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蜀漢前期最高軍政機構的演變

2024-01-27歷史

劉備占領四川前後曾長期使用朝廷授予他的「左將軍」稱號,其最高軍政中樞機構亦名為「左將軍府」,平時的庶務由諸葛亮與助手董和代為署理。胡三省註:「署府事者,總錄軍府事也。」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劉備表請立為漢中王,其左將軍府改稱為大司馬府,並在兩年後他稱帝時予以撤銷。

劉備的大司馬府與以前的左將軍府相比,其情況發生了以下變化。其一,由先主自己主持治事,不再委托別人。

在此前的五年內,劉備有很長時間不在成都,他先在建安二十年(215)領兵東下,與孫權爭奪荊州的江南三郡,後又坐鎮江州指揮張飛等反擊入侵巴西的張郃所部。

建安二十二年(217)冬,劉備率諸將北赴漢中作戰,至二十四年(219)七月戰役勝利結束。 在他領兵外出期間,成都的左將軍府由諸葛亮代理署事,全權處置,包括州郡重要職務的任免,例如使楊洪取代法正的蜀郡太守。

而劉備稱漢中王後, 「於是還治成都」 。表明此後的大司馬府是由諸葛亮、董和等辦理日常庶務,而軍國要事則由劉備自己處治,直到在他稱帝後撤銷該府之時。其二,建立尚書台,分割了大司馬府的部份權力,並最終將其取代。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劉備的左將軍府改稱大司馬府之後,又成立了尚書台,任用法正為長官。「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 」法正擔任此職僅僅一年,隨即由謀士劉巴繼任。

東漢中央政府的尚書台設定於宮內,收納公卿百官的章奏,轉交皇帝批復後下發給各部門執行,其地位與作用非常重要。如李固所稱:「尚書出納王命,賦政四海,權尊勢重,責之所歸。」這個部門總理全國事務 ,以尚書令為主官,副職為尚書仆射,下設五曹。

如安作璋、熊鐵基所言: 「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府到民間,從國內到國外(從內地到邊境)所有的事都管到了,可見其職權範圍是很廣的。」

劉備在成都仿效漢朝制度,建立這樣的機構,勢必會將大司馬府,即原來的左將軍府的許多業務與職能轉移到尚書台。劉備為什麽要在大司馬府之外建立尚書機構呢?筆者分析應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要為蜀漢建國、正式稱帝預做準備。當時曹操已經自稱魏王,在鄴城設立公卿百官,其篡奪漢朝的野心路人皆知,獻帝被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在這樣的政治形勢下,胸懷大誌的劉備亦步亦趨,也企圖在不遠的將來建立王朝,登極稱尊。封建國家機器是一個龐大繁雜的組織,尚書台是它運轉所必需的中樞機構,它和公卿百官的建立和運作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為此劉備需要抓緊時間籌建若幹政府機構,以免臨時倉促,尚書台是其中最重要的部門。此外,劉備還建立了許多官僚組織。例如任許靖為太傅, 「用荊楚宿士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柱為光祿勛,(王)謀為少府」。

這些都是劉備在大司馬府之外另設的公卿官員。由此可見,劉備稱漢中王,建立公卿百官機構和尚書台,是從軍府這種臨時性地方政權轉型為封建國家的必要步驟。後來劉備稱帝,基本上沿用漢中王時期設立起來的官僚系統進行統治。

其次,另建一個脫離公卿等外朝官員的中樞機構。東漢自開國皇帝劉秀始,設在宮內的尚書台就成為君主削奪三公九卿權力,實行獨裁統治的禦用工具。

仲長統曾說: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李賢註:「台閣謂尚書也。」尚書台控制著公卿百官的章奏上傳與皇帝詔書誥命下達的渠道,不僅了解國家機密,而且還能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發表意見,參與並影響天子的裁決。

如陳忠所言: 「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陵遲以來,其漸久矣。」

劉備在稱漢中王後建立的尚書台,其長官尚書令由法正擔任,他在劉備奪取四川的戰爭中屢獻計謀,立有大功,故深受信任。

後來他又策劃並參與指揮進攻漢中、上庸獲得成功,致使劉備對其言聽計從,這方面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繼任法正為尚書令的劉巴(字子初),也是蜀漢少有的智謀之士。

諸葛亮曾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枹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尚書台的官員還有楊儀,他原來是關羽府內功曹,「遣奉使西詣先主。

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辟為左將軍兵曹掾。及先主為漢中王,拔儀為尚書」。再如任尚書郎的蔣琬,諸葛亮稱他為 「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 。綜上所述,劉備選用的尚書台官員都是極為精明強幹之人,由此可見這一機構的重要性。

那麽,劉備建立尚書台的目的是否也和光武帝一樣,是為了削奪公卿的權力呢?答案應是肯定的。曹丕篡漢稱帝之後,劉備也在群臣勸進下登極。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蜀漢雖然建立了公卿百官,但是與漢朝制度有所不同。西漢丞相「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府內屬下有長史、司直與諸曹吏員共三百余人。

東漢不設丞相,立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亦有公府,各設長史一人,掾史屬與令史及禦屬數十人。而蜀漢建國後的諸葛亮雖出任丞相,卻沒有開府治事,手下並無掾吏幕僚。

這一情況引起了史家的關註,單敏捷即指出:「劉備時期諸葛亮一直沒有自己的屬官,無論是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還是丞相,我們都看不到有關軍師僚屬或是丞相掾屬的記載。」據歷史記載,諸葛亮是在擔任丞相的第三年,即劉禪繼位當年(223)才有了自己的相府。「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劉備稱帝之前,諸葛亮先後以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署大司馬府事,劉備稱帝後大司馬府撤銷, 「(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即在尚書台與尚書令劉巴共同處理政務。由此可見,劉備立尚書台的最終目的是取代原來的左將軍府與大司馬府,並且把處理軍政要務的中樞機構遷至宮內,設在自己身邊以便操縱。

就某種程度來說,他在加強君主集權方面超過了東漢的諸位皇帝,因為自光武帝以來雖然 「事歸台閣」 ,但東漢三公還有自己辦公的府署。劉備卻只設立丞相、司徒二公,且不建公府,諸葛亮必須到尚書台去辦公,可見劉備削奪丞相及外朝權力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諸葛亮雖是劉備的股肱之臣,但從劉備占領成都到後來東征孫權的活動來看,他與諸葛亮的關系有疏遠的傾向,而且懷有某種程度上的戒心。諸葛亮剛入先主幕下時,兩人非常親近,劉備自稱: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後,他外出用兵時留諸葛亮鎮守成都,主持後勤供給與根據地之安全保障,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體現出他作為股肱之臣的地位與信任。

但是另一方面,劉備又對諸葛亮有所疑慮,很少讓他參與軍事與外交方面的決策事務,致使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未能完全發揮。王夫之因此批評劉備「且信武侯而終無能用也」。

何茲全曾指出: 「後來的兩次大戰,爭漢中和爭荊州,劉備都是自己負責,沒有帶諸葛亮做參謀,更足以說明諸葛亮的地位。

爭漢中,是劉備和曹操之間的一次大戰,劉備沒有帶諸葛亮,去的是法正。關羽死後,劉備傾全力去和孫權爭荊州,這是劉備生死存亡的大關,也是劉備獨往,沒有帶諸葛亮。」

由此認為, 「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只是受命而行的行政能臣,並不是協助劉備決策的人;特別在軍事方面,還不是贊助劉備決策的人」 。法正死後,劉備執意東征孫吳為關羽復仇,拒絕了群臣的苦諫,諸葛亮卻對此未加勸阻。

後來兵敗猇亭的訊息傳到成都,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胡三省評論道:「觀孔明此言,不以漢主伐吳為可,然而不諫者,以漢主怒盛而不可阻。」這也表明他們的關系已不像起初那樣如魚得水。

劉備對諸葛亮的擔心,集中體現在他臨終前的囑托裏。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後人對此解釋不一,如陳壽認為是相得之言,「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康熙皇帝說是「猜疑語」,孫盛則斥為「備之命亮,亂孰甚焉!」指出這是權術中的「詭偽之辭」,很容易產生誤解和動亂。

王夫之則認為這不是孤立的事件,聯系此前有關種種情況,說明劉備盡管對諸葛亮委以重任,但確實有防範之意,又不理解他一貫主張的聯吳抗曹方針,因而限制了諸葛亮才幹的發揮。「先主之信武侯也,不如其信(關)羽,明矣。

諸葛子瑜奉使而不敢盡兄弟之私,臨崩而有‘君自取之’之言,是有武侯而不能用。」 由此看來,劉備稱漢中王後立尚書台,稱帝後撤銷大司馬府,致使諸葛亮名為丞相,卻連自己的公府和僚屬都不能擁有。

由此可見,蜀漢尚書台的建立,具有削奪公卿(主要是諸葛亮)權力的作用。不過這種限制,只是在劉備駐蹕成都時才會發生作用。

由於蜀漢人才匱乏,找不到能與諸葛亮比肩的俊傑,一旦劉備領兵外出征戰,尚書台只能派出少數人跟隨前往,即建立隨軍的「行台」。鎮守益州與主持成都尚書台的工作,還是要交給諸葛亮來負責,使其成為劉備在後方的全權代理人。

章武二年(222)閏六月,先主在猇亭兵敗後退守永安(今重慶市奉節縣),並未撤回成都。他在當地大建宮城,調兵遣將加強峽口的防務,還想伺機收復荊州的失地。

洪武雄認為「劉備初似有長駐永安之意」可以信從。另外,劉備又將尚書令劉巴召至永安。譚良嘯據此指出: 「劉備駐白帝城後既建行宮,同時將尚書台移來,作為自己身邊處理朝政事務的機構。」

也就是說,設在永安的已經不是過去臨時性質的隨軍行(尚書)台,而是正式的尚書機構。後來劉巴去世,劉備又召李嚴來繼任此職。「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羅開玉對此評論道:「劉備是要在身邊重新建立一個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尚書’機構,這機構就由李嚴總負責。

諸葛亮在成都對軍政事務的處理意見,要透過李嚴的機構後才能到達劉備那裏;劉備的旨意要先透過李嚴的機構才能到達諸葛亮的機構裏!這對諸葛亮及其在成都的‘尚書’班子都是重大威脅!

劉備的這一舉動,不僅含有要培植李嚴力量,要他與諸葛亮分權之味,也是當時蜀漢朝廷中重大人事變動的訊號……東漢尚書令取代丞相之事,方離去不遠,完全可能在蜀漢重演。」

如果說劉備出征時讓諸葛亮在後方主持尚書台工作是形勢所迫,不得不這樣做;那麽先主回國後即調尚書令到永安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將最高軍政中樞機構留在自己身邊,以便就近控制,不受他人操縱,而諸葛亮「錄尚書事」的職權遭到了削弱。

但是,劉備回到永安後不久便病情加重,至章武三年(223)四月病逝。他在臨終托孤於諸葛亮,任命其為首輔大臣。

而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獨攬大權,蜀漢全國的軍政要務均由丞相府處置 ,尚書台隨即成為有名無實的機構,由此改變了此前的政體結構與劉備削奪外朝官員權力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