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潘東子原型許光,新中國第一代艦艇長,後來為何甘願回到小地方?

2024-02-03歷史

1974年,一部名為【閃閃的紅星】的電影登上銀屏,並迅速熱播,轟動全國。

影片中反派人物「胡漢三」的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胡漢三又回來了」,後來成為了經典台詞,口口相傳。

影片中主人公「潘東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深得全國觀眾的喜愛。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潘東子」的原型竟是新中國開國上將許世友的長子——許光。

而許光的故事,甚至比「潘東子」還要傳奇和令人敬服。

1929年,許光出生在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是許世友和發妻朱錫明所生三子中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

只可惜,許光出生後,只和父母親一起,享受了兩年相對安生的生活。

等到他兩歲多時,鄂豫皖根據地失守,父親許世友作為紅軍將領,當即同紅四方面軍一起離開大別山,轉戰川陜。

就這樣,許光和電影中的潘東子一樣,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戰亂年代,許世友也自此和家人失去了聯系,家人則以為許世友已戰死沙場。

而迫於當時國民黨反對派肆意迫害紅軍家屬,許光的母親無奈只能改嫁。

此後,年幼的許光和奶奶還有姑姑相依為命,繼續留守大別山,並在7歲的時候參加了兒童團。

一次敵人掃蕩大別山,放火燒山,奶奶、姑姑帶著年幼的許光在煙熏火燎的山洞中硬生生躲了三天三夜,許光安安靜靜,不哭不鬧,終於躲過了敵人的追殺。

而像這樣九死一生的險境,許光還經歷過無數次,面臨敵人的一次次掃蕩,搜山,在深山老林中到處躲藏,逃荒,挨餓、受凍,許光幾乎嘗過了任何滋味,誰都不敢保證,這個孩子能活到成年。

所幸,許光就這樣一天天長大,活了下來,成為了解放後大別山革命老區僅存的5萬幸存者之一。

電影中,潘東子等了4年,終於見到了父親,並蛻變成了一名真正的戰士,和父親一起奔赴抗日前線,踏上新的征途。

而現實中的許光,長到19歲,才見到了已經分離17年的父親。

那是在1948年春,一封許世友尋親的家書在大別山四處流傳。

原本以為兒子早已戰死沙場的許母一手將孫子拉扯大,才終於看到了這份家書。

得知兒子不但沒死,還當上了山東軍區的司令員,她的心情十分激動,二話不說就帶上孫子,找到了曾和許世友一同參加革命,正在湖北省軍區擔任司令員的王樹聲,想將孫子送到山東去。

不過當時,許世友正在山東指揮戰鬥,王樹聲便先安頓許光住到了自己家。

半年後,等到戰局穩定,在王樹聲將軍的幫助下,許光終於去到了山東,見到了父親。

十六年父子分離,一朝團聚,許世友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兒子,直呼兒子的小名: 「黑伢!」

隨後,考慮到兒子這麽些年,在深山老林裏四處躲藏,沒有機會學習知識,許世友又將兒子送到了山東軍區文化速成中學。

也就是這時期,許光的傳奇經歷被班主任老師李心田熟知,塑造出了「潘東子」的小說人物,並在電影播出後,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形象。

而許光為人低調,從不曾以「潘東子」自居,更不曾向人提及。

新中國成立後,在文化速成中學畢業的許東,又相繼進入華東軍政大學、第一海軍學校和大連海軍艦艇學院等院校學習,並最終成為了解放軍第一批擁有本科學歷的海軍軍官。

後來,許光被分配到北海艦隊這樣的一線部隊,在部隊戰友面前,許光更從不曾提起自己是許世友的兒子。

他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怕苦不怕累,歷經摔打磨礪,迅速成長為新中國第一代艦艇長。

此後,許光更6次立功,一片光明前途在他面前鋪陳開來。

結果就在這時,父親許世友卻突然找到了他,要調他去河南新縣。

原來,一手就許光拉扯大的奶奶,已經94歲高齡,老人家一直以來對孫子和兒子很是想念,每每常去部隊探望。但是隨著年歲漸長,老人家腿腳越來越不利索。

一輩子在老家居住的老人家還不習慣去城市居住。

許世友思前想後,將兒子許光叫到了自己面前,並對他說:

「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我參加革命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在你奶奶身邊伺候盡孝,欠老人家的實在太多了,你就回家替我照顧你奶奶吧。」

對許光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選擇,到這時,他已經在海軍待了1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艦艇長,6次立功更深得部隊領導賞識,官至團職幹部,留下來,必定前程似錦,而回老家,則意味著選擇另一種人生。

而許光毅然服從了父親的決定,選擇回鄉盡孝。

就這樣,許光離開海軍,回到了老家,在老家所在的河南新縣人武部當了一名普通的參謀。

工作之余,許光精心地照顧著奶奶,也算是回報奶奶當年帶他逃難,一手將他拉扯大的養育之恩。

半年後,94歲的奶奶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處理完奶奶的後事,許光收到了父親的來信,父親問他, 想不想回海軍?

而就在這時,許光又做了一個出乎眾人意料,改變他一生的決定,他生平第一次拒絕了父親。

在老家新縣工作生活半年的日子裏,他除了照顧奶奶,更堅定了紮根新縣的信念。

他出生在革命老區,是老區幸存者一員,直到19歲才離開,對老區,他有著特殊的情和愛。

奶奶的離世,對他來說,還有未盡完的孝,於是他將這孝,全部轉化為了對老區人民的愛,真心想為老區人民做點實事。

就這樣,此後50年,許光紮根老區,並拿出了在部隊時的幹勁,親內建領工人施工建站,帶民兵鋪設高壓路線,奮鬥在防汛搶險第一線。

一次防汛前線,許光乘坐的吉普車栽進兩米深的水坑,許光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過來,臉上縫了二十多針,門牙都磕掉了。

可以說,為與老區人民息息相關的交通、水利、教育等事業,許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許光省吃儉用,從個人薪金中摳出了10萬,先後為9名老紅軍遺孀養老送終,真乃大仁大義之人。

他說: 「父親讓我回來,不僅僅是要讓我對奶奶盡好孝道,更要對曾經飽受苦難的老區人民盡好孝道!」

1982年時,許光的新縣人武部副部長任期將滿,省軍區有意提拔他為分區領導,但是許光卻把機會留給了年輕同誌,自己則主動轉業,到了新縣人大工作。

他將一句話掛在口頭: 「比起那些犧牲的老紅軍後代,我現在幸福多了。」

2012年,許光病重留下遺囑,要就自己剩余的全部20萬積蓄,捐給新縣老區,致力於老區老人及兒童福利事業。

2013年,許光的遺體告別儀式,數千人擠滿靈堂,來送老人最後一程。

而也就在老人去世後,有關他是「潘東子」原型,名將之後,毅然回鄉盡孝,「忠孝」兩全的故事才得以流傳。

事至如今,英靈已逝,但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裏,他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和事跡,令人們感動,更令人們景仰和懷念,必將對國家和社會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