣染指財權。從雍正時期開始,又以王大臣兼管戶部三庫,怡親王允祥秉政時就曾長期主管戶部三庫。

雍正之後,兼管戶部三庫的都基本都是旗人。到了晚清時期才有漢人掌財權的先例,諸如閆敬銘、翁同龢執掌戶部時,就手握大權。可是那時候國庫空虛,就是給了財權,也無非就是為朝廷救濟而已。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在清代漢臣擔任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等高官其實都是虛的,只要沒有旗籍和獲得世爵、世職,那麽到頭來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