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00年「世界第一漁港」,淪落到禁漁20年無魚可捕,堪稱斷子絕孫

2024-01-04歷史

500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約翰卡博特正在遊歷大西洋,當船只經過一個小島附近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船只幾乎被魚群包圍了,密集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

他將此情此景寫進了日誌中,感嘆道: 將石頭放進籃子裏扔進大海,籃子裏馬上就會裝滿鱈魚!

同在船上的船員更是激動地形容,說他們幾乎是 踩在魚群背上走上了岸邊

然而,500年前繁榮的景象,如今已經不再,取代的卻是死水一片,給人類留下了觸目驚心的痕跡: 這就是人類因貪婪得到的自然懲罰!

紐芬蘭漁場的歷史發現和繁華漁業

16世紀的歐洲是天主教的天下,每年有166天都需要禁食家畜肉類,這一習俗將魚類的蛋白質價值推到了頂峰。卡博特的發現立馬吸引了歐洲大批國家前往,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的一眾船隊,一時間,這個原本荒無人煙的小島,頓時變得熱鬧非凡。

在這場「海洋資源」的掠奪戰中,英國和愛爾蘭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很多人都靠販賣鱈魚幹發了大財。 甚至有些愛爾蘭人和英國人下決心直接駐紮在島上,每天早出晚歸,在淺海灘瘋狂打魚,然後將收獲的鱈魚曬成鹹魚幹,賣給來當地收購魚獲的歐洲商人。

數百年的捕魚生活已經讓這些臨時居民變成了紐芬蘭沿海的初代居民,他們甚至從愛爾蘭運來了土壤,在這裏種菜,開啟了世世代代的捕魚生活。

幾百年來,這裏的漁民安居樂業,既形成了完整的漁業發展鏈條,也有了自己溫馨的家庭,鱈魚成了紐芬蘭的第一大產業,供養著歐洲各國,但這美好的一切隨著一艘巨輪的到來,徹底打破。

紐芬蘭漁場走向衰敗的原因

二戰過後,已開發國家開始瘋狂發展經濟,其中,歐洲的冷凍儲存技術也在不斷解鎖速凍新技能,這種發展當然是人類的進步,但對於紐芬蘭漁場來說,卻成了災難。

一位紐芬蘭的老漁民回憶道:1954年,大海上來了一艘巨大的輪船,帶著超大的機動拖網和巨大的速凍冷櫃,徹底改變了鱈魚的保存方式,也徹底改變紐芬蘭的命運。

鱈魚被大量捕撈上船,不需要任何處理,直接速凍,運往各大消費市場,世界各地都能享受來自遙遠紐芬蘭的新鮮鱈魚, 這比鱈魚幹要省時省力多了,當然也比鱈魚幹掙錢快的多了。利益驅動下,紐芬蘭附近海域上的巨輪越來越多。

這對於紐芬蘭來說,是命運的重大轉折。傳統的捕撈方式量小、捕撈速度平緩,漁民們也會有意避開鱈魚產卵的季節,所以即使是歷經幾百年,這裏的鱈魚依然在源源不斷產出,但資本家的巨輪顯然胃口要大得多。

在高新技術的輔助下,這些巨輪一小時的捕撈量就抵得上傳統方式幾個月的捕撈。

就這樣,僅僅十年的光景,紐芬蘭的淺海就被捕撈殆盡,這些巨獸又將魔爪伸向了深海區。所以,紐芬蘭災難的背後,更多是人為因素,我們來總結一下:

首先是工業化現代化技術的進步,革新了捕撈技術。 我們看到,紐芬蘭海域上的巨輪,有著驚人的捕撈技術,是人工無法企及的,一方面是工業化促進了巨型輪船發動機動力等,交通工具有了巨大革新。

另一方面,冷凍技術的升級,貨櫃發明也是捕魚業走向發達的推手。這些工業化產物不僅提升了捕撈的效率,甚至可以說是海洋的殺手,眼看資源越來越少,機動拖網直接伸向海底,所到之處,幾乎沒有海底生物可逃,甚至是海底植物也破壞殆盡。

加拿大政府急功近利,資源搶奪大戰愈演愈烈。 1975年,紐芬蘭的魚類資源已經減少了6成,這個數碼嚇壞了一眾人,但他們想的不是停止和恢復,而是剩下的絕不能便宜其他人,因此他們加大了掠奪力度,從淺海去向深海區進發。

這一舉動惹怒了加拿大政府,直接出台200海裏經濟保護區政策,將他們趕出了核心捕撈區,但這並不是一個好訊息,加拿大政府趕走了外國人,卻準備了更多的拖網漁輪、更強的破冰船、更高端的聲吶技術,全副武裝,大搞現代化漁業。

殘存的鱈魚被逼入絕地,逃無可逃。即使科學家們嚴重警告,這裏的海洋生物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他們仍抱著僥幸心理,準備逐年遞減捕撈,而非立即停止。

直到1992年,面對已經枯竭的鱈魚資源,加拿大政府終於松口,下達了禁漁令,經營500年的紐芬蘭支柱產業頃刻間破產,將近4萬名漁民無處可去,雖然加拿大政府被迫給出了40億加幣補償,但祖輩謀生的鏈條沒有了,年輕人被迫遠走,無數家庭破裂,多個村鎮已被遺棄,這一切都是貪婪帶來的劇痛。

紐芬蘭漁場的掠奪大戰,不僅僅造成了鱈魚及其他軟體動物的減少,同時還嚴重破壞了海底生態,把海底變成了海洋荒漠。

如今,加拿大紐芬蘭漁場已經禁漁20多年,但島上的老人再也沒有看見魚群回歸,不僅是肆虐掠奪使得鱈魚族群殘留過少,更多的是現代化科技已經破壞了鱈魚的生存環境,從而使魚群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性,從生長到繁殖,它們都不再依賴這片海域了,曾經的漁汛,可能上百年都不會再回歸。

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個永恒的話題

慘痛的代價給了世人以警醒,大西洋對岸的挪威也險些重蹈覆轍,面對同樣的困境,挪威政府與加拿大的軟弱不同,堅決選擇了國家長遠利益。各部門頂住了利益既得者的遊行示威抗議,堅定地實施配額的嚴格管理,建立失業救助金,指導漁民去其他海域捕魚等等。

3年的痛苦等待之後,大量鱈魚群回歸,甚至超過了25年前的數量,這就是大自然對善意的饋贈。

中國的第一長河長江,也曾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長江漁業也一樣,曾經是中國的淡水漁業支柱,1954年,長江的天然捕撈產量可達43萬噸,僅僅40年,捕撈產量就下降到了10萬噸,這些年盡管進行了大規模增殖放流,依然沒有得到恢復,長江四大家魚(草魚、鰱魚、鱅魚、青魚)跟50年代比,已經減少了90%以上。

2018年九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保護張江水生生物的檔,提出了幾項水生生物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一座座水利工程大壩的攔截、工業化帶來的水域汙染、過渡捕撈及挖沙采石等人類活動,對水下植物的破壞,生物生存環境的破壞,是不可逆的。

另外,捕魚的技術也在跟著不停升級,雖然沒有西方資本「吃海」那麽可怕,但從漁網到電捕再到超聲波捕魚,對長江淡水魚類的傷害極大;大量的挖沙采石,不僅給水域帶來大面積渾濁,還讓水生植物不再生長。

2021年,國務院再次決策,長江幹流、7個長江支流、兩個通江湖泊實行10年禁漁令,2022年一年的水生生物恢復效果就很明顯改善。十年能讓很多魚類恢復自然繁殖。

結語

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始終是人類發展中的重要課題,世界第一漁場從輝煌到沒落也不過是十年的光景,作為供人類生存的自然資源,大自然自身的迴圈往復,足以供幾代人取之不盡,但利欲熏心會讓自然的迴圈斷裂,最終結果就是淪陷性打擊。

放緩人類的整體發展腳步,與大自然同頻才能謀得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