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控人居文化創意產業園 | 清華建築設計院

2024-01-14歷史

▲東北側鳥瞰圖

清控人居文化創意產業園

專案地點: 上海市松江區

設計團隊: 朱曉東,席文川,梁歌,劉楓,馮正海,宋康,李飛,韓昊慶

用地面積: 78170㎡

專案總建築面積: 159000㎡

新建建築面積: 116000㎡

設計時間: 2019年1月

中標時間: 2019年3月5日

專案背景

清控人居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清控人居集團在文創產業園區領域打造的首個標桿性專案。該專案位於上海西南部,松江新城東部。用地原為超人電器生產廠區,用地南側為G60高速,北臨新騰路,東側為新潤路。場地為南北向條狀用地,場地的西側及南側有水系透過。

▲專案區位

專案總建築面積15.9萬平方米,其中改造面積4.3萬平方米,新建面積11.6萬平方米,主要以科研研發、科研配套等功能為主。園區還將延續清控人居集團多年堅持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道路,與松江區共建「長三角文創生態圈」,為G60科創走廊的文創升級提供人才、技術、資源的互動叠代,實作孵化、投資、營運協調發展的創新創業新生態系。

整體專案用地分為南北兩個部份:北區地塊,規劃面積46483.8㎡,屬工業用地性質,用地容積率2.0,場地限高30m,局部為50m;場地內有現狀建築3幢,其中兩幢已經改造為中央創意空間(圖3)。 南區地塊,規劃面積31686.4㎡,屬工業用地,容積率2.0,場地限高30m,局部為50m。

▲改造完成的中央創意空間

改造設計充分發掘工業建築園區的文化內容,使之成為園區的「特色符號」和「文化標桿」。新建專案在改造後的老廠房周邊展開,合力打造區域特色,完善園區功能。

思考邏輯

1. 對話

如何將舊有建築服務功能納入全新的園區體系,並使新舊兩者產生有機的對話與聯系,完成城市的叠代和更新?

2. 價值

在時代大背景下,產業不系統,投資門檻低,同類產品競爭激烈。如何讓產品脫穎而出,打造出市場差異化精品。既能滿足政府需求以實作社會價值,又能體現經濟價值?

3. 社群

如何透過空間設計的手法融合全時生活圈系統,在營造舒適空間的同時,提升參與感,把握身份認同,使員工在這裏享受工作,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工作聚集地?

解決方案:

1. 在保留與變更中尋求新舊的平衡,並使之產生全新的對話。設計遵循中央創意空間的核心地位,圍繞其建築風格進行園區的更新升級。在實作空間營造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建築元素彼此呼應,從建築形體、色彩等層面增強沿街形象的展示性。

2. 專案設計從建造的經濟性角度,對建築進行成本控制,充分考慮建築模組化,運用BIM技術從設計各環節進行匹配性介入,充分考慮建築造型與結構構建的裝配化需求,以規整的造型和模數化的設計體現工業園區的文化內容,同時彰顯新型文創的園區性格。

3. 以配建公共開放綠地的規劃條件為契機,以經濟回報測算為基礎,在打造園區高品質公共開放空間的同時,重視宜人尺度的文創環境營造。透過景觀環境的引導形成新的社群環境,融入清華精神和園區主題,在外部空間的營造層面提升產品的吸重力;全時生活圈系統的引入,擴充了園區的工作和生活維度,強化了社群感,最終形成極具吸重力的文創產業園新標桿。

總體規劃

▲東南側鳥瞰圖

本專案設計以工業園區的特征和園區使用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從協調性、經濟性、流線合理等角度確定規劃原則。

園區按功能內容不同分為三類產品區域:

第一類區域為「高層研發辦公區」,是園區內的高層部份所在,位於用地南北側沿街位置高度為50米,是園區對外的形象展示和標識性建築;

第二類區域為「多層研發辦公區」,該區域由20余幢獨立多層辦公空間組成,是整體園區品質化的產品體現。

第三類區域為「生活配套區」,該區域是為辦公研發人員提供的住宿產品和配套功能產品。位於用地的中間部位,便於南北區人員就近使用。

▲功能體量分布圖

▲擴充工作與生活維度流程圖

建築設計

設計師嘗試將文創產業園區的專案定位具象化,將其體現在實際的設計風格之中,打造具備創業活力與文化辨識度的區塊節點。設計為突出園區的工業氣質,采用構成風格分割主體體量,突出橫向層板與外置樓梯等縱向構件,將結構構建充分外展,並透過適當懸挑,使得會議、交流等內部空間更加靈活自由。整體設計風格在體現工業感、高技感的同時,以懸挑體塊創造更為豐富的半室內、半室外空間。

▲東北側人檢視

建築平面設計充分考慮未來工業園區辦公模式的多變特征,以方正空間凸顯其高效性、可變性、和辦公空間的靈活性。

從差異化的行銷模式思路出發,在對周邊競品調研分析後,確定研發辦公樓的不同面積類別。高層辦公空間在滿足各類規範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辦公面積的使用效率,並在空間劃分中尋求新的突破。

建築立面采用規整且模數化的構建產品以體現裝配式建築的特征要求。在豎向元素的劃分上,透過變形手法與建築外遮陽系統進行融合,實作園區在建築風格和空間形式上的一致性。高層建築的豎向分割形式是透過體塊的分割變化加以體現和強化的,樓體側立面的豎向箱體元素從視覺感受上更能凸顯建築的工業性、段落感以及雕刻感。

▲北區高層建築體塊拆解圖

▲南區高層建築體塊拆解圖

色彩方面,建築群組以暖灰色為主要基調色,在辦公建築的樓梯間、入口空間以及建築角部采用色彩條框以增強建築群組的可辨識性,同時色彩條帶又可豐富園區的活躍氛圍,提高組團的辨識度。整個園區體現出素雅品質的同時不失活潑靈動的風格。

▲島式辦公與完整空間示意圖

設計利用高層部份和裙房部份的不同空間特性,靈活引入 「綠色共享」的空間形式,在設計中,除標準辦公空間外,結合島式、散點式布局非標的辦公空間。在裙房部份的二層,利用穿孔金屬板造型,自由分隔「島式」公共空間,並於周邊形成室外平台,並在間隔處設定天窗,供大空間辦公采光需要,同時在其周邊設定綠化庭院,打造共享舒適的辦公微環境。

▲北側高層辦公剖面圖

▲統一構成方式

相同的思想延伸至多層建築設計上。設計根據多層在功能上自由分隔和造型上需要形成圍合庭院的需求,利用構成風格及打造小空間的特性,將多層的空間進行合理劃分,形成多層露台+一層花園的空間形式。以體塊穿插的設計語言將方框、玻璃墻面、入口空間等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多層次的基本形象。

▲G60高速沿線人檢視

總結

本專案立足於松江城市更叠的工業區,隨著G60科創走廊的加速建設和工業城區的轉型思路,松江工業園區亟需創新、創智的空間營造和品質空間的更叠提升。面對城市的擴張,舊廠區的衰落,「更叠新生」才是老工業園區在新時代的必然選擇。

以松江工業區的歷史文脈為出發點,站在客戶實際產品需求的角度,確定專案應有的氣質和特征,透過模組化、景觀化、個人化的思路進行方案構思,用樸實的設計手法,將新與舊的對話彼此延展,著力打造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創新社群。將舊有建築的工業遺存,與新建築的活力彼此疊合,共同構築具有現代風貌工業園區的序列感。最終,在更叠與新生中,實作區域的復興!

供稿:第二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