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魯靖王朱肇煇:混賬老爹留下的獨苗,全靠自己努力再造魯藩

2024-02-01歷史

宣德元年(1426年)三月初七, 明宣宗收到來自山東魯王府的奏疏,時任魯王朱肇煇奏稱,王府紀善王貞在府兢兢業業任職三十余年,如今已到退休年齡,請求升其為右長史,與左長史鄭昭等一同致仕 。右長史是王府長史司兩大主官之一,職秩正五品,為王府文官之首。紀善為長史司屬官,職秩正八品。無論是地位,還是品級,其間差距都不可以道裏計。魯王的奏請多少有些貪心。然而明宣宗卻表示魯王賢名在外,此必然是王府官員輔導有功,所請理當給予遵從。

蹇義雕像

時任行在吏部尚書蹇義令旨照辦,不過他同時提出,新任魯王府左長史王璞奏請朝廷給予誥命,其理由是當年仁宗皇帝曾經特恩給過王府官員誥敕。但蹇義認為官員需要三年考滿合格後方才給授誥命,可王府官員例不考核,也就無所謂稱不稱職,給授與否在兩可之間,請陛下明示。不想一向對宗室比較苛刻的明宣宗,竟再次一反常態的宣稱既然有成例,按成例操作便是。

義等因奏:‘魯府左長史王璞請給誥命,緣王府官侍王居京師者,洪熙元年仁宗皇帝特恩給與誥敕。今各王府文職官若比外官一考稱職然後給授,則王府官例不考核,其給授與否取自上裁。’上曰:‘王府官豈可分內外?先朝既與誥敕,當並與之。必自長史、紀善始。 ’」(【明宣宗實錄】)

被皇帝親口稱賢,屢次獲得特別禮遇的魯王朱肇煇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呢?

魯藩的獨苗

朱肇煇(音huī、yùn或xūn),生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十二日,為魯荒王朱檀庶長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八孫,生母戈氏。

明朝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對金石丹藥很是癡迷,最著名的當屬明世宗朱厚熜,一生沈醉於煉丹修仙大業,人送外號「老道士」。皇帝如此,宗室自然也會跟風,明代崇通道教的宗室為數眾多。 若是給明代宗室列一個修仙狂徒榜,朱肇煇之父朱檀定然榜上有名,這位主為了修仙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月,朱檀攜王妃湯氏之國山東兗州府。這位自幼以聰慧著稱,深得父皇喜愛的魯王殿下,一到藩地就徹底放飛自我,和王妃一道在封國無惡不作,從民間及軍中大肆擄掠兒童入王府閹割,傳言目的是為用閹割之物作藥引進行煉丹。

短短一年間,兗州被他夫婦二人折騰的民怨沸騰。老朱聞訊怒不可遏,下旨將兩人召回京師,隨即朱檀被處以侮辱性極大的「髡刑」,也即剃光須發,王妃湯氏則被賜死。洪武二十年(1387年)七月,又以信國公湯和次女為魯王繼妃,放朱檀回國,打算借此一洗加諸在自己和老夥計身上的前恥。

奈何朱檀不配合,回到兗州後,繼續投入修仙煉丹大業,因為長期服食金石丹藥,以至於毒性發作把眼睛給弄瞎了。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十六日,魯王朱檀終因丹毒迸發而亡,年僅20歲。老朱忍著悲痛,賜予「荒」這個頂級惡謚。

魯荒王墓

此時朱肇煇年僅一歲半,正是古代兒童最容易夭折的年齡段。朱檀只有這麽一根獨苗,若不幸夭折,魯藩就得除國。因此老朱很不放心他獨處於外,最終選擇將其接入宮中親自撫養。

先王棄世,我祖太祖高皇帝憐我孤弱,取回宮中撫養,伯父太宗文皇帝教育長成。 」(【魯藩別乘·魯王遺訓】)

當然將朱肇煇接入宮中也需要一個過程。朱檀去世九天後,魯藩左長史胡秉忠上疏請求朝廷就魯王所遺歲祿如何處置做出指示。老朱對戶部尚書楊靖表示如數撥發。

戊午,魯府左長史胡秉忠奏:‘王府歲給米五萬石,折收金銀、鈔錠,已移文山東布政使司。今魯王薨而有司送納如故,未敢即收。’上諭戶部尚書楊靖曰:‘王府歲用,已有客製,王雖薨,國用不可缺也。’命如數收受。 」(【明太祖實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信國公湯和在進京朝覲之時突然中風,老朱命魯王妃湯氏歸寧侍疾。王妃前往鳳陽,魯王府無人主事,心憂孫子的老朱估計同時將朱肇煇接回南京親自撫養、調教。

在祖父的精心呵護下,朱肇煇茁壯成長。作為前任魯王的獨子,他是魯王之位的當然繼承人,不過沒有一步到位,中間經歷過世子階段。 關於他受封世子的時間,存在不同說法 :實錄稱其於「歲庚辰」即建文二年(1400年)受封,其壙誌則稱受封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兩者相差達十年。洪武二十三年時朱肇煇年僅3歲,考慮到老朱在給朱檀賜謚時沒有徇私舞弊,而【皇明祖訓】規定「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受封時間當以實錄為準,壙誌當為錯刻,皆因朱棣上台後廢除建文年號,改以洪武年號代替,建文二年為洪武三十三年。

魯荒王墓出土陶俑

因實錄「甲寅,皇第二十八孫肇煇生,魯王世子也」一句,【明史】誤以為他是嫡出,稱其生母為魯荒王繼妃湯氏。

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16歲的魯世子朱肇煇正式被冊封為魯王 。當年九月,明成祖下令對兗州魯王府進行修繕。永樂四年(1406年)三月,冊封中兵馬指揮嚴敬之女為魯王妃。

永樂六年(1408年)七月初五,魯王朱肇煇攜王妃嚴氏等之國兗州。 明成祖給予了鈔幣等豐厚的賞賜,同時撥給米二千石供其之國之初開銷。空置近二十年的魯王府終於再次迎來了它的主人。

深受四叔喜愛的大侄子

明成祖朱棣為人老謀深算,對待宗室不似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那般幼稚,立足未穩就暴力削藩,而是透過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采用恩威並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基本削除了藩國潛在的威脅。 不過對朱肇煇這個侄子卻很是愛重

這得益於朱肇煇守本分、知進退。誠如他在 【魯王遺訓】中所言「永樂六年命來之國,玉音丁寧,遵守祖訓,夙夜冰兢,佩服不忘,迄今五十九年,言猶在耳。」 與荒唐胡鬧的老爹不同,他把皇帝四伯的教誨謹記在心,就藩之後行事嚴謹敦厚,忠以事君,孝以事親,淡泊自守。

是以在削藩的背景下,不論是從血脈親情而言,還是從政治手段出發,明成祖都給予了朱肇煇特別的關照,以樹立皇帝重視親情的形象,籠絡天下諸藩及士民之心。何況 朱棣與朱肇煇叔侄之間感情的確可以,他多次巡狩天下,每每途徑兗州,魯王都會前去迎駕。

明成祖以靖難起家,相對於南京應天府,北京順天府才是他的老巢,理想中的都城所在,只不過限於局勢不得不在留駐南京。永樂七年(1409年),在南京呆了多年的明成祖靜極思動,決定北巡,目的地為北京,這是他第一次回故地。 二月十七日,車駕抵達濟寧州,朱肇煇先一步抵達濟寧,列於道旁迎接四伯,期間「周旋進退,儀度可觀」 。朱棣見之很是欣慰,特地將其召到行殿,設宴款待,並命山東布政司額外賜王米一千石。

次年十月初四,完成第一次親征漠北壯舉的明成祖,在北京休整過後正式啟程南返。二十一日,車駕抵達濟寧,朱肇煇依然早早等在一邊迎駕,再次獲得彩幣等賞賜,又額外賜米一千石。

運河明珠濟寧

永樂十一年二月,明成祖再次巡狩北京,籌備第二次親征漠北。三月初六,又一次駕臨濟寧,魯王朱肇煇前來朝覲,明成祖欣然賜予鈔幣並米一千石。 這次叔侄倆相見,給朱棣的體驗感極好,以至於過去數年依然對此念念不忘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自北京返回南京,途中發生了一樁奇事。在抵達濟寧州的前一日晚間,居然夢到魯王前來接駕,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神奇的是,次日夢兆果然應驗了,朱棣為此非常欣喜。

(十月)乙醜,車駕次濟寧。先夕夢魯王肇煇侍立於前甚恭。既旦,肇煇來謁。上甚喜,賜敕獎勵,加賜彩幣、米千石。蓋肇煇居國簡靜,奉法謹禮,上素重之雲 。」(【明太宗實錄】)

永樂年間,但凡明成祖出巡途經魯藩藩地,朱肇煇必然會前往濟寧州迎駕。 據【魯藩別乘】記載, 朱老四對侄子的恭謙非常欣慰,曾賦【敕賜侄魯王肇輝詩】禦制長詩一首相贈 ,勉力他向漢之東平河間看齊。該詩落款為「永樂十四年口月十二日」,正是夢見朱肇煇前來拜見這次。長達數百字的詩序印證了這一點:

比朕巡狩南還,道經於濟,爾來迎迓。拱俟道傍,周旋進退,甚有儀度,朕甚喜焉。爾欲遠送,朕止爾行。爾身雖不行,心則常在朕左右。爾既別去,朕念爾之心,未嘗少置。茲者次利國監,夜忽夢爾拱立於前,欣然而覺,乃為夢也。蓋朕之念爾者深,爾之思朕者至;是以情誼交孚,形於夢寐,遂賦詩賜爾,聊見朕懷。

朕唯自古賢王德義著於當時,聲光垂於後世。由其修飭謹慎,樂善崇禮,故克臻茲。惟爾秉淳恪之性,當英俊之年,讀書講說,雍容文雅,循循執禮,安敬恬和,內外無間,居藩奉法,克謹克慎,有古賢王之風。朕每見爾,喜朕弟之有子也。不惟朕之慰悅,仰惟皇考皇妣在天之靈,亦必鑒悅,俾爾永享福祿,子孫藩昌,世為藩輔,宗社綿萬年之安,則爾亦有萬年之慶。惟當慎終如始,益懋厥德,益修厥善,益鴻厥名,以副朕望。雖然,爾之所行既美矣,朕復加獎勵者,欲爾為學進進不已,以造夫至善之地,以見朕愛爾之至也 。」

整首詩體現了明成祖對朱肇煇的關愛之情 ,見他「生爾有德賢且良,雍容文雅恭以莊。妙年惟以善為樂,稟性厚淳況資學」很是欣慰,期望他能始終如一,則「亦足相慰皇祖在天之聖神。錫爾以福永無極,子子孫孫保邦國」,讓魯藩與皇室「屹立宇宙同悠哉」。

【永樂十四年賜魯王詩敕】碑

朱肇煇把這首明成祖親賦的禦制詩視作皇伯勉勵自己勵精圖治、振興魯藩的鞭策,將詩文珍而藏之,從不輕易示人。天順七年(1463年),年及76歲的朱肇煇已是四世同堂,耄耋之年的他思及伯父的關愛之情思緒萬千,隨即責成王府左右長史將詩文鐫刻成碑,並 親撰【恭題文皇帝禦制詩碑陰】刻於禦制詩碑背面,立於王府門前,作為教育後世子孫的魯藩鎮宅之寶 。此碑目前存於山東兗州博物館。

與朝廷的爭端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第五次親征班師途中駕崩於榆木川(在今內蒙古多倫境內),皇太子朱高熾即位。 魯藩與朝廷的關系開始出現微妙變化

不管是基於親情,還是基於政治考量,明仁宗對朱肇煇這位堂弟尚可。永樂六年之國時,明成祖給魯藩額定的歲祿為三千石,全支本色,明仁宗上台後,又給增加二千石本色,總額達到五千石。可一旦涉及到朝廷核心利益,比如削藩政策,他也不是那麽好說話。

明成祖削藩比大侄子要柔和的多,大多數藩王手裏至少留有一護衛,魯藩的兗州護衛也因此得以保留。 自洪熙朝起圍繞兗州護衛的使用權,魯王與朝廷多有爭端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老朱參考唐朝府兵制定,軍士平時務農,戰時征調出戰,王府護衛軍同樣如此,一般維持六分屯田、四分守城這一比例。朱肇煇之國時,明成祖考慮到魯藩現狀,特地免除兗州護衛三年屯田。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朱肇煇以王府損漏為由,上疏朝廷奏請免除兗州護衛當年屯種,以便對王府進行修繕。結果被明仁宗一口回絕 ,要求其等到農閑時節再行動工。

壬子,魯王肇煇奏:‘本府居室損漏,欲令護衛官軍修理。請停今歲護衛屯田,免其子粒。’賜書答曰:‘屯田,國之大政。皇祖、皇考制為萬世不易之法。兄初即位豈可遽違?以狥賢弟之情?且詔書已定,獨於賢弟更之,眾其謂何?況子粒充本衛軍糧於王府,固自有益也。居室損漏者,可侯農隙修之。’ 」(【明仁宗實錄】)

朱肇煇的這一舉動可以看做是一種試探。因魯藩緊鄰運河,境內的濟寧州是漕運的重要節點,自成化朝起管理運河的最高機構河道總督署就落戶於此, 兗州護衛因此自設立之初就比其他護衛軍多了一項任務——幫朝廷運糧

運河漕運表演

永樂時期,朝廷歷來征調兗州護衛旗軍一千三百人協助運糧。宣德元年(1426年),魯王再次以修繕王府為借口,要求將這部份護衛軍調回,這次朝廷總算松口。 為彌補兗州護衛遺留的缺口,朝廷不得不從負責海防的登州、萊州、寧海、膠州四衛調集人手頂替。

要說兗州護衛也是苦,屯田的同時還有幫朝廷運糧,屯田的任務不能擺脫不說,一個不好還會因運糧造成損失而受罰。也難怪朱肇煇會想方設法的把他們要回來。可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漕運總兵官平江伯陳瑄上奏朝廷,表示魯王府的修繕工程以歷時四載,就是重建都可以完工了,登州四衛不但「路遠來遲」,還「不諳水運」,常常誤事,要求把屬於熟手的兗州護衛冠軍調回來運糧。明宣宗深以為然。

宣德八年(1433年)十一月,魯王妃嚴氏去世。次年二月,朱肇煇以修建墳園為由,故技重施奏請免除兗州護衛運糧、屯田工作,明宣宗再次予以準許,改調濟寧等衛所人手運糧。

結果墳園修建完工後,魯王殿下又以修造王府房屋城垣為借口,將護衛軍繼續捏在手裏。此事一拖就是十幾年,作為臨時替代者的濟寧諸衛也怒了,紛紛上疏要求回歸本職工作,讓兗州護衛來運糧。

(正統十三年正月)壬子……先是,魯王肇煇妃薨,奏留護衛運糧軍造墳,朝廷允其請,命於濟寧等衛所撥軍補運。至是,墳已久完,各衛訴差役繁重,且平山東昌衛達官數多,乞量存軍守備,仍以護衛軍儧運。從之。 」(【明英宗實錄】)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又以修建沙灣堤壩工役不足為由,從兗州護衛征調七百人。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因傳聞也先在漢奸喜寧的蠱惑下,意圖南下臨清州搶掠,從兗州護衛征調正軍五百人赴臨清聽平江伯陳豫等提督摻練守備。

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朱肇煇第五子朱泰野、第六子朱泰塍封王、成婚。 由於朝廷沒有在第一時間發放王妃的冠服、儀仗,他命門正簡寧帶著自己的令旨(明代皇太子、親王旨意的專稱),赴北京行在禮部領取。禮部也沒多想,如數給予,事後向皇帝進行補報。

朕年紀小,你們就不把我當回事是吧,明英宗有些生氣的問: 「先朝故事有王府以令旨詣部領物例否?」 結果負責此事的禮部儀制司郎中劉孟鐸表示洪武、永樂年間的檔案資料都在南京,自己無法查閱,所以不清楚。此言一出,瞪大雙眼專門玩找茬遊戲的言官們頓時來勁了,對包括禮部尚書胡濙在內的禮部官員就是一頓輸出。最終以劉孟鐸下獄治罪平息風波。

儀制司郎中劉孟鐸等奏:‘洪武、永樂間案牘在南京,無以檢閱前例。」於是給事中、禦史劾濙等妄奏及王府官違制之罪。上宥濙等及王府官,令勿再犯。下孟鐸等獄治罪。’ 」(【明英宗實錄】)

明英宗劇照

皇帝對宗室態度的變化,也影響到官員對待宗室的做法。 洪武年間,冒犯宗王即便是死罪可免也是活罪難逃,可歷經三代削藩後,地方官視宗室為泥塑的吉祥物,心情好了恭維幾句,心情不好拿捏幾下也不在話下。宣德以後,宗室因此告禦狀的不知凡幾。

透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的明英宗,歷經數年的囚徒生涯,加之清楚自己得位不正,出於挽尊的需要,再次上台後比之前要稱職得多。 天順二年(1458年)底,魯王上疏朝廷,舉報近年來出使諸藩的使節多有不尊禮法,私下向宗室索賄,並舉例稱正統十三年(1448年)數波天使駕臨魯藩,索賄者眾,以至於王府「措辦艱難」

天順三年(1459年)正月,明英宗給魯王去信,對此進行解釋,表示歉意。申明已讓禮部行文各地三司、巡按禦史等官員,嚴查此類事件,從今往後如若膽敢再犯,無論是誰,無論涉及到哪個層面,一律嚴加究治。並列舉此前修武伯沈煜前往山西潞州沈王府行冊封禮,索賂數百兩白銀,已被按律治罪,作為這一決心的註腳。

今後但有遣去內外人員到府,除飲饌之外,一毫財物不可與之。若有無知之徒不顧廉恥,求索財物者。事發仍炤正統年間事例,正犯處死,全家邊遠充軍。庶使人知守法親族,不至勞費。專書奉達,惟叔祖亮之。 」(【明英宗實錄】)

至於效果如何,懂得都懂。

歷經九朝,見證朝覲制度的變遷

魯王朱肇煇一生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及成化九朝,可謂是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魯王。 無 論是歷經的朝代,還是見過的皇帝,在明代親王之中都名列前茅。

作為跨越了明初期、明中期,經歷了從封藩輔國到削藩圈禁轉變的親王,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見證了明代朝覲制度的變遷。

老朱在其親自制定的皇家最高行動指南【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藩王有定期朝覲的義務:

凡親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要一王來朝,還國無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周而復始,毋得失序。

明太祖劇照

永樂朝,因明成祖靖難時打著「恢復祖制」的旗號,是以雖然同樣進行削藩,可對朝覲制度並未被刪改,親王定期朝覲依然在進行。朱肇煇除在濟寧州接駕外,也曾多次赴京師朝覲。

永樂十年(1412年)正月,朱肇煇第一次赴南京朝覲四伯。這次在南京一住就是兩個多月,直到當年三月才還國,明成祖所賜「特厚」。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朱肇煇第二次赴南京朝覲,此次只待了五天便打道回府。

朱肇煇善詩,著有詩集【憑虛稿】 ,【魯藩別乘】之中專門有一卷記錄他的詩作。他府南京朝覲途中留有不少詩作。

【魯藩別乘】首載靖王詩,但著集名,詩有【過甓社湖】及【遊朝天宮】、【登鐘山謁孝陵作】,知是王朝南京時所賦詩。 」(朱彜尊【靜誌居詩話】)

可進入宣德朝以後,藩禁愈發嚴厲,藩王朝覲制度幾乎名存實亡。 朱肇煇在此後數十年裏,多次奏請赴京朝覲,給出的理由更是花樣繁多。 雖然每次都遭拒絕,卻樂此不疲

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漢王朱高煦在山東樂安州發動叛亂,被禦駕親征的明宣宗平定。 次月,魯王朱肇煇以此為由,上疏奏請詣闕祝賀 。人家親叔侄骨肉相殘,你個當堂叔的竟然想去慶賀?理所當然的被明宣宗所拒絕。

戊午,魯王肇煇奏皇上親率六師討叛逆,以安宗社,請詣闕賀。上嘆曰:‘此家之不幸事也,中心愧之,何用賀為?’復書止之。後諸王有奏請賀者皆止之。 」(【明宣宗實錄】)

正統三年(1438年)三月,魯王奏請赴京朝覲 。此舉可能與剛發生的魯王令旨事件有關,不過時間點卡地非常合理,【祖訓】規定「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諸王遣使奉表稱賀,謹守邊藩,三年不朝」。此時明英宗即位剛過三年,請求朝覲完全合情合理。

不過【祖訓】同時規定「凡親王系天子伯叔之類,年逾五十則不朝」。此時朱肇煇年已51歲,又是皇帝的叔祖輩,份屬不朝之列。故而明英宗以其「年高道遠,跋涉不易」為由,讓他不必赴京。

次年三月,朝廷冊封兵馬副指揮李浩之女魯王朱肇煇第四子鉅野王朱泰墱妃。李氏當為朱泰墱繼妃,但朱肇煇不管這些, 借此於當年五月提出想要帶兒子一道赴京謝恩 。再次被明英宗以「道裏跋涉」所拒。

正統七年(1442年)五月,年已16歲的明英宗大婚,冊封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錢貴之女錢氏為皇後。這是大明開國以來第一次在位皇帝大婚,又逢國勢強盛之時,故而典禮十分隆重。 魯王朱肇煇於以慶賀皇帝大婚為由,奏請準許他赴京朝賀 。依然被拒。

(六月)甲辰,書復魯王肇煇曰:‘承喻欲來賀立中宮,足見親厚之意。但道途跋涉非易,可不必來。’後諸王欲來賀者,俱復書止之。」 (【明英宗實錄】)

錢皇後劇照

這是記錄在冊的魯王朱肇煇最後一次奏請親自赴京朝覲 。此後正統、景泰年間,又以各種理由奏請讓諸子、諸孫赴京朝覲,結果通通被拒絕。

事實上,據阿越統計,明英宗在位期間,親王之中只有襄王朱瞻墡、荊王朱瞻堈和淮王朱瞻墺、朱祁鏞父子等少數幾人獲準赴京朝覲。成化、弘治朝再無親王朝覲記錄。及至正德四年(1509年)十二月,朝覲制度正式被廢止

庚戌,禮部奉旨檢詳累朝政令凡涉王府者條列上請:‘……親王朝覲雖載【祖訓】,英廟之時亦嘗一舉,然久已不行。以故,比者崇王請朝,則貽書免之。今後凡親郡王請身自入朝者並免,著為令。’ 」(【明武宗實錄】)

阿越說

成化二年(1466年)六月,明憲宗得知魯王病重,立即派禦醫前往救治。然而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非人力所能挽救。七月十五日,魯王朱肇煇薨逝,在位64年,享年79歲,朝廷賜謚曰靖。

不同於作死作到死的老爹, 魯靖王朱肇煇禮賢敬士,素稱賢王,忠以事君,孝以事親,淡泊自守,與朝廷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為魯王一支宗室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他能成為一代賢王,也離不開兩位母親的諄諄教誨。

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朱肇煇嫡母魯荒王繼妃湯氏去世,史書稱其對庶子「撫育教誨有度」,算是成功洗刷了姐姐魯荒王元妃湯氏所帶來的恥辱。朱肇煇生母戈氏,去世於正統四年(1439年)十月,她本是朱檀的妾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信國公湯和中風,王妃湯氏回娘家侍疾,老朱隨即升戈氏為魯荒王次妃,將他們母子接到南京,由她負責日常撫育。

魯靖王共育有:安丘王朱泰坾、魯世子朱泰堪、樂陵王朱泰壆、鉅野王朱泰墱、東阿王朱泰野、鄒平王朱泰塍六子,及諸城郡主、文登郡主、鄆城郡主、福山郡主等至少四女。 來時,父王因荒唐而早逝,整個魯藩就剩下他一根獨苗在風中飄搖,隨時都可能熄滅。去時,四世同堂,兒孫繞膝,使得本命懸一線的魯藩得以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魯王之寶翻刻放大版

望著病榻前的兒孫,朱肇煇滿是成就感,不過心中又有不小的危機感,畢竟各支宗藩不肖子孫頻出,甚至累及整個支系。 為此,纏綿於榻的魯王效祖父太祖高皇帝故事,留下【魯王遺訓】,回顧自己艱難守業的一生,用以警示後人,要求魯藩宗室團結一致,忠於朝廷

邇來遘疾日久,恐不能起,茲特召世子郡王諸孫、本府文武官員聽我囑咐。世子性資明敏,孝友博學,我已具奏代管府事,其於昆弟姊妹子侄諸親諒能敦睦。嗣位之日,謀守祖訓,體我所行,納輔導之忠言,恤衛司之軍校,毋以小事幹瀆朝廷,毋聽讒言離間骨肉,凡使臣方面以禮待之,文武臣僚以恩及之。世孫長成,使其親近儒臣,講論經史。我宮中侍女,無依者存之,有家者歸之。此我之素心,爾宜行之,毋忽也。 」(【魯藩別乘·魯王遺訓】)

正是魯靖王樹立的優良家風,使得魯藩宗室口碑良好,得以延續數百年。 明末,第十代魯王朱以派面對清軍陷城自殺殉國。末代魯王朱以海更是為了抗清大業奔走一生,不辱先祖之名。而魯藩宗室至今瓜瓞綿綿。

相關文章

濟寧與兗州的千年恩怨: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魯荒王朱檀:明太祖欽賜惡謚,令皇室丟臉、子孫蒙羞的荒唐王爺

晉憲王朱美圭:晉藩的中興之主,從世子到囚徒,到郡王,再到親王

寧靖王朱術桂:最後一位殉國的大明正統王爺,半生顛沛流離

樂平王朱沖烌:我心在南,身卻在北,被皇帝放了鴿子的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