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今同理:警示後人莫逞強

2024-04-13歷史

文林墨客

▲缺乏自知之明,引發嚴重後果

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敗之分、勝負之別。而成敗也好、勝負也罷,皆源於三個客觀要素,即天時、地利、人和;三個主觀要素,即思維、資源、能力。這就是說,要想辦成事情,就必須綜合考慮各種要素。用一句話來概況,就叫作「量力而行」;凡辦不成事情,皆是考慮不周所至。用一句話來概括,就叫作「不自量力」。

這樣的事例,在【三國演義】裏比比皆是。筆者選擇幾個「不自量力」的典型案例,稍加分析即可一目了然。這些典型案例,必將對當下的人們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1、 關羽敗走麥城遭擒遇害

▲眼空四海必輕敵,孤家寡人定獨斷

關羽作為劉備陣營的核心武將,被委以鎮守荊州的重任。關羽也不負眾望,在防禦上下足了功夫。修築了大量烽火台,派駐士兵日夜把守,發現敵兵即可隨時報警。

荊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劉備自拜漢中王,引起了曹操的極大憤怒,欲拆散吳蜀聯盟,奪取漢川,剿滅西蜀。謀臣司馬懿建議曹操利用吳蜀之間在荊州歸屬上的糾紛,引發吳蜀爭鬥,從中漁利。這種局勢就把荊州守將關羽推上了風口浪尖。

面對來自曹吳兩方的夾擊,關羽既在認知上存在錯誤,又在迎敵上缺少智謀。

對外,關羽自恃清高,搞砸了與東吳的關系。諸葛亮授權鎮守荊州印信時囑托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也信誓旦旦地承諾:「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東吳采取「先拉後打之計」應對復雜局勢。先是以聯姻形式拉攏關羽,欲結秦晉之好,兩家聯手對付曹操。此招正合諸葛亮之意,結果被缺乏戰略頭腦和大局意識的關羽所斷然拒絕。把軍師之言和自己的承諾忘諸惱後的關羽,失去了傳統盟友,使之成為了兩面受敵的孤軍。

對內,關羽自視聰明,搞壞了與部將的關系。關羽接受漢中王的懿旨攻打樊城,選錯了先鋒官傅士仁和靡方。二人飲酒失火,燒毀糧草,傷及士兵。關羽重罰兩人,摘去先鋒印綬,派其把守兩個重要城池。對部將處理不當,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劉備認劉封為義子,關羽就多有不滿;劉備欲立後嗣,關羽又勸將其派駐邊關,以杜後患。關羽兵敗派廖化搬兵相救時,孟達利用關羽對劉封的種種不滿從中挑唆而拒絕出兵。導致關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危在旦夕。

更為致命的是,關羽不聽隨軍司馬王甫有預見性的建議,錯用總督荊州之人;關羽從麥城突圍時,王甫又諫言,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關羽自恃武功高強,一意孤行,仍從小路突圍。拒聽下屬正確意見,結果釀成被擒後禍。當關羽意識到未聽王甫之言時,已經為時晚矣。

眾所周知,關羽武功高強、義薄雲天、名揚天下。不僅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而且是西蜀陣營的五虎上將之首。但是,關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傲氣日重、盛氣淩人,從不把別人看在眼裏。

正是這個弱點,葬送了關羽「智勇雙全」的英名。自恃「天下無敵」的關羽為何兵敗麥城?孫權勸降關羽時向其提出了這個尖銳問題:「公平昔自以為天下無敵,今日何由被吾所擒?」其實,孫權不但提出了問題,而且回答了問題。自恃「天下無敵」,就會眼空四海,目中無人。既不把敵將看在眼裏,也不把部將看在眼裏。對外,產生了輕敵意識;對內,產生了獨斷意識。這是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被擒遇害的根本原因。

他給後人的警示就是,自信超過了限度,就會變得狂妄自大、自以為是;丟掉了人和,就會變成孤家寡人,難以戰勝強敵;失去了理智,就會出現智力降低,行為偏離的狀況。正是這個弱點,使之喪失了求生技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2、 黃忠高齡逞能戰場中箭殞命

▲老將上陣遭敵箭,無端逞能喪黃泉

諸葛亮在關羽欲取長沙前,向其介紹黃忠的情況時說到,黃忠雖年近六旬仍有萬夫不當之勇。能開硬功,百發百中;善舞寶刀,力斬敵將。與關羽交戰,打鬥一百余合,不分勝負,兩軍齊聲喝彩。劉備敬佩黃忠的智勇雙全,用真誠打動黃忠,遂歸降劉備陣營。其後,黃忠在多次戰役中退兵斬將。在雒城之戰中,殺鄧賢,救魏延;在天蕩山之戰中,施驕兵之計,斬夏侯德、敗張郃;在定軍山之戰中,以逸待勞,斬夏侯淵、嚇退張郃。

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跟隨劉備出生入死、征戰沙場的將軍都已垂垂老矣。劉備深感無將可用。為報殺弟之仇出兵伐吳,劉備感嘆:「昔日從朕諸將,皆老邁無用矣。」

老將黃忠忽聞先主言老將無用,即提刀上馬,引親隨五六人,徑自到陣前與吳將交鋒。他既不聽諸將勸阻,又不讓諸將助戰,被吳將困在垓心,又被吳將馬忠射中肩窩險些落馬,被關興、張苞救回。結果,黃忠因年老血衰,箭瘡痛裂,病甚嚴重。劉備親來營中看視,黃忠與劉備說了一番告別話後即不省人事,於當夜隕命於軍營。

這種情況說明,黃忠雖然過去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畢竟已經是75歲的高齡老人。他的悲哀之處,就在於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體力、精力的變化而一意孤行,最後無辜死於敵手。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老年人做事需量力而行,絕不能無端逞能。否則,就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3、楊修猜透曹操心思惹來殺身之禍

▲聰明反被聰明誤,猜透心思惹殺身

楊修聰慧無雙,善解難意。曹操率大軍伐蜀,來到蔡琰之宅,前去拜訪。見碑文圖軸背有八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 曹操問蔡琰什麽意思,蔡琰回答,不解其意。隨後,曹操又問眾謀士,誰解其意,眾皆不能答。唯有楊修回答已解其意。辭別蔡琰,曹操引眾出莊。行不遠處,曹操忽然省悟已解其意。問楊修你是怎麽理解的?楊修隨即詳加解說,此意為「絕妙好辭」。曹操當眾認可,眾謀士也為楊修的機敏而羨慕不已。

然而,楊修有一個怪癖,即非常喜歡猜測別人的心思。尤其是多次猜測頂頭上司曹操的心思。

第一次猜透曹操心思。 曹操建一所花園,看了之後,不置褒貶,只在門上書寫一個「活」字。人們看了均不解其意。唯有楊修猜出曹操之意,即嫌園門太寬。經過改造後,又請曹操觀看,得到認可。問道是誰猜著我的意思,大家說是楊修。曹操嘴上說好,心裏頓生忌憚。

第二次猜透曹操心思。 塞北有人給曹操送來一盒酥餅。曹操在盒上面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楊修進入曹操的辦公室看到了,竟然拿來給大家分吃了。曹操知道後問楊修為什麽,楊修說,盒上明確寫著一人一口酥,我怎能違抗丞相之命呢?曹操雖然臉上嬉笑,但心裏卻十分厭惡。

第三次猜透曹操心思。 曹操總是害怕有人害他,睡覺時身邊放一把寶劍防身。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不要靠近我的床前。有一天,曹操睡覺時,被子掉到地上了,一個服侍曹操的人看到後急忙撿起來給他蓋上。曹操以為有人害他,忽然跳起來拔劍將其斬首。隨即上床睡去。過了半晌,曹操起來故意問:什麽人殺我的服侍之人?眾人都如實回答。曹操亦痛哭,命厚葬之。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然是夢中殺人,唯有楊修猜到曹操的心思,即曹操並非是在夢中殺人,而是十分清醒,意在殺一儆百,警告震懾那些圖謀害他的人。曹操聽到楊修的話,愈加厭惡他。

第四次猜透曹操心思。 曹操非常欣賞曹植的才華,因而與眾臣商議,想立曹植為太子。曹丕聽說了,請信任之人商議對策。楊修知道後告訴了曹操。曹操派人暗中檢視,並未看出端倪。得知情況的曹操此時頭腦出現了短路,不是懷疑曹丕作了手腳,而是懷疑楊修譖害曹丕,因而對楊修更加厭惡了。

曹操要測試曹丕和曹植的才幹。讓二人出城門,卻派人阻攔不準進入。曹丕先到,遇到阻攔隨即退回。曹植聽聞這種情況,問楊修怎麽辦。楊修告訴他,如遇門吏阻攔即可以王令之命斬之。曹植按照楊修的主意做,果然得到其父的贊賞。後來有人告訴曹操,這是楊修教的。因此大怒,自此開始不喜歡曹植。後來,曹操又以軍國之事測試曹植,皆對答如流,遂起疑心。後來曹丕買通曹植的手下,偷來楊修的「答教」告訴曹操。得知這種情況的曹操憤怒異常,已有殺修之心。

第五次參透曹操心思。 曹操率軍伐蜀,被馬超拒守,欲進不能,欲退不決,正猶豫之間,看見禦廚送雞湯進來,見碗中有雞肋,很感慨。正在曹操沈吟之間,夏侯惇進帳,請示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出的「雞肋」二字,即成為口令。楊修作為「行軍主簿」隨軍出征,聽見官兵皆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退兵。夏侯惇大吃一驚,就把楊修請到帳中問是怎麽回事。楊修解釋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近日即將退兵。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又恐人笑話。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感慨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曹操發現軍士皆收拾行裝,即喚夏侯惇問其故。夏侯惇回答:「主簿楊祖德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曹操隨即喚楊修問之,楊修以雞肋之意對之。結果導致曹操大怒,遂以公然造謠擾亂軍心為由,命刀斧手推出斬首。

聰明反被聰明誤。楊修一而再、再而三地猜透曹操的心思,使曹操對他的反感與日俱增。即便是惜才如命的曹操,也不能容忍下屬的這種行為。聰明絕倫的楊修年僅34歲,就以這種方式喪命於軍營,豈不令人扼腕嘆惜!他的悲劇結局,告誡後人聰明要用在該用的地方,不要總是挖空心思去猜測領導的意圖。當你猜到的時候,領導雖然嘴上誇你,實際上厭惡你,甚至恨你,最終絕不會有好果子吃!((此文寫於2016年12月20日~26日,修改於2024年4月2日~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