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鄧子恢與毛主席爭論幾小時,不久後主席批評:像小腳女人

2024-07-22歷史

文丨老白

【序】

農民要是能留一點自留地,那就有可能自己把控生活,不會讓生活來源全都被幹部掌控著。

鄧子恢在 1896 年出生於福建省龍巖縣,他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建立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先是擔任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後來又當上了全國政協副主席。

他這輩子都在進行革命鬥爭,一心為人民服務,為人光明坦蕩、做事求真務實

鄧子恢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在 8 個兄弟姐妹裏排行老二。

他 13 歲的時候,母親因病離開了人世。

不過鄧子恢學習出色,在 1917 年得到了公費去日本留學的資格,就去日本留學了。

由於資金方面出了狀況,留學才一年多就輟學回到國內了。

不過呢,在上學的時候,鄧子恢接觸到了進步的書刊,從而有了革命思想。

1918 年,鄧子恢回到福建,於桐岡小學當老師。

在 1919 年至 1927 年期間,忙著搞秘密的革命活動,還當上了中共龍巖縣委的宣傳部長。

1928 年 3 月 4 號,領導了龍巖後田暴動,還組建了農民遊擊隊,由此開始打造閩西蘇區。

被稱作「黨內的農業、農村工作行家」 。

1929 年 3 月,結識了毛主席,提前為紅四軍入閩做前期工作。

紅四軍走了以後,他努力想辦法讓毛主席再到福建來。

1929 年 5 月 23 號,鄧子恢總算見到了毛主席。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針對您這個需求我無法為您提供幫助。您可以問我一些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助您。

這段共患難的經歷造就了濃厚的革命情誼。

1930 年,鄧子恢當上了閩西蘇維埃政府的主席,可因為立三路線,被調到南方去了。

在中央蘇區,他身為財政部長,給蘇區財政的穩定執行立下了重要功勞。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鄧子恢留在南方指揮革命隊伍打遊擊,一直堅持到國共和談。

他後來成了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在皖東指揮部指揮遊擊戰爭,給新四軍的發展立下了功勞。

在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鄧子恢出任華中軍區政委,跟著野戰軍向北前往山東,為華東野戰軍的成立出了力。

後來,他成了中原局第三書記,負責主持中原局的工作,給中原野戰軍的作戰予以支持。

鄧子恢在四野入關以後,被委任為第二政委,實際上幹的是政委的活兒。他參加了渡江戰役、衡寶戰役等解放戰爭,功勞不小。

隨後,他出任華中局的第二政委以及中南局的第一副主席,接著主持相關工作,彰顯出長期主政一方的高層領導風範。

既然這人在黨內的資歷這麽深,為啥在 1955 年還會受到批評?

這所有的事情得從 1952 年講起......

1952 年年底的時候,土地改革結束了,國民經濟也開始恢復起來。

黨做出決定,從 1953 年著手施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來推進國家的工業化行程。

與此同時,新的社會矛盾不斷出現,這使得黨中央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這條總路線清晰指出了黨的任務:在過渡的時期裏,逐步達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做好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一總路線總結成了「一化三改」「一體兩翼」,其主體工作是逐步達成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兩翼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還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展開社會主義改造。

這形成了一個沒法分開的整體。

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施行,社會主義工業化也啟動了,在 1953 年,國家有計劃、成系統地對農業、手工業還有資本主義工商業展開社會主義改造。

就在那一年,中央設立了農村工作部,鄧子恢擔任部長。

鄧子恢於農村工作部按照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方針,努力推進農業合作化。

他清楚中國地方大、地形繁雜、人特別多,農民的覺悟水平也不一樣。

所以,他著重表示不能用強制的辦法,得靠耐心教導,讓農民明白農業合作化的優點,掙脫小生產的限制。

他著重指出合作化運動得穩穩當當推進,不能粗暴行事,也不能強迫下命令,得逐步實作從小往大、從點到面、從低階往高級的有秩序發展。

在三級幹部會議當中,他匯報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及糧食統購統銷方面的工作。

在調研的時候,他激勵大夥「穩穩當當往前走」,著重表示「把一步做好了再去做下一步,把一個鄉的工作做好了再去做另一個鄉的」。

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一輩子都在努力解決農民方面的問題。

雖說他為農民得到土地感到高興,可又擔心土地會在兩極分化的情況下沒了。

土地改革結束後,毛澤東發覺個體農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農村地少人又多,於是決定促使農村迎來第二次重大變革。

他借助農業合作化運動,把個體農民變成集體所有制的農民,靠集體的力量去發展生產力,讓收入提高,達成農村共同富裕。

1953 年秋天,過渡時期總路線一提出,農村的緊張局勢就緩和了。

不過呢,工業跟基礎建設增長得太快,使得農產品出現了供應滿足不了需求的情況。

在跟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陳伯達、廖魯言的兩次交談裏,毛澤東表明了想要加快農業合作化行程的想法。

他這麽講的:

在符合條件與章程的情況下,只要是自願的,有厲害的領導骨幹,能有效運轉的組織,就好比韓信領兵,那是越多越好。特別是在農村,要是社會主義不主動去占住地盤,資本主義就會占了去。

在 1953 年以及 1954 年,主席跟鄧子恢的交流挺多的。

雖說鄧子恢年紀比主席小,可主席卻叫他「鄧老」,還講他是農工部的「統帥」。

在互助組和初級合作社這塊,主席跟鄧子恢看法相同,但是呢,到了 1955 年,兩人在初級社的數量上有了分歧,主席說要翻一番達到 130 萬,可鄧子恢堅持不能超過 100 萬。

與此同時,鄧子恢倡導推行「四個自由」的理念,分別是僱用自由、借貸自由、租佃自由以及貿易自由。

他覺得,這些自由屬於資本主義,不過在新民主主義的狀況下還是能存在的,只是有一些限制,目的是給農民在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期留一點個體經營的余地。

主席對鄧子恢的觀點感到很不滿。

有人講,不就 30 萬嘛,為啥非得死磕反對?

可鄧子恢講:「這就是我的活兒,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我都得跟主席說明白。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子恢同誌的觀點被批評和否定了。

有人把「四個自由」講成是資本主義的綱領,覺得他是站在資產階級、富農或者富裕中農的立場,犯了跟中央路線對著幹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針對您這個需求我無法為您提供幫助。您可以問我一些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幫助您。

鄧子恢在會上做了檢討。

接下來的 10 月份大會中,主席又一次像這樣批評了鄧子恢,還表揚了湖南湘潭的華書記,這個縣委書記在農業合作化上幹得挺好。

主席專門請華書記來參加會議,還講了湘潭地區農業合作化的成功經驗。

1962 年 9 月,鄧子恢在八屆十中全會結束後,其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的職務被撤銷了,之後改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位。

卸任部長一職之後,他身為政協副主席,負責主持計委的日常工作。

1972 年 12 月 10 號,鄧子恢生病在北京去世了,當時他 76 歲。

鄧子恢可是咱黨裏搞農村工作的行家,在土改工作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

這位革命者是值得被記掛的。

鄧子恢的兒子鄧瑞生談到那段日子的時候,曾經講:「那件事出來後,我們家就變得不一樣了,他被調到湖南常德中學去教書,生活完全變了。」

在那兒,他壓力特別大,特別是一面對有關父親的批判,他就特別害怕。為了不連累父親的那些老戰友,他連聯系都不敢聯系人家,就這麽過著很低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