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見傷亡數碼對不上,親自去了趟野戰醫院,回去便換下了陳士榘

2023-12-19歷史

都說臨陣換將乃是兵家之大忌。然而在決定中國命運的淮海戰役中,粟裕卻臨陣換將,將碾莊圩戰役的總指揮由陳士榘換成了王建安。然而這一舉動,非但沒有讓華野攻勢受阻,反而起到了換帥如換刀的效果,迅速攻克了國民黨12萬大軍把守的碾莊圩,擊斃了敵酋黃百韜。

一、黃百韜逃不掉了

俗話說得好:「久走夜路必撞鬼」。黃百韜與粟裕可真是一對好對手。全國內戰開啟以來,粟裕曾三次與黃百韜交手。第一次是蘇中七戰七捷期間,第二次是孟良崮戰役,而第三次則是豫東戰爭。

在豫東戰役的最後階段,黃百韜率領他的整編25師突然殺到了華野側後方,給華野大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粟裕見狀,立即回師將25師團團圍困。經過一番激戰,25師報銷了3個團,黃百韜已經做好了陣亡的準備。然而粟裕有鑒於華野連日激戰,已經非常疲勞,因此決定先放黃百韜一馬,於是撤圍而走。

豫東戰役後,蔣介石為黃百韜授予「青天白日」勛章,並將包含有5個軍的第七兵團交給他帶領。

然而在淮海戰役中,黃百韜卻再次中了粟裕的奇謀,被華野大軍圍困於碾莊圩,成為這一場戰役第一個被打擊的目標。而這一次,粟裕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黃百韜逃掉了。

首先,黃百韜反動意誌堅定,從土地革命時期起就一直與我軍為敵。皖南事變時,黃百韜就是顧祝同的參謀長,手上沾滿了新四軍戰士的鮮血。

其次,殲滅黃百韜是毛澤東對粟裕的期待。1948年7月,華野特種縱隊司令員陳銳霆從西柏坡歸來後,幫助毛澤東給粟裕帶了一句話:

「你回去代我向粟裕同誌問號,我把黃百韜、邱清泉記在他名下了。」

對於再度包圍黃百韜的粟裕而言,這一「軍令狀」很快就能圓滿復命了。

然而黃百韜畢竟為國軍悍將,他過去能從粟裕的包圍圈內殺上好幾個來回,絕非庸碌之輩。被圍碾莊圩之初,黃百韜確實有些慌亂。但他很快便鎮定了下來。

碾莊圩由十多個小村子組成,當地老百姓為抵擋隨時可能奔湧而來的黃河,將房屋建在兩三米高的土台子上。這樣一來,既可以防洪水,又能防止在淮海平原縱橫馳騁的響馬以及土匪。在平原上,這些建在土台子上的房子就是防守的天然屏障。土台子之間布滿了水塘、窪地構成的開闊地,可謂易守難攻。

更有利的是,不久之前李彌兵團曾駐守於此處。李彌依靠這些土台子,建立了星羅密布的地堡群。每個村落都建有獨立防禦的堅固支撐點,各支撐點都采取子母堡式交通壕散兵坑。交通壕則縱橫交錯,成為一個兵力、火力互相支援的集團式環形陣地。

黃百韜進駐碾莊圩後,又在李彌所修建的工事的基礎上予以了夾攻。構築成密密麻麻的地堡群,以交叉火力控制間隙地區。

二、粟裕命陳士榘擔當攻堅任務

粟裕包圍了黃百韜後,立即改變了部署,分別給自己麾下的三員上將陳士榘、王建安和韋國清分別分配了任務。

一、陳士榘跟隨九縱西進,統一指揮第四、第六、第八和第九縱隊(後加入13縱)以及特縱組成突擊集團,負責圍殲黃百韜;

二、王建安和譚震林一起移動至不老河邊統一指揮第七、第十、第十一縱隊,負責阻擊由徐州東援的邱清泉、李彌兵團。

三、以2縱、12縱、魯中南縱隊和中野11縱為迂回打援集團,由蘇北兵團司令員韋國清、副政委吉洛指揮,負責截斷邱清泉、李彌的後路。

從兵力分配看,負責圍攻黃百韜的有6個縱隊,負責阻援的則多達7個縱隊。粟裕之所以這麽做原因有二。其一,碾莊圩面積狹小,方圓不過10平方公裏,無法展開太多部隊;其二,淮海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不利於打援,而國軍負責救援的部隊又特別強,因此需要「以人為長城」,必須將人力集中於打援之上。

11月12日,陳士榘根據粟裕的部署,下令華東野戰軍突擊集團的5個縱隊同時出擊,陶勇的4縱攻擊碾莊圩以北的小牙莊、尤家湖的25軍;王必成之6縱、周誌堅的13縱協同攻擊彭莊、賀台子的100軍;張仁初率8縱攻擊碾莊圩以東大院上、吳莊的64軍;聶鳳智率領9縱攻擊碾莊以南的44軍。

這5名虎將都采取了連續突擊、猛沖猛打的戰術。

按照粟裕、陳士榘的設想,黃百韜初到碾莊圩,應該立足未穩,可將敵軍在野戰之中殲滅。然而沒成想,黃百韜竟在短時間內做好了防禦部署。黃百韜將10萬大軍集中在一起,密不透風,華野所擅長的穿插分割、逐個殲滅的戰術完全失去了作用。

與此同時,部隊在前一時期追擊黃百韜時進展太快,加上戰鬥激烈,彈藥消耗巨大,重武器也沒有運至前線。有的部隊很快就打完了自己所攜帶的3個基數的彈藥。沒有炮彈,是打不破黃百韜的鐵烏龜陣的。而以步兵為主的華野戰士們所面對的,將是無處不在的暗堡以及如同瓢潑大雨一般的機槍子彈。整個碾莊圩,就像是專門為華野戰士所布置的死亡陷阱。

25軍和64軍的老兵極多,他們架設的暗堡和火力點十分刁鉆,有些甚至把機槍射擊口緊貼著地面,不仔細觀察根本看不出來。

在各處戰場,一條條火舌從緊貼地面的射擊孔中噴出,子彈貼著地面而來。戰士們即使匍匐在地上,依然無法躲開子彈。一個戰士中彈犧牲,又一個戰士犧牲,他們犧牲前仍保持著前進的姿勢。

同時敵人構築的夾墻式工事更難對付,剛剛沖進去的戰士,頃刻間就被從背後射來的子彈打倒。

由於犧牲太大,前方將士皆怨聲載道:

「過去是敵逃我追,我占上風,在運動中殲敵。現在敵人依托堅固工事與我對壘,倉促攻堅,又求勝心切,是我們輕敵了。底邊我便,必須調整戰法。」

前方戰士們的痛苦,粟裕又如何不知。粟裕的指揮所距離碾莊圩不過15公裏,北面是如同爆豆一般的搶單身,天空中不時傳來國民黨飛機的轟鳴。他時而緊盯地圖,地圖上的村莊,紅旗藍旗忽插忽拔,一日數變。焦灼的戰事,把粟裕記得氣血上湧,血壓一直飆到220。

就在這時,各縱隊的傷亡數碼陸續報了過來。粟裕一看,就知道其中包含了許多「埋伏」,肯定少報了。但就是這些充滿埋伏的數碼,也讓粟裕揪心不已。

三、傷亡巨大,粟裕決定臨陣換將

粟裕作戰最註重數據,數據不準就會影響他的指揮。他首先征詢了陳士榘的意見,然後逐一給前線縱隊的司令員們打電話,電話裏粟裕毫不留情面。

13縱司令員周誌堅後來回憶說:

「我心頭很沈重,回到縱隊指揮部,參謀報告說,粟裕同誌要和我講話,我接過話筒,裏面傳來了粟裕同誌的聲音:「攻擊剛開始,你們部隊傷亡就這麽大,進展也很慢,下去整頓一下再打。」」

粟裕一向儒雅,很會照顧部下的情緒。但在這如此關鍵時刻,粟裕也顧不上別人的面子了,直接展開批評。

其後粟裕又親自趕到華野司令部附近的野戰醫院。在醫院裏,粟裕看到了茫茫多的傷兵。他了解傷亡數碼,發現實際情況比部隊上報的要嚴重得多。回到司令部後,他又跟自己的老部下——4縱陶勇通了一個電話。

在電話中,粟裕劈頭蓋臉地問陶勇:「4縱傷亡到底有多少!」

陶勇知道粟裕有高血壓的毛病,不想讓他過多擔心,因此試圖隱瞞:「不到2000人,不算嚴重。」

粟裕一聽就火了:「騙鬼!如實上報。」

陶勇只好心情沈重地說:「傷亡確實嚴重,目前的統計數碼是4300多人。」

4300多人,多麽可怕的數碼。華野縱隊是三三制,一個縱隊多則3萬多人,少則2萬多人。人數看似很多,但實際上彈頭隊並沒有那麽多,還包括大量機關、後勤等非戰鬥人員。真正沖鋒打仗的,大概是整個縱隊的一半,大約一萬多人。

一直以來,4縱都是華野大軍的主力。4300多人,就意味著4縱戰鬥骨幹的傷亡已經接近了三分之一。如果再這樣打下去,部隊的脊梁骨都要被打散了。

而就在這時,國民黨的援兵也蜂擁而至。聽聞黃百韜正在頑抗,整個國民黨集團都像是瘋了一樣。首先,國民黨的援軍像瘋子一般向我阻援部隊發動猛攻;其次國民黨空軍像瘋了一樣地向黃百韜兵團空投物資;最後國民黨後方像瘋了一般地吹捧黃百韜,每天南京方面都會將【中央日報】【掃蕩報】空投下來,兩報的第一版赫然刊登著黃百韜的半身像和蔣介石的嘉獎令,黃百韜成了所謂的「常勝將軍」或「天軍。」

為了使空地協同更加順暢,顧祝同專門空投了一個空軍科長以及電台。這一切無疑給黃百韜和他的士兵打了一針強心劑。哪兒陣地吃緊,空軍馬上援助;空軍一旦發現情況,就馬上告訴地面。

黃百韜給全軍下了一道死命令,炮兵必須發射完所有炮彈,一發不留。所有部隊必須堅守陣地,戰至最後一人一槍,否則軍法從事。

黃百韜兵團愈發猛烈的抵抗,讓粟裕意識到,如果再不做出改變,非但不能全殲黃百韜兵團,華野還可能受到巨大的損失。

四、臨陣換將

粟裕後來分析,在他看來華野之所以久攻不下,指揮系統的問題其實很大。此前華野只是在豫東戰役中殲滅過區壽年兵團這樣的小規模兵團,從未圍殲過黃百韜兵團這樣擁有5個軍的大兵團。這必然帶來兵力使用和戰術技術上的許多問題,增加指揮和作戰過程中的難度。

同時部隊隨到隨打,炮兵沒有跟上,各個部隊之間,步兵和炮兵之間缺乏統一指揮和協調。因此粟裕認為,要快速解決黃百韜兵團,就必須調整指揮關系,區分任務,改進戰法。

11月14日晚,粟裕親自召集主攻的縱隊司令陶勇、皮定均、張仁初、聶鳳智、陳銳霆以及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譚震林等人開會。

會議一直持續到午夜24點,粟裕指出了進展不快的原因,並一一分析了對策,最後決定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一、戰法上,采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首先攻打較弱的44軍、100軍,再打較強的25軍、64軍。

二、戰術上,明確由野戰攻擊轉為近迫作業,要求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敵占村莊附近。

三、(這是最重要的)鑒於陳士榘個人統一指揮攻城集團有操作上的難度,改由負責阻援任務,指揮機關比較健全的山東兵團,也就是由王建安和譚震林統一指揮。

張震後來回憶這一過程曾說:

此時戰況傳來,在陳士榘參謀長的指揮下,我追擊部隊已將黃百韜兵團合圍於碾莊圩地區……因我軍由夜戰追擊轉向村落攻堅,未及時轉換戰術,仍然猛沖猛打,在已有野戰工事的敵軍火力殺傷下,部隊每攻一村,費時費力,傷亡巨大,進展緩慢。

14日晚,粟裕代司令員及時召集會議,決定調整部署:改由指揮機構比較健全的山東兵團統一指揮,采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法,改急襲為強攻,做好充分準備,利用近迫作業,逐村逐堡攻擊。

那麽問題來了,粟裕為何將主攻碾莊圩的任務交給王建安和譚震林?這就要從山東兵團來說起了。

1947年7月,華野發生了「七月分兵」事件。在這一次分兵中,分出了「陳唐兵團」,也就是由陳士榘、唐亮所帶領的,由3縱、8縱和10縱所組成的兵團。陳唐兵團兵出魯西,與劉鄧大軍一同經略中原。

然而毛澤東考慮到經略中原事關重大,必須要有方面大將坐鎮,擔心陳士榘難以獨任。因此決定成立規模更大的西兵團,因此毛澤東命令粟裕帶領2個縱隊與陳唐兵團會合統一指揮西兵團。

粟裕考慮到指揮便捷度問題,因此提議陳毅和自己一同西去。但是陳毅一走,山東就沒人防守了。因此粟裕提議以留在山東的2 、7 、9縱隊組成東兵團,而這個東兵團也就是後來的山東兵團。

相比於此前的陳唐兵團,山東兵團的獨立性更強,擁有更加完備的指揮機構,曾獨立完成了解放山東的任務。毛澤東就曾誇獎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許世友了不起,打紅了膠東半邊天」。

山東兵團擅長野戰,同時也非常擅長攻堅。無論是濰縣戰役還是濟南攻城戰,山東兵團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對於近迫作業有著豐富的經驗。

從攻堅能力上說,陳士榘也不弱。七月分兵後,陳士榘戰洛陽、戰確山、戰開封,攻城略地,無往不利。然而從指揮結構上來看,陳士榘麾下指揮組織、人員不夠完整,難以完成指揮6個縱隊的任務。

因此相比於陳士榘,山東兵團更適合完成圍殲黃百韜這一艱巨的任務。 山東兵團時期,華野幾乎所有的縱隊都接受過它的指揮,這在我軍兵團作戰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少則 4、5 個縱隊,多則 8、9 個縱隊,無論是擅長攻堅的,還是長於野戰的,山東兵團都能很好地將它們統一協調,發揮出最大的合力。

濟南戰役後,許世友因病在後方休養,山東兵團的軍事指揮便由副司令員王建安負責。因此圍攻碾莊圩的任務,也就落在了王建安身上。

11月15日,王建安在粟裕的命令下,開始土工近迫作業。按照粟裕的統一部署,戰士們迅速揮動鐵鍬,將一條坑道直接挖到了距離黃百韜陣地約100米處。

11月16日,粟裕、陳士榘和張震聯名致電毛澤東報告了總攻碾莊的時間和部署:「今晚攻黃兵團各縱,統歸譚(震林)、王(建安)指揮」。

在完成近迫作業後,粟裕將特種兵縱隊和各縱直屬重炮共80門集合起來,編為3個炮兵群,同時從大連運來大量炮彈。

有了更加最佳化的指揮系統,有了開啟鐵罐頭的開罐器,黃百韜的末日也就到了。在炮火的猛轟下,黃百韜兵團防禦陣地被崩上了天,一座座明堡暗堡灰飛煙滅,一個個嗷嗷叫的敵人接連倒地,其防禦力量一層一層地被剝離。

11月22日,粟裕簽發命令,對黃百韜殘部發動最後的猛攻。當天16日,4縱和9縱對黃百韜的所在地發動潮水一般的攻勢。在一片「活捉黃百韜」的吶喊聲中,黃百韜拼命逃竄。雖然心有不甘,但他最終還是認命了。他拿起一支手槍,對準了自己的腦袋,然後扣動了扳機。

由此,黃百韜兵團的12萬大軍全軍覆沒。粟裕聽聞此訊息後,直接暈倒在地,這幾天他實在太累了。

然而粟裕也沒讓陳士榘閑著。中野圍攻雙堆集的戰役中,粟裕命陳士榘帶3個縱隊以及特縱前往支援。在華野重炮的猛轟之下,黃維的堅固防禦灰飛煙滅。

淮海戰役之中,我軍殲敵55萬人,華野的殲敵數量至少占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