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網言網語 | 「催更」語錄

2024-01-16歷史

◎林琳

據說,武俠小說作家古龍曾在朋友林清玄辦的一份報紙上連載小說,然而創作過程中古龍一拖再拖,寫了近三年仍然沒有收尾。林清玄打電話催稿,卻得到了這樣的回答:「可能永遠寫不完,因為裏面有一百多個主角,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要怎麽死才好。」林清玄催稿不成,一氣之下幫助古龍結尾:一百多個主角一起來少林寺舉行武林大會,結果少林寺下埋著地雷,所有人都被炸死了。自此,武林歸於平靜。

如今,網絡文學盛行,自媒體內容創作者與讀者可以在網絡平台上直接進行交流,對作者「催更」不再是編輯的特權了。當我們瀏覽評論區時,恐怕要感嘆,這屆網友的催更水平糊編輯比起來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點開網站,除了滿屏大寫的「快更新」三字以外,委婉的讀者選擇「拎起作者抖一抖,看看還有沒有沒發出來的存貨」;激動的讀者表示:「我勸作者不要不知好歹,把工作辭了,老老實實地把這文寫完!」還有一類「戲精」讀者深情發文:「為什麽要我等,為什麽?!你好狠的心啊,你知道你現在讓我等更新會讓我整夜整夜地失眠嗎?一想起來還要等這麽久,我在午夜夢回時驚醒,手腳冰涼,我想要掙紮卻沒有力氣,我的心像被鑿了一個大洞,你在乎嗎?」在一眾催更的評論中,不乏有一兩個「理性體貼」的讀者,站出來力挺作者,而後「圖窮匕見」:「大家不要再催了,我們要的是質素不是速度,作者也需要休息,只有作者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才能給我們好好更新。但是這跟我有什麽關系?只要更不死就給我往死裏更!」催更現象一開始只是個別讀者由於創作者更新速度太慢而進行的自發催促,後來卻不斷前進演化出了各類生動的語言表達方式,演變成了讀者在評論區與他人互動的一種有趣形式。

在眾多催更語錄中,誇張辭格是最常見也最具表現力的手法。「已經過去4分鐘了,作者已經在構思結局了吧?」「第5集的稿子寫好了吧?第4集的音訊錄制完了吧?第3集的影片已經在稽核了吧?」這種突出讀者心中理想創作速度的表達實際是一種激勵,以這種不切實際的創作速度催促作者的更新。

「劇情反轉」也是「催更語錄」的常見手法。「趕緊給我繼續更完這本書,別逼我跪下來求你」,從氣勢洶洶突然變成卑微催更。「up主(影片上傳者)辛苦了,身體最重要;但這都是一小時前更新的了,差不多也該休息夠了,你說是吧?」先給個甜棗再給一巴掌,讓作者沈浸在「細致關心」中卻「猝不及防」地被催更。這些都是老套路了。

當然,在眾多網友的千呼萬喚下,許多作者已經學「乖」了,還不等讀者們前來下達「催更令」,就在評論區率先發言:「大家別急著催,我每天都在以復興號的速度寫文。」然而,就算是以復興號展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來比喻自己的更新速度,依然免不了被網友調侃:「不是吧不是吧,這時間復興號都已經繞中國兩圈了,你怎麽連下一章都沒寫完?」

如今,催更所展現出來的生動語言表達形式,已經超越了催更的本來目的,而轉變成為等待更新時讀者們的互動樂趣。然而,創作精品還是要有充足的時間,催更找樂子之余還是希望大家盡量保持寬容,否則像開頭的段子一樣,一急之下把所有的角色全部炸死就太不好玩了。

(本文刊於【咬文嚼字】2024年第1期【網言網語】欄目。)

本文題圖來自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