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上將原為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與粟裕麾下的葉飛、王必成、陶勇等人同列為縱隊級司令員。在華野已取得的經典戰役中,許世友參與較晚,沒有參加過七戰七捷,也沒有趕上宿北和魯南戰役。從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上來說,許世友似乎還不如王必成、陶勇等人。
然而在「七月分兵」之後,許世友卻如同平步青雲一般,在短時間內連升兩級,從普通的縱隊司令員升格為兵團級的司令員。成為華野大軍之中,許世友是第一個。那麽許世友為何會連升兩級?毛澤東和粟裕為何會如此考慮呢?而這就要從七月分兵來說起了。
一、七月分兵
孟良崮戰役後,美制74師被全殲。雖然蔣介石暫時停止了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然而華野的局勢卻並沒有好轉。
為了打敗華野,蔣介石不惜啟用戰犯岡村寧次為顧問,讓他穿著國民黨軍的軍服,在南京、徐州多次召開軍事會議,檢討戰局、研究對策。岡村寧次認為,華野作戰飄忽不定、且有內線作戰的優勢,國軍稍微一露頭就可能被華野集中力量吃掉。因此岡村寧次為國民黨統帥部量身制定了「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以三四個師重疊互動前進」的作戰方針。
就這樣,國民黨集中9個整編師、22個旅,在萊蕪至蒙陰不到50公裏的正面擺成方陣,配合山地作戰器材和炮兵,囤積物資,對山東解放區發動了新的攻勢。針對敵人「密集平推、步步為營」的戰術,華東野戰軍還真沒有什麽好辦法。我軍只要一出動,敵軍就會向後收縮,待拉平陣線後再行突擊。因此我軍與國民黨軍周旋了很久,一直找不到殲敵的機會。而國民黨軍則步步為營,不斷蠶食山東解放區。
華東戰區不容樂觀,其他戰區也同樣如此,其中尤其以毛主席所在陜北最為困難。為了挫敗對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堅持留在陜北,一面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作戰,一面與胡宗南周旋。彭德懷所率領的西北野戰軍雖然屢戰屢勝,但由於人數過少,始終無法取得了決定性的戰果。
在敵人的追擊下,毛澤東帶領黨中央在陜北的溝壑之中連日跋涉。這一帶荒涼貧窮,毛澤東等經常以野菜和和黑豆來充饑。毛澤東意識到,一直在內線這麽耗著不是辦法。敵人將主力扭在解放區內,吃解放區的糧食、喝解放區的水、拉解放區的壯丁,遲早將解放區榨幹。沒錢沒糧,即使是人民軍隊也沒法打仗。因此毛澤東醞釀出「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外線作戰計劃,即以當時裝備最好、人員最精的晉冀魯豫大軍為先導,以劉伯承、鄧小平為統帥,千裏躍進大別山,將敵人主力從解放區引向國統區。
劉鄧大軍自然不能孤軍深入,因此毛澤東決定,將陳謝兵團以及華野部份部隊從兩個方向插入,與劉鄧大軍呈掎角之勢,形成逐鹿中原之勢。
而此時,陳毅、粟裕仍按照原定計劃,準備在內線殲敵。然而到了6月29日,毛澤東突然給陳、粟發來急電:
「你們應以兩個至三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滕、臨、棗,縱橫出擊……以上方針是因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采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其外出兩路之兵力,或以兩個縱隊出魯南,以三個縱隊出魯西亦可。」
這個指示完全改變了軍委過去要求華野部份並,堅持內線殲敵的方針,使華野領導人感到十分突然。陳毅和粟裕一商量,決定將華野一分為三。
一路由陳士榘、唐亮率領3、 8 、10三個縱隊挺進魯西,配合劉伯承、鄧小平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作戰;一路由1縱司令員葉飛、4縱司令員陶勇率所部出擊魯南;陳毅和粟裕直接指揮2、 6、 7 、9四個縱隊與特種兵縱隊留在沂水待機。而這就是著名的「七月分兵」的由來。
二、陳不離粟,粟不離陳
然而自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會師以來,華野大軍一直集中作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如今分兵作戰,讓華野眾將很不習慣。此前戰無不勝的粟裕,竟一連打了好幾個敗仗,其中尤其以南麻、臨朐戰役敗得最慘,殲敵1.8萬余人,自身卻傷亡2.1萬人,完全得不償失。
陳士榘和葉飛的5個縱隊也打得很別扭,可謂是難求一勝。在漫天的暴雨中,80%的指戰員爛腳,非戰鬥減員十分嚴重。
7月23日,劉鄧大軍開始千裏挺進大別山。8月1日,陳毅、粟裕承毛澤東的指定,命令陳士榘、唐亮所率領的3個縱隊與葉飛、陶勇的兩個縱隊在山東濟寧會合,統由陳士榘指揮,隨後進軍魯西南,和劉鄧大軍靠攏。
由於陳毅、粟裕遠在魯中,與陳士榘、唐亮相距較遠,不便於指揮。因此陳毅、粟裕向毛澤東提議:「擬成立華野西兵團,由陳士榘、唐亮親自指揮。」
毛澤東同意成立西兵團,但他同時也認為陳士榘、唐亮難以駕馭如此龐大的作戰任務,因此否定了陳士榘任西兵團司令的提議,而是要求粟裕親自前往西兵團。
於是毛澤東在8月4日、8月5日連發四電,一面他對粟裕南麻、臨朐戰役「自請處分」的檢討采取了諒解態度,一面決定讓粟裕速去魯西南指揮華野五個縱隊作戰。電報中說:
「請考慮粟裕同誌帶炮兵速去魯西南,統一指揮5個縱隊,積極策應劉鄧作戰。」
對於粟裕的軍事才能,毛澤東一直都寄予厚望,他說:
「劉鄧南下作戰能否勝利,一半取決於陳唐葉陶5分縱隊能否起大作用。」
而這5個縱隊想起到作用,就必須由用兵如神的粟裕來統一指揮。
毛澤東安排好粟裕後,也對陳毅做出了安排:
「陳率6、 9縱俟水退後,迅速轉至東邊與2、7縱會合,從方面鉗制魯中、魯南之敵。」
也就是說,粟裕出戰後,由陳毅率領4個縱隊留守山東,與敵人周旋。同時毛澤東還特意交待饒漱石所領導的華東局:
「你們的供應中應轉至魯西南,因為那裏是主力。」
按照毛澤東的想法,粟裕應為西兵團的司令員兼政委,陳士榘為副司令,唐亮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月5日,毛澤東電令陳士榘等人不得妄動:
「5縱至少須有兩星期安全休整,並待粟裕到來方能舉行機動作戰。」
粟裕接到毛澤東命令後,思前想後,認為自己離開陳毅是不妥當的。自陳毅、粟裕合兵以來,兩人一直相處很愉快,粟裕管指揮,陳毅主管政治工作。華野素來有「山頭多」的特點,唯有資歷深厚的陳毅能夠弭平。當粟裕指揮遇到了困難,陳毅也會挺身而出,以雷霆萬鈞之力為他「撐腰」。例如孟良崮戰役時,我們所熟知的某位縱隊司令員因傷亡過大,和粟裕講起了價錢。當時陳毅正和譚震林下圍棋,他聽到電話裏對方聲音很大,他感到情況不妙。於是他從粟裕手中接過電話機,同對面說:
「怎麽?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我們是經過研究決定的,你們就不要再講什麽價錢了。經過陳毅電話上這麽幾句話一說,對方馬上就不吭聲了,發生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有陳老總在,事情就好辦了所有人都老老實實的,粟裕的指揮也就暢通無阻了。
因此粟裕認為,即使自己去了西兵團,也應保持華野總部指揮系統的健全,即「人事關系及指揮便利」。因此陳毅必須與自己同去。於是他與陳毅於8月5日聯名向毛澤東發電:
一、「請陳毅一同西去,加強領導」;
二、「為進一步集中兵力,達成戰役上的優勢,增調第六縱隊到西線。」
三、留在山東的二、七、九3個縱隊組成東兵團。
陳毅與粟裕一起去了西兵團,山東就無人留守了。因此陳毅、粟裕考慮建立東兵團,專門負責內線作戰。在指揮系統上,陳毅、粟裕提議以譚震林為司令,以黎玉為政委。
當時的譚震林是華野副政委,由他兼任西兵團司令員是名正言順的。黎玉也是老資格,抗戰時期他便是山東縱隊的創始人。然而對於這樣的提議,中央卻並未批準,這是為何?
三、許世友連升兩級,率先成為兵團司令
原來譚震林和黎玉都主要擅長政治工作,並不擅長大兵團指揮。抗戰時期,譚震林原為新四軍第六師的首長。然而在反日寇「清鄉」的戰鬥中,第六師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幾乎不能支持。無奈之下,譚震林只好率領第六師與粟裕的第一師合並作戰。與譚震林類似,黎玉也不太擅長指揮作戰。因此中央決定,應讓一名戰績過硬、資歷深厚的將領輔助譚震林作戰。
因此陳毅、粟裕再度提議,以譚震林為司令員,以許世友為副司令,黎玉為副政委。
眾所周知,許世友原為華野9縱司令員,在級別上與葉飛、陶勇、王必成等人並無區別。粟裕之所以提議由許世友擔任副司令員,其一是因為他與2縱司令員韋國清、7縱司令員成鈞相比,年齡最大、資歷最老;其二是因為東兵團的作戰區域主要在膠東,而許世友長期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於情於理都比較合適。由此,許世友成為第一個被提升的縱隊司令員。
東西兩大兵團分家後,東兵團方面卻出了點岔子。8月26日,饒漱石、黎玉提出:「9縱應該立即向13縱靠攏,進行膠東內線作戰準備。」同時還請譚震林提出東兵團的作戰計劃。
中央也要求譚震林「休整待機,在膠東外線直接配合內線,目前不要南下臨沂或隴海。」
然而譚震林長期從事政治工作,不熟悉大兵團指揮,因此未按要求行動。在他看來如果把所有縱隊都放在萊西平原來打,地方就那麽大,打不出什麽名堂,吃掉了一個旅都困難,因此譚震林認為應該分兵作戰。
於是他先是否決了饒漱石合兵作戰的建議,其後又極力主張南下,率2、 7兩縱南下魯中打28師和83師。對於譚震林的計劃,饒漱石自然不肯同意。兩人數次電報往來,為分與合的作戰方針問題爭論不休。一來二去,浪費了不少時間,而國民黨軍趁此機會,對膠東解放區步步緊逼。
獲悉東兵團領導內部的爭論,粟裕和陳毅十分著急。他們堅定地認為,東兵團只有集中主力,才能保住膠東,分兵是沒有出路的。於是8月29日,粟裕致電毛澤東並告饒漱石、黎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封電報中,粟裕批評了譚震林:
「譚震林堅主南進,往復電商,致喪失戰機,形成分兵局面,目前只能分兵作戰。」
膠東的局勢一天比一天壞,毛澤東認為必須再次改變東兵團的指揮系統。
毛澤東用人只看能力以及適合程度,不看職務與資歷。譚震林被稱為「譚老板」,其政工能力是無可挑剔,但其指揮能力較弱,難以獨任。因此毛澤東在不久後做出決定,將許世友再提一級,由東兵團副司令員升任司令員。其後東兵團改稱為華東野戰軍野戰兵團司令員,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第二兵團司令員。
真是「時來天地皆同力」,在短時間內,許世友連升兩級,成為了兵團司令員,其聲望和影響逐漸超過陳士榘和唐亮。
許世友之所以能夠連連升級,除了毛澤東的青睞,粟裕對他的推舉也是不容忽視的。當時粟裕如果不建議陳毅與自己一同西去,那麽留在山東的9縱司令員許世友只能歸華野指揮部和陳毅指揮。如果山東兵團不建立,許世友便可能長期擔任縱隊司令員。
對於粟裕這個老領導,許世友一直保持著敬重以及尊重。新中國建立後,粟裕每到南京或廣州,擔任南京或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必定傾力接待。粟裕的老母親因行動不便,有不適應北京的氣候,只能留在南京養老。
在九大開會期間,粟裕給許世友打來一個電話。許世友一聽電話就知道是粟裕,他豪爽地說:「粟總長嗎?我是許世友。」
在電話中,粟裕說自己的母親在南京,希望許世友關照一下。許世友拍著胸脯說:「就交給我吧!請粟總長放心。」要知道粟裕擔任總參謀長已經是11年前的事了,許世友仍以總長相稱,由此可見他對粟裕的敬重。掛了電話後,許世友立即吩咐秘書,將粟裕母親的生活管理起來,給予最高的待遇。許世友真是義薄雲天。
四、許世友經略山東
那麽在山東,許世友的表現如何呢?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超乎尋常的好。
華野主力撤離魯中地區後,山東國民黨軍打通了濟南至青島的鐵路線。蔣介石認為解放軍在山東大勢已去,於是命範漢傑以7個師的兵力組建膠東兵團,企圖一舉占領膠東解放區。
從當時的東兵團的情況來看,處境十分困難。特別是南麻、臨朐戰役後,東兵團各縱隊傷亡很大,損失的多是老骨幹,士氣十分低落。二縱戰史是這麽說的:
「老戰士感到戰爭的艱苦殘酷,無戰鬥經驗的新戰士產生了恐懼心理,甚至有的痛哭流淚,飯吃不下,俘虜成分則對我軍力量產生了懷疑,認為還是國民黨強。」
譚震林、許世友到任後,立即重振旗鼓,組織政治幹部下連隊作思想工作,鼓舞士氣,改善部隊生活,補充新兵,恢復建制。
當時許世友手中仍保持強大戰鬥力的,唯有9縱。然而許世友硬是利用如此有限的兵力,保住了膠東,以空間換取時間,殲敵64000多人。與此同時,山東兵團的4個縱隊也在譚震林的經營下逐漸恢復了元氣,戰爭的主動權逐漸由國民黨一方轉向了我軍。
1948年初,蔣介石以為山東已經平定,於是分割膠東兵團,將機動兵力投入到其他戰場,兵力變得十分薄弱。除了濟南、青島兵力較多外,泰安、兗州、煙台等地均只有少量兵力把守,其余縣城或一個團,或一個營,兵力分散,捉襟見肘。於是許世友、譚震林趁此機會,發動了山東大反攻。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山東兵團殲敵8萬余人,解放了大片領土。到了1948年7月,許世友帶領山東兵團殲敵14萬人,基本恢復了老解放區,又解放了大片新區。山東只剩下濟南、青島、煙台、臨沂等幾個孤立城市,山東解放區完全連成了一片,成為支持華野進行戰略決戰的可靠後方。
濟南戰役時,山東兵團與西兵團會師,重新組成華野大軍。而許世友當仁不讓的成為了攻城總指揮。僅用8天時間,許世友便解放了濟南城,為人民軍隊再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