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2年過去,關於五次戰役180師被圍,是該說說清楚了

2023-12-20歷史

180師的失利,無疑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慘痛的損失,誌願軍在戰後總結「這是上上下下許多錯覺和各種因素結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也能看出這次失利的原因非常復雜。在總結會上,六十軍軍長韋傑曾經申辯過一句「我認為,把板子都打到180師是不公正的」。

部隊組成

1945年9月初,晉冀魯豫軍區以冀南、太行、太嶽軍區主力部隊編成野戰縱隊,勝利進行了上黨戰役;10月7日,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嶽軍區部隊組建了晉冀魯豫第一至四縱隊。這四大縱隊所轄部隊基本都是由擁有紅軍基礎或抗戰初期組建的團隊組成,絕對的主力。

11月初,第一縱隊進軍東北,因山海關失守就留在了晉察冀,一年後歸建。11月中旬,以太行、冀魯豫軍區基幹武裝組成了第六、第七縱隊。抗戰中後期,為了適應反掃蕩的需要,我軍武裝的組成是主力團、基幹團、地區隊、縣大隊、民兵。其中,主力團轄12個步兵連1個特務連或偵察連(有的還有火器連),基幹團下無營的編制,團直轄5--7個大連,地區隊轄4--7個連,活動一般限定在特定區域,屬於不穿軍裝的八路。

由於成立較早,因而第六、第七縱隊雖是由基幹武裝編成,但這些基幹團都是由之前的主力團縮編而成,基礎老,戰鬥力強。

一縱歸建後,由於在晉察冀損失較大,一縱與七縱合編為第一縱隊。1949年改編時,一縱20旅與豫皖蘇軍區(水東軍分區為主發展而來)組成第18軍。而1、2、3、4、6縱改編為16、10、11、13(14)、12軍。若論基礎的話,這六個軍可謂中野的主力。

1947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又以基幹武裝和中原突圍部隊組成8、9、10、11、12縱隊。1948年2月--5月,以太行和冀南軍區部隊組成13、14縱隊。5月,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合並為華北軍區,第8、13、14縱佇列入華北軍區建制。5--7月,以太嶽軍區部隊組建第15縱隊。

挺進大別山後,第10、12縱隊組成二梯隊南下,後組建了桐柏和江漢軍區,1949年整編為58軍、河南軍區獨立師、湖北軍區獨立師。第9、11縱隊整編為二野15、17軍,第8、13、15縱隊組成華北一兵團,番號分別為第60、61、62軍,第14縱隊整編為第70軍。第14縱隊首任司令員韋傑,他也是61軍首任軍長。

後成立的這些野戰縱隊,從部隊基礎來說,由中原軍區突圍部隊組成的第12縱隊和由突圍到華東再轉華北編入13縱隊的中原一縱1旅(即皮旅)最老。

第八縱隊在1947年8月成立時,王新亭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祖諒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下轄第22、23、24旅,不久,由太嶽軍區部隊組成的22旅調歸陳謝兵團(後為14軍41師)。1948年3月,晉冀魯豫軍區獨立2旅調入八縱為22旅。三個旅中,由太行部隊(主要是決死三縱隊)組成的23旅戰鬥力最強,其次是太嶽部隊組成的24旅。1949年整編時,分別整編為178、179、180師。首任軍長王新亭,繼任軍長張祖諒。

八縱24旅由太嶽軍區直屬機關和第19、20、21軍分區3個基幹團合編。第70團原系19軍分區警衛4團,前身為洪洞縣遊擊大隊;第71團原系20軍分區56團,成立於1944年,也算較老的團隊;第72團原系21軍分區獨立2團,成立於1945年。1949年整編時,番號分別為180師538、539、540團。

組建誌願軍第三兵團時,陳賡點了王近山的將。但是到北韓不久,陳賡因腿傷發作和組建軍事工程學院的需要回國,由副司令員王近山代為指揮。「李雲龍」打仗勇猛,當團長、旅長、縱隊司令無疑是合適的,但是指揮一個兵團,有點勉為其難。

四川解放後,第10軍、11軍駐防川南、川東,並抽調部隊加強18軍入藏,後調入海軍;第13、14軍要駐守雲貴,16軍要換裝蘇式裝備組成重裝軍,17軍相對較弱,因而,誌願軍第三兵團由12軍、15軍和此時屬一野的60軍組成。

11軍最強的31師調入12軍,因而,十二軍無疑是三兵團的主力;10軍29師(10軍最強的是28師)調入十五軍,替換下43師;61軍最強的181師調入六十軍,替換下178師。一個八縱,一個九縱,都是同時期成立的部隊,也都得到了老基礎的部隊加強。

六十軍的三個師,179師和181師戰鬥力強,為軍主力。180師三個團中,539團基礎最老,為師主力。

收兵回撤的命令下達時,巨大的陰影已然降臨

六十軍跨過鴨綠江後,夜行曉宿向三八線開進。急行軍18天後到達伊川,整補7天後接替二十六軍防務,在朔寧郡和鐵原郡之間的高台山、甘水峰、天德山一線組織防禦,抗擊敵軍的猛烈進攻。幾天後,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打響。

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主要戰場在西線和中線,戰至4月29日,由於64軍未能按時穿插到位,雖然戰果很大,但是未能截住敵軍主力。六十軍在中路,也只是平推,打了幾個小仗,算是擊潰了敵人。

4月30日,六十軍回撤,接著橫向東移加平、春川以南,進行第二階段攻勢準備。5月8日,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展開。

5月16日,在震天動地的炮火聲中,第二階段攻勢的總攻開始了。當晚,誌願軍九兵團和三兵團突破敵陣,插入敵軍縱深,在西線,第十九兵團和人民軍一軍團在漢城方向和漢江下遊實施攻擊,鉗制美一軍、美九軍主力。

東線正面之敵面對我軍的攻擊,實施了有準備的撤退,而我軍由於動用兵力過多,穿插中互相交叉,部隊擁擠,向縱深發展極為困難。北韓東部的山脈均為南北縱向,因而只有幾條縱向公路,缺少橫向道路,致使我軍極難橫向迂回兜住敵軍。

第二階段作戰,僅二十軍附人民軍五軍團在縣裏地區全殲了南韓偽軍第三、第九師團,其余均為擊潰戰:二十七軍將偽第五、第七師團擊潰,十二軍將美二師23團和法國營擊潰,十五軍將美二師38團擊潰。

戰至20日,東線之敵美十軍已逐步撤至九城浦裏、任邱裏一線陣地布防,並增援兩個師,而西線之敵為緩解東線壓力,以重兵向我軍發動了攻擊,十九兵團轉入防禦。

此時的我軍,由於後勤問題,糧彈不濟,部份單位已經開始斷糧。鑒於此情況,九兵團宋時輪三兵團王近山等兵團領導聯名向誌司發電,「如整個戰線不繼續發動大攻勢,而只東邊一隅作戰,再殲敵一部有生力量,我們亦必須付出相當代價,如不能攪出一個大結局,則不如就此收兵調整部署,進行準備,以後再鬥,如全線繼續大攪,則我們仍可繼續作戰,如何速示。」

5月21日,誌司發出了「第五次戰役結束,全軍於5月23日向後轉移」的命令。

從那一刻起,三個兵團、幾十萬大軍的無數條電報、指令在誌願軍略顯落後的通訊系統上上下下傳遞著,海量的資訊在短時間內淹沒了誌願軍整個指揮系統。在那緊張的撤退前夕,實際上沒有人能夠厘清這無數命令之間的關聯和矛盾之處。

許久以後,誌願軍用了很大的力氣,方才在這紛亂的頭緒中找到了與180師相關的一條條線索。這其中,有許多的命令和部署,其實在當時與180師並沒有直接的關系。然而,仔細分析整個事情發生的邏輯時,正是那些看似不相關的命令,開啟了180師的悲壯之旅。

光桿司令

戰役第二階段,六十軍的任務是牽制當面的美陸戰1師、美7師,阻止美軍救援東線主戰場。然而,為了加強主攻部隊的進攻力量,誌司、三兵團先後調走了六十軍的179師、181師,分別加強給主攻方向的15軍、12軍。

盡管手上只有一個軍裏最弱的180師,勢單力薄,但是六十軍180師表現得可圈可點。

5月16日,總攻發起。180師加強暫編第4團跨過北漢江,勇猛地向美軍陣地發起進攻。在我幾十萬大軍的攻擊下,美軍也給打懵了。180師和暫編第4團當面是美七師,我軍還處於兵力劣勢,但在這一師一團氣勢洶洶的攻擊下,美軍且戰退。5月20日,暫編第4團占領松亭裏,打到了洪川江北。

擴充套件閱讀:永不磨滅的番號——兩廣子弟組成的暫編第4團,血灑北韓千裏江山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180師一路勢如破竹之時,5月19日,三兵團直接給180師發出電報,180師作為兵團預備隊,由兵團部直接指揮。在我軍作戰歷史中,各軍之間相互調配是一個司空見慣的事情,但直接把一個軍的3個師全部調走,這種情況還是極度罕見的。

5月21日,誌願軍60軍軍長韋傑收到了3兵團下達的電令: 第60軍3個師歸建,並擔負掩護全兵團向後轉移的任務。

也就是說,在5月19日至21日的三天中,六十軍軍長韋傑成了名副其實的「空軍司令」,軍機關只帶了一個三百多人的警衛工兵營。軍參謀長鄧仕俊回憶:

這時,(60軍)軍部實際上成了「空軍」司令部,韋軍長、袁政委和司令部的同誌從全域利益出發,堅決貫徹上級指示、命令,積極組織180師執行,及時掌握和反映情況。

當時,配屬給十二軍的181師離軍部120余公裏,要走幾個晚上才能歸建,配屬給十五軍的179師在北漢江以南,擔任兵團預備隊的180師在加平方向,軍裏的三個師散布在150余公裏的戰線上。

這些天,盡管手上沒兵,韋傑卻不停地跟蹤三個師的動向,時刻為下一步的部署做著預案。接到命令後,韋傑用最快的速度拿出早已設計好的下一步作戰計劃。

  • 179、180師向北渡過北漢江,在春川西北區域建立防線

  • 181師全速趕回,作為第二梯隊

  • 各部於5月23日晚開始行動

  • 事後來看,韋傑的部署沒有任何問題。如果能夠按照這個計劃進行部署,後來的一切都不會發生。

    悲劇的開始

    此前關於暫編第4團的文章說過,第二階段作戰,第三十九軍配屬給三兵團,在春川地區擔任預備隊。

    5月22日,誌司直接向三十九軍下令,要求提前一天出發,於22日黃昏向北撤離,「避免和大軍擠占道路」。

    前面說過,在第二階段進攻中,由於缺少道路和道路狹窄,造成我進攻部隊擁擠。因而,在後方春川地區的三十九軍提前一天後撤並無問題。然而,原先誌司的命令是全軍統一在23日撤退,現在誌司自己下令三十九軍提前撤退,傳遞給各兵團的資訊似乎是——可以安排部隊提前後撤。

    就在同一天,在收到這條電令後,三兵團給十五軍發電,亦令其於22日後撤。

    三兵團為什麽令十五軍提前後撤,並未查到明確的說法。有一種可能是,十五軍此時已經斷糧多日。在美軍的記載中,美空軍19日在華川南部摧毀了一座很大的糧食倉庫,這很可能是十五軍的糧倉。

    十五軍的提前後撤,意味著六十軍左翼防線消失。此時,在春川一帶的阻擊線,六十軍可依靠的還有在其右翼的六十三軍。雖然左翼暴露,但是只要及時註意敵軍動向,本來就準備好後撤的180師隨時可以靈活機動向北撤離。

    179師由春川方向北撤,最早歸建,韋傑立即命令該師在馬坪裏以北丘陵地帶展開,控制春川--華川--元山公路。部隊剛剛布置好,敵人坦克便掩護步兵沿公路向北攻來。戰鬥激烈而殘酷,179師用巨大的傷亡,遲滯了敵人的推進,為兵團主力後撤爭取了時間。

    使命

    5月23日,美軍發動了全線反撲。就在180師與美軍激戰時,三兵團又下了一道命令:

    由於運力缺乏,現戰地傷員尚未運走,12軍5000名傷員全部未運;15軍除已運走外,現水泗洞附近尚有2000名不能行動之傷員;60軍也有1000余傷員。
    為此決定,各部暫不撤收,並於前沿構築堅固工事阻擊敵人,運走傷員之後再行撤收。望各軍以此精神布置並告我們。

    在發出這條「停止撤收」的電令後,三兵團撤收了自己的電台,開始向後方轉移,失去了與各軍的聯系。

    23日中午,六十軍軍長韋傑堅決執行了兵團的命令,他除了把三兵團電報轉給180師之外,還連發4條電報,強調180師須在北漢江南岸堅守3--5天,不惜一切代價,為傷員轉移爭取最大空間。

    此前,180師的任務是「向北撤離,到春川西北方向建立阻擊防線」。這意味著180師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部署,只要能夠在春川附近阻擊敵人,就算是完成了任務。然而,在這條電報之後,180師的任務變成了「原地堅守,直至傷員撤離!」

    不論是60軍軍長韋傑,還是180師師長鄭其貴,對兵團的這封電令的理解完全一致:180師必須死守北漢江南岸,一步不退。

    缺口

    就在23日下午,情況突變。位於180師右翼的六十三軍,不見了。據【傅崇碧回憶錄】:

    1951年5月22日晚上,189師俘獲了美9師的幾個俘虜(註:實為美9軍),經審問得知,敵人企圖切斷我軍在漢江以南的退路。與此同時,188師向我報告,在他們左側(註:實為右側)的64軍已經撤退,從漢城出來的敵人正向我188師進攻。
    當時我軍指揮所在187師後側橫川江北岸,我們緊急召開軍黨委會決定是戰是撤,意見不一。
    有的主張必須請示誌願軍司令部和兵團批準後才能撤退。但情況已十分緊張,如果要請示,得到批準才能撤,顯然來不及。
    於是我果斷地決定:撒!責任我負。

    63軍和60軍分屬於兩個兵團,相互之間並沒有通報的義務,因此63軍在緊急撤退時並沒有告知身邊的180師。

    右翼陣地突然而起的槍聲讓鄭其貴不安,那是友鄰63軍189師師部所在地,他立即派出了偵察分隊。偵察分隊回來報告,右翼189師已不知去向,他們遇到了偽軍(南韓6師團)一部,擊退了敵人。返回時遇到了189師殿後的一個偵察班——剛才那一陣激烈的槍聲就是這個班與敵遭遇時打響的。

    此時,六十軍背漢江作戰,左右兩翼空虛,處境極為兇險。如果兩翼的敵軍渡過漢江,封鎖了六十軍的退路,那樣的話,情況將無法挽回。

    時任180師師長鄭其貴

    180師師長鄭其貴一面向軍部發電請示,一面在師部召開了緊急會議,這次會議沒有討論出結果,因為鄭其貴個人還是想服從兵團的命令,所以沒有像傅崇碧那樣做出決斷,最終180師還是在北漢江南岸等待上級指示。

    不久,540團從江北急電,偽6師一部已渡過北漢江;幾個小時後,180師左翼上來一支美軍快速特遣隊,與538團打響,但是很快又撤離,似乎是一種偵察行動。形勢愈發危急!

    接到180師的訊息之後,韋傑立即向兵團請示,要讓180師立即北渡漢江。但是,電報發出後,兵團遲遲沒有給予回應。此時的韋傑並不知道,3兵團的電台隊伍已經被打散了。

    【誌司作戰處關於六十軍一八零師受損失經過材料匯集】中記載:

    兵團由古灘嶺向沙金鶴轉移行經山陽裏以東地區,遭敵機終夜封鎖轟炸,電台、汽車被燒毀兩輛,電台人員及機要人員跑散,譯電員餓飯兩天步行至沙金鶴,至26日人員才到齊恢復聯絡,所以與各軍三天中斷指揮。

    等不來兵團回復的軍長韋傑,陷入了和鄭其貴一樣的難題當中。左等右等都等不來指示,韋傑只好讓180師就地阻擊。180師也沒有辦法,選擇了執行。

    後撤擺脫險境的最佳視窗期5月23日晚就這麽過去了!

    63軍後撤,使得我三兵團與十九兵團的結合部出現了缺口,美24師特遣隊進入63軍撤移後的陣地,向180師迂回。所幸美軍戰術僵硬,之前只習慣一線平推,穿插分割對於美軍來說是個大難題,美軍未能很好地利用這個缺口大膽深入,只敢做試探性進攻。

    24日淩晨,敵軍繼續北犯,擔負掩護63軍、64軍後撤的65軍自議政府、清平川一線後撤20至30公裏,缺口進一步擴大。戰役缺口的隱患變成了明顯的威脅。

    險境

    5月24日,180師左翼、右翼都出現了大量敵人,也就是說,他們即將被三麪包圍,而背後,只有冰冷的江水。再不撤,就一個都撤不了了。

    副師長段龍章和參謀長王振邦再次提議:留下少量部隊,主力立刻渡江!否則就來不及了!鄭其貴認為,「沒有接到上級指示,我無權改變就地阻擊掩護的命令!」

    必須專門強調一點:在戰場上,前線部隊根本不會知道後方實際的情況到底是什麽樣,前線阻擊部隊唯一知道的,就是上級命令他們在這裏堅守多少時間。在阻擊部隊的心中,除非上級改變命令,否則他們決不能後撤,因為他們一旦後撤,很可能導致敵人直接插入我軍縱深,攻擊我後方,割裂我防線。

    後世的許多人往往將180師的失利歸咎於師長鄭其貴未能當機立斷,然而,如若阻擊部隊都像某些部隊那樣打滑頭仗,那仗就沒法打了。這就是局部和整體的利益關系。

    不需要匯報,軍長韋傑非常清楚眼前的情況,一整天他都死死地盯著電台,但是始終等不到任何訊息。

    24日下午,位於180師側背城隍堂的炮兵營陣地被美軍坦克夷平......戰鬥過程極其悲壯......當營長下令棄炮撤退時,連長華銀貴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是共產黨員,要扔炮,那就先扔我華銀貴!」炮兵營的日制山炮、九二步兵炮打不穿美軍坦克的正面裝甲,面對沖上來的美軍坦克群,戰士們在2000米、1000米、數百米、數十米的距離上向著坦克平射......

    敵人先頭部隊已迂回到180師的後背,待到敵軍步兵主力趕來完成封鎖,局勢將無法挽回。

    下午4點,韋傑知道不能再等了,一咬牙,向電報員口述了命令:180師立刻渡江,在北漢江北岸繼續阻擊敵人!

    由於敵人具有空中優勢,大部隊的撤退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24日夜至25日晨,180師的近萬名官兵,依靠先頭部隊從北岸拉起的三根鐵絲,渡過了北漢江。

    宣傳幹事張澤石永遠忘不了渡江那悲壯的一幕:

    ...江面籠罩在美軍投放的眾多照明彈的亮光中,美軍的炮彈不斷在擁擠著的人群中爆炸,濺起高高的水柱。到處是人仰馬翻,無數傷亡戰士被江水沖走,江面被鮮血染紅了。我跟隨隊伍跳進齊胸深的水中,雙手拉扯著架設在江面上的鐵絲,拼命奮力向前..

    雖然渡江損失高達600多人,但是平心而論,鄭其貴安排這次強渡漢江行動還是相當鎮定,渡江的順序是先由一個團協助轉運300名傷員後撤,接著是後勤,繼而是炮兵部隊,師部最後撤退。

    所有火炮無法運過江北,只得向南邊發射,留最後一發炮彈在炮膛內自爆。

    絕境

    渡過漢江的180師已經脫離了最危險的境地,此時美軍的包圍圈仍未成型,只要180師堅決向北前進,是有可能在美軍合圍前回到誌願軍主力陣線的。

    25日白天,180師在加德山南建立阻擊陣地,與追擊敵軍苦戰。

    中午,180師接到軍裏最新命令:派兩個團沿公路占領馬坪裏背後大山,派1個團沿土山路到加德山,兩面阻擊聯合國軍,以掩護全兵團傷員撤退。

    最先歸建的179師此時正在馬坪裏附近與敵軍激戰,如果按照軍裏的命令,180師將與179師在史倉裏-馬坪裏一線構成一條完整的縱深防禦陣地,而加德山將成為整個防線的前沿陣地。

    上一篇關於暫編第4團的文章說過,180師渡江後,暫編第4團成為了唯一一支留在南岸的部隊,他們於25日夜北渡漢江。由於暫編第4團的英勇戰鬥,使得美7師主力未能快速迂回馬坪裏,為179師、180師後撤建立阻擊陣地贏得了一天的時間。

    180師接令後,鄭其貴安排三個團依次北撤,540團殿後,向史倉裏、馬坪裏方向前進。

    然而,就在538團、539團已經出動一小時後,久未露面的「李雲龍」出現了,發來了一條讓六十軍軍長韋傑無語的電報:「180師應以兩個團在加德山一線阻擊敵人。」

    資料中未查到韋傑接電後是否會像「李雲龍」那樣張嘴來那麽一句,我們唯一知道的是,韋傑將電文轉發給了180師。

    資料中也未查到鄭其貴接到軍裏轉發來兵團的命令後有什麽反應,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已經出發的部隊被叫了回來。

    5月26日,左翼美7師攻占梧口南裏、馬坪裏,右翼美24四師占領了松亭裏、甘灘裏,正面的南韓軍第6師則占領雞冠山、芝巖裏。180師被四面合圍。

    第五次戰役,我軍許多部隊都曾被敵軍分割,但是,由於美軍戰術呆板,美軍並未實行過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包圍作戰。因而,被切斷退路的我軍各部隊,包括比180師向南突進更遠,情勢更兇險的31師91團都能趁隙北返。而180師的被圍,則有點像主動進入了包圍圈。直到八十年代,美軍方才得知,他們曾經合圍了我軍的一個師。

    突圍

    得知180師被圍後,韋傑指示180師堅決向西北方向突圍,同時下令179師、181師展開救援,接應180師:179師向芝巖裏方向突擊,181師由華川以東出發,向芝巖裏及其以西方向突擊。突擊的具體目標——鷹峰。

    遺憾的是,179師擔任接應任務的主力團536團有兩個營被敵穿插割斷,無法執行救援任務;181師在26日晚9點多接到軍部命令,但師部與各團電話聯系已斷,只得派通訊員冒雨徒步傳令,各團駐地分散,等到各團接令出發時,已是27日淩晨。而此時,敵已占原川裏、楊巨裏一線,181師無法在白天正面攻取敵軍陣地。

    六十軍的接應努力宣告失敗,後面只能靠180師自己了。陷入重圍的180師戰士原本情緒沮喪,當聽到「只要突圍到鷹峰就能獲救」,得知軍裏已經派179師前來接應,備受鼓舞。

    26日黃昏,師部決定分兩路突圍:

    師直、538團、540團為一路向北突圍,當晚經加德山、蒙德山,於27日拂曉進至鷹峰山以南。另一路539團,經納實裏、間村、紅跡嶺,於次日上午9時許與師主力會合。此時,全師僅剩不足兩千人,重機槍以上火器及通訊工具全部遺棄,僅剩一部報話機。

    26日晚的突圍,538團參謀長胡景義回憶:

    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突圍途中遭到敵炮火嚴密封鎖,為了撕開通往鷹峰的口子,我團四連連長孫兆光帶領全連與敵人的坦克同歸於盡,五連連長喬廷虎帶全連與擋道的敵人坦克死打硬拼,全連只剩下12個人,三營在公路上與敵摩托化步兵死拼,向敵人沖殺,因傷亡慘重已失去繼續戰鬥能力,但仍保障後梯隊透過...

    180師已斷糧數天,指戰員只能依靠采食野菜充饑。險惡的環境下,部隊開始混亂,已經有三三兩兩的士兵開小差,還有一些成都戰役後編入的國民黨起義部隊士兵,攜械投敵。甚至在突圍的關鍵時刻,還出現了有人鼓動叛變,射殺指揮員。

    很多人將180師的失利歸咎於解放戰士過多,這雖是一個方面,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斷糧。試想一下,如果讓你餓肚子三天,你能否空手在平坦的道路上走三十裏。而180師的戰士們還要背著槍械翻越1400米的大山。

    最後的突圍

    180師的官兵們原以為到了鷹峰就能遇到接應部隊,然而在山頂上等著他們的不是179師和181師的接應部隊,而是美24師。

    得知鷹峰被美軍占領後,韋傑馬上做出新的部署:180師向史倉裏突圍,179、181師部隊轉向史倉裏攻擊前進,接應180師。

    由於26日晚的突圍組織混亂,政治動員過於簡單,僅告訴大家「過了公路就是自己陣地」,導致「部隊一過馬坪裏、城隍堂向公路就失掉掌握,散不成軍,到鷹峰以後,全師無一完整建制連隊,再不能進行大的戰鬥。」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鄭其貴做了最後的努力,臨時編組了三個戰鬥連,向史倉裏攻擊前進。538團在團長寵克昌和參謀長胡景義的組織下,把全團班以上的共產黨員集中起來,組成突擊隊,全部帶上衝鋒槍,攻上主峰東側東台山高地;539團團長王至誠和政治部主任李全山集中全團能戰鬥的幹部戰士組成5個排,奪下了主峰。

    然而,美軍又搶在179師、181師之前拿下了史倉裏。

    180師臨時編組的三個連,偏偏走錯了路,誤至灘甘裏,中途再返回,折向西北方向突圍,在突破敵軍三個陣地後,終因疲勞饑餓,寡不敵眾,被阻於128.6高地下......

    180師最後的突圍努力失敗了!

    28日下午,180師團以上幹部參加了最後一次黨委會。會議開了近一個小時,卻拿不出什麽好辦法。最後,師黨委按照抗戰時反掃蕩的經驗,做出分散突圍,到伊川、鐵原集結的決定。

    人們開始燒毀檔,密本,在與軍部最後一次通話後,砸爛電台。這意味著180師有組織的行動至此結束......

    黃昏時分,大雨滂沱,司號員最後一次吹響軍號,180師的官兵分成許多小股向各個方向自尋出路。

    後記

    180師入朝時11500余人,在第二階段作戰中負傷1600余人,陣亡457人。突圍後全師收攏歸建4000余人。

    5月25日黃昏,539團3營8連向馬坪裏轉移,與大部隊走散,幸運的是由於通訊手段落後,他們未接到返回的命令。途中,他們遇到了50多個掉隊的其他單位的戰士。

    馬坪裏原有六十軍的一個兵站,存有糧食,之前被美軍飛機炸毀。由於斷糧,8連指導員(連長在帶人尋找大部隊時失散)趙三祿決定帶領連隊前往兵站尋找食物。幸運的是他們在正在燃燒的倉居里找到了一些彈藥、手榴彈和罐頭。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罐頭,才有了後續。

    5月27日,行軍中遇到南韓偽軍一個排,8連立即設伏,僅用20分鐘將其全殲,我輕傷2人。

    從兵站找到的補給很快吃完,正在發愁下頓吃什麽時,公路上駛來七輛美軍卡車,美軍的汽車上一般都有食物。趙三祿一聲令下:「打!」戰鬥很快結束,8連犧牲1人,輕傷數人,打死12個美國兵,俘虜7人。戰士們換裝了美式裝備,從卡車上拿走了足夠的食物。

    由於無法帶走俘虜,有人主張殺掉。但是我軍又有紀律,趙三祿否決了殺俘的建議,命令戰士將俘虜捆在樹上。

    來到敵我接觸線,趙三祿對戰士們說:「沖過去,就是我們的陣地,突圍的勝利就在眼前,跟我走!」

    5月29日,8連130余名戰士成功突圍。

    從8連的事跡就能看出,180師戰士們的戰鬥素養並不低,只要有足夠的補給,他們就能爆發出強悍的戰鬥力。

    180師後期突圍失利,最根本的原因是饑餓。從26日起就全師斷糧,有些單位斷糧時間更早,即便再優秀的戰士,如果餓上個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也會失去戰鬥力。

    除8連外,另有540團2營在第二階段作戰時留在軍部負責警衛,這是戰後180師僅有的兩個整建制部隊。如果算上之前負傷後傷愈歸隊,180師實際突圍成功不足3000人。180師被俘4000余人,估計有約2000--3000人在突圍中犧牲。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我軍被俘2.1萬,其中五次戰役被俘1.7萬。由於180師的失利,導致身後有6000余未來得及轉運走的三兵團傷員亦被俘,另外,還有大量後勤無武裝人員被俘。

    180師為二十軍在華川防禦爭取了時間,最終,58師以光榮的華川阻擊戰封閉了戰役缺口。

    180師失利的原因有很多,個人歸納一下大致如下:

    一、三兵團指揮員處置不當,指揮不力

    楊得誌調華北,陳再道、王宏坤在解放戰爭時證明不太適應指揮大兵團作戰。二野的三個兵團司令員,楊勇後接替楊成武任二十兵團司令,只有陳錫聯未能去北韓。論資歷,陳錫聯和「李雲龍」差不多,估計這是陳上將未能接替陳大將的原因。

    軍中趙子龍陳錫聯上將

    陳賡回國辦軍校,接替的合適人選除了陳上將外,另一位是改編八路軍時的770團團長張才千。如果此二人中任意一位接任三兵團司令員,也不會有180師後來的種種事情。

    直到1953年許司令去了北韓,這個事才算定了。

    二、上級的指示電報讓180師左右為難

    這是整體和局部的問題,掩護兵團主力轉移和傷員轉運要求180師堅守春川以南,這沒問題,哪怕全部打光了也是光榮的。但是,漢江南岸背水阻敵就是死地,撤至北岸也完全可以阻擊敵人,就像六十軍軍長韋傑最初的計劃那樣。

    由於任務來回變更,導致六十軍三個師未能形成合力,構建完整的防線,被敵輕易突破。

    三、友鄰部隊的問題

    不能因為鐵原和上甘嶺就忽視了之前的責任。

    四、部隊基礎薄弱,指揮員素質不強

    91團和暫編第4團的境況更兇險,雖然犧牲很大,但最後都能整建制突圍。然而180師僅26日一晚上的突圍,部隊建制就亂了,這確實與補充了大量國民黨起義士兵有很大的直接因素。到了後來,太嶽出來的老兵被迫自己組隊突圍。

    180師原師長去軍校學習,政委鄭其貴臨時改任師長。他執行上級命令是堅決的,但是缺乏戰場上的殺伐決斷。不過,換位思考,誰敢在陣前置全域利益不顧,甘冒違令風險。

    91團接到師的命令是自行想辦法全力突圍,如果軍、兵團再來一命令就地阻敵,那麽李長林會怎麽辦?

    鄭其貴的錯誤是,其一是在23日未能自行決斷北渡漢江,雖然違令,但一樣能在江北阻擊,完成任務。其二是在28日下令分散突圍。事實證明,抗戰時分散突圍有效,但在國外則效果不好。其三是優柔寡斷,遲遲下不了決心。

    其實經驗和教訓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