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對越自衛反擊戰,許世友指揮的東線,沒有楊得誌指揮的西線出彩?

2024-07-19歷史

早在抗日戰爭初期,許世友就在鄧小平手下任過職。當時年輕力壯的許世友可是一員名副其實的勇猛悍將。那時鄧小平任八路軍129師政委,許世友在其麾下第386旅擔任副旅長。許世友對劉伯承和鄧小平的命令從未有過半點遲疑,在劉鄧的指揮下,他曾進軍冀南且連戰連捷。

當年鄧小平鐵拳一揮,決定教訓一下越南這個不知趣的「小朋友」。掛帥不選別人,直接把任務派給了已經75歲的老將軍許世友,可見對其信任有加。

鄧小平親自點將許世友,戰後說他打得沒問題

因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許世友被冤枉了幾十年。對於普遍存在的一些批評聲,許世友的意見是:「仗打得怎樣我自己說了不算,但中央軍委的態度是肯定的,外界不管有多少說法都不奇怪,就讓人民、讓歷史、讓後人去評說吧!」

而鄧小平同誌對許世友的態度是「對越作戰,許世友指揮沒有問題,請大家不要耿耿於懷。」要知道,鄧公的這番話可是在幹部會議上公開做出的指示,是對許世友遭受不公平批評的正面回應,實際上也是為許世友正了名。

那麽,針對許世友的非議從何而來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許世友在對越反擊戰中的指揮角色。在中央軍委下決心進行對越反擊戰時,當時的進攻任務是分「東」、「西」兩條戰線。西線方面的作戰主要由昆明軍區負責從雲南方向對越展開作戰,西線總指揮是楊得誌。而東線方面主要是由廣州軍區所轄的部隊負責從廣西方向進展,總指揮就是許世友。而且許世友還是鄧小平親自點的將,此時的許世友年齡也已經七十五歲了。

從表面看,東線戰果不如西線,進展也沒西線快,損失也比西線大,這是事實。但實際上,東線存在的困難要比西線復雜太多。

其一,我軍東線投入兵力是西線的1.9倍,如此兵力投入可見東線戰事的難度絕對比西線要大太多;

其二,從越軍兵力分布來看,東線越軍為越南第一軍區,兵力有6個步兵師,西線為越南第二軍區,兵力2個步兵師,東線之敵為西線的3倍;

其三,西線主力在黃連山省作戰,面積大概是1400平方公裏,而東線僅一個高平戰場面積就達到了2400平方公裏,東線的戰場範圍要比西線大很多。而且東線的地形要比西線復雜,有很多熱帶雨林地帶,而解放區對這種地形的作戰經驗幾乎為零。再加上當地老百姓誓死配合越南軍隊,以及我軍在路線熟悉的程度也遠遠不如越南軍隊,這些都給戰鬥增加了不少困難。

除了和西線的整體難度對比,我們再來看一下東線的作戰指揮有哪些被後人詬病的地方。關於東線作戰,有一個概念需要明確一下,就是東線的自衛戰分為三個方向,即是高平、涼山和祿平方向。後面的兩個方向爭議不多,普遍都認為打得很好沒有問題,特別是涼山方向還創造了殲敵最高的記錄。祿平方向進展也很迅速,那麽爭議點就是高平方向了。

高平方向為什麽那麽艱難呢?

按照計劃,5天內用7個師的兵力殲滅越346師及其他地方力量。而實際上最後追加到了11個師快一個月的時間也沒能完成任務。其中我50軍150師448團在回撤途中的嘎以北地區損失了整一個營,這也成為了整場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

再加上參戰單位很多都是戰績輝煌的老部隊,好多年不出手打仗,都想再次出山證明實力依存。但不曾想遭遇如此傷亡,軍隊上下怨氣都很大。最後這種怨氣甚至都發到了軍區指揮和許世友的頭上。用許世友的話說,把整個戰鬥說成了「漆黑一團」。

高平的打法是我軍經典老戰法「大縱深遠距離穿插」,41、42、43軍采取了大膽穿插、迂回包圍戰術,首先成功解決了敵346師及其他地方部隊。而後41、42軍以3個師外加一個團的兵力進攻朔江、巴姑嶺、復合、七溪之外,主力分別從念井和布局突破,向高平實施穿插突襲,包圍高平敵軍。

但誰也沒想到,我軍的這一傳統老戰法卻因為高平地區的復雜地形等綜合因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高平叢林眾多,易守難攻。且與以往我軍戰時積極發動群眾因素不同的是,這次高平城內的百姓是向著他們自己的軍隊,他們利用有利地形軍民一心,百姓看到解放軍後要麽直接拿槍射擊,要麽回頭通報越軍,最要命的是我們對地形不如當地老百姓熟悉,這就讓高平之戰進展的十分艱辛。

再者,我軍缺乏叢林作戰經驗,對敵國的敵情和地形沒能研究透徹。越南叢林多路少、道路極窄且路況不佳,這些都影響了部隊的機動速度,讓我軍的優勢兵力和重型裝備無法發揮作用,這就讓穿插突進的意義打了個大折扣。

彼時,正在北面穿插的部隊為了搶時間,一個勁地往前沖,後勤被越軍破壞嚴重幾乎搞成了個「無後方作戰」。其中121師一時間失去後勤達一個星期。在南面,越軍炸毀水壩,使得執行南面穿插任務的42軍主力前進困難,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高平戰役的開展。

雖然高平最終還是被我軍攻克了,戰役的第一階段也告一段落。但這場勝利打得異常艱難,是在原計劃基礎上不得不再增加四個師的兵力後才獲得勝利的。這場戰鬥解放軍損耗大,耗時也久,很多參戰隊伍的士氣受到了影響,這也是後來許世友受到質疑和批評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實施大縱深穿插戰術並不是許世友原先的決定。)

也就是說,許世友本人對這種戰術是持有反對意見的。許世友認為,當時解放軍的裝備和實力是在越軍之上的,應該不用搞縱深穿插,那樣做有一定的風險。他原先的作戰意圖是:前線展開,同步推進,淺進縱深,再分割包圍,穩紮穩打,各個殲滅。不過這個方案並沒有被透過,中央軍委的意思還是要搞大縱深遠距離的戰役穿插,先圍敵後殲之。

現在也不知道如果按照許世友最初的方案執行,是不是能發揮我軍兵力和火力的優勢,會不會減少那麽大的傷亡?

(當時環境和部隊存在的問題不能全推給許世友)

當時中國軍隊已經有快30年沒有打過仗了,許多一線的士兵對這樣規模的戰爭並不能一下適應,對於幹部來說突然從和平環境一下指揮上萬人的部隊作戰也是無法適應的。其次,以前即使我軍有很多的戰鬥經驗,但多數在北方打仗,南方作戰尤其是副熱帶叢林作戰沒有過多少經驗,相反越南軍隊卻很有經驗。

再次,這場戰鬥深入越南腹地,對可能發生的困難我軍預估不足,行軍無人帶路,後勤補給遭受越軍遊擊阻擊很難跟上,傷員更是得不到及時救治。

還有一點,有的部隊缺乏戰鬥經驗,偵查能力差,到了高平後根本搞不清敵情,遲遲不敢發起進攻。所以,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中,各種戰法運用基本上都起不到太好的效果。這裏有客觀的環境因素,也有部隊自身存在的問題,責任並不能全部推到許世友一人身上。

從許世友整體的指揮和戰鬥情況來看,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鄧小平對這一點也明確地指出來了。不過許世友將軍也對這場戰鬥的慘烈程度表示痛惜,他說:「我們雖然勝了,但傷亡不小,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願這是我一生最後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