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鐵鉉:朱元璋發掘的巫師,險殺朱棣救國運,妻女結局令人唏噓

2024-04-13歷史

1402年,明成祖朱棣命人將鐵鉉押到大殿上,鐵鉉不停地大罵、拒絕屈膝下跪。朱棣強忍怒火,詔令鐵鉉轉過身來,再次遭到嚴辭拒絕。

此時,朱棣再也抑制不住憤怒,命令割掉鐵鉉的鼻子和耳朵,煮熟之後又塞進鐵鉉嘴裏,得意洋洋地詢問味道如何。鐵鉉大聲回答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麽不好吃的呢?」

朱棣聽出鐵鉉話裏的「忠孝羞辱」,憤怒之中將鐵鉉磔刑處死。磔刑,是古代酷刑之一,將犯人四肢斬斷,再將身上的肉割下來,有點類似於淩遲。

即便如此,朱棣仍然難消心頭憤恨,命人將鐵鉉放入油鍋,整個宮殿裏充滿焦糊的味道。

朱棣憤怒地說「活著的時候讓你跪拜,你不肯,死後炸成灰也要跪拜!」大殿上的太監立即用鐵棒夾著讓鐵鉉骨架跪拜,沒想到油鍋突然一聲爆響,熱油濺到太監身上疼痛亂叫,但是鐵鉉仍然沒有轉身跪拜。

這段故事出自蔡東藩先生寫的【明史演義】,雖然故事內容曲折離奇,帶有典型的演義色彩,但是卻向世人展示了忠臣鐵鉉的錚錚鐵骨。

鐵鉉被人們尊稱「鐵公」、奉為「鄉土神」,今天,我們結合史料還原鐵鉉的忠孝人生,了解他為什麽讓朱棣愛恨交加,又是如何被百姓敬若神明?

太祖定天下,鐵鉉露才華

公元1366年,鐵鉉出生在鄧州,位於今天的河南鄧州,這年是元朝至正26年,朱元璋正在江南摧枯拉朽地收拾張士誠。

次年,朱元璋釋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北伐宣言,命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大軍進擊中原,先攻山東、後平河南,朱元璋很快便平定中原,年僅1歲的鐵鉉便生活在朱元璋的統治下。

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史稱明太祖。在朱元璋的統治下,鐵鉉度過了相對穩定的童年,同時也表現出果敢剛毅、才華不凡的天資。

在洪武年間,朱元璋曾要求全國州府推薦學子到國子監讀書,鐵鉉憑借著聰慧敏捷被選中,在國子監學習期間,鐵鉉熟讀經史子集,在結業考試中是位列甲等,被授予禮部給事中的官職,不久之後,鐵鉉又被調到都督府。

【明史·鐵鉉傳】記載,「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部給事中,調都督府斷事。」

都督府是明朝的軍事管理部門,這也是文臣鐵鉉首次接觸軍事,在此期間,鐵鉉將積壓多年的懸疑案件全部都審理判決,判罰清晰公正、深得人心,這件事引起朱元璋的關註。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詔見鐵鉉,並且特意賜「鼎石」作為他的字。鼎,在古代是宗廟祭祀的禮器,由此可見鼎的重要作用,而朱元璋用「鼎石」來盛贊鐵鉉,可見對鐵鉉的器重。

宋仁宗看到蘇軾、蘇轍的考卷後,興奮地說「我為子孫選了兩位宰相」,相信朱元璋對鐵鉉,也是這樣的感覺,並且一定囑咐朱允炆重用鐵鉉,因為建文帝登基後,鐵鉉就被提拔為山東參政。

從鐵鉉的成長經歷可以發現,明太祖朱元璋對他有知遇之恩,再加上忠君報國思想的澆灌,鐵鉉對明朝的忠誠度極高,也為靖難之役誓死抵抗朱棣埋下伏筆。

燕王起兵靖難,忠臣舍命固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皇宮駕崩,按照他的生前部署和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成為明朝第2位皇帝,史稱建文帝。

在朱元璋的遺詔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句話,「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也就是說,朱元璋特意要求藩王不準到南京奔喪,目的也很簡單,避免藩王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葬在南京紫金山孝陵,眾位藩王如他期望留在封地,對皇位沒有非分之想,出乎意料的是,建文帝登基不久便大刀闊斧地削藩,連續削掉五位藩王,最終逼反了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1399年,朱棣密謀起兵的訊息泄露,隨後擒殺建文帝派的親信,迅速控制北平城,以「清君側」為名起兵,聲稱為國「靖難」。

不管朱棣出師的名頭是什麽,都是謀逆叛軍,不是正義之師,建文帝派遣李景隆率領大軍前往平叛,而山東參政鐵鉉負責督運糧草,保障大軍的後勤供給。

李景隆是名將之後,但是在靖難戰場上表現得一塌糊塗,先是在鄭村壩之戰中被朱棣擊潰,隨後又在白溝河戰役慘敗,李景隆單人獨騎逃往德州,朝廷大軍則四散南逃。

由於朱棣提前暗中準備起兵,因此在靖難初期戰役中所向披靡,再加上李景隆潰敗逃亡,導致山西、山東北部的很多城池紛紛歸降,朱棣率軍圍困了濟南。

這時,在後方督運糧草物資的鐵鉉果斷站出來,他和參軍高巍舉杯立誓,共同收攏沿途潰逃的士兵,決心抵禦叛賊朱棣。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會景隆師潰東奔,次臨邑,諸城堡皆望風瓦解,鉉與參軍高巍酌酒同盟,收集潰亡,守濟南。」

當朱棣趕到濟南城下,守城的將領名叫盛庸,雖然盛庸拼盡全力守衛城池,可惜城中兵力不濟,濟南城危在旦夕。

就在盛庸焦急萬分的時刻,鐵鉉帶領沿途收集的士卒趕到,迅速增強濟南的守衛力量,如果鐵鉉晚幾天到達,濟南城很可能已經被朱棣攻破,那樣的話,靖難之役根本不用四年時間。

鐵鉉與守將盛庸歃血為盟,兩人約定誓死守城。

朱棣勸降遭恥笑,鐵鉉詐降險成功

起初,朱棣並沒有在意鐵鉉的到來,燕軍連續進攻始終不能攻破城池,朱棣這才意識到鐵鉉的到來驟然增強了守城力量和意誌。

朱棣下令停止進攻,采取圍困戰術,並且向城中射了一封信,想要透過勸降的方式「零成本」拿下濟南城。

當鐵鉉看到勸降信,找到城中有名的儒生高賢寧,寫了一篇【周公輔成王論】,同樣將信送給朱棣。鐵鉉的意思非常明顯,希望朱棣能夠像周公一樣忠心輔佐周成王,這是一封勸說朱棣繳械投降的書信。

很顯然,朱棣的勸降計劃失敗了,為了盡快攻克濟南城,朱棣又想到一個計謀,引黃河水沖垮城池。

鐵鉉得知訊息非常緊張,如果朱棣真的引來黃河水,濟南所有百姓將和這座城一起消失,經過一番思索,鐵鉉趁著夜色主動出擊,派出英勇將士燒毀燕軍攻城的器械,算是可以拖延一段時間。

但是,鐵鉉明白這不是長久之計,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鐵鉉決定用詐降計策誘殺朱棣。

做戲要做全套,鐵鉉先是安排守城士兵上演「心理崩潰」,大聲喊著濟南城要被淹了,將城墻上的守衛也撤掉大半,並且專門挑選上百位老者到朱棣營帳投降。

在鐵鉉安排的種種跡象面前,朱棣真的相信鐵鉉願意投降,按照投降約定,朱棣命燕軍後撤十裏,自己騎著駿馬,僅僅帶幾名護衛,便來到城中受降。

按照鐵鉉的計劃,在朱棣進入城門的時候,眾位士卒齊聲高喊「千歲到」,以此為訊號,將提前安放在城門上面的鐵閘落下,直接砸死朱棣,即便不死也是重傷,生擒他輕而易舉。

然而,事與願違,城門上的鐵閘被提前放下,正好砸中朱棣坐騎的馬頭,驚慌失措的朱棣騎上隨從的馬立即轉身逃脫。緊接著,負責收起吊橋的士兵也反應慢了,朱棣轉眼間便騎馬沖出城,鐵鉉失去了活捉朱棣的機會。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燕王比入門,門中人呼千歲,鐵板亟下,傷燕王馬首。王驚,易馬而馳。」

朱棣撿回一條命,震怒之余命大軍重重包圍濟南城,鐵鉉則同樣為錯失良機感到氣憤,站在城墻上大罵朱棣不忠不孝。

朱棣調來幾門大炮轟炸濟南城強,將士們難以抵抗燕軍猛烈的炮火,危急關頭,鐵鉉靈機一動,又想到一計。鐵鉉立即搜集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掛在朱棣炮轟的城墻上,同時親自書寫朱元璋的靈牌,放置在城墻垛口。

如此一來,朱棣只能無奈停止炮擊,濟南城又一次度過難關。就這樣,鐵鉉被圍困長達三個月,但朱棣始終不能破城。

最後,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率軍撤退回到北平休整。

燕王繞道又南下,鐵公無力再回天

朱棣為什麽格外渴望攻下濟南呢?因為濟南是朱棣戰略思路的關鍵。

【明史】記載,「燕王自起兵以來,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獨以得濟南,斷南北道,即畫疆守,金陵不難圖。」

從這段記載可以發現,朱棣並非執意攻占城池,比如起兵初期將耿炳文圍困在真定,僅僅兩天就自行撤走,但是濟南卻能圍困長達3個月,主要是因為占據濟南,朱棣就可以切斷南北,不管是分而治之,還是攻克南京,都不再是難事,因此濟南的戰略作用非常大。

在朱棣撤回北平後,鐵鉉帶領士卒乘勝收回德州多個郡縣,一時之間名聲大噪。

建文帝在南京聽說鐵鉉擊退朱棣軍隊,又收復失地,極為歡喜,派遣官員親自前來慰問,賞賜金幣、冊封鐵鉉三代祖先,同時將鐵鉉提拔為山東布政使。不久之後,建文帝又提拔鐵鉉為兵部尚書。

由於盛庸和鐵鉉兩人在濟南的出色表現,建文帝命盛庸代替李景隆,鐵鉉擔任參軍。這年冬天,盛庸和鐵鉉又在東昌戰役中大敗燕軍,朱棣麾下猛將張玉戰死,燕軍面對鐵鉉再次遭遇慘敗。

從此之後,朱棣南下再也不敢經過山東,更不敢路過濟南。因為鐵鉉,濟南的百姓免於戰火之苦,從此之後稱呼鐵鉉為「城神」「鄉土神」。

【明史·鐵鉉傳】記載,「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復道山東。」

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決定繞過山東,一路南下直取南京。毫無疑問,姚廣孝的這個建議非常有效,燕軍連續攻克東阿、汶上、鄒縣,再經過徐州、靈璧戰役的勝利,很快就突破了建文帝的淮河防線。

眼看燕軍不斷逼近京城,建文帝詔令遼東總兵楊文率領10萬大軍與鐵鉉會合,共同截斷朱棣燕軍的後路,可惜的是,楊文在半路上就被朱棣部將擊潰,建文帝切斷朱棣後路的美夢也破滅了。

鐵鉉按照建文帝的詔令,出兵阻擊燕軍,雖然偶爾有所斬獲,但是朝廷大勢已去,朱棣先後擊潰朝廷悍將平安和盛庸,建文帝麾下主動投降的將領數不勝數,燕軍聲勢銳不可當。

1402年6月,燕軍抵達南京城金川門,曾經深受重用的李景隆開啟城門,迎接朱棣入城,南京徹底陷落,建文帝在宮殿大火中不知所蹤。

成祖南京登皇位,忠骨光輝照汗青

6月17日,朱棣前往孝陵拜謁父親,這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這對父子首次相聚。朱棣從孝陵返回後,在南京奉天殿登基稱帝,成為明朝第3位皇帝,史稱明成祖。

朱棣在登上皇帝寶座後,迅速派兵北上掃平濟南等地,雖然鐵鉉仍然死戰不降,但是終究實力懸殊太大,濟南城被攻破,鐵鉉逃至淮南被俘虜。

按照明成祖朱棣的要求,鐵鉉被押送到南京,背對明成祖坐在大殿上,口中一直謾罵朱棣,明成祖命鐵鉉轉過身來,始終未能如願,朱棣最終下令處死鐵鉉。

鐵鉉去世時只有37歲,他的父母被發配到海南,這是皇帝能夠發配的最遠距離,基本意味著宣判了死刑。鐵鉉的大兒子被發配充軍,二兒子被充作官奴,後來被虐待至死。

鐵鉉的妻子比他小2歲,他還有兩個女兒,大概4歲左右。鐵鉉被處死後,他的妻子和女兒全部淪為樂戶,被發配到教坊司為官妓。鐵鉉妻子楊氏不堪受辱,不久後病逝。後來,在朝臣的周旋下,鐵鉉的兩個女兒都被朱棣赦免,最後都嫁給了讀書人。

明成祖朱棣雖然痛恨鐵鉉,但他也非常欣賞他的忠誠,多次在朝臣面前誇贊鐵鉉。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會有朝臣提議赦免鐵鉉的兩個女兒。

【罪惟錄】記載,「對群臣言,每稱鉉忠。」

從明朝中期開始,鐵鉉就成為忠貞的象征,至今,在山東很多地方都有「鐵公」祠,都是祭祀鐵鉉的,濟南人對鐵鉉的感情更為濃厚,甚至稱呼他為「城隍爺」。

【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臨患不忘國,忠也」。

愛國是數千年中華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在鐵鉉的身上,讓我們看到對國家的忠貞不二和誓死捍衛,愛國情懷是融入炎黃子孫血脈的精神,今日紀念「鐵公」,究其根源,我們懷念的是他身上為國盡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