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征路上朱德為何對陳賡發火,政委:朱德第一次發這麽大火

2024-03-03歷史

朱德元帥作為新中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在青年時代就從戎入伍,跟隨孫中山先生鬧革命。多年的軍教生涯也讓他形成了溫和謙虛,溫爾儒雅的性格。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都能從容不迫,少有怒色。然而在長征期間,朱德卻罕見的對陳賡發火,這也是長征路上朱德的唯一一次動怒。

1935年初黨中央在遵義的會議已經結束,在毛主席和朱德等領導人的再三決策之下,準備帶領紅軍將士遠赴陜甘寧開辟革命根據地,為以後的全國抗日的戰略奠定基礎。然而覓得共產黨所在之處的蔣介石如獲至寶,調動了40萬大軍前來圍剿,企圖將共產黨一網打盡。

面對國民黨的40萬大軍,面對面硬抗顯然是自取滅亡。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毛澤東和朱德決定給蔣介石打一套迷蹤拳,給國軍造成一種紅軍準備強渡長江的假象。就連戰士們都覺得黨中央是想北渡,何況蔣介石這個只會蠻幹的軍閥,蔣介石把大軍調往赤水附近,正得意洋洋的等待紅軍就範。

然而一紙命令下達,紅軍將士紛紛南下再渡烏江。當主力渡過烏江之後,朱德安排幹部團團長陳賡和政委宋任窮擔任守衛烏江浮橋的任務,等待後面負責掩護的部隊。按照要求,等負責殿後的紅五軍渡過烏江之後,陳賡和宋任窮當即就要拆掉浮橋,斷絕國軍的追擊之路。

然而等待了半天的陳賡還是沒有見到紅五軍的身影,就派人去打聽一下紅五軍的位置。也不知道負責傳遞訊息的戰士從哪得來的訊息,說紅五軍已經從別的渡口渡過了烏江。

內心緊張的陳賡和宋任窮就像懸在心中的大石頭落了地一樣,在沒有求證的情況下,就讓將士們痛痛快快的把浮橋拆了,然後心情舒暢的向大部隊追去。

陳賡在軍中是出了名的性格直爽,就像天生的一樣,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笑臉。追上主力部隊之後,他向毛澤東、朱德等人匯報了情況,說紅五軍已經從其他地方渡過了烏江,然後把浮橋也拆了。這一下子驚呆了在場所有的中央領導,朱德的臉色瞬間凝重了起來。

雖然紅五軍已經渡過烏江,但負責擾亂國軍的紅九軍尚不知所在,還沒有過江。這事陳賡和宋任窮是知道的,從來沒有發過火的朱德動怒了,厲聲的呵斥陳賡,紅九軍尚未過江你不知道嗎?豈有此理,怎麽這時候把浮橋給拆了。

朱德是從一線戰士成長為一方軍政大員的,他深知戰士們的不易。怎麽能在這時候不給前線的戰士們提供便利,反而給他們制造麻煩呢?紅軍的每一位戰士都像自己的孩子一般,每一位都為共產黨的未來冒著身死沙場的危險,愛民如子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黑著臉的朱德當即要求陳賡和宋任窮回到烏江邊上,再次把浮橋架設起來,等待著紅九軍的戰士順利渡過烏江。看到朱德發怒的陳賡也意識到了事態的重要性,來不及解釋,陳賡和宋任窮又回到了渡口,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浮橋重新架了起來。

此時陳賡和宋任窮的內心比等待紅五軍渡江時還要急切,他們恨不得紅九軍馬上出現在自己的面前。然而一夜過去了,連紅九軍的影子還沒有看到,這讓陳賡和宋任窮心急如焚,直到第二天早上中央終於傳來了訊息,紅九軍已經從金沙江渡了過來,正在與主力會師的路上。

陳賡和宋任窮經過再三確認之後,才又把浮橋拆了,而此時他倆早已急出了一身的冷汗。從此以後,表面上雖然依舊笑嘻嘻的陳賡卻再也沒有犯過這麽大的失誤,無論是在外帶兵還是回到中央都把心思放在工作的身上,時時刻刻想著戰士們的安危。

建國以後,宋任窮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常常感慨道,從未見過朱德發這麽大的火。這是他見過的唯一一次,然而這一次卻讓在場的人刻骨銘心。什麽是愛兵如子,當自己的部隊失去聯系以後,他急切的心情體現的淋漓盡致。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能把自己的子弟兵丟下不管,或許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態度吧。無論何時何地人民永遠是第一位的,無論是何艱難險阻,沖在最前面的也是人民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