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當總參謀長時,配備的11位副總長都有誰,為何一大半沒來上班

2023-12-10歷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4年9月,剛剛在青島開完一場軍事會議的 粟裕 接到了一通來自中央軍委的電話:「火速返回北京,有重要任務交代!」

接到這通電話之後,粟裕馬上整理行裝,乘坐第二天一大早的火車,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了北京。

而到達了北京之後,粟裕才得知中央將他叫回來的原因。

原來,中央要將粟裕升任為解放軍總參謀長。

得知這個訊息之後,粟裕向毛主席和周總理表達了自己的顧慮:「我的資歷並不算很高,而且身上還帶著舊疾,怕到時候會耽誤國家的大事...」

聽到他的顧慮,毛主席揮了揮手說道:「你的資歷在部隊當中不算高,但也絕對不算低,而且你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嘛,至於在身體和精力方面,到時候中央會給你安排其他人來輔助你的工作,你大可以放心。」

聽到毛主席的話語,粟裕也不再多少什麽,只是保證了自己一定會完成國家所交給他的任務。

10月31日,粟裕正式升任為了解放軍總參某長。

讓粟裕沒有想到得是,中央竟然給他配了足足有十一位的副總參謀長!

「眾星捧月」的總參謀長

之所以粟裕在上任之前會有「資歷不夠」的顧慮,這是因為在參加革命的道路上,能夠排在他前面的人並不少。

1955年,在全軍授銜儀式上面,最受矚目的,便是「十大開國元帥」的誕生了。

這十大元帥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其中的大部份人,參加革命的時間都要比粟裕長一些。

比如在南昌起義的時候,朱老總、陳老總、葉劍英,都是粟裕的頂頭上司,而當時只有20歲出頭的粟裕,僅僅只是警衛隊班長。

不過,雖然在資歷方面「低」了一些,但是在指揮能力和在戰場所立下的戰績而言,粟裕甚至比許多元帥還要厲害。

這也讓他成為了僅次於十大元帥的「十大大將」之首。

新中國成立不久之後,又迎來了抗美援朝戰役。

鑒於粟裕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出色表現,中央最初是想要讓粟裕來擔任誌願軍總司令職位的。

但是,在那個時候粟裕在建國前沒日沒夜地投入到工作當中,患上了難以治愈的頭痛癥,所以只能暫時放下工作前往蘇聯養傷。

這也讓他沒有參與到抗美援朝的戰事當中來,錯失了再次率領部隊為國征戰的機會。

1951年9月,粟裕調養好了身體返回國內。

這個時候正好是部隊進行第一次整編的時期,在周總理和朱老總的推薦下,粟裕剛一回國就前往總參出任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二副總參謀長並繼續兼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

在到任僅僅一個月之後,粟裕就再次接到了委任狀,被升任為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

之後的將近三年時間裏,粟裕兢兢業業地工作在自己的職位上,親自操辦了解放軍的整編任務,將初步建立的國防事業打造的井井有條。

1954年10月,總參謀長 聶榮臻 被調到中央軍委擔任副主席。

恰逢這個時候,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改編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在經過中央軍委的一直討論之後,粟裕頂替聶榮臻,出任了解放軍總參謀長的這個職務。

由於當時部隊剛剛改編完成,為了配合好粟裕的工作,中央專門從各部門調來了十一位將軍來輔助他的工作。

他們分別是黃克誠、張宗遜、陳賡、李克農、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

一位總參謀長,十一位副總參謀長,這樣的配置即便是放眼世界各國也難以再找到第二個。

這也讓粟裕享受到了一把「眾星捧月」的滋味。

不過,在真正前往總參主持工作的時候,這十一位副總參謀長僅僅只來了四位,剩下的七人都沒有來。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參與工作的四位「副總長」

雖然看上去是11個人來輔助自己的工作,但是粟裕知道,這些將軍大多數都有公務在身,所以真正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參謀工作的可能只是一部份人。

正如他所料,在十一人當中,只有李克農、張宗遜、張愛萍和陳賡四人來到了總參。

然而,哪怕是這四個人,在來到總參工作的時候,也同樣是「身兼數職」。

首先是負責主持情報工作的 李克農

這位有著「特工之王」稱號的開國將軍,革命時期曾在地下戰場上與日本的「特高課」以及國民黨的軍統、中統等特務機構鬥得水深火熱。

諸如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賢二、戴笠、毛人鳳等人都曾經是他的手下敗將。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李克農又主持建立了中央軍委總情報部,繼續從事著戰場情報工作,在抗美援朝時期為誌願軍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由於當時中國的情報部門還為修建完善,所以李克農雖然前來工作,但是能夠為總參付出的精力並不多。

張宗遜 則是在建國之後出任了軍委軍校部部長。

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在組建全國的軍校建設,這是為軍隊未來所拼搏的大事,所以同樣要花費許多身心精力。

他在總參日常能處理的工作也很少。

而其他兩位前來工作的副總參謀長雖然提供的幫助比上面兩位多了一些,但是也十分有限。

陳賡 是部隊裏數一數二的「大忙人」。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先是率領顧問團前往越南,幫助越南人民軍對抗法國侵略者,回國之後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北韓戰場,出任誌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與美軍交戰。

1952年7月,從北韓戰場返回國內之後,又被毛主席親自任命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負責主持建立這座對中國的軍工事業有著極大推動作用的軍事學院。

在前往總參工作之前的幾年時間裏,可以說陳賡幾乎沒有得到過片刻的休息時間,經常讓自己在超負荷狀態下進行工作。

不過,陳賡在性格上天生就「樂於助人」,喜歡做奉獻,雖然自己的任務同樣繁重,但是在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之後,仍然是經常跑到總參幫助粟裕解決遇到的問題。

這也讓他成為了出現在總參次數最多的副總參謀長。

最後一位來總參上班的是 張愛萍

張愛萍可以稱得上是解放軍海軍當中的領頭者了。

在渡江戰役的時候,中央下令讓他組建了我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海軍。

後來,張愛萍又親自創辦了我軍第一所海軍學校及第一個海軍技術研究指導機構━━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

建國之後,張愛萍一直率部投入到東部沿海的剿匪作戰行動中,為國家收復了多個島嶼。

1954年9月,在張愛萍被任命為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時候,他都還在前線指揮著大陳列島的作戰行動。

1955年1月,在指揮了我軍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成功攻占一江山島、解放了浙東沿海全部敵占島嶼之後,張愛萍才終於騰出空閑來,前往總參報道。

不過,由於當時需要經常前往國防部向彭老總匯報工作,所以粟裕也讓那個張愛萍直接搬到樓上的國防部辦公層處理公務。

這也讓他只能騰出一半時間來參與到總參的工作當中。

實在「騰不出手」的七位將軍

如果說以上四位將軍都能夠從繁忙的工作當中擠出時間來主持工作,那麽其他七位將軍則是忙得難以抽開身。

首先是「身兼數職」的三位將軍。

他們分別是 鄧華 楊成武 彭紹輝

1952年春天,在彭老總返回國內治病的時候,鄧華接過了北韓戰場的重擔,指揮了秋季攻勢。

回國之後,他又擔任了東北軍區副司令員以及後來的沈陽軍區司令員,全神貫註地投入在東北邊境的國防事業和工業建設當中。

楊成武雖然人在北京,但是卻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以及防空軍司令員的職務,直接對中央和首都的安全負責。

在他的崗位上容不得有半點馬虎。

彭紹輝則在大西北擔任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既要主持軍政工作,又要負責當地的建設工作,再加上路途遙遠,實在是分身乏術。

韓先楚 則是因為在南京軍事學院進修,在完成學業之前沒有辦法投入到工作當中。

同樣在南京的 許世友 ,則肩負著守衛東部沿海國防的重任,這片地區是當時的重中之重,所以同樣也是難以分心。

七位副總參謀長當中,只有 王震 在軍事方面的任務沒有那麽重,但是他卻要負責鐵道兵的建設工作,負責全國的鐵路修建和營運任務,需要經常跑到各地去考察。

最後一位無法來參加工作的副總長是 黃克誠

由於當時黃克誠剛被中央軍委秘書長兼國防部副部長,所以他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軍委國防部當中。

除此之外,黃克誠還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成員,除了軍事任務以外還負責考察制定國家的經濟發展任務。

所以即便是在空閑時間,也要到基層主持調研工作,更不可能有時間前往總參。

不過,在被調往軍委之前,黃克誠曾經在總參與粟裕搭檔了兩年多,在此期間為總參的建設工作貢獻了不少力量。

結語

雖然這十一位副總參謀長大多數都不能前來工作,但是他們卻無一不是忙碌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新中國的發展和解放軍的建設著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

而粟裕也並沒有因為這些副總長難以前來參加工作而有絲毫的埋怨與懈怠,反而他十分清楚這些老戰友們有多麽努力地在為國家做貢獻,所以他也細致認真地投入在自己的工作當中。

透過這件事,也能夠了解到在當時那個年代,這些開國將領們的日常工作有多麽的繁重。

如今,國家能夠如此繁榮富強,離不開這些前輩們的努力和拼搏,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這些後輩也要繼承先輩們的精神,去努力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

只要大家沆瀣一氣、團結一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終將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