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和粟裕原本地位相當,為何在3年之間拉開差距?2次失誤是關鍵

2024-01-03歷史

陳賡的資歷很深,甚至比許多元帥都要深。陳賡指揮作戰的能力很強,曾經一度與粟裕齊名,被陳毅贊譽為 「可以與彭、劉、林並肩的新星」 但陳賡與粟裕在後來的發展之中,兩人之間的差距卻越來越大,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呢?

經略中原

提起陳賡和粟裕,兩人相似的地方還真不少。他們參加革命的時間差不多,又一起參加了南昌起義,論及職務的話,他們參加 南昌起義 時,陳賡的職務還要比粟裕高上一頭。 彼時,陳賡是賀龍領導下的一個營長,而粟裕還只是葉挺領導下的一個警衛班長。

即便是粟裕後來出任華野副司令,成為華野實際的軍事主官時,陳賡在軍中的地位都不會比他低。盡管同時期的陳賡統領的是陳謝兵團,但這個兵團的規模卻足足有八萬余人,又直接歸中央直接領導,是當之無愧的戰略兵團。因此, 陳賡的地位與粟裕不遑多讓。

但時間過去近3年後,粟裕與陳賡之間的差距卻逐漸拉開了。這種差距在淮海戰役時就體現的非常明顯了,粟裕成為此次戰役的重要指揮者之一,華野的軍事主官,麾下共有16個縱隊。

而陳賡此時麾下只有四個縱隊的兵力,也已經不是中央直接領導的戰略兵團統帥,與粟裕之間的差距已經顯而易見。

平心而論,無論是資歷、謀略,哪怕是人際關系方面,陳賡都絲毫不比粟裕差。那麽,究竟是什麽讓陳賡與粟裕之間的差距被迅速拉開? 其實,陳賡在解放戰爭中犯下的錯誤是兩者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所在。

確山失利

1947年,是解放軍非常艱難的一年,在這種艱難的戰局之下,毛主席打算經略中原,尋機突破困局。在整個經略中原的計劃之中,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對南京形成足夠威脅, 是關鍵的一環。

因此,劉鄧大軍才會放棄已經非常成熟的根據地,丟掉了重型武器,輕裝上陣,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實作經略中原的戰略構思。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樣大的動作,自然不可能瞞過敵軍,而白崇禧發現劉鄧大軍的動向以後,很快就明白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意圖,立刻糾集重兵向劉鄧大軍所在地發起猛攻,企圖一舉破壞我軍的戰略意圖,甚至全殲劉鄧大軍。

劉鄧大軍雖然有劉伯承、鄧小平這樣的卓越指揮者,但部隊的武器裝備差,加上丟掉了重火力武器,根本就無法與白崇禧部的精銳部隊作戰。 因此,劉鄧大軍與國民黨軍剛剛交火不久,就接連失利,情況十分危急!

如果劉鄧大軍僅僅是一支孤軍,那麽此刻的劉鄧大軍處境堪憂,但好在毛主席經略中原的計劃之中,劉鄧大軍只是三支部隊的其中一支,而另外兩支則是陳粟的華野和陳謝兵團。三支部隊馳騁中原,相輔相成,此刻劉鄧大軍陷入困局, 陳賡和粟裕自然要設法相救。

而陳賡和粟裕的思路基本一致,他們不建議直接出兵援救劉鄧大軍,而是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去攻平漢路,逼迫白崇禧率主力部隊回援,從而解劉鄧大軍的燃眉之急。毛主席拍板以後,陳謝兵團和陳唐兵團合兵一處, 迅速取得殲敵9000余人的戰果,迎來開門紅。

這樣的戰果雖然可喜可賀,卻還不至於逼迫白崇禧抽調主力部隊回援,想要達成圍魏救趙的軍事目標,就要快速攻占確山縣,直接威脅白崇禧後方,迫使白崇禧回援。如果白崇禧依然不肯回援,那麽我軍自然也不介意包了他的餃子, 由此可見奪取確山的重要性。

確山守軍是敵整編第20師,這是一支戰鬥力和凝聚力頗強的川軍,曾經在藤縣重創華野的第一、第四縱隊。這兩個縱隊可是華野的主力縱隊,從雙方交手的情況來看,敵整編第20師的戰鬥力不容小覷。

但無論敵軍凝聚力有多高,武器裝備有多好,在思想層面上都不可能勝過解放軍,因為解放軍的每一個戰士都清楚自己為什麽而戰。所以,確山縣雖然有強敵駐防,但陳謝兵團和陳唐兵團完全具備攻占確山的能力, 但這一戰陳賡沒打好。

想要攻占確山縣,就必須率先搶占制高點,掌控居高臨下的火力點,從而支援整個確山戰場。陳賡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卻忽略了確山縣內三個制高點中的一個,正因為這個遲遲沒能攻下來的制高點始終掌握在敵人之手,導致我軍進攻確山縣的進展緩慢,給了敵軍馳援的時間。

而這種馳援可不是白崇禧抽調主力回援,而是僅僅派了三個師的兵力回援 ,畢竟我軍始終沒有完全攻破確山縣,敵人援軍一旦趕到,我軍勢必會落入腹背受敵的艱難境地。在這種情況下,陳謝兵團和陳唐兵團只能暫時撤退,不僅沒能實作圍魏救趙的目標,反而蒙受了不小的損失。

而陳謝兵團與陳唐兵團此次合兵作戰,最初陳賡被指定為指揮者,後來才改由陳士榘指揮。雖然此戰失利有兩個兵團地位相當,級別差不多,導致合作時無法做到得心應手的客觀原因,但陳賡是初期指定的指揮者,又在指揮過程中出現了這個失誤,因此他還是要承擔責任的。

因為攻占確山失利,直接導致劉鄧大軍無法繼續在大別山立足,為了改變大別山的形勢,就只能從長計議, 最終決定派粟裕再躍進一次。

這也就意味著,這場戰役由華野擔任主攻兵團,而中野則在側翼策應,卻沒想到劉伯承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竟然創造出了一次絕佳的大勝戰機。遺憾的是,在這個天賜良機面前,陳賡再次出現了一個失誤,導致劉伯承的謀劃只能草草收場。

好心辦錯事

1948年,陳錫聯率兵猛攻確山,白崇禧聞訊立刻命張軫兵團前往救援。但白崇禧不知道的是,陳錫聯此次攻取確山只是佯攻,目的就是為了打援,陳賡早已經率領3個縱隊和1個旅的兵力形成包圍圈, 就等著張軫兵團的五萬人馬鉆進來。

很快,對 劉伯承 的謀劃絲毫不知情的張軫兵團一頭栽進了我軍的包圍圈,但張軫兵團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發現被包圍以後立刻發起突圍。但陳賡的軍事能力很強,從容調兵遣將之下,包圍圈收縮的十分牢固,令張軫兵團成為甕中之鱉。

為了將張軫兵團分割殲滅,陳賡聯系劉伯承將主力調過來,從陳賡的東面快馬加鞭的趕來。一旦主力部隊趕過來,張軫兵團將徹底失去突圍的機會,這可是一次性全殲敵軍五萬人的戰果,無論是搶奪武器裝備,還是將俘虜吸收為解放戰士, 對中野而言都將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補充。

但在這個關鍵時刻,張軫卻耍了一個小手段,他意識到自己的電台已經被監聽,透過電台與駐紮在信陽朱其平溝通時,故意謊稱自己要繼續東進,與解放軍拼命。但實際上,他卻在電報結尾用日語告知朱其平真實目的,他要東進是假,退回南陽才是真。

而陳賡確實攔截了兩人的通訊內容,卻不認識那些日文, 誤信了張軫繼續率部東進的謊言。 由於中野主力就是從東面馳援而來,張軫如果繼續東進,勢必會和中野主力遭遇,屆時陳賡再帶兵從後面將張軫包餃子即可。

陳賡考慮到這裏,就將原本守在東面的部隊給撤了,因為守在東面的部隊是第4縱隊,兵力遠少於敵軍,又不是主攻部隊,一旦交火損失不會小。既然主力部隊從東面過來,第4縱隊只需撤走給敵軍讓路即可, 完全可以避免這次以少打多的苦戰 ,等主力趕來再以優勢兵力全殲敵軍即可。

但沒想到的是,陳賡這邊撤走第4縱隊以後,張軫兵團從讓開的道路走一段後,並未繼續東進,而是突然調頭返回鉆進了南陽,我軍再想追擊已經來不及了。

這樣一來,分割全殲張軫兵團的計劃泡了湯 ,令劉伯承頗為不滿,批評陳賡麾下的部隊 「顧慮自己部份的傷亡」 。劉伯承此言可謂一語中的,陳賡打仗與粟裕的風格相近,都屬於那種思維跳脫的類別,但粟裕指揮作戰以少勝多傷亡較大,陳賡卻總是避免這種打法,這次失誤放走張軫兵團就這一點有關系。

從此以後,陳賡的軍事生涯開始走了下坡路,與粟裕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長期擔任副手。當然,陳賡即便有此失誤,也依然是出類拔萃的頂尖存在, 勝敗乃兵家常事 ,不可能因為一兩次失誤就去否定一位將軍。

況且,陳賡的指揮造詣有目共睹,他的功勞也是名列前茅,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在上海搞情報工作,以及「哈軍工」的建立,陳賡幾乎在任何領域都有卓越的表現,這一點誰都不能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