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6年蔣介石直言,世上能取代我的只有兩人,其中一個已經被我殺了

2024-04-26歷史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事變協定】簽訂後,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回到南京。

但是蔣介石卻突然問這些前來探望他的朋友和下屬這樣一個問題:未來能取代他的只有兩個人,一個人是毛澤東,另一個人是誰呢?」

在場諸位議論紛紛,有人猜測是汪精衛,有一部份人猜測是張學良或者李宗仁等反蔣派別領袖人物,但這些似乎都不是蔣介石心中的答案。

1937年蔣介石夫婦在廬山休養期間,國民黨陸軍上將劉建緒負責陪同保護二位安全,但蔣介石剛從西安事變的困擾中脫身。

此時疾病纏身,無暇關註眼前的廬山景色,劉建緒見狀便開口調節氣氛,半開玩笑的斟酌詢問:「那您覺得日後誰能有幸取代您呢?」

蔣介石聽罷,也是思考良久,才緩緩開口道:「其中一個還活著,處處是我的對手,另一個已經被我殺了。」

這個早已被蔣介石殺害的人是誰呢?為什麽蔣介石又會如此忌憚兩人呢?

毛蔣交鋒,蔣介石的忌憚之心

毛澤東和蔣介石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兩位人物,前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始人之一,後者是中華民國的建立者。

兩人曾經一度同舟共濟,共同抗擊日寇侵略,但最終分道揚鑣,成為了敵對的政治對手。蔣介石也果斷的承認在百年之後,毛澤東會成為代替他的人,也是他最為忌憚的人。

在二戰勝利後,隨著國共內戰的爆發,蔣介石和毛澤東之間的角逐更加激烈,首先是毛澤東的極強的領導能力和政治遠見讓蔣介石非常忌憚。

毛澤東在革命中表現出色,他不僅懂得如何組織人民進行鬥爭,還善於在政治上謀劃和決策。

而蔣介石雖然也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但他的領導風格和毛澤東截然不同。蔣介石更多地采用集權的手段,而毛澤東則更加註重民主和群眾路線。

另外,蔣介石又是一個重視道德、講究禮儀的保守派人物,他堅信孔孟之道,主張忠君、孝子、忠臣、義士的行為準則。

而毛澤東則是一個革命派人物,他提倡革命、民族獨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思想,主張透過階級鬥爭和武裝革命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的社會制度。

這種不同的領導方式讓蔣介石感到對手的強大與威脅,其次是毛澤東廣泛的人民群眾基礎讓蔣介石感到擔憂。

毛澤東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打出「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口號,獲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而蔣介石則是靠著一些軍閥和地主的支持走到了如今的位置上。從古至今的建國之道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始終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這種對比讓毛澤東更加具有親和力和人民性,而蔣介石則更加孤立和冷漠,另外便是毛澤東的軍事領導能力以及戰略目光令蔣介石心存顧慮。

在戰略思想上,蔣介石主張打持久戰,他認為只有在戰爭中保存自己的實力,才能夠最終獲勝;毛澤東則主張打殲滅戰,透過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軍主力,以取得戰爭勝利。

長征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就建立了一支優秀的軍隊,與蔣介石領導的政府軍隊多次交戰。

在抗戰勝利後,兩軍開始了國共內戰,毛澤東領導的軍隊表現出色,甚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不同領域的分歧使兩人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人民群眾心中的地位產生巨大區別,毛澤東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也讓蔣介石愈發忌憚。

從各個方面來講,蔣介石認為能夠取代他的「隱患」之一當屬毛澤東。

十年磨劍

1931年11月29日晚,一輛疾馳的汽車驟停在南京城東麒麟門外的沙子崗,從車上緩緩走下了一位年輕的軍官。

他便是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他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建立無數豐功偉績,是一位優秀的革命戰士。

但正是這樣一位剛正不阿,丹心赤誠為中國革命前途而奮鬥的一代英傑,卻於36歲中彈倒在血泊之中,不敵蔣介石的屠刀。

短暫光輝的一生猶如曇花一現,他的生命也永遠定格在沙子崗上,鄧演達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親鄧鏡人文化底蘊豐厚,是清光緒年間的秀才,在淡水鎮的一所學堂擔任教員。

當時的淡水鎮作為對外往來的重要通商口岸,大量新思想的傳播與傳統思想進行交融傳播。

鄧鏡人對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也表示認可與同情,對孩子的教育也滲透著濃厚的愛國思想與新思潮的痕跡。

從小接受愛國革命思想的熏陶,再加上鄧演達常常目睹中華民族淪陷時的種種災難與壓迫遭遇,以及清政府的懦弱與腐敗,鄧演達很小就萌生了樸素的愛國責任意識。

1910年,廣州庚戌新軍起義失敗,清軍四處捉拿反清革命戰士,在清政府的威脅之下,鄧演達和他的同級好友郭冠傑等陸軍小學堂的學生穿著軍服,胸口別著校徽。

特意避開軍警,從黃埔進城,有組織的秘密派發傳單標語宣傳反清思想,堅定並激勵人民心中的反清鬥誌。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鄧演達成為了戰場上的一員。次年再次回到學校學習,就讀於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在校以優異的成績備受關註。

1913年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對袁世凱進行討伐,同年鄧演達從陸軍速成學校畢業後果斷加入北伐軍兵站總監部衛隊營。

但「天有不測風雲」,由於炮兵叛變,北伐之路出師未捷,宣告解散,短短一個多月,「二次革命」再次以失敗告終。

鄧演達親眼目睹也親身經歷了幾次革命的失敗,也逐漸意識到建立一支強大革命軍隊的重要性。

19歲考入武昌第二預備學校,在校期間勤奮好學,學習之余經常和誌同道合的朋友探討當下時局,分析中國前景。

十年周轉於四所軍事學校,經過一番系統的學習以及三次武裝起義的鍛煉,鄧演達的革命理論,實踐經驗等方面都得到了質的飛躍,為日後正式從事革命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次反蔣,蔣介石第二忌憚的人

自辛亥革命以後,在軍事方面孫中山身邊有兩個輔佐他的風雲人物,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便是經過戰火淬煉的鄧演達。

但在1924年之前兩人一直沒有直接交集,直到在孫中山的領導之下,兩人才正式攜手與其他國民黨要員籌辦黃埔軍校,由蔣介石擔任校長,鄧演達擔任教育長。

但實際上二人中卻暗藏諸多「糾紛」。雖然他們在工作上聯系密切,可私人感情卻差得很,兩人的分歧也很嚴重。

單從政治思想上看,蔣介石極為排斥共產黨員與共青團員,並企圖將他們逐出黃埔軍校;但鄧演達卻堅定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對共產黨員懷有深切的同情。

另外,鄧演達對於黃埔軍校記憶體在的「官僚主義不良作風」,蔣介石重用不當之人縱容之行格外不滿,便選擇離開黃埔軍校去德國留學。

一年後回國又因批評蔣介石制造「中山艦事件」,雖然後來蔣介石出面澄清解釋此事,甚至還做出「懺悔和辭職」的決定。

當時的鄧演達被蔣介石兩面三刀的精湛演技所欺騙,對蔣介石的為人還抱有信任,認為只要真誠勸說蔣介石,定能讓他「迷途知返」,但事實證明,鄧演達的想法是錯誤的。

他親往廣州東山,到蔣介石的住處當面指責他違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進行一番義正嚴詞的批評,另一面他也向國民黨政界發表自己的看法。

鄧演達兼顧大局,堅定擁護國共合作的關系。

可是他這一番好心勸阻卻惹惱了蔣介石,他以鄧演達時親共分子的嫌疑而將其軟禁,後來又借機調任他到潮州分校擔任教育長。

鄧演達始終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積極投身於北伐戰爭之中,和蔣介石已經發生了第一次沖突。

第二次反蔣是在蔣介石叛變國民革命軍時發生的,蔣介石的地位日益提高,便打算將廣州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遷都南昌,但當時國民政府的決定是遷都至武漢。

鄧演達深知其中利害,再次踏上勸阻之路,希望蔣介石能仔細考慮大局,服從武漢國民政府的決定。蔣介石卻仍一意孤行,完全不領情,甚至企圖制造「兵變」暗算鄧演達。

鄧演達透過和蔣介石的長期共事,對蔣介石的為人秉性也愈發清楚,這場「遷都之爭」也漸漸暴露出蔣介石背叛革命的意圖,內部的分裂定會導致革命失敗。

鄧演達在武漢一面做著輿論宣傳工作,一邊發動恢復黨權運動,明面反抗蔣介石的獨裁專政。

他所組建的一支五人行動委員會多次發表演講,核心內容便是圍繞著反蔣鬥爭進行演說。

1927年3月,蔣介石派遣親信到武漢開展活動,私下勸說鄧演達終止反蔣主張的宣傳,並以總司令參謀長一職作為誘餌,希望他仔細斟酌其間得失。

蔣介石本以為這番收買之舉可以成功誘惑鄧演達,誰知鄧演達完全不買賬,並直言不諱:「當不當參謀長無關輕重,照蔣介石這樣領導革命,永遠不會成功!」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他也徹底暴露的他的野心和目的,之前拉攏鄧演達未遂,在南京建立「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後,即刻下令緝捕鄧演達。

蔣介石狼子野心絲毫不加掩飾,在集會中慷慨激昂的表示:為中國革命實作三民主義,奮勇前進,打倒蔣介石,打倒南京偽政府!鏟除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

鄧演達的反蔣行動在武漢進行的轟轟烈烈,但武漢國民政府卻優先北伐,不進行東征討蔣,這一舉動也為此次的反蔣行動標刻上失敗的銘印。

同年6月30日,鄧演達悲壯的寫下了留別信:【告別中國國民黨的同誌】,信中嚴苛譴責了蔣介石一系列罪行,不久又前往莫斯科,決心為中國尋找一條全新的革命之路。

第三次反蔣,也是鄧演達最後一次反蔣行動。他在充滿白色恐怖的上海高舉反蔣大旗,此時蔣介石根基深厚,勢力龐大。

上海租界也下令重金懸賞鄧演達,但鄧演達絲毫不懼蔣介石所布下的重重陷阱和阻難,他以飽滿而又堅定的革命信念在惡劣的條件之下堅持軍事策劃和政治宣傳。

他利用蔣介石內部集團的矛盾,舉辦「江西起義幹部班」試圖動搖蔣介石內部的軍事基礎。

1931年2月,蔣介石將胡漢民軟禁南京湯山,加上之前蔣介石扣押要員的舉動已經激發國民黨眾怒,此時正是推翻蔣介石政權的大好時機。

他計劃將圍剿紅軍的第十九路軍調到廣東,公開表示停止內戰。

另一邊又與廣東軍隊聯合建立反蔣基地,鄧演達則親自前往江西在臨川、清江一帶進行起義,奪取南昌,內外聯動之下推翻蔣介石統治。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一次周密的反蔣行動事關重大,勝利的曙光遙遙在望。但意外橫生,鄧演達在「江西起義幹部培訓班」的結業典禮上講話時被逮捕。

其原因是因為隊伍內部出現了叛徒,將他們的計劃全部出賣給蔣介石,這場出賣也為這位革命烈士的生命畫上了句號。

碧血飛花,忠骨長存

出賣鄧演達的是陳敬齋,離開黃埔軍校後加入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又脫離共產黨逃回老家景德鎮。

1928年經人介紹加入第三黨,但沒想到在這裏既無工作又無官職,而陳為人懶散,見蔣介石懸賞20萬緝捕鄧演達,利益熏心,以經濟援助和政治掩護為條件泄密鄧演達行蹤。

鄧演達哪怕身陷囹圄也從未熄滅革命烈火,一身雄雄正氣狠狠灼燒著蔣介石的懼意,這個三次計劃謀反他的人讓蔣介石既可惜又可懼。

最終,在戴季陶的勸說之下,在寂靜的夜晚將其槍殺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為家國大義和中國前途而犧牲的革命者將名垂青史,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永遠會鐫刻忠骨英魂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