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四野3個北韓師回國參戰,戰後為何有1萬多人又回到了東北

2024-03-04歷史

韓戰爆發後,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柯士甸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大放厥詞,指責中國向北韓送去"大批原籍北韓的久經戰鬥的軍隊"。

柯士甸還說,自韓戰爆發後,「蘇聯人向北韓提供了軍火,而中國共產黨人向他們提供了經過訓練的士兵」。這份發言在國際上造成了不小影響,西方一些國家紛紛借此攻擊中國。

對柯士甸的發言,中國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給予了駁斥:「過去數年中,居留中國境內的北韓人民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勢力而鬥爭,中國人民對他們永遠感念不忘。

現在他們回去保衛自己的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事業,是他們的正當權利和神聖責任,任何國家都找不到借口可以妄加幹涉。中國人民對於他們參加保衛祖國、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英勇鬥爭,只有同情和擁護。」

流亡中國的北韓革命者

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流亡中國的北韓人於1942年7月成立了「華北韓獨立同盟」和「華北韓義勇軍」,並提出了「爭取東北、華北淪陷區的二百二十萬北韓人民組織起來,打回老家」,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新北韓」的口號。

北韓義勇軍成立後,與八路軍 、新四軍建立了密切關系 ,在中共的領導和支持下,組織抗日鬥爭。

葉劍英就曾代表中共稱北韓義勇軍是北韓革命力量的中堅 ,是反法西斯鬥爭中的一支新生的力量 ,其鬥爭給了八路軍、新四軍有力的配合。

曾出席中共七大的北韓義勇軍領袖樸一禹曾說:中國共產黨在東方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就是北韓人民的勝利 。這句話也體現了北韓義勇軍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那種親密無間的關系。

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釋出命令:「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及北韓境內作戰,解放北韓人民,我命令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北韓義勇隊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北韓人民,以便達成解放北韓之任務。」

接到朱總司令的命令後,北韓義勇軍進入東北,並將全軍分成了數個支隊。其中第一支隊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獨立第4師,參加了四保臨江、四平戰役和解放沈陽的戰役,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師。

第三支隊先是改編成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11師,後編為第四野戰軍獨立164師;第五支隊被編入東北軍區獨立6師,後改稱第四野戰軍第156 師,參加了平津戰役。此外還有一些零散的北韓族部隊,被編入延邊軍分區警備旅。

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大舉進攻東北,中共東北局在平壤組建了東北局駐北韓辦事處,負責傷病員的安置和戰略物資的轉移工作。

僅1947年上半年,便有21萬噸的物資透過北韓北部送到東北野戰軍的手中。

回到北韓的三個師

1949年4月,北韓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向毛澤東轉交了一封北韓勞動黨致中共的信,請求把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幾個北韓師轉屬北韓政府。

毛澤東答應將駐紮在沈陽和長春的兩個北韓師,也就是166師和164師,連同全部裝備全部移交給北韓,另外一個北韓師156師由於正在南方前線作戰,所以只能在戰鬥結束後才能從南方調回,再移交給北韓。

與此同時,毛澤東提醒金一:這些北韓師訓練較差,戰鬥力相對較弱,建議他們回北韓後,北韓方面要加強對他們的訓練。

1949年7月,166師10320名官兵在政委方虎山的率領下從安東入朝,164師10831名官兵則在副師長李德山率領下從圖們入朝。

164師入朝後,金日成從這個師挑選了150名官兵進入平壤炮兵軍官學校學習,並對連、營級軍事幹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正規化軍事訓練。

1950年1月8日,蘇聯向正在莫斯科存取的毛澤東轉達了金日成的一個意見,金日成希望把仍然留在解放軍中的另一個北韓師16000人盡快調回北韓,並希望中國能協助北韓,將這些人按北韓部隊的編制組建一個步兵師和兩個步兵團。

毛澤東同意了金日成的意見,指示中央軍委給四野發去電報,要求四野配合北韓官兵返回北韓,將北韓族官兵調至河南鄭州集結。

根據軍委指示,集結在鄭州的北韓族官兵被編成獨立第15 師,由全宇任師長,下轄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另有工兵營、通訊營、反坦克營、警衛中隊等直屬機構。

這個師在三個北韓師裏屬於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在解放戰爭中,全師有 2000多人在戰場上立過功,且85%以上為中共黨員。

多年來,這些北韓族戰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起轉戰南北,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向來高瞻遠矚的毛澤東,為什麽會毫不猶豫地同意讓這3個北韓族師回北韓呢?

原來自1949年下半年開始,國際局勢發生了有利於北韓的變化,史太林擔心北韓會不經自己同意,便向南韓發動進攻,從而導致一場大戰,威脅到蘇聯的利益。

早在1949年9月23日,史太林便以聯共(布)的名義告訴金日成:「北韓人民軍向南方發動進攻的建議,要從軍事和政治兩個方面進行認真考慮」,明確表示反對北韓進攻南韓。

中國和北韓是唇齒相依的鄰邦,歷史上兩國便有著長期而又廣泛的交流。在反抗以日本為代表的法西斯侵略中,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書寫了兩國的戰鬥情誼。

僅在抗日戰爭中,便有無數北韓革命者來到中國,同中國人一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可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些北韓革命者是作出過巨大的犧牲的。

在解放戰爭中,北韓又成了中共軍隊的戰略大後方和補給地,北韓人民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也做出了很大貢獻。

尤其是這三個北韓師的不少將士們,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在中國的土地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這種兄弟般的支持,共產黨人是不會忘記的。

隨著解放戰爭的行程,眼看著共產黨即將奪取最後的勝利,解放軍中的北韓族官兵回國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許多北韓族戰士認為:中國革命勝利以後,自己應繼續完成北韓的革命, 解放還在美帝殖民統治下的半壁江山,所以他們要求回國去完成北韓革命的呼聲很高,願望也很迫切。

毛澤東對北韓半島的局勢有著清醒的判斷,他曾說:「南方可能借日本人的幫助對北韓發動進攻。

如果有日軍參加,那麽就要審慎,當敵人占優勢時,為了保存自己的軍隊,最好放棄某些地區,以便在較有利的條件下包圍並消滅人侵的軍隊。

要使黨、軍隊和人民做好思想準備,出現這種形勢是可能的,這並不意味著民主北韓的失敗,這僅僅是戰略轉移」。

這個時候,解放戰爭態勢已明,國民黨在軍事上已經無法與解放軍抗衡,中共已經開始考慮實行裁軍,以緩解財政困難。

1949年11月15日,周恩來在同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談話時曾指出:「現在,靠國家供養的人民解放軍有450萬人,國家企業和機關的工人和職員近150萬人。

到1950年底,由於全國徹底解放,各省部隊和地方軍閥部隊編入人民解放軍,以及國家機關和企業數量的繼續增長,靠國庫養活的人數將達800萬,這是國家一個不小的負擔」。

出於這些考慮,讓這三支北韓師回國,既補充了北韓人民軍的兵源,又緩解了解放軍復原的壓力,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於是毛澤東決定將這三支北韓師全部移交給北韓,並指示由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出面與北韓協商移交具體事項。

北韓戰場上的表現

經過準備,第156師及其他各部北韓族士兵共計1.4萬余名在鄭州集結後,被整編為獨立15,以及一個團和一個獨立大隊。

1950年3月底,獨15師從鄭州出發抵達北韓元山,被編成北韓人民軍第12步兵師,由全宇任師長;另一個團則於4月初出發前往北韓,後成為北韓人民軍第18團;獨立大隊則被編入平壤機械化步兵團。

先於第156師返回北韓的另外兩個師,同樣在返回北韓後編入了北韓人民軍。原164師被編為人民軍第2軍團第5 步兵師,由金昌德任師長;原 166 師編為第 1 軍團第 6 步兵師,由方虎山任師長。

韓戰爆發後,第5步兵師沿東海岸南下,在浦項地區同韓軍3師和首都師展開了一個多月的激戰。第6步兵師則先後攻占了開城、金浦等地後,向南海岸的晉州地區進軍。

在進攻馬山時,他們遭遇到美軍第25師的抵抗,損失很大,被迫退到慈江道整編,配合誌願軍第38、41軍作戰。第12步兵師則參加了春川戰役,還曾在烏山殲滅了美軍史密斯大隊,創下了首殲美軍成建制部隊的紀錄。

這三支曾在中國轉戰南北、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部隊,在韓戰中屢立戰功,多次受到金日成的表彰。

尤其是率部橫掃北韓半島,打到北韓最南端的第6 步兵師師長方虎山,在晉州面對美軍第25師、海軍陸戰旅和第5加強團24000人、101輛坦克、2個戰鬥轟炸機中隊的反撲,利用伏擊戰術。

在鳳巖裏之戰中給了美第5加強團淪陷性打擊,失敗後的美軍把鳳巖裏稱做"流血之谷",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靠近這一地區。方虎山也因此戰,被北韓授予共和國"雙重英雄"稱號。

回中國的上萬官兵

在整個韓戰中,從中國回到北韓的三個北韓師4萬多名官兵中,在戰鬥中犧牲的約 30 %, 被俘的約 20 %,另有約 30 %從此定居北韓,但仍有10000余名官兵在戰爭結束後,陸續返回中國定居。

據統計,僅黑龍江省五常縣一個縣,便收留了209 名戰後返回中國的北韓族官兵。

在以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 中、朝兩國用鮮血凝結的革命紐帶和情誼,無疑是這些北韓族官兵選擇在戰後回到中國定居的最根本的原因。

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帝國主義對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發動了數次侵略戰爭,強占了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大片領土,生活在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的北韓族人民,都受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壓迫。

兩個國家的北韓族人民早已形成了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這就造成了許多北韓族官兵願意回到東北中國的領土上生活,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很多北韓族官兵在回北韓前,已在中國東北戰鬥和生活多年,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回國時,家人與孩子並沒有與他們同行,仍然留在東北。所以戰後他們選擇回到家人的身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北韓族官兵在中國戰鬥期間,已經自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身份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至高的榮譽。但他們回到北韓後,卻被告之要他們放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身份,辦理轉黨手續,成為北韓勞動黨黨員。

這是一些北韓族官兵不能接受的。雖然北韓方面為此還專門請中共派人去做了他們的工作,才使轉黨工作順利進行,但在他們的心裏,仍然存在著芥蒂。

北韓族官兵的國籍問題

至於這些北韓族官兵的國籍問題,在當時也並不是問題。

早在1945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就曾決定:「對於僑居東北的南韓人民之生命與合法的權益,應予以合理的保護。在土地改革時將同等對待東北地區的北韓人和中國人,分配一樣多的土地。」

對北韓人分配土地的政策,也得到了在東北的北韓人的支持。在隨後的土地改革中,約90%的北韓人獲得了分配的土地。

1946年1月起,中共對這些北韓人取得中國國籍的問題也給予了特別的關註。

1946年1月1日,中共延邊專員公署宣布,「希望擁有中國國籍的南韓人獲取國籍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這也是中共將東北韓人在法律上少數民族化的第一步。

隨後,東北局開始對東北地區的北韓人采取淡化北韓色彩的措施,強調其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身份,並在北韓義勇軍組織中取消了「北韓」這個稱呼。

北韓義勇軍也在吉林省梅河口召開會議,決定將北韓義勇軍編入「東北民主聯軍」,「北韓獨立同盟」改名為「東北韓人民民主聯盟」,並接受中共的直接指導。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時,東北推選的代表中,就有不少是北韓族人。這些人是以中國境內的北韓族,而不是以北韓人的名義參加政治協商大會的,所以可以肯定,當時有不少北韓族官兵,早就已經加入了中國國籍。

1953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再次發出指示,對沒有獲得中國國籍的東北韓人采取降低國籍獲取條件的措施,1949年10月1日前在中國居住的所有北韓人一律都賦予中國國籍。

10 月1日沒有居住在中國的北韓人,只要未領有北韓公民證者,乃算是中國籍北韓族;如劃分不清者,應根據自願原則處理。

對於這些北韓族官兵的子女,無論其在中國境內或北韓境內所生子女,都為中國籍北韓族。中共中央的這一決定,為這些北韓官兵獲得中國國籍大開了綠燈。

這一政策釋出後,時任延邊黨委員會第一書記的朱德海高興地說:"現在北韓族中說中國不是祖國的人不多了!」

朱德海本人就是一位定居中國的北韓人,他的原籍是北韓會寧郡八乙面。1920年,九歲的他隨祖父搬到中國延吉定居。

1929年秋,18歲的朱德海參加革命,並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第三團後方留守處黨支部書記。

1936年,他被派去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1939年9月回延安,任八路軍359旅八團特務連指導員。

日本投降後,朱德海來到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支隊政委,後於1949年出任延邊地委書記。 1955年任延邊北韓族自治州委第一書記、延邊軍分區第一政委等職。

他是參加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北韓族代表,參加過開國大典;也是在東北生活的北韓人的代表,代表著從北韓來到中國的那批新的中國公民。

到了六十年代初,在東北生活的所有北韓人幾乎都擁有了中國國籍。如今這些人已漸漸老去,但他們的後代目睹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無不為自己是一名北韓族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參考資料:

金東吉:【戰後中國東北韓人「北韓族」化的過程】

金景一:【關於中國軍隊中北韓族官兵返回北韓的歷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