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91年蘇聯解體時,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崩潰,中國是如何挺過來的

2023-12-09歷史

1991年12月26日,註定要被載入史冊。這一天,世界超級大國蘇聯轟然倒塌,分裂成俄羅斯、烏克蘭等15個獨立的國家。蘇聯的解體,震驚了世人,誰也沒想到它會分崩離析。事實上,蘇聯內部早已爛透了。外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持續打壓、制裁蘇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蘇聯倒下是必然的。

蘇聯解體後,各國「非常關心」同樣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更準確地說,它們是在等著看笑話,看中國什麽時候會成為下一個蘇聯。令他們「失望」的是,中國並沒有步蘇聯的後塵。距離蘇聯解體已經過去了30年,中國越來越強大。那麽,當年危機四伏的中國,是怎麽渡過這段艱難日子的?

1917年3月8日,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君主專政制度被推翻,工人階級逐漸走上政治舞台。1922年蘇聯正式成立,蘇聯共產黨成為了這個國家的領導者。之後,蘇聯進入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該國飛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一舉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從1922年到1991年的69年時間裏,蘇聯為什麽會以解體的方式結束?

蘇聯的解體,跟這幾個人有密切關系。

第一個,赫魯曉夫。史太林去世後,他逐漸躋身權力中心,並在1953年9月初成為蘇共第一書記。上台後,他不僅千方百計地鏟除異己和政敵,而且極度否定了史太林的一切。赫魯曉夫曾是史太林的得力助手,他為什麽在之後卻反對史太林?

1945年之後,隨著赫魯曉夫在黨內的地位越來越高,史太林對他很是重用,先是把他派去波蘭華沙市幫助當地人恢復市政設施,後派他到烏克蘭恢復工業。史太林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將烏克蘭打造成蘇聯的「糧倉」,為蘇聯提供更多肉類、糧食。烏克蘭在第二次大戰中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遭到了重創,恢復工作很艱難。加上烏克蘭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當地人生活艱難,赫魯曉夫只好向史太林申請糧食救濟。

也就是說,赫魯曉夫不僅沒有完成史太林派給他的任務,反而伸手向蘇聯要糧食,對於這個提議,史太林覺得很荒謬。他立即趕回莫斯科,向史太林說明了烏克蘭的現狀。雖然史太林同意給烏克蘭發放救濟糧,但對他已經失去了信任,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

1947年初,兩人在要不要在烏克蘭種植春小麥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史太林堅持認為春小麥適合土地肥沃的烏克蘭,而赫魯曉夫覺得烏克蘭冬小麥的產量更高。另外,在烏克蘭的意識形態工作上,他也沒有完全按照史太林的要求去完成。接二連三的失望,讓史太林與赫魯曉夫之間的關系變得很微妙,他逐漸被排除在烏克蘭權力中心之外。

政治上的失意,對赫魯曉夫打擊很大,一度臥病在床。1949年,他被史太林召回莫斯科,用來平衡蘇共內部權力紛爭。他一邊完成史太林給自己布置的任務,一邊鞏固自己的權力,進入核心層,為之後的登頂做準備。史太林執政期間,赫魯曉夫對他的不滿與日俱增,所以上台後掀翻了他的所有言論,試圖清除史太林對蘇聯的影響。

1956年初,赫魯曉夫公開批判對史太林的個人崇拜和迷信,批判他之前帶來的一些災難,比如驅逐少數族裔、軍事方面指揮無能等等,全盤否定他。赫魯曉夫提出的反對史太林的秘密報告,在蘇聯和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史太林在蘇聯人的心中地位非常高,也非常崇拜他,是他們的信仰,現在赫魯曉夫公開批評他,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但在赫魯曉夫看來,摒除史太林主義意識形態工作才更簡單,從而才能更好地讓蘇聯人聽自己指揮。信仰發生改變,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意味著蘇聯人對政治體制產生了懷疑。

隨後,蘇聯上下都開始反對個人崇拜。赫魯曉夫一棒子打死了史太林對蘇聯的貢獻,顯然這種做法不太妥當。緊接著,他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造成了一系列混亂局面。「古巴導彈危機」、「第二次柏林危機」,以及中蘇關系發生巨變,都是赫魯曉夫的「傑作」。領導蘇聯與資本主義世界的對抗,趕超美國,讓蘇聯取代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是他的目標。再加上他積極向印度等第三世界擴張,大搞霸權主義,使蘇聯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更緊張。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赫魯曉夫的改革是蘇聯巨變的開始。

布里茲涅夫,是讓蘇聯解體的第二個重要人物。1964年10月中旬,他參與了推翻赫魯曉夫政權的政變,成為蘇聯新任領導人。上台後,他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提拔親信,從而讓蘇聯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特權階層」,總共有300多萬人,包括他自己也是一個腐敗分子。貪汙腐敗、官員中飽私囊問題非常嚴重,大量國家財產進入私人口袋中,普通民眾對蘇聯中央權力過度集中、貪汙行賄之風盛行產生了巨大不滿。

布里茲涅夫大力發展蘇聯的軍事,與美國大搞軍備競賽,加劇了美蘇之間的矛盾。蘇聯的國防預算,每年都在增加。由於他把過多的錢投資在軍事、重工業上,導致其他行業生產效率低下,國內長期缺乏主要的消費品,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嚴重削弱了蘇聯的國力。他大搞個人崇拜和個人集權,忽視民主,體制僵化;在經濟改革上很保守,堅持「平均主義」,使蘇聯經濟陷入停滯狀態,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對外,他延續赫魯曉夫的霸權主義,幹涉其他國家的內政,悍然發動「蘇聯阿富汗戰爭」,蘇美進入全面對抗。布里茲涅夫的種種措施,消耗、削弱了蘇聯自身的實力,國內各種矛盾更加尖銳,加劇了蘇聯內部的動蕩。此時的蘇聯,已經處於懸崖的邊緣。

1985年3月,戈巴卓夫上任。如何才能拯救滿目瘡痍的蘇聯,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終,他選擇了一個簡單又粗暴的方法——進行改革。戈巴卓夫急於求成,反倒弄巧成拙,加速了蘇聯的解體。他妄圖在短短500天內讓蘇聯的經濟模式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商人們何其精明,怎麽會做虧本的買賣?這一舉措,導致蘇聯的生產力進一步下降。民眾買不到商品,對政府的反對情緒增加。蘇聯向來和美國是死對頭,但戈巴卓夫為了改革,竟然求助於西方國家,希望得到英國等國家的經濟援助。對方巴不得蘇聯死,又怎麽會願意出手相助?

蘇聯共產黨的威望越來越低並走向衰敗,其他黨派迅速崛起。而且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在它走向衰敗的時候,烏克蘭等個體有了獨立的心思,誰不願意當一個獨立的政體?

美國與蘇聯鬥了多年,發現宿敵國內出現各種矛盾之後,蠢蠢欲動。它一邊聯合盟友打壓、制裁蘇聯,一邊開始想方設法侵蝕蘇聯人的意識形態。蘇聯人過得不幸福,美國就不遺余力地向他們宣揚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美國人生活有多「幸福」。政治上「多黨民主」,不像蘇聯那樣一黨專政。民眾收入更高,福利待遇更好,文化上更「自由」。

不得不說,美國在蘇聯人的意識形態上做文章這一手段很高明。有了對比,就有了傷害。蘇聯人加劇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質疑,十分羨慕「幸福」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西方人。隨後,這種羨慕化身為行動,他們強烈反對社會主義、反對蘇聯共產黨執政,要求實行制度改革。

種種因素下,內憂外患的蘇聯解體了。全球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解體,資本主義國家準備看中國的笑話。在他們眼中,中國曾是世界第二大社會主義國家,與蘇聯走的是同一路線,效仿蘇聯的政治體制。蘇聯都倒了,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下一個蘇聯。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蘇聯各領導人在政治上的一些錯誤舉措,在該國國內出現矛盾時,中國領導階層已經認識到了它的弊端,開始思考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要怎麽走。有一段時間,中國照搬蘇聯的運作模式,但發現這樣是不對的,適合蘇聯的不一定適合中國,因為中國與蘇聯的國情不一樣。毛主席指出要以蘇聯為鑒,讓中國避免出現與蘇聯一樣的矛盾。

於是,以毛主席為代表的領導人對中國國情、革命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在探索的過程中,中國遭遇了一些挫折,經濟面臨崩潰的危險,可失敗是成功之母。以鄧公為代表的領導階層總結經驗教訓後,決定中國要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什麽是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就是要堅持以中國的國情為基礎,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更好地解決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效仿別人。

中國在政治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上則實行改革開放。單一的經濟模式,只會讓經濟停擺,蘇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前面提到過,蘇聯一直實行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後者指的是在小生產基礎上要求平均享有社會財富。

封建社會時期,對被地主階級壓迫的階層來說,要求平均分配土地財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平均主義會帶來很多非常嚴重的問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勤奮的人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的收入卻跟一個偷奸耍滑的懶惰者一樣,久而久之,他心裏很定會產生不平衡。勤奮者的勞動積極性被挫傷,他會選擇做跟懶惰者一樣的工作量,不願意創新。既然大家收入一樣,那麽憑什麽自己就要多付出?懶惰者多了,生產力會隨之下降,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中國意識到平均主義和單一經濟模式帶來的危害,為了提高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實行改革開放和「按勞分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般來說,一個人勞動得越多,他產生的經濟價值越高,其收入也會更多,會激勵其他勞動者,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1992年,鄧公南巡時指出中國要在確保以公有制為主體,國家宏觀調控的前提下上支持經濟市場全面自由發展。

事實證明,這些措施非常有效。人們擼起袖子加油幹,不僅讓自己口袋裏的錢多了起來,也大大提高了國家的收入,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有了錢,才能更好地發展軍事、科技等方面,才能逐步邁向強國之列,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靠人不如靠己,堅持獨立自主非常有必要。中蘇關系的變化證明,任何國家都是靠不住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只有利益,當利益發生變化時,盟友也會變成敵人。戈巴卓夫試圖挽救蘇聯的時候,將希望寄托於西方國家,期待它們伸出援手。他不知道,這是在引狼入室,給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可趁之機,讓它們幹涉蘇聯內政,加快了蘇聯走向滅亡。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在武器研發、科技等方面,堅持自主研發,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東風系列導彈、航空母艦等武器的成功研發,讓中國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有了說話的底氣。

外交上,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末,印度派代表團訪華,周總理與他們談話時明確指出:中印兩國在交往時,要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幹涉內政、互不侵犯、和平共處、平等互惠。1974年,鄧公強調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應當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上。1993年,周總理提出的這些原則被寫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

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中,從未主動侵略其他國家,也沒有實行對外擴張,與各國保持友好的外交關系,不搞小團體,不拉幫結派。不過,誰要想侵犯中國的主權,那也是不可能的。

反觀蘇聯,積極對外擴張,幹涉他國內政,效仿美國實行霸權主義,引發了它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甚至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發動戰爭。「蘇聯阿富汗戰爭」中,蘇聯沒有取得任何好處,反而把自己拖入戰爭泥潭。再加上蘇聯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國防開支大大增加,使原本發展緩慢的經濟陷入停滯狀態,經濟遭受重創。一旦經濟出現問題,就會引發內部的矛盾,從而讓政體搖搖欲墜。

不管從哪些方面來說,中國和前蘇聯是不一樣的,更不會步蘇聯的後塵。即便2020年初國內大面積停工停產,對中國的經濟影響不是很大,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全球發生經濟危機,可以說中國是受其影響最小的國家。

30年過去了,中國沒有出現任何衰敗的征兆,反而發展得越來越好,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話語權也在隨之上升。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中國各屆領導人的智慧,讓中國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們正確的決策和領導,讓中國渡過了那段危機四伏的歲月!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裏結束了,新來的朋友記得點點關註,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