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沒有火柴和打火機古代,那些浪跡江湖的大俠為啥能隨時隨地生火?

2024-01-01歷史

使用火是人類與野獸的一大顯著的區別 而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元謀人則早在170萬年前就已經肯定開始用火了。

那麽在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古代,除了原始的鉆木取火,人們是如何生火的呢?

1,火寸條

北宋名臣陶谷在【清異錄】中提到過:

「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

大概意思是說夜裏要起床,光點火都要很長時間,於是有人用杉木條整個放在硫磺裏侵染,儲存起來備用。那時的人們將此稱為引光奴,後來這種東西進入市場售賣,更名為火寸條。

元朝明初的學者陶宗儀在【輟耕錄】裏記載:

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

陶谷和陶宗儀說的已非常接近現代火柴,因此有人說這才是火柴的原型,但這時候的火寸條自身不能生火,同樣需要火刀火石撞擊產生的火星才能生火。

2,火折子

火‬折子,被稱為古代黑科技。 火折子的使用原理非常簡單,利用了化學上的復燃——即可燃物在缺氧環境中不徹底熄滅,一遇到富氧環境就能夠重新燃燒。

雖然原理簡單,但火折子制作起來卻很麻煩,古人將白薯蔓在水中浸泡後取出捶打,而後加入棉花蘆葦等再次浸泡捶打,曬幹後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最後取出擰成繩子用紙裹好,點燃後放入竹筒裏蓋上蓋子,人為造成缺氧使之不能充分燃燒,等到用的時候拔開蓋子吹燃或者搖晃使其與空氣充分接觸就能復燃。

由於原料昂貴制作過程復雜,古代一般只有權貴才能用得起火折子,所以古裝電視劇中窮人家還用火折子是不符合實際的。

3,火鐮與火石

當然啦,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得起「火折子」,只有達官貴人才有能力購買「火折子。」 那麽,普通老百姓就會使用「火鐮」。

火鐮由:"火刀、火石和火絨"三個組成,其原理和火石差不多。就是:"火鐮與火石摩擦使之發熱,然後用力向下猛擊火石,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從而獲得火。

其憑借‬價格低廉使用方便成為中國古代主要的生火方式,【水滸傳】中第84回就寫到:自有引火的藥頭、火刀、火石、火筒、煙煤藏在身邊。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文化也在遭受這猛烈的沖擊, 當時人們紛紛以學習西洋人的生活為榮,以墨守成規為恥,這讓火鐮這種過時的器物,從身份的象征變成了落後的「鐵證」。

4,陽燧取火

古代還有一種利用聚焦太陽光生火的工具——陽燧。陽燧可以看作是一個大凹面鏡,能聚集太陽光到一點,引燃生火材料。類似陽燧的生火工具在其他古文明中也較為常見。

而且,因為陽燧靠太陽生火的作用,被古人視為能與天地相通的器品,被古人認為它有趨吉辟邪的作用。 所以從漢代開始,古代的婚典禮儀規定的三十件聘禮中就有陽燧。而陽燧也被做的精巧華麗方便。

2006年10月11日上午10時,一面直徑1.4米、通體厚4厘米、重1.2噸的世界特大「虢國陽燧」在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博物館成功頡取天火,從而驗證了【 周禮 】等史誌「陽燧以銅為之,向日則生火」的記載。

不過自從火柴從西方傳入中國後,上述生火工具便慢慢結束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