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要是薩爾滸之戰,明軍拉上戚家軍以及白桿兵,最起碼能打平手嗎?

2024-04-28歷史

白桿兵的戰鬥力被很多人誇張了。

至於所謂戚家軍,一般都被稱為浙軍。這支部隊就是張名世新招募的浙兵,經過戚金短暫培訓的結果。戚金是戚繼光族侄,但是在戚繼光到薊鎮後才跟著叔叔的,軍事能力這玩意他不會遺傳,更何況戚家軍戰鬥力強不僅因為那點兵法,而是整個部隊建設先進。戚金最多就是會戚家軍那點戰術,這個並不稀奇,【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又不是什麽秘籍,戚繼光甚至都是用大白話寫的,就為了方便更多人學習。所以戚金短暫培養一批新招募的浙軍,就稱之為戚家軍的話,也不能說一點不對,退一萬步說戚金也姓戚,部隊以主帥的姓命名也不算錯。但至少戰鬥力來說,是不可能碰瓷戚繼光那支部隊的。

下面從渾河之戰的戰況分析一下兩支部隊的戰鬥力。

一、戰鬥過程

渾河之戰的明軍主帥是總兵陳策、童仲揆,下轄三類部隊。

一是土司軍,包括秦邦屏、馬祥鵬等人率領的石柱土司軍和冉見龍、冉文煥等人率領的酉陽土司軍,石柱土司軍因為武器用白蠟木桿做的長槍,所以又被稱作白桿兵;

二是周敦吉、袁見龍等人率領的川軍;

三是戚金、張名世等人率領的浙軍。

其中,因為土司軍地域上也可以屬於川軍,所以一般和川軍一起行動(分開說因為編制不同,川軍是中央軍,朝廷管軍餉裝備;土司軍是地方土司武裝,自己帶幹糧裝備)。

其中,白桿兵和浙兵都是大概三千人。

當時沈陽之戰剛剛結束,這支部隊來到渾河南岸,看到沈陽似乎正在作戰,周敦吉立刻建議,我們應該快速渡河,與城內將士內外夾擊。

結果不一會兒,哨探回報,沈陽已經陷落,剛才是後金軍入城。

這種情況下,部隊決定快速過河進擊。

周敦吉、秦邦屏率先帶白桿兵搭浮橋跨河,陳策親內建領川軍和酉陽土司軍跟著跨河。此時後金也註意到明軍過河,立刻前來進攻,雙方在渾河北岸展開戰鬥。此時川軍正在渡河,童仲揆、戚金帶著軍在渾河南岸一邊修築工事,一邊等待其他援軍。

後金也發現明軍渡河,皇太極率領的左翼四旗中的紅巴牙喇前來阻擊。雙方在渾河北岸陷入僵持,這個階段,後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但在努爾哈赤組織右翼四旗準備棉甲、盾車完畢加入戰場後,渾河北岸明軍就逐漸撐不住了。

白桿兵幾乎全軍覆沒,秦邦屏戰死;酉陽土司軍損失慘重,冉躍龍戰死,冉文煥帶六百人突圍過河後逃回遼陽(五天後遼陽之戰陣亡);川軍同樣損失慘重,周敦吉陣亡,袁見龍、鄧起龍等帶領川軍殘軍逃回南岸浙軍剛剛修好的工事中。

皇太極率部跨河進擊浙軍工事。這時候,援遼西軍在總兵朱萬良、姜弼帶領下趕來救援。皇太極一開始派雅蓀帶二百巴牙喇阻擊,但很快被擊敗。於是皇太極放棄攻打浙軍,轉身打機動性和戰鬥力更強的援遼西軍。朱、姜不敵。這時候,代善、嶽托帶其余八旗軍過河,跟隨皇太極攻打援遼西軍。援遼西軍大潰敗,一直被追殺四十裏地。余部逃入遼陽。

此時,後金軍又回來打一直停在原地的浙軍。不一會兒將浙軍和逃入浙軍工事的川軍全殲。浙軍戚金、張名世及退回的川軍袁見龍、鄧起龍等陣亡。這支隊伍總指揮陳策、童仲揆也分別陣亡於渾河北岸和南岸。

二、這支明軍戰鬥力問題

這支部隊特別是白桿兵戰鬥力之所以被很多人贊揚,主要在於這一戰獲得了後金方難得的贊揚。在渾河北岸的戰鬥中,滿文老檔的描述為

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

同時也記錄了這個時間裏己方「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

與後來修【明史】要鼓勵封建道德,所以對只要氣節夠的明軍都溢美很多不同,老檔沒有這方麪包袱,所以記錄戰爭比較寫實,對方打得好了就誇,不好就不說。所以努爾哈赤時代,對明軍的表揚除了寧遠之戰(戰中描述遺失,但戰後總結明確表示己方失敗了)外,只有此次渾河之戰有這麽個表揚了。

不過要註意的是,這時候渾河北岸作戰的除了白桿兵外,還有酉陽土司兵和川軍。所以後金這個贊揚也未必都是對白桿兵的。只不過一般認為白桿兵戰鬥力強於其他二者,所以說起時候,都把這個功勞放在白桿兵身上了。

從戰鬥經歷來看

渾河北岸明軍包括白桿兵這一支,過河時機選擇其實是有道理的。後金此時剛剛打完沈陽之戰,正在陸續進城打掃戰場。部隊既沒有排戰鬥隊形,盔甲也普遍卸了,盾車也沒有和彈頭隊在一起。等於是完全無防備狀態。這種情況下,明軍跨河進擊,如果順利的話,就可以在沈陽對倉促準備的後金軍進行一次突襲。

但此戰並沒有在沈陽城下進行,而是被滯留在渾河北岸了。原因就是皇太極此時率領一支紅巴牙喇阻擊成功了。

皇太極這支部隊,要麽是作為警備的部隊,還未解散和卸甲;要麽是看到明軍過河,倉促組織士兵去阻擊。不管怎麽,這支部隊的規模和裝備都很可能不太到位。

就是這麽一支部隊,阻擊渾河北岸明軍成功了。

所以白桿兵等北岸明軍能和後金一定程度相持,並不是戰鬥力真的差不多。很大程度是趁著對方剛剛大戰後突襲的結果。而即便這種情況下,北岸明軍也沒有完成既定目標,並沒有攻擊到沈陽城下的後金軍,而是被皇太極這部份阻擊成功了。這就導致兩個結果:

1.明軍被壓縮在渾河北岸,後續部隊缺少過河空間,浙軍只好留在南岸;

2.努爾哈赤有充足時間帶後金軍主力裝備完畢。

等到裝備到位的後金軍主力投入戰場,北岸明軍就立刻慘敗。白桿兵全軍覆沒,秦邦屏陣亡,馬祥鵬被射瞎一只眼勉強突圍。

所以白桿兵的戰鬥力並不能過於高估。

而浙軍戰鬥力就更差了。

渾河北岸作戰時候,浙軍無法過河,就地修工事還能理解。

但後金軍過河後,在援遼西軍到達情況下,浙軍根本無法與友軍做任何配合。當皇太極部轉頭打援遼西軍時候,浙軍事實上就是原地看戲,根本做不到殺出工事夾擊後金軍。

而後金軍擊潰援遼西軍,追殺四十裏的來回時間裏,浙軍甚至連逃跑都做不到。等著後金軍回來將自己團滅。

所以這支浙軍,最多就是學會戚繼光晚年的車營防禦那點戰術。站在車營工事內打打槍還行,根本沒有出去打的能力,所以只能站著等死。

從時間上來看

沈陽之戰和渾河之戰是三月十三日這一天之內打完的。

沈陽之戰的開戰時間,滿文老檔記錄是卯時,但清太祖實錄記載是辰時,可能就是早上七點左右開打的,但此戰結束時間沒有說,所以不太好推測渾河之戰開始時間。

但是,有一個旁證在於,滿文老檔在描述沈陽之戰和渾河之戰時候,都沒有提到後金軍吃午飯。

在一場仗中間吃飯的話,老檔一般會記錄的。比如薩爾滸之戰,後金軍與劉綎部對峙時候,就寫吃了午飯,然後進擊劉綎軍陣。滅掉葉赫部一戰,也是寫圍城打了半天,然後大家吃炒面,接著再打。所以可見在一場戰鬥過程中吃飯,老檔很可能會記錄的。

所以如果排除後金軍是一天不吃飯的話,那最大可能是沈陽之戰結束後已經快中午了,後金軍吃完午飯,陳策這部明軍剛好趕到,然後發生渾河之戰。也就是說,渾河之戰的開始時間已經是中午了。

這種情況下,經歷了渾河北岸鏖戰、渾河南岸攻打浙軍阻擊援遼西軍、攻打援遼西軍並追殺四十裏、回軍滅掉浙軍四部份,也只是到「天已昏暮」戰鬥結束。沈陽三月份的天已昏暮,大概也就是晚上六點左右吧。所以這四場小仗加起來,也就是最多六個小時左右。其中還包括了追殺四十裏來回。

就算白桿兵在北岸戰鬥時間略長,恐怕最多也就是兩三小時左右了。

而浙軍就更糟糕了。等後金軍追殺援遼西軍後回手打他的時候,花的時間應該非常少

天將晚,帝復戰渾河南步兵,布戰車沖入,破其營,殺副將董仲貴、參將張名世、張大鬥及眾兵殆盡。天已昏暮,帝收兵,諸王各領健卒於東門外教場安營,令眾將率大兵屯於城內。

這兩個時間中間滅掉的浙軍,估計也就一小時內吧。

從後金傷亡情況來說

在這一戰結束後,後金在沈陽休整五天。其中,十六日這天努爾哈赤祭奠了陣亡軍官。

今書雅巴海、布哈、孫紮欽巴彥、雅木布裏、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九人之名裨告於天。

這九個人,五名參將,四名遊擊。但當時後金軍的官職和爵位比較混亂,所以其中一些人只是相當於有這個爵位,並不算真正意義軍官。從這個軍官陣亡情況看,應該軍隊戰損數量有限。

更重要的例證在於,這一戰後,包括打掃戰場、祭祀陣亡官兵和休整,後金一共花了四天。三月十三日晚上結束的戰鬥,三月十八日一早就進發遼陽。而且在之後遼陽之戰中沒有任何軍隊數量不夠或者疲敝狀態,十九日午時到達遼陽開戰,二十一日清晨就徹底占領了遼陽。

所以也可以看出,沈陽之戰加上渾河之戰,對後金造成的殺傷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說白桿兵、浙兵在其中的成績了。

三、這兩支部隊是否能保證薩爾滸之戰效果更好

如果這兩支部隊當時到了遼東,毫無疑問會跟在劉綎部。因為劉綎常年在南方帶兵,善於用南軍。當時到遼東的多支小股南軍部隊就都是在劉綎麾下的。

劉綎部當時更多是作為吸引或幹擾後金的疑兵使用的,走寬甸一路,路程最長,部隊數量最少,明軍應該就一萬多人,再加上一萬多北韓軍。

但薩爾滸之戰中,劉綎並沒有起到疑兵效果,後金識破了明軍意圖,所以先攻擊作為主力的杜松、馬林部。這兩支部隊都在一天內全軍覆沒。這兩仗因為打的比較倉促,後金此時的集結還沒有完全到位,所以按後金的說法,這兩仗自己都是以少打多。這個可能性確實不小,至少雙方應該差不多數量。

但是,等到面對劉綎時,杜松、馬林已經都全軍覆沒,後金軍也徹底集結完畢,所以是完全意義的後金以多打少了。即便再把這六千白桿兵和浙軍給劉綎,他此時也沒有敵軍多。

而相對於部隊數量,差距更大的是部隊戰鬥力。

薩爾滸之戰中,後金真正主力部隊趕到後全殲杜松、馬林,都是不到半天時間。而打劉綎時候因為連數量都占優勢,所以時間更快。當時劉綎自己一部,康應乾一部,作為掎角之勢,北韓人也在不遠處。結果後金發起進攻後,等到康應乾趕到,劉綎部已經被全滅了。

而康應乾部同樣很快被滅,此時北韓人還沒來及參戰。這也導致北韓軍不敢打了,很快決定投降。

這種戰鬥實力差距下,白桿兵和浙軍這六千人就算來,能有多大效果?

遼沈之戰時候,這兩支部隊連剛打完沈陽之戰的後金軍都沒造成多大損傷。現在後金以逸待勞且以多打少情況下,能取得什麽戰果?

四、總結

薩爾滸之戰最所以有名,因為這是明清第一次國家級大戰。但並不是說,這一戰就完全決定了雙方的行程。

真正決定雙方前期狀態的,是薩爾滸之戰、遼沈之戰、廣寧之戰三場戰役的集合。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全國調兵來進攻後金。

遼沈之戰,是明軍真正意義調動全國精銳,並進行足糧足餉一年多訓練後,與後金的決戰。

廣寧之戰,是明軍再次調動全國精銳,同樣足糧足餉,且有了上次失敗經驗後,與後金的戰鬥。

這三次戰爭明軍總數量都在十萬以上。結果一次比一次慘。

薩爾滸之戰,明軍除去北韓軍很可能還不到十萬,雖然全軍覆沒,但還逃回來四萬多,加上之後的開鐵之戰,一共也就丟了撫順、清河、開原、鐵嶺四城;

遼沈之戰,明軍十三萬人幾乎全部參戰,不但全軍覆沒,逃回來的官兵都非常少,遼東經略袁應泰自殺殉國,遼陽、沈陽等七十多城遺失;

廣寧之戰,明軍十三萬人大部份都沒參戰,在初戰兩三萬人全軍覆沒後,其余部隊就一觸即潰,望風而逃,全部逃入關內,廣寧等四十多城遺失。

所以但凡認真看過明清戰爭史,哪怕主要看了努爾哈赤時期三次大戰役,都不會總把幻想堆在薩爾滸之戰上。

薩爾滸之戰是失敗其實沒有什麽不可接受的。明朝此次派出部隊其實戰鬥力很有限,真正精銳也就杜松這部份西軍。大量部隊長期欠餉,部隊裝備也欠缺很多。這種情況下,失敗是必然的。反倒警鐘意義才是明朝最需要的。

而之後的遼沈之戰,也就是白桿兵、浙軍參與這一戰,明軍真正調動了全國精銳,還撥款非常充裕,明軍足餉且各種裝備到位,還又訓練一年多情況下,最終居然披薩爾滸之戰輸的還慘,這才是更能體現明朝問題的地方。

這恰恰說明,明朝此時的政治問題和戰略思想都有嚴重問題。

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光想著戰場上多某個僥幸就能翻盤,那才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