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10年澳洲人莫理循,騎馬從鹹陽去蘭州,拍下29張西北奇觀

2024-01-06歷史

1910年,陜西鹹陽城郊外的大路上,突然出現一隊車馬,行色匆匆向西北方向駛去。

奇怪的是,隊伍中竟然有一名高鼻梁藍眼睛的外國人!在一輛馬車的棚子上,還覆蓋一面外國的旗子。不久,這隊人馬便消失在了大漠深處......

馬隊中這名外國人,正是澳洲人喬治·沃尼斯特·莫理循。他作為顧問,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1910年,他帶領一支考察隊,從陜西鹹陽出發前往甘肅蘭州。

在考察途中,他親歷、親聞、親見到沿途很多不可思議的建築和地貌,拍攝了很多珍貴照片。這些對於我們了解清末的西北地區提供了非常生動、直接的影像材料。

莫理循一行人行至西安府西40裏處。在鹹陽附近的渭河上,發現了一座古樸的石橋。橋頭兩端,各建有一座三間四柱牌坊,看上去規格很高。有人說是灞橋,其實不是。

此橋因與長安城的便門相對,故稱「便橋」。又因它在中渭橋西邊,又稱「西渭橋」。唐代,此橋稱鹹陽橋,後傾廢。直到1954年,在此重新建起一座現代化的「鹹陽橋」。

莫理循一行人,來到了店張驛。這裏是西出長安的第一驛站,四方商賈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各種商貿批發,市場交易十分活躍,一片繁榮景象!

店張驛,即現在的陜西興平縣店張鎮。從古到今,這裏都是商貿和軍事的交通要道。 在這裏,莫理循看到了一輛裝滿貨物的馬車。街道上,人來人往很熱鬧。

離開店張驛,莫理循在路旁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建築。這是一座廢棄的寺廟,拱形門洞已經被人用磚封死。建築兩側的土墻,也已經坍塌。

二樓的建築十分精美,可惜屋檐有些地方坍塌了,透露著一絲荒涼。它矗立在路邊,向過往的路人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在前往甘肅蘭州途中,莫理循看到路上有很多這樣的馬車,有巨大的車輪,載重量也很大。

在驛站外面,一名車夫坐在車轅上,在路邊等待拉貨。看到有人對著他拍照,車夫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莫理循的車隊馬不停蹄,這天來到了一個叫雙照的地方。這裏是一個小鎮,路兩旁有傳統民居建築,大部份是小飯店,過路的車夫可以在此就餐。

雙照,即今陜西省鹹陽市的雙照鎮。100多年前的雙照鎮,看上去古色古香。

這是一座荒廢的村莊,由於各種原因,村民們先後都離開了。多年以後,村子裏的房屋大部份都倒塌了,剩下了斷壁殘垣,還在訴說著當年小村的安詳和寧靜。

莫理循一行人來到了一個叫「乾州」的地方。照片中,能清楚地看到乾州城的城墻,一條主幹道縱貫城區。兩側民居鱗次櫛比。

乾州之名,始於唐代。到了到民國二年(1913年),乾州才改為乾縣。2006年,設立乾州市。

莫理循站在乾州東城門外,拍下了這張照片。乾州城高池深,固若金湯。城門前有一條小路,路旁是幾座小廟,還有莊稼地。

在一個曬麥場邊,有一個石滾。這樣的場景,在七八十年代的一些農村,仍然能看到。照片看上去非常有年代感。

在乾州城外,莫理循的考察隊,穿越一條狹窄的路塹。陽光照在一側的土崖上,很有意境。

小路很窄,僅容一輛馬車透過,車輪在地面上壓出了兩道車轍。路兩側,是陡峭的土崖。這種道路,在西北地區比較常見。

在乾州城外,莫理循遇到了一名少年。他身穿棉衣,頭上裹著白毛巾,胳膊上挎著竹籃。原來,他是一名拾糞的孩子。

別看他年紀不大,看上去卻非常老道和成熟。你看他一手拿竹鏟,另一只手裏拿著煙袋鍋在吸煙。一點都不影響他拾糞。

這天,莫理循一行人來到了長武縣。長武縣,位於陜西省鹹陽市西北部。在當地的集市上,他看到了一名奇怪的男子。

該男子衣衫襤褸,腳上套著一個木枷。走路很困難,他只能站在路邊。原來,這是一名被罰在街頭示眾的犯人。

這張照片拍攝於鹹陽附近的永壽縣。莫理循站在縣城外的山坡上,向遠處眺望,青山連綿不絕,山谷中分布著很多農田。

永壽縣,地處「 秦隴咽喉」,民國初年屬關中道。1983年起,屬鹹陽市。

莫理循一行人,繼續向西北前行。這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叫彬州的地方。在彬州北城門外,他拍下了這張照片。彬州城樓高聳,城墻壯觀。遠處,山巒連綿不絕。

在 彬州城外,他們停下來檢查車輛,然後準備進城。 彬州,即現在的彬縣,位於陜西省鹹陽市西北部,距甘肅平涼還有160公裏, 莫理循一行人加快了速度。

離開彬州後,莫理循一行人繼續前行,終於踏上了前往甘肅平涼的大路。道路寬闊,一眼望不到盡頭,路兩側是參天大樹。

常年的車馬行走,路面變得崎嶇不平。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三天就能到達平涼城。

幾天後,莫理循的考察車隊,來到了位於甘肅平涼白水鎮上的一座寺廟前。

這座寺廟,看上去有些年頭了。廟前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石牌坊。這座寺廟,叫白水寺。一些騎著馬到這裏進香的人,站在牌坊下休息。

在甘肅平涼,當地官府給莫理循配備了一名差役,護送他們前行。

這名差役身穿制服,臉色黝黑。他對當地的道路和地形非常了解,能幫莫理循少走彎路,而且還能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

在甘肅中部,莫理循一行人來到了一個叫青江驛的地方。他們選擇在當地一家客棧休息。三名隨行的車夫站成一排,莫理循為他們拍下了這張照片。

青江驛,又名寒陵關,是很少有的驛關合一的關城驛站。位於甘肅會寧,是古代甘肅的第一驛站。是明代會寧的四大古驛之一,是會寧縣的東大門。

在甘肅考察途中,莫理循在一個村口矮墻下,看到了幾名兒童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腳上沒有穿鞋子,看上去非常可憐。

姐姐背著最小的弟弟,年紀稍大的弟弟站在她身旁。看到莫理循的車隊,三個孩子想上前乞討,但又有些不敢。莫理循拍下了這張照片。

莫理循的車隊一路坎坷,繼續向蘭州進發。西北的道路太崎嶇不好走了,他們的馬車要不斷翻越溝壑和土坎。

有時候,需要將繩子拴在前面的馬車上,才能爬上陡坡。當地人看到這隊人馬,都覺得很好奇,站在路邊看熱鬧。

翻山越嶺,莫理循的車隊來到了甘肅涇州。涇州,即今涇川縣,位於今甘肅省平涼市東部。在這裏,道路變得平坦起來,視野也開闊了。

大隊人馬沿著河邊大路向下遊行進。大路上,看到很多背著貨物的人,徒步前行。

莫理循一行人繼續向前走,來到了距離平涼25公裏處的地方。在這裏,他們看到了一個哨所。哨所內建有瞭望塔,塔上矗立著一根旗桿。

哨所位於大路旁,門前建有木牌樓和照壁,照壁上劃著一個圓形圖案。旁邊還有一排白色的建築,好像是烽墩。

在甘肅蘭州雷壇河上,矗立著一座造型優美的古橋,這就是著名的握橋。橋身呈穹隆拱起的弓形,橋面上覆蓋有拱廊。在橋的東西兩端各建有翼亭,恰似兩拳緊握,故稱「握橋」。

為了方便通行車輛,當地人又在橋前修建了一座木制的平橋。河道有水時,車輛可以走橋上。可以說,握橋是甘肅的一座標誌性建築。

在蘭州城內,莫理循進入一座大院,院內正對大門的屋檐下,寫著「織呢前廠」字樣,這應該是一家紡織廠。莫理循對這家工廠進行了考察。

莫理循參觀了廠區和車間,並和廠裏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攝影師只能在大門柵欄外,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是位於蘭州一個村子裏的祠堂,看上去有些年頭了。祠堂建築一層,有三個拱形門洞,左右各有一尊石獅子。在祠堂的旁邊,矗立著一座三間四柱牌樓。

這座祠堂,看上去規格很高。在過去,祠堂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

這天,莫理循的車隊,來到了一個叫「清水驛」的地方。在古代,這裏地理位置重要,建有有驛站和城關。清水驛,即今清水驛鄉,位於蘭州榆中縣中部。 照片中,荒廢的門樓和圍墻,看上十分荒涼。

結束語: 100多年前,莫理循從陜西鹹陽前往甘肅蘭州,親眼目睹了西北地區的獨特風貌。他所拍攝的照片,十分有歷史研究價值。對於我們了解清末陜西和甘肅地區提供了非常生動、直接的影像材料。原照片是模糊的黑白照,筆者為其上色修復了清晰度。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