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4年抗戰,西安被攻打20余次,是如何成功抵禦日軍的?

2024-07-22歷史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昭和天皇向全日本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主甲板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

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10月25日,中國國民政府又在台灣舉辦了受降儀式。

至此,中國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圖片|日本受降儀式

抗戰14年,日軍在華夏大地肆虐橫行,從北平到南京,從杭州到開封,再到洛陽,六大古都中的五座都相繼淪陷,飽受兵燹之苦,只有西安未曾淪陷。

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日軍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國土大半淪陷。

1937年10月,日軍發動太原戰役,太原淪陷;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中會戰,戰線一度推進至河南靈寶,這是十余年間日軍距離西安最近的兩次,但卻一直沒有對西安造成實質性威脅。

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好似被歷代君主所護佑,始終沒讓侵略者的鐵蹄踐踏關中的一寸土地。

圖片|西安被炮轟

01 西安於日軍全面侵華計劃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

日本人想不想攻進西安?

我們都知道,西安深處全國地理中心,又是西北、華北、西南和東南多個地區的連線中轉站。

國民政府於1937年末遷都重慶——一個與西安只隔著一座秦嶺的地方。

八路軍總部及中共中央根據地分別位於延安的楊家嶺、棗園和王家坪三處,在西安的西北方向與西安隔河相望。

西安一旦失守,西部地區便門戶大開,日軍西可直逼陜甘寧邊區,對延安造成巨大威脅;南可直逼川渝地區,威脅國民政府陪都重慶。

圖片|中日軍隊勢力分布

與此同時,東南沿海的運輸線基本都已被日本控制,導致英美對中國的援助幾乎只剩下緬甸這華山一條路,反倒是來自蘇聯的援助可以從大西北源源不斷地送過來。

圖片|日軍控制東南沿海大部份地區

這樣的背景下,可以發現西安的情況是很微妙的:

占領之,便可以在不斷對重慶國民政府施壓的同時,給予在陜北的中共政府巨大打擊,並且還能捎帶手阻斷蘇聯到中國的運輸線,可說是一石三鳥。

由此可見,西安當時的戰略價值非常之高,日軍占領西安即可實作侵華路線的南北合圍。可以說,西安算是全國抗戰命脈,不可能被日軍輕輕放過。

1942年日本華北方面軍最早提出「西安作戰計劃」,當時的華北日軍已經長期沒有進行過大規模戰役,長期的防禦與駐守使他們迫切想要開展一場新的大戰,而西安,幾乎可以說是北方唯一一座沒有被日軍攻克的大城市,成為華北方面軍的關註點。

圖片|日軍進攻西安被打退後

故,為攻占西安這塊必爭之地,日軍對西安發動了猛烈的暴行:

1938年10月12日,日機20架分三批侵襲轟炸西安。

同年11月23日,日機20余架侵擾西安市區上空,共投擲80余枚炸彈,市區人員、房屋損失慘重。

1939年4月2日,日機七架侵擾西安市區上空,盤旋轟炸,計投彈50余枚,受災地點10余處,死傷平民10余人。西京工商日報社院中彈三枚,排字房震毀,該報即日宣告停刊。

同年5月24日,日機侵襲西安,市民紛紛躲進防空洞內。日機的三枚炸彈落在防空洞口,將其炸塌,致使1000余名居民活活悶死在洞內。這是抗戰時期西安最大的一次慘案。

根據【西安市誌】在抗戰時期的資料記載:自1937年至1944年,日軍空襲西安累計147次,共出動敵機1232架次,投彈3657枚,造成2719人死亡,炸毀7972間房屋……

圖片|陜北行軍圖

日軍戰機的頻繁襲擊,狂轟濫炸,西安人民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災難,即便駐紮在延安、山西、潼關等地的中國守軍成功抵禦日軍的轟炸,但日軍空襲還是欠下了西安一筆血債。

那麽,西安是如何成功抵禦日軍的狂轟濫炸,成功把守住關中的呢?

圖片|日軍進攻西安

02 打過,但是沒打過的陜西省

日本人想要攻占陜西,一共有三條路可以選:

一是突襲陜北,從陜西的北大門榆林向南推進,進軍關中;二是攻占山西 ,由山西進入陜西;三是由中原進軍,從豫陜路線(洛陽)推進關中。

圖片|晉陜地理位置分布

不過日本人顯然不了解榆林的歷史,據【明史】記載:「榆林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且全民皆兵,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上兩嗓子,男女老少抄起家夥就上,說殺就殺,絕無廢話。

當時國共雙方都十分重視榆林,因而在此地聯手建立了牢固的防禦體系。

早在1936年,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獨立第一師就在榆林成立。之後八路軍又在榆林一帶先後設立了綏德警備司令部、三邊保安司令部、兩延河防司令部等部門,以作陜西北部的屏障。

國民政府也派遣陸軍上將鄧寶珊坐鎮榆林,出任晉陜綏邊區總司令、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讓日軍幾乎難以西進一步。

從1938年開始,日軍先是從保德、府谷一帶進攻榆林,後又試圖從神木、宋家川等地尋求突破,四年間最多投入的兵力超過一萬人,爆發的大小戰鬥達78次。但晉陜北部黃土高原地形復雜、溝谷縱橫,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完全無從發揮,反而是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由於占據了「地利」,在作戰時更加得心應手。

圖片|陜西地形

於是日軍突破陜北,進軍西安的想法被無情粉碎。陜北地形復雜,缺乏地利優勢,日本人便欲透過山西,進軍中原,攻克西安。

1937年11月太原淪陷,1938年3月,日軍占領山西府谷縣,與陜西僅一河之隔。但就此河,幾乎斷絕日軍從此路線進攻西安的想法.

圖片|豫晉陜地理位置

晉陜兩省間橫亙一河,便是黃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已表明黃河之險。黃河奔騰在陜西、山西之間的峽谷之中,流速極快,吼聲震天,在沖出峽谷後,寬度又達到了數十裏。其中遍布泥潭、沼澤,流向深淺莫測,強渡十分困難。

在渡口的選擇上,日軍也很犯難。一方面黃河兩岸都是山谷,缺乏縱深,日軍渡河部隊的裝備和物資十分多,很難運輸過去,一旦被黃河守軍發現,渡河部隊就可謂有去無回。

圖片|黃河奔流

同時日軍也缺乏渡河器材,不說軍艦,就連陸軍的內河艇也沒多少。很多時候都是用小舟甚至是征用船家的木筏,無疑會增加渡河的風險。

根據曾偷渡過黃河的日軍俘虜田中所說:「船到河心,每一個浪頭就是一座大山,船過了一個浪頭,我們都嚇得一臉煞白,全身發軟。哪還能打仗,大大的可怕」。

渡黃河的日軍除了面臨黃河天險之外,更是要面對守軍的頑強抵抗。

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在抗戰期間嘗試的渡河作戰大大小小就有幾百次之多,特別是在1938年-1940年間較為頻繁,但毫無意外都以失敗告終。

比如1938年,日軍第108師團企圖南渡黃河,進攻我陜甘寧邊區和延安八路軍總部。提前得到情報之後,129師團陳庚所部在神頭嶺設下伏兵,由772團擔任主攻。在日軍準備渡河的時候,我軍突然殺出,大敗猝不及防的日軍,消滅日軍1000余人,繳獲500余支槍,600余匹騾馬。

此戰之後日軍徹底放棄走黃河沿線進入陜甘寧的想法。

黃河難渡,卻仍垂涎西安。

日軍便轉換重點突破的方向——潼關。潼關位於豫晉陜三省交界處,是中原到西北的門戶,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奪取潼關,便可一舉從中原入侵關中,拿下西安。

可潼關並不好渡。

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被中條山和秦嶺夾在中間,遍布丘陵和台塬,黃河流經此處後被擠壓在一片極為狹窄的區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一座天然的堡壘,向來以易守難攻著稱,真正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當年成吉思汗無往不利的蒙古鐵騎都沒能正面攻克。慈禧太後出逃時選擇西安,主要也是考慮到了潼關天險,八國聯軍無法攻克。

圖片|潼關地理位置

日本人在見識了潼關的地形之後,意識到如果打不下這裏,進攻西安就無從談起。

事實上他們確實也打了,但潼關守軍是胡宗南麾下的第一軍,可謂精銳中的精銳。日軍多次攻打潼關,卻始終啃不下這塊骨頭。

加上期間孫蔚如率領西北軍,死守中條山的同時還在後方打遊擊,不斷騷擾、切斷日軍補給——這些人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陜西楞娃」,打起仗來不要命,不僅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還導致日軍戰線拉得過長,形勢非常不利。

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在晉陜戰場上,就因為重裝備難以渡過黃河導致完全無從發揮。在潼關也由於地形過於狹窄而幾乎難以展開火力,只能伸著腦袋被中國守軍的重炮連番轟擊。最終,日軍在潼關的所有攻勢,基本上都成了無用功。

03 國共雙方守護西安的通力合作

在文章上述中,西安之於國共雙方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除了地利帶給西安的天然保護之外,國共雙方在西安的軍力部署以及通力合作,才是讓地利發揮最大優勢的保障。

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總部立刻認識到了陜西地區的重要價值。

中共中央將西安一帶設為重點防禦地區,中央軍委在黃河邊設立河防司令部與五個警備司令部,以全面防禦日軍對陜西的入侵。

且自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軍兵分兩路,主力部隊陸續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作戰。由肖勁光率領部份兵力留守陜北地區,在鞏固黃河河防、防止日軍侵入的同時,策應在山西奮戰的友軍。

八路軍兩支部隊密切合作,聯手打造出了一條讓日軍望而興嘆的鋼鐵防線,在當地百姓的大力支援下,在各戰略要地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工事,並配以強大的火力,決心將日軍擋在黃河沿岸。

圖片|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分布

國民黨政府在遷都重慶後,同樣意識到了陜西對於抗戰全域的重要性,先是於1938年1月設立西安行營,令胡宗南率領最精銳的國軍鎮守西安,隨後又在同年6月下令炸開黃河大堤,以阻擋日軍西進的步伐。

1939年1月,陜西被定為國民政府第十戰區,以與山西的第二戰區互為犄角,守護重慶的北大門西安。

圖源|陜西重慶交接處地理位置

蔣介石曾公開表示,自己最擔心的一件事,便是日本人從陜西進入四川。

也正因如此,1937年10月,蔣介石親自致電愛將蔣鼎文,要求他務必加強潼關地區的據點和工事,同時要求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務必要死守山西地區。

雖然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如蔣介石設想地那樣順利。山西前線將士英勇奮戰,與敵人以命相搏,但由於指揮失當,閻錫山領導的晉綏軍在娘子關戰役、太原會戰中連續失利。

太原失陷,陜西也危如累卵。

於是,蔣介石下令成立西安行營,負責潼關一帶的河防,下轄13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和3個騎兵師,由蔣鼎文擔任行營主任。

與此同時,國民黨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給在山西地區奮戰的第二戰區各部下了死命令:「絕不能退過黃河,否則軍法從事!」

因此,自1938年起,國軍在晉西、晉南地區,與八路軍密切配合,並肩作戰。

他們采取遊擊戰與正面作戰相結合的方式,固守中條山等戰略要地,讓日軍始終無法向陜西發起進攻。

圖源|中條山會戰

盡管由於戰術失當,國軍在1941年丟掉了中條山,但由於日軍在這一戰中損失過大,加上八路軍在後方的不斷襲擊,日軍再也沒有強渡黃河、攻擊陜西的余力。

而除山西外,蔣介石嚴令隴海路,以及黃河沿線各部,禁止無端向陜西境內撤退,避免引狼入室。

因此,背水一戰的國軍各部,展現了驚人的鬥誌,與日軍展開決一死戰,也讓其他地區的日軍,始終無法向陜西地區靠攏,對陜西的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對於日軍來說,天險本來就已經很棘手了,再加上河對岸守軍重兵集團,以及敵後抗日力量的反抗,日軍壓根就很難組織起有效攻擊。

04 日軍戰策失誤,顧此失彼

日軍多次試圖攻占西安的計劃始終未能實作,但吞噬中華大地的野心並未消失,反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愈演愈烈。

日軍方要求「先以河北省北部的肅正工作為重點,同時努力完成日軍總兵站的使命,根據情況進行西安作戰、延安作戰,為中國事變的解決、華北局勢明朗化作出貢獻」。

圖源|日軍五號計劃作戰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便策劃了進攻西安的「五號作戰計劃」,準備將侵華日軍大半的兵力都投入五號計劃中:

預計集中7個師團的骨幹兵力,於1943年春發起攻勢,一舉占領西安、寶雞和延安,消滅胡宗南的部隊,從而越過秦嶺攻擊重慶,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安達二十三還親自乘坐偵察機,對陜北、秦嶺、漢中盆地和大巴山脈都進行了先期的空中偵察。

但是正所謂貪多了嚼不爛,雖然英國、美國面對德國有很多的猶豫,但是面對日本他們可絲毫不心慈手軟。

圖源|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了美國的珍珠港,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古連·羅斯福隨即發表了「國恥演講」,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因此爆發。珍珠港事件讓當時中國的戰局發生了扭轉,這代表:在亞洲的戰場上,中國不再是孤軍奮戰了。

為了應對太平洋戰場的局勢,日本從中國大陸抽調了4個師團,並命令中國派遣軍「大體保持現在態勢,尤其要加強對敵封鎖」,這意味著日軍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太平洋。

從1942年6月到9月,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連續戰敗,日本海軍主力幾乎被一掃而空。

太平洋戰場越發吃緊,兵力又捉襟見肘,迫使日本不得不一再從中國戰場多次抽調部隊增援南方。雖然華北的日軍還數次要求繼續推動「五號作戰」,但是此時早已成強弩之末的日軍大本營已經是有心無力。

如果對西安發動進攻,基本就等同於放棄太平洋戰場,而且蘇聯還很有可能插手,這對日本來說是得不償失。

1942年12月18日,日本陸軍大將畑俊六在南京召開了高級將領全體會議,向各前線指揮官通報了取消「五號作戰」的命令。

到了這個時候,日軍再也沒有充足的力量進攻陜西,甚至連侵華戰爭他們都幾乎無法繼續下去。

圖源|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圖

05 日軍自身的經濟情況不佳

從甲午戰爭到九一八,日本獲利巨大。日本從政府高層到普通民眾,都認為對外擴張能為國家和個人帶來豐厚利益,能解決日本經濟困難並開創美好未來。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軍部向天皇保證「三個月解決中國」,占領華北和華中富饒地區,南京政府投降並巨額賠款。

但此時日本遇到的對手,不是腐敗的南京政府,而是覺醒的中國人民。

到1938年,盡管日本占領了從南到北占中國一半人口(即2億人)的地區,卻陷入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持久戰中。

1937年日本政府財政收入47億日元,同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就花掉33億日元軍費,相當於才開戰半年,就花掉政府全年收入的2/3。隨著「三個月解決中國」的幻想破滅,戰爭變成長期化,政府財政入不敷出。

圖源|日軍財政情況圖

1938年下半年開始,日本提出在華「以戰養戰」的策略,就地掠奪解決戰爭開支。然而日軍占領區處處是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交通線到處受到破壞,掠奪計劃大多效果不佳。

1939年日本經濟下滑,掠奪已彌補不了消耗。

1941年美國停止向日出售資源,日本當局為扭轉困境,決定奪取南洋廣大地區。同年,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同時進攻南洋地區,半年內奪取了人口近2億的美英荷殖民地,控制了豐富的資源。

但隨著太平洋美國的反攻,中國戰場的持久戰,使日本戰爭消耗遠大於掠奪所得。

1944-1945年,日軍的供應越來越差,海外部隊收到的命令是「自活」,即自已解決給養。

最終隨著廣島和長崎兩顆原子彈的爆炸,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陜西也自始至終未曾被日本人侵占。但未曾侵占,不代表未曾攻打。

圖源|日侵襲西安時的日報

日本強勢進攻陜西的時間裏,每天死傷的人不計其數,為了為了避免傳染病的出現,當時的國民黨幾乎每天都要讓士兵和老百姓一起,處理因為轟炸而失去生命的軍人和老百姓的屍體。

一直到多年後,我們仍然能在西安的一些留存下來的遺跡之中,看到昔日戰爭的慘烈。

國際局勢並非戰爭輸贏便可決定一切,真正勝利的背後往往集結著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人民愛國之心的種種因素。

日侵華50多年,全面抗戰8年,中國人民對日本人侵華行徑的憎恨難以掩飾。

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國際關系也並非人際關系,一時的愛恨便可分道揚鑣。

抗戰勝利的30年後,中日建交,也代表著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過去,而今的我們處在世界文化深度交融的時代,在銘記歷史的同時,也要保持包容開放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