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日成曾向史太林匯報:我們跟中國同誌,在大戰略方向無爭論,但在軍事策略方面意見不同!
軍隊指揮權歸屬
盡管我方決定入朝作戰,但由於情況緊急,並未對入朝後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解決。
韓戰,並不是單純地涉及到誌願軍,還有金日成的人民軍。想要在跟美軍的作戰中,取得優勢,那麽誌願軍和人民軍之間必須協調完善,不然容易出現紕漏。
我方入朝以來,第一次跟北韓方爆發沖突,就是因為軍隊的指揮權問題。
在金日成看來,誌願軍作為入朝部隊,相當於客人。那麽客人來到主人家中,那麽自然得聽主人的安排。
只不過當金日成得知,我方援朝部隊多達26萬人,他才感到事情重大。 關於指揮權的問題,他是不方便直接提出來,為此便建議將兩軍指揮所合在一起。
在誌願軍入朝之前,金日成曾派遣官員前往中國進行協商誌願軍入朝事宜。只不過雙方交談內容並不深,關於後勤問題,只提出一點即:
誌願軍入朝後一律使用朝幣,以後再按照比值償還,所用柴草一律由北韓政府采購,按照市價提供。
彭老總作為誌願軍的司令員,對於指揮權的歸屬則另有看法。
對於北韓軍隊的指揮權,此時我方不宜提出。
其一,我方不了解北韓方面的主張;其二,人民軍主力部隊已經潰散,新組建的兵團正在中國境內整訓,尚無法直接參與作戰。
關於我軍的指揮權,絕對是由我方自己掌管!彭老總的理由如下:
第一,莫斯科明確提出,誌願軍的指揮官理所當然由中國指揮員擔任。
第二,對於北韓的軍事指揮能力,彭老總不信任。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彭總明確指出「北韓方的指揮異常幼稚。」
第三,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
1950年10月21日,彭德懷和金日成便在大榆洞第一次會面。
在這一次的會面中,雙方都未提出統一指揮權的問題。但毛主席強調,在誌願軍司令部中,要有北韓同誌的參加,並提議將樸一禹為誌願軍副司令、副政委。
盡管之前雙方都未對統一指揮權的問題提出異議,但隨著戰事的發展,人民軍和誌願軍愈發地需要配合。
在之前各自指揮的日子裏,雙方部隊已經出現不少隱患。例如在軍事配合上、後勤運輸方面等,都因為缺少統一排程的原因,從而導致局面出現混亂。
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彭老總便聯系駐朝人員跟金日成商議,兩軍協調指揮的問題。然而兩方商討的結果有些遺憾,金日成始終堅持兩軍只透過參謀和電報進行聯絡。
對於金日成不願意放棄人民軍的指揮權,這件事我們可以理解。畢竟一個軍隊涉及到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問題。
但是你金日成在剛剛斷送幾十萬北韓軍地後,還想要指揮誌願軍?這幾乎就讓人很難理解。
對於彭老總的軍事決策,金日成時常會進行幹涉。例如,人民軍的第6師,整個編制尚有6000余人,已經跟我方誌願軍125師會和。
彭老總請求中央軍委轉告金日成,將這支部隊留下來協同作戰。但金日成始終不同意,堅持要將這支隊伍給調走……
對於誌願軍的指揮權問題,我方從來都沒有想過要交付出去,而是要求兩軍聯合行動,統一指揮。
況且這時候,我方領導人已經察覺到,跟北韓人打交道的難處。11月13日,政務院政務委員李富春曾前往東北進行考察,回到北京後,便向中央進行匯報。
匯報內容即:
誌願軍在北韓境內作戰,既得不到當地群眾的支持,也得不到北韓友軍的真正配合。目前北韓人民軍在政策、方針等方面都沒有適當的布置,這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彭德懷和高崗已經開始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但問題很多,一時之間無法全部解決,為此建議征得蘇聯方的同意,組織一個中、蘇、朝三方會議。透過這場會議,來解決在前期作戰中,出現的問題。
毛主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一方面向莫斯科發電報,轉述了李富春同誌的建議;另一方面,則是向彭老總發電報, 註意跟北韓同誌的交流方式,只有我方在戰場上獲勝多次,北韓同誌才會鄭重的考慮我方的建議。
在毛主席的提議下,中、蘇、朝三方便正式舉行會談。11月15日,這場會議正式召開,金日成和什特科夫一同前往誌願軍司令部。
在這場會議上,彭老總提出「部隊的作戰行動應當有個統一的指揮機關!」
蘇聯代表,明確表示兩軍的指揮權應當由中方同誌統一指揮。至於說,金日成則以沈默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盡管金日成不太想配合,但是在莫斯科的插手下,北韓方便同意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為能夠更好地協商此事,金日成還於1950年12月2日前往北京,跟毛主席進行會談。
在這次會談中,雙方達成協定,該司令部由中國同誌擔任正職,北韓同誌為副職。自此關於兩軍指揮權的問題,終於解決。
聯合司令部,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兼政委,金雄為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委。
是否越過三八線追擊
人民軍和誌願軍指揮權問題在解決後,兩軍的配合情況大大改善。原本以為這樣和諧的局面,能夠繼續維持下去,然而沒有想到在誌願軍突破三八線後,中朝兩方便再起爭執。
第二次問題的關鍵在於,中朝聯軍是否還要繼續南下繼續作戰?
彭老總作為前線指揮官,對於部隊的情況非常了解。自從我方入朝作戰以來,接連進行數場大的戰役,不管是從部隊的戰鬥力還是後勤補給來考慮,勢必要好好休整一方。
為此,當誌願軍在結束兩次戰役,將戰線推到三八線附近後。彭老總便於12月8日致電毛主席: 「我方部隊準備在三八線以北數十裏停止作戰,讓敵軍占領三八線,以便明年能夠消滅敵軍主力。」
對於北韓的情況,彭老總還報告說,由於兩次作戰的勝利,導致北韓方出現輕敵心裏,總是想著速戰速決,將美軍趕出北韓半島。
北韓方和蘇聯代表,則認為美軍有可能快速撤離戰場,要求中朝聯軍迅速南下作戰。
彭老總則不這麽認為, 他覺得韓戰將是一場長期、艱苦的作戰,美國人不會這麽輕易地認輸。敵人雖然戰敗,但依舊有26萬左右的兵力,加上堅固的工事,防守還是沒有問題的。為此我方應當采取穩進的方針!
當時毛主席考慮到國際政治方面的原因,便下令讓彭老總發動第三次戰役,越過三八線。不過在軍事策略方面,毛主席還是認同彭總的決策,為此便決定,我方在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便全軍休息(包括北韓部隊)。
1951年1月3日彭老總電告金日成,內容如下:
敵人在防線被突破後,便迅速進行撤退。故戰果不大,只是俘虜三千余人。如果敵人繼續南逃,那麽我方將追至水原待命。這場戰役,我方成功占領敵軍漢城、仁川、水原等地後,準備休整補充。如果敵人以重兵把守漢城,則我方不進行強攻,因各方面條件不成熟。
毛主席也將彭老總的決定轉告史太林。不得不說,彭老總對於戰場形勢的預估,是正確的。敵人並沒有想著跟中朝聯軍死鬥,反而繼續南逃,準備將我方引誘至預設陣地中。
為此彭德懷,便於1951年1月8日下令,所有部隊停止進攻,全軍休整。
彭老總的收兵命令,直接引起北韓方的不滿和反對。
就在彭老總下令收兵休整的當天,金日成便反映部隊最多休息一個月足矣。1月9日,遠在莫斯科的史太林也知道了這件事,為此他便發電稱: 「為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他建議人民軍繼續南下作戰,誌願軍則控制三八線以北及其兩岸海峽。」
就部隊是否南下作戰的問題,金日成不止一次尋找彭老總商量。1月10號晚,雙方進行會談,盡管彭老總已經將情況分析得很明確,但金日成始終在討價還價,甚至提出先出動三個軍南下,其余隊伍休整一個月。
金日成想要趕跑美軍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你不根據戰場實際情況,胡亂的制定作戰計劃,可是會導致不必要的傷亡。
就在大家還在爭執時,彭德懷於1月11日接到毛主席急電。
根據金日成縮短休整時間的要求,結果史太林的意見,為此毛主席作出如此部署:
人民軍第一、二、三、五軍團均可置於漢江以南第一線,誌願軍則撤至仁川及漢江以北休整兩至三個月,仁川和漢城的守備由誌願軍負責。如果金日成認為部隊不經休整就可以前進,那麽人民軍可由北韓方直接指揮。
當日黃昏,彭老總又和金日成進行會談,對於北韓方的提議一一進行反駁。
彭老總認為,北韓方總是將結果寄托於僥幸,從來都不考慮從實際出發。在會議最後,彭老總便根據毛主席的來電說道: 「誌願軍是需要休息的,人民軍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指揮。」
金日成對於自己的軍事能力,是清楚的。在沒有中國戰士的幫助,人民軍是很難抵禦美軍的。為此他便承認自己有輕敵的想法,勉強同意全軍休整兩個月的時間。
史太林在得知中朝雙方在軍事決策上的沖突後,曾在一封電報中明確指出。
「 中國誌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的」,「毫無疑問,真理在彭德懷手中,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
正是在北京和莫斯科的壓力下,金日成便同意休整兩個月。在之前北韓內部會議中,金日成認為:「北韓人民軍單獨南下是冒險行為!」
中朝雙方這次的沖突,從軍事角度而言,彭德懷的主張是實事求是的,是有充分依據的。
北韓領導人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化,明顯是出於政治考慮或者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鐵路運輸誰說了算
上文說道,我方在突破三八線後,跟北韓方產生激烈的沖突。盡管問題得到解決,但隨著戰線向南的移動,中朝聯軍的後方補給線越來越長。
這時候保障兩軍的後勤,便成為當時最關鍵的問題。
與此同時,北韓國內的經濟因為受到戰爭的影響,在1950年年底工業生產基本完全停頓。為能夠保障國民經濟的運轉,北韓政府便提出「關於改進戰爭時期鐵路工作」決定。
對於我方影響最大的,即為 「為恢復工農業生產而保證國民經濟運輸的問題。」 為此中朝雙方在關於鐵路運輸及鐵路管理機制方面,便生產沖突。
抗美援朝,盡管我方是在北韓作戰,但由於北韓受損嚴重,物資補給無法取之當地。而美軍機動性強,除非擊敗對方,不然也很難從對方身上獲取物資。
為此誌願軍的物資,大部份都是從國內進行運輸的。然而美軍憑借自己強大的空軍實力,對我方補給線進行狂轟亂炸,為此我方的公路運輸非常緊張。
要知道我方在1951年運輸汽車的損失率高達84.6%(資料來源自,抗美援朝戰爭後勤經驗總結:專業勤務)
為此鐵路運輸的重要性,便得以凸顯出來。
早在1950年10月底,彭老總便向東北局提出應當加強鐵路運輸和建立統一指揮機構的要求,還建議中央派鐵道兵到北韓加強修路力量。
11月6日,鐵道兵團和鐵路員工援朝大隊便先後進入北韓跟北韓軍民一起搶修鐵路,保障前線的物資供應。
盡管如此,但後勤供應的根本的矛盾並未解決,既鐵路運輸管轄權歸誰指揮。
我方想要將物資運往前線,必須借助北韓境內的鐵路線。但由於雙方各自管理自己境內的鐵路,無法有效地協調,為此整個運輸局面非常混亂。
例如:當時在北韓戰場上,經常會出現搶運上來的不是急需物資而無人卸貨,而急需的物資,卻因為排程問題,始終無法順利抵達前線。
後來雙方也成立鐵路軍管局,但中朝之間依舊存在很大的分歧。 在運力分配方面,到底是保障前線物資運輸呢?還是保障以民用和經濟建設物資為主呢?都存在很大的爭議。
如何去解決兩國在運輸上面的難題,已經迫在眉睫。
對於建立中朝聯合鐵路運輸司令部的提議,金日成是同意的。盡管如此,在具體的談判過程中,還是困難重重。
在1951年2月19日,所召開的談判會議上,北韓方所提的意見如下:
第一,倘若中朝雙方的運輸量,超過北韓鐵路的運輸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對中方提出的「應首先滿足軍需運輸」的原則。
第二,要求北韓交通省參與對鐵路的管理。盡管同意成立聯合軍運司令部,但必須跟北韓交通局一起辦公。
第三,在鐵路管理上,反對實行軍管制。
在這次會議之後,雙方仍然存在較大的意見。之前所成立的鐵路軍管局,北韓方便削弱了它的權力。
就在雙方因為這件事,爭執不下時,莫斯科的意見到來,扭轉了局面。
這場爭論,說到底便是聯運司領導權歸誰所有的問題。
史太林在這場紛爭中,是支持中國的。正是因為有了史太林的明確表態,在之後的談判中,金日成便不得不作出讓步。
「為能夠順利的支持這場戰爭,那麽北韓鐵路必須交由在北韓的中國司令部管理。總得來說,為北韓本身的利益著想,北韓和中國之間必須建立更加密切的國家關系!」 史太林電報如此說道。
1951年5月4日,中朝兩方便順利簽訂【關於北韓鐵路戰時軍事管制的協定】。根據這場協定的結果,將於7月正式成立北韓鐵道軍事管理總局,由中國同誌為局長兼政治委員,中朝各一人成為副局長,負責統一指揮北韓戰區鐵路運輸的管理等工作。
由於鐵路運輸問題的解決,從此大大的提高了鐵路的利用效率。
關於停戰談判的問題
韓戰盡管歷時三年,但從1951年7月至戰爭結束,基本有一年半的時間,大家都是在打打停停中度過的。
至於說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便是因為雙方開始接觸,進行談判。不過在談判過程中,中朝之間,關於在停戰談判的問題上始終爭論不休。
自從在第五次戰役之後,我方便感覺到戰爭難以在繼續下去了。
為此在1951年5月下旬,毛主席便提出「邊談邊打,爭取談判決絕問題」的方針。不過金日成卻反對將戰爭長期化,想要透過發動總攻來解決問題。
隨後毛主席便邀請金日成前往北京,進行協商。盡管金日成認同毛主席的想法,但他仍然有著想要反攻的想法。為此便只好要求史太林接見金日成和高崗。
對於我方的停戰談判的意見,史太林是認可的。正是如此,金日成便無法再堅持自己的想法, 韓戰由此進入到邊打邊談的階段。
1952年下半年,北韓戰場上雙方力量基本取得平衡,但是在板門店的停戰談判卻陷入到僵局中。
中美雙方的意見分歧點,就是在戰俘問題上。當時毛主席主張繼續進行戰爭,不能在談判中讓步,但北韓方面卻希望接受美國的停戰條件,盡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金日成認為,拖延談判是不利的,因為美軍空軍還在繼續給北韓人民造成危害。況且美軍所俘虜的誌願軍,大多數為以前蔣介石部隊的,他們在政治上是不可靠的。所以因為他們去鬥爭,是沒有特別意義的。
毛主席卻不這樣想,在面對美國強硬的態度時,毛主席給李克農下達這樣的指示。
「只有鍥而不舍的堅定立場,我們才能贏得主動權迫使敵人作出退步。為能夠在談判中實作這一目標,你們應當準備與敵人,再作幾個月的鬥爭。」
在戰俘問題上,美國主張自願遣返原則,而中國要求全部遣返。正是如此,導致談判陷入到僵局中。
這時北韓人非常著急,按照他們的設想,這場談判將在五月份結束,並且準備以此來安排下半年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中方會因為戰俘問題,從而導致談判陷入到僵局中。
為此金日成便向中方提出建議,希望能夠在戰俘問題上作出讓步。 中國也考慮到北韓的請求,為此便重新提出,除了非北韓籍戰俘仍需全部遣返外,同意北韓籍戰俘無需全部遣返。
然而,美國人對於我方的讓步熟視無睹,最終提出準備共遣返83000人員。(包括人民軍被俘人員的80%和誌願軍被俘人員的32%)
面對美國所提出的要求,中國和北韓之間再次發生分歧。
對此,中國的態度非常堅決,毛主席認為在現有形勢下,倘若接受敵人這一方案將會助長對方囂張氣焰。
毛主席在給史太林的電報中,明確指出中國將會拒絕這一方案,並且準備戰爭擴大。
盡管金日成認可毛主席的想法,但是他內心還是希望盡快停戰。中朝雙方在戰俘問題上,出現分歧原因,除去政治上的考慮外,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
即:雙方對待戰俘的政策是不同的!
我方從一開始便未想過扣押俘虜。當初彭老總曾向毛主席請示,想要釋放一批俘虜以此來動搖對方軍心。
毛主席當時的批示為: 「釋放一批俘虜很對,今後對俘虜應當隨時分批釋放,無需請示。」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方手中所掌握的俘虜並不多。加上為方便釋放俘虜,來自南韓的俘虜便由人民軍來看管,誌願軍只負責其他國家的俘虜。
可能正是這樣,這也是中國為何提倡遣返全部俘虜的緣故,因為我方手中俘虜並不多。
北韓方則是考慮到日後國內需要經濟建設,需要不少勞動力。為此他們便扣留不少南韓俘虜。根據蘇聯大使的報告: 「北韓同誌認為將大量南韓的俘虜扣留下來,讓他們在北韓從事各種繁重的體力勞動比較好,從而無需考慮他們想要自己返回家鄉的願望。」
正是如此,北韓領導人,對於中國所提出的「全部遣返」原則底氣沒那麽足。
對於中朝兩方的分歧所在,史太林還是選擇支持中國。
1952年7月15日,毛主席曾給史太林發電報, 「美國所提出來的方案比例非常不對稱,這是敵人企圖挑撥中朝人民的戰鬥團結。為此我方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讓步!」 第二天,史太林復電,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
為此在這次談判當中,我方必須堅持全部遣返俘虜的原則,並要美國先行表示讓步,不能在美國的恐嚇前退縮。
至於對北韓的說服工作,則是由莫斯科親自出面。不久後,史太林在跟金日成會談時,便談到關於戰俘的問題。
「我們不能同意美國所提出來的條件,而是要堅持自己的條件。」 最後史太林以強勢的語氣,結束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
然而,美國代表也沒有任何讓步,反而宣布無期限休會。自此有關戰俘的問題,便在聯合國內展開討論。
在停戰談判的問題上,我們明顯能夠看出,金日成考慮問題都是為了北韓的利益:既然在戰爭中無法獲勝,那麽最好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盡早結束戰爭,轉而進行經濟建設。
從我方跟北韓的四次沖突中,明顯能夠察覺出史太林對我方的支持。至於說為何?
這全都得益於毛主席在做決策時,不僅思考本國的利益,而且還從全域出發。為此每當中朝之間發生分歧,我方才能屢次得到來自莫斯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