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時間的巨輪之下,不止英雄人物會像浪花一般轉瞬即逝,就連惰性金屬「銀」也難逃一劫。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重要貨幣之一,白銀曾經流傳了幾千年之久,更是封建王朝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
可現如今,這些白銀仿佛人間蒸發一般不見蹤影,巨量的白銀都到哪裏去了呢?
說起白銀,我們總能想到它皎潔如清冷的月光,以及其背後不菲的價值。
白銀與中國歷史的發展緊密相關,它曾經是歷代封建王朝的流通貨幣,也被皇室、富商、官員當做寶貝。
中國古代對於白銀的開發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那時的人就已經具備了采集和冶煉銀的能力。
不過當時對於白銀的了解,還僅僅是停留在物理內容方面,因為白銀具備優良的特性,且數量稀少,因此常常被貴族拿來制作餐具和裝飾品。
到了漢朝,漢武帝曾經在白銀當中添加了錫成分,試圖用來充當貨幣,但是因為當時的技術不夠先進,白銀制作出來各異,因此並沒有流通多久。
一直唐代中後期,白銀才真正具備了貨幣的功能,當時的白銀叫做鋌,與影視劇上元寶狀的銀錠不同,唐代的鋌是中間束腰兩端翹起,形似小船。
到了宋朝,白銀已經開始在經濟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並被稱作輕賫,到了明代,朝廷正式將白銀規定為法定貨幣。
加上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大力支持航海活動,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使得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等大量出口,換回來的也全是白花花的銀子,有人曾推測,當時世界上近乎1/3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
在封建王朝時期,白銀一直擁有極高的地位,與金和銅一並被稱為「唯金三品」,而在這三者當中,銀子的地位又是最高的。
無論是早期用來做器皿還是後來的貨幣,銀的價值甚至一度淩駕於黃金之上,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780年,古埃及就明文規定,黃金的價值是銀子的兩倍。
在17世紀的日本,也將白銀當做市面流通的硬通貨,與黃金是等價物品。
那麽既然白銀在歷史上地位如此之高,中國各封建王朝又都曾有過輝煌時刻,本應遺留下大量的白銀,為何如今卻很難見到呢?
白銀的確曾在中國歷史上無限輝煌,象征著一個人的實力和財富,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可實際上,白銀多數時候只是官員、富商的專屬,在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白銀的地位其實並不高。
歷代封建王朝中,老百姓做交易時多數用的還是銅板,像電視劇中,吃一頓飯就拍下幾塊銀兩是不符合實際的。
幾塊銀子的價值,甚至可以買下一個小一點的門面,古人日均薪水大概在100文左右,而一兩銀子往往抵得上一千文,相當於現在的500左右。
更何況封建王朝中階級明顯,貧富差距很大,想個人擁有大量白銀並不是一件易事,再者說古代的剝削和貪腐現象都是比較嚴重的。
老百姓的錢財除了要上交國庫以外,還有被地方官員搜刮,所以即便有少許白銀,也一般會藏起來不會拿到市面上流通。
就拿宋代來說,銀子都是進行大額支付時才會用到的,北宋的50兩白銀,就重達1970克左右,即便是富紳也不會大量隨身攜帶。
而且因為電視劇的原因,使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古代流通的白銀都是幹凈工整的,實則不然,真實的銀子是又醜又臟的。
在古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獲利,會在白銀中摻雜鐵元素等,而人們為了辨別真偽,經常會用牙去咬,所以可想而知那上面有多少人的口水。
再加上銀在氧化以後變得越來越黑,可能一些散碎銀兩擺在你的面前,你都會將其誤認為石頭。
然而這些原因對於白銀消失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真正讓白銀消失的,與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有脫不開的關系。
清朝一共12位元皇帝,也曾誕生過「康乾盛世」,但現在很多人卻認為那是清朝衰敗的前奏,康熙雖然神武但卻好戰,導致康熙末期國庫空虛。
雍正在位期間推行新政,好不容易使國庫充盈,乾隆上位後卻推翻了這些新政。
尤其是到了清朝晚期,列國入侵朝廷卻無力對抗,只能一味簽署喪權辱國的條約,並賠償巨額賠款。
從1842年到1901年,清朝簽署的賠款積累了大約13億兩,不計其數的白銀就這樣流落海外。
而且在清朝腐敗沒落的情況下,慈禧依然揮霍無度,極盡奢靡,光是為慈禧修建的陵寢,就耗費了數百萬輛白銀,其棺材上都鑲滿了奇珍異寶。
再加上歷代君王下葬時,都要隨葬數不盡的金銀財寶,所以除了那些已經挖掘的古墓,可能還有很多白銀藏在不為人知的地方。
有民間流傳說,清末起義軍張獻忠就曾在四川某地埋了大量白銀,在2016年,考古人員在岷江河道發現了一處明末遺址,其中就發現了大量官銀以碎銀,就被懷疑和張獻忠有關。
另一方面,白銀的消失和蔣介石也有一定的關系,在抗戰時期,蔣介石曾經以防止白銀外流的借口,趁機回收了大批白銀,最終這些東西很可能隨著蔣介石一起去了台灣。
而在中國成立後,同樣回收了大批次白銀,將其融化重鑄用以工業發展,雖然很多歷史價值還沒來及開發,但畢竟是國慶需要,也是為了當代人的生活需要。
結語
無論是白銀的興盛,還是白銀的消失,都是和中國歷史所密切相關的。
我們應該從白銀的變化背後,洞察歷史發展的規律,並學以致用,讓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越來越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