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人同在誌願軍12軍,軍長是中將,副軍長是少將,師長後成上將

2023-12-21歷史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著無數的將星,為中華民族的興起而奮鬥。尤其是誌願軍12軍,全體戰士都抱著「為了祖國甘願犧牲一切」的覺悟,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堅持奮鬥在前線。

誌願軍12軍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是「王瘋子」王近山。1930年,年僅15歲的王近山就加入了中國紅軍。在一次戰鬥中,他的頭被尖石刺穿,血流不止,最後竟奇跡般活了下來。

王近山年紀雖然不大,但打起仗來跟不要命似的往前沖,仿佛身懷銅頭鐵額,他也因此被稱為「王瘋子」。王近山不僅有勇,還有謀。在他的帶領下,培育出了三位「開國少將」——師長尤太忠、師長李德生、副軍長肖永銀。

他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卻愛看【孫子兵法】等兵書,因此對於遊擊戰、地道戰等一系列作戰策略和用兵方式深有研究。英雄總有用武之地,果不其然,在大楊湖戰役中,王近山誘敵深入,率領中野第六縱隊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主幹力量,使得敵軍軍心動搖,再趁勢追擊擊潰敵軍。

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不僅僅在大楊湖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參與了許多作戰難度大的硬戰。1949年後,中野第六縱隊改編為誌願軍12軍。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曾紹山調任12軍軍長。

1952年,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占了上風,加緊了對「聯合國軍」的進攻。在上甘嶺戰役中,雙方先後動用了十幾萬人,是抗美援朝以來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誌願軍十二軍全體戰士浴血搏擊,抗住了敵人的槍林彈雨,最終擊退了「聯合國軍」,堅守住了我方陣地。

這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局面,使得誌願軍在正面戰場上掌握了主動權。

從中野第六縱隊的司令員王近山到誌願軍12軍軍長曾紹山,二人在戰爭結束後,都被授銜為中將。然而他們手下的師長尤太忠、李德生在1988年都被授銜為上將。

李德生出生於大別山,早在1930年就已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抗戰時期參與了百團大戰、馬坊戰鬥等重大戰役。在馬坊戰鬥中,李德生不怕苦、不怕累、不退縮,親自深入虎穴探察敵情,制定了精準詳細的戰鬥方案,最終拔掉了敵人經營多年的營地,啃下了馬坊這個硬骨頭。

返回部隊後,他將自己多年的實戰經驗與毛主席軍事指導思想相結合,總結出了「郭興福教學法」,推進了中國解放軍部隊現代化的行程。他也因此受到了主席的器重,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在特殊時期,江淮大地武鬥情況嚴重,槍聲哭喊聲隨處可聞,死傷不計其數。

身為軍長的李德生抓住機會,展開了兩派大聯合談判。談判過程中他始終強調以大局為重,堅持「一碗水端平」,最終成功化解了兩派的矛盾,平息了「蕪湖武鬥」。他的一生都在為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貢獻,上將一銜當之無愧。

尤太忠少時家境貧寒文化水平較低,卻能過目不忘。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熟記了北韓地圖中千余個生僻的地名。雖身為師長,卻仍與將士們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化。在戰爭中,他也是身先士卒,英勇無畏。

1959年大饑荒,尤太忠在返鄉路上見餓殍遍地,便捐出錢財救濟那些吃不飽飯的鄉民。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即使在特殊時期,也沒有喪失作為一名軍人的底線,低眉折腰事權貴,弄虛作假搞「官僚主義」。尤少忠之品格如同寒梅般高潔,即使身處亂世依然出淤泥而不染,屹然挺立。

正是像李德生和尤太忠這樣的英雄挺起了民族和國家的脊梁,他們不懼艱難險阻為國家和民族奮鬥,哪怕犧牲也在所不惜。他們猶如黑暗中的一盞盞明燈,照亮了中國前行的道路,指引著中華民族向未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