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有心要殺劉伯溫,劉伯溫高呼我有個字不會寫,結果保住一命

2024-04-27歷史

身為平民出身的開國君主,朱元璋的生涯可謂波瀾壯闊。他自貧困的家境出發,連寺廟生活都難以維持,最終卻踏上了九五之尊的皇位。這不僅僅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更體現了他超乎常人的手腕與心機。

朱元璋,這位從平民階層崛起的開國皇帝,歷來評價褒貶不一。有人欽佩他的非凡成就,視他為一代英主;也有人批評他建立明朝後的殺戮行為,認為他過於殘忍。歷史的真相或許難以定論,但朱元璋的影響和地位無疑不容忽視。

朱元璋晚年,為穩固子孫皇位,削弱老臣勢力,巧立名目,誅殺開國功臣。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終因權力之爭,落得悲慘下場。

劉伯溫,這位曾經伴隨朱元璋一路征戰的智囊,不僅在朝堂上享有盛譽,更在民間傳頌一時。然而,正是這份卓越的聲譽,讓他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隱患。

【劉伯溫的功績】

自明朝開國以來,劉伯溫深得朱元璋信任,身兼禦史中丞與太史令二職。他上任後,以鐵腕手段維護法紀,對違抗者嚴懲不貸,尤其是對失職官員,懲罰更是嚴厲。由此可見,劉伯溫在明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劉伯溫的公正無私深得民心,他如鐵面判官般捍衛著底層民眾的權益。然而,這種剛正不阿的作風卻觸動了朝中許多貪圖私利的權貴,即便他的決策都依法行事,依然難逃這些權貴的忌恨。

明太祖朱元璋巡視在外,京城重任交由劉伯溫與李善長。中書省李彬被禦史指為貪婪作惡,其乃李善長之寵兒,平素威風八面。然而,朱元璋並未因私情而偏袒,對李彬之罪行嚴懲不貸,彰顯其公正無私之威。

李善長運用多年同僚的情誼,向劉伯溫為李彬求情,但劉伯溫不為所動。為了達成目的,劉伯溫借京城祈雨之機,向朱元璋請示處置李彬,他認為懲治此等惡徒後,天公必會降下甘霖。

劉伯溫深諳天機之術,朱元璋欣然答應其所求。得令之後,劉伯溫行事果斷,不給李善長反應之機,便斬決了李彬。

李善長得知李彬遭遇不幸時,痛心疾首。自那時起,他對劉伯溫心生怨恨,屢次設法陷害。劉伯溫卻以寬容之心相待,不念舊惡,一如既往地秉持公正。

朱元璋對李善長的不滿如暗流湧動,有意嚴懲之。他試探劉伯溫,期待他能順勢而下,助自己一臂之力。卻不料劉伯溫心如止水,毫無波瀾。

劉伯溫出人意料地像個旁觀者,冷靜地為朱元璋剖析局勢。他強調李善長雖有微瑕,但作為朝中重臣功勛卓著,威望高重,不宜過分懲罰。朝中需李善長此類人物,調和排程。

【劉伯溫的危機】

劉伯溫,這位大公無私的智者,所作所為皆以大局為重,讓人敬而遠之。他如一座孤峰,冷峻而堅定,令人既生畏又生敬。明太祖朱元璋亦是其中之一,對他既恨又敬,無可奈何。

那時,朱元璋已步入暮年,正著手為子孫後代奠定基石。第一步,便是逐步解決朝中威望卓著的老臣,以免他們威望過高,令子孫難以駕馭。

劉伯溫以公正嚴明的態度,深得民心,威望日增。然而,朱元璋卻因此心生忌憚,擔憂劉伯溫勢力過大,難以控制。他決定找個借口來打壓劉伯溫,以遏制其日益增長的威望。

聞聽朱元璋的雄心壯誌,馬皇後私下密告劉伯溫,盼其審時度勢,適時隱退。劉伯溫聞訊,驚恐之情溢於言表。

離別總令人傷感,劉伯溫目睹眾多舊友相繼離去,如今自己也將步入這一命運。多年辛勤付出,終究難逃此劫,心中既恐懼又悲傷。然而,經過一夜深思熟慮,劉伯溫終於尋覓到一線生機。

次日早朝,劉伯溫姍姍來遲,朱元璋果然因此責怪。劉伯溫卻不急不躁,解釋稱昨晚起草奏疏時,一字難住,冥思苦想至深夜,因此未能按時休息,導致今日早朝遲到。

朱元璋心生好奇,究竟是何字能讓劉伯溫也犯難。劉伯溫學識淵博,熟知天地之秘,卻在此字前止步。他坦言不知如何書寫,只知是「赦」字,期盼朱元璋能指點迷津。

朱元璋輕松表示此事易如反掌,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一個「赦」字賜予劉伯溫。劉伯溫接過字後,立刻跪地叩首,以示感激。朱元璋瞬間領悟,劉伯溫早已洞悉其心意,以這種方式求的赦免。

盡管朱元璋心有不甘,但君無戲言,一旦「赦」字出口,覆水難收。劉伯溫則明智地抓住了這難得的「赦」字,立即向朱元璋請辭還鄉,從而暫時逃過一劫。

劉伯溫的結局並未如他的智謀般風光,反而在權謀的漩渦中黯然落幕。他曾為明朝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卻因卷入宮廷鬥爭,遭受猜忌與打壓,晚年飽受病痛折磨,於淒涼中離世,一代智者,終成歷史的遺憾。

劉伯溫巧妙地從朱元璋那裏求得「赦」字,順利攜子返鄉。然而,朱元璋貴為天子,豈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意願。即便劉伯溫已返鄉,他的行蹤仍受朱元璋嚴密監視。

某日,劉伯溫因風寒病倒的訊息傳到了朱元璋耳中。朱元璋即刻派遣與劉伯溫素有嫌隙的胡惟庸,帶著禦醫前往探望。劉伯溫驚訝不已,即便已辭官歸鄉,朱元璋的掌控仍未解除。

劉伯溫誤以為皇帝對他關懷備至,便囑咐孩子妥善招待遠道而來的禦醫和胡惟庸。待他們離去後,他按方抓藥,但服用後卻疼痛無比,不久便病重不起。

劉伯溫含蓄地向朱元璋透露了自己的病情,但朱元璋卻輕描淡寫地勸他安心休養,毋須掛懷。劉伯溫心中一沈,明白了這是朱元璋的暗示,他無法逃脫這一劫,只能在家中靜待生命的終結。

劉伯溫究竟因何而終,是朱元璋的陰謀還是胡惟庸的背叛,或是真身患絕癥,無從得知。但劉伯溫的生平警示我們:世事復雜,人心難測,莫輕信他人,需保持清醒與機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