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候補官員得罪中堂大人,心想大勢已去,誰知第二天就被提拔為知府

2024-06-07歷史

候補官員得罪中堂大人,心想大勢已去,誰知第二天就被提拔為知府。道光年間,朝野之間人才輩出,官場風雲詭譎。有這麽一位徽州籍的候補官員程同偉,一次拜訪家鄉大員時不慎得罪,當時心想前程恐已塵埃落定,誰知第二天卻出人意料地獲得提拔,成為一名知府。到底是怎樣一番曲折際遇,讓他從失意淪落到意外揚眉?留給後人一個燃起好奇心的謎團。

一、錦衣耀武難遮華佗狂

譚綸和阮聚撰寫的【欽定續文獻通考】中有這麽一段描述:"咨曰:吏治清明,則官吏自重;肆侈遊惰,則蔓延流弊。"大意是說,如果任人唯賢,官吏就會自重自律;但如果放縱貪婪享樂,腐敗就會蔓延開來。這正是對道光時期官場環境的一個生動寫照。

嘉慶年間,由於連年戰亂使國庫空虛,加之當時主政的老狷們為了保住根基,吸納了大量新貴,使得朝政一片腐敗,虧空問題愈發嚴重。及至嘉慶二十四年,曾國藩上疏直言不諱:"吏治不修,貪汙日長,人情日下。"而當時的狀元張敏行也曾上書指出捐納之風日漸猖獗,導致人才輩出而官吏昏庸。

進入道光年間,為了充實國庫,朝廷不得不將捐納之風制度化,並逐步放開捐納進士、舉人、生員和秀才的限制,最終演變成"憑捐高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官職頭銜。這就造成了一個怪現象,全國上下洶湧而來的俗甲之人們紛紛取巧捐錢買官,結果出現了大量的"衣錦還鄉"之徒。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已經獲得了官職頭銜,這些捐納之人也未必就可以立即上任實缺,他們往往還得繼續攀附權貴、行賄賂之實以謀得一個實缺名額。可想而知,在這個貪腐橫行的時代,捐納之風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新型的投機行為,完全背離了朝廷的初衷。

以江蘇為例,根據史料記載,到了道光年間,江蘇的捐納官員達到了二萬余人之眾,而實際的空缺名額卻只有區區兩千多個。眾多捐納官員之中,要想得到實缺那是可遇不可求,就連從前以為捐納只是權宜之計的紳士們,如今也不得不投機取巧,玩起了窮酸遊戲。

當時有句俗語形容這種現象:"候補官員如過江之鯽",可見捐納官員之多已到了可怕的地步。人們開始期盼一種所謂"因禍得福"的機緣,從而獲得實缺名額。而程同偉正是其中一員,一位機緣巧合獲得破格提拔的捐納知府候選人,他的經歷恰好道出了當時官場人物迷津的種種弊端。

二、失足誤入歧途

程同偉乃徽州歙縣人氏,家世世無甚淵源可言。他的祖上只是一介布衣,祖祖輩輩都是在鄉裏經營著一間小作坊度日。直到程同偉的父親這一代,家道稍有小有起色,加之程同偉終年讀書刻苦,曾多次中過舉人的頭銜。

時值道光十年,朝廷為了充實空虛的國庫,大開捐納之門。一時間,舉人、秀才們紛紛慕名而來,只要出得起銀錢,便可獲封一個閑散的官職頭銜。雖然此等捐納之人,並不等同於可以立即執掌實缺,但總好過整日無所事事。程同偉見機不可失,毅然決定捐資五百余兩白銀,換取一個湖北候補知府的空頭銜。

辦理手續完畢後,程同偉遵照往例前往京師,拜訪徽州鄉裏在京供職的耆舊。其中以大學士曹振鏞為最尊長,聘禮絕不能少。曹振鏞乃乾隆進士出身,道光登基時已位極人臣,是當朝軍機大員。程同偉自是鉚足了勁,要一展書生氣節。

卻不料一番好勝之心,竟步步陷入了歧途。當日初拜,程同偉太過恭謹,一時手足無措導致了失儀。正當他恭恭敬敬伏地跪拜時,額頭竟不慎撞到了曹大人的寶貴朝珠,結果珠子崩落滿地,鬧出了一場大烏龍。面對這般突發狀況,程同偉更是慌亂失措,情急之下竟狼狽地逃了出去,留下困擾的曹大人獨自在殿中收拾殘局。

事後,曹振鏞自然狠狠地記恨上了程同偉這個膽小如鼠的無知書生。他認定程同偉是個不可教也的莽夫,行事全然不識大體,對於此人未來的前程也是便斷然斷了氣。於是,曹大人懷恨在心,私下裏諮囑湖北巡撫,如若程同偉敢到那邊謀得差事便嚴懲不貸。

可憐程同偉因一時的過失,竟使自己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當時他心知肚明,這番折桂官場的美夢或已成空,心中自是充滿了無限的悔恨與痛苦。然而往事已往,他也只得認栽回鄉,在故裏的那間小作坊裏消磨殘生了。

三、無心插柳柳成蔭

程同偉因一時的失態,遭到曹振鏞的怨懟,前景渺茫。誰知命運總是難料,就在程同偉自暴自棄之際,一個意外的轉機竟然就此開啟。

據【清史稿】中所載,彼時道光帝登基已有十余載,國庫空虛已是有目共睹。隨著戰事連綿不絕,缺口難以彌補,遠非捐納這一點旁門左道所能解燃眉之急。直到道光十年,朝野上下皆陷入了一種莫大的困境之中。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禦前言路突然開啟。一日,曹振鏞奉召而入,道光帝突然向他投擲了一枚燙手山芋--湖北一個重要的知府缺怎麽補?此乃衡陽縣的重鎮,屬豫湘要沖,稍有差池必將影響全域,須得斟酌一番。

時任首輔的曹振鏞被問住了。縱觀手下門生,確實是人才濟濟,可要說人品器度都過硬,卻也著實寥寥無幾。面對皇帝的逼視,曹公不得不掂量再三。在盤點人選之際,程同偉那個敗類的形象頓時浮現腦海。

縱然素日評價程同偉為不學無術,但曹振鏞卻也清楚,此人畢竟曾中過舉人頭銜,再者亦是捐資入夥的"新貴",相較於其他俗甲之輩來說,勉強還算個半個讀書人。於是曹振鏞權且將此人薄名報上。

誰知道光帝對曹振鏞向來極為信任,竟然當場點頭,遽然下旨軍機處將程同偉破格補充衡陽知府之缺。訊息一傳開,京師上下無不嘩然。一個區區候補,被突擊提拔成正印大員,可謂是前所未有。

曹振鏞雖然亦有些詫異,但畢竟也是權力使然。他雖一度憤恨程同偉的莽撞無知,卻也不得不承認程同偉具備最基本的文化修養,當一方之宰,或許還算是個"解數"。

至於程同偉本人,更是一頭霧水。還未從前一次的挫折中醒轉,就已經碩果飄香,登上了宦海恣縱的巔峰。前一刻還在自怨自嘆,對前途已是望而生畏,如今卻突然被硬生生推上了高位,他自己也難掩驚詫之色。

面對突如其來的厚賜,程同偉自然感激涕零,急忙含羞前往曹府叩拜。得知事情緣由後,他這才明白原來這一切竟是出於曹公之手。不過曹公此時也不願再次追究前嫌,只沖程同偉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老夫從未見過,這等機緣竟如此不經。你可要好自為之,莫教折桂重蹈空門。"

四、新主恩重如山有托

接下來的幾年裏,程同偉開啟了他作為衡陽知府的任期。從一開始的捉襟見肘,到後來的有聲有色,程同偉無疑是用自身的實際作為,證明了他確實當得起這份重托。

當時的衡陽,乃屬湖南豫章兩大交界要沖,民風彪悍,盜賊橫行。自從王銑之亂平定後,全境一度陷入了某種有名無實的邊陲弊政之中,根基搖搖欲墜。這正是程知府到任時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一到任,程同偉便立刻著手整飭吏治。他首先下令全面清查現有官員,緩解了一時的人浮於事的困局,隨後又著手遏制捐納之風,廢止一切過往的弊政。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大刀闊斧肅清盜匪的手腕。

繼任伊始,程同偉便親自率領官兵剿匪三起,盡洗民間汙穢。其中因襲殺大盜唐九等人,程同偉曾寫報官府請賞,前朝軍機大臣阮文炳即予以嘉勉,蓋程同偉之前後任上升心力甚鉅。三年之間,程同偉連番立功,逐一平定了長期肆虐該境的各路土匪,終使邊陲太平穩固。

可以說,程同偉的到任,正是補了曹振鏞當年判斷失誤的一個遺憾。雖然當初他無意中將程同偉推薦給了皇帝,但最終程同偉的卓越表現也著實沒有辜負曹振鏞先生的一番美意。

按理說,一位新任的捐納知府,本應如其他投機分子一般,只知混吃等死,坐視吏治敗壞。但程同偉卻出人意料地將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整飭民生之中。他以過人的精力和作風,在短短數年間就扭轉了一地的頹勢,遂使曹大人對他重新生起了好感。

有一次,曹振鏞受先帝所托,開始著手撰寫一部宏偉的史書工程。為了謚臚,他決定將程同偉的事跡亦編撰在內。寫作之際,曹大人特地將程同偉召回京師,讓他親自敘述任內的種種經歷。

從程同偉口中,曹振鏞聽到了許多讓他刮目相看的細節。他感慨萬千,沒想到當初那個跌跌撞撞的莽夫,如今已變得這般穩重睿智。曹大人由衷地贊賞程同偉,將他比作為黎民計的"新墾貫斯"。而程同偉也誠惶誠恐地向曹公請教曩昔的種種過失,深懷感激之心。

從此以後,程同偉的政績越加彪炳,官運亦是源源不斷。朝野間無不傳為佳話,有詩人詠之雲:"意氣奮遲早托,忝軀蛟龍出水。"蓋程同偉一途,正是從最低谷一步步追隨前輩腳蹤而上,終於躋身列肆。這般曲折傳奇的際遇,實在令人矚目。

五、官場沈浮命運多舛

程同偉的後來際遇,正可謂是沈浮多舛,充分彰顯了道光時期官場人生的諸多無奈與坎坷。

自從辭去衡陽知府一職後,程同偉的仕途便一直未曾中止。他先是被調任為江西布政使,後又遷至雲南擔任按察使。可謂是越做越大,官運飛黃騰達。這一切似乎離不開曹振鏞的後續栽培。

只可惜好景不長,程同偉的運道很快就出現了轉折。就在他到雲南任上不久,朝廷突然爆發了一場戚嫌黨爭的政治風波。當時兩大派系乃是碩鼎和養心兩門的門生在爭權奪利,曹振鏞一方最終節節失利,被革職回籍。

作為曹門高足的程同偉,頓時也陷入了被牽連的危機之中。朝野上下一片嘲諷之聲,對他頗有微詞。其間,更有人將程氏的一些過往瑕疵,如當年得罪曹公一事重新翻出批評,認為程同偉的品德有虧,不配執掌要職雲雲。

最終,在一些積怨已久的權臣壓力之下,程同偉難逃厄運,被皇帝勒令離職革去原任。於是,這位曾經的捐納新貴不得不收拾行囊,窮且益堅地卷鋪回籍了。

盡管曹振鏞一度為程同偉求情,但也終未能扭轉乾坤。可見,時局風雲變遷之快,誰也無法把控。就連程同偉這樣一位單純而忠厚的布衣,也難逃於是非口舌之災。歸根結底,他的命運終歸還是掌握在別人手裏。

回鄉後,程同偉便過上了全然不同於從前的清貧生活。他將一切都拋諸腦後,只是在那間老宅中重操舊業,靠著一點微薄的積蓄和家資支撐晚年。

有一日,一位久未謀面的老友前來訪謁。見到了闊別多時的程同偉,那人不禁感慨萬千,言道:"老朽幾番上疏請命,前些日子還為你重新尋找一官半職,誰知運數如此難蔔。想當年你我還是同窗好友,如今你竟淪落至此,實在可憐可悲。"

程同偉卻只是淡然一笑,神色自若,言道:"朝野人生,皆如陸沈浮,何須過於執著?我這等淺斟低唱之輩,便順其自然好了。"

那人見狀,也只作罷,兩人便敘起了舊日的一些軼事逸聞。後來想來,程同偉這番豁達灑脫的心態,確實令人欽佩。能在如此跌宕起伏的命運中遊刃有余,保持自我,不為名利所動搖,實在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