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西線),這一戰奠定彭總世界軍史地位

2024-04-08歷史

1950 年 6 月 25 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兵北韓,對北韓進行野蠻的武裝幹涉,戰火燃遍了三千裏江山。

在此關鍵時刻,彭德懷受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重托,率領中國人民誌願大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用劣勢裝備打敗了驕縱囂張、不可一世、擁有世界最現代化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創造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的輝煌,也為我軍出國作戰史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

誌願軍進入北韓後,在兩個多月時間內接連發動了三次戰役,取得入朝作戰的重大勝利。但與此同時,誌願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作為誌願軍的司令員,彭德懷深切感受到:經過三次戰役的作戰,誌願軍幾乎沒有得到什麽休整和補充,後勤補給極為困難。如再不休整補充,將難以繼續作戰。因此「誌司」決定,用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休整,於 3 月再協同人民軍發動春季攻勢。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為挽回失敗的影響,決定趁誌願軍疲勞、補給困難及裝備差火力弱等實際,采取「磁性戰」,迅速發起新一輪攻勢,全力攻打漢城,將中朝軍隊壓回三八線及以北地區,破壞誌願軍的作戰計劃。

1951年1月,「聯合國軍」集中了 5 個軍16 個師,以西線為主要突擊方向,向誌願軍 200 余公裏的防禦正面上發起了全線進攻。

擔任西線進攻任務的「聯合國軍」,以美第 1 軍轄土耳其旅、美第 25 師、第 3 師、英第 29 旅為第一梯隊,在南漢江以西展開,向漢城方向實施突擊;美第 9 軍以及騎兵第1 師、英第 27 旅為第二梯隊,向禮峰山方向實施突擊。另外美第 10 軍和南韓第 8、第5 師在南漢江以東展開,配合西線作戰。

這一次,李奇微汲取以往多路分兵、快速推進而被我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教訓,采取加大戰役縱深和主力靠攏、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戰法,將美英軍主力置於主要突擊方向的第一線,以確保攻擊取得決定性成效。

針對「聯合國軍的部署,彭德懷向毛澤東進行了匯報,並提出北撤 15 至 30 公裏設防,暫時放棄漢城和仁川。

毛澤東很快復電彭德懷,指出我軍雖面臨很大困難,但集中主力殲滅部份美軍的力量還是有的。而且此時北撤 15 到 30 公裏,時機也不成熟,因此毛澤東要求誌願軍立即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以殲滅 2 至 3 萬敵軍,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為目標。

隨後,彭德懷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並著手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要求誌願軍主力立即停止休整,西線由韓先楚指揮第38、50 軍和人民軍第 1 軍團在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堅決抗擊向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的「聯合國軍」部隊;東線由鄧華指揮第 39、40、42、66 軍,在東線橫城地區尋機實施反擊。

二、

彭德懷的作戰計劃是: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禦,鉗制「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則讓敵深入,待其態勢突出、翼側暴露時,集中主力實施反擊,爭取殲滅南韓軍 1 至 2 個師,粉碎「聯合國軍」的進攻。

1 月 25 日,西線美第 1 軍於野牧裏至金良場裏地段向我發起了猛烈進攻。敵人依仗其優勢的炮兵、航空兵以及坦克火力對我進行密集的高強度火力突擊,以期殺傷和消耗誌願軍有生力量。

擔任漢江南岸防禦任務的第 50軍和第 38 軍 112 師,在天寒地凍、糧食彈藥供應困難的情況下,憑借僅有的步兵武器和少數山炮,進行防禦阻擊,與敵反復爭奪,戰鬥異常激烈。

2月3日,西線「聯合國軍」突破並占領了誌願軍的第一線陣地。第50 軍和第 38 軍 112 師轉至第二線陣地繼續堅守防禦。為繼續阻擊敵人,彭總遂調整防禦部署,縮小第 50 軍防禦正面,加大防禦縱深 ;同時將第 38 軍主力開進漢江南岸,加強第 112 師的防禦。

2月8日起,美第 1 軍向漢江逼近,第 25 師進占仁川港;美第 9 軍則在炮兵、坦克、航空兵的配合下,輪番猛攻第 38 軍漢江南岸橋頭陣地。第 38軍部隊在異常艱苦條件下,前仆後繼,頑強奮戰,打退「聯合國軍」無數次的輪番進攻,戰鬥空前激烈。

從8日至18日,第 38 軍、第 50 軍在漢江南岸又頑強堅守了 11個 晝夜,殲敵 1 萬余人,鉗制了「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使敵未能進占漢城,並有力配合了東線誌願軍主力的反突擊作戰。

此時在東線戰場,敵人的 8 個師也向砥平裏、橫城方向發起了進攻。東線誌願軍決定采取兩翼出擊和正面攻擊相結合的戰法,實施反擊作戰。

2月11 日,東線第40軍攻占橫城以西、廣田,先後殲敵 800 余人,截斷了南韓第 8師部隊與橫城的聯系。隨後第40軍前出到鶴谷裏、夏日地區,與第 42 軍會合,完成了對橫城西北之敵的合鉗,橫城以北南韓第8 師 3 個團被誌願軍全部份割包圍,大部被殲。

2月14日,美軍出動飛機,對東線誌願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同時調美騎兵第 1 師和南韓第 6 師由利浦裏渡過南漢江增援砥平裏。為避免被敵人包圍,彭總遂下令撤出戰鬥,逐步向漢江北岸轉移。

至此,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在第一階段作戰中,我軍共作戰 23 天,殲敵 2.2 萬余人,取得了預期的結果。

三、

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我軍雖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未能打破敵人的進攻。當我軍向北轉移時,李奇微繼續用「磁性戰術」緊咬我軍,持續進攻。

面對如此局面,彭德懷決定在三八線以南組織防禦,在南起漢城、橫城東西一線,北至三八線部署兩道防線,采取兵力配置前輕後重,火力組織前重後輕的部署原則,依托有利地形實行節節抗擊,在運動防禦中消耗遲滯敵軍。

對於彭德懷的部署,毛澤東完全同意,並做出了抗美援朝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的作戰指導原則。

從2 月 19 日到3月14日,「聯合國軍」集中5 個軍共 14 個師,在炮兵、坦克、航空兵支援下,向誌願軍全線發動了猛烈進攻。誌願軍經頑強阻擊並給敵重大殺傷後,主動撤離漢城、洪川一線,轉移至三八線以北地區,繼續堅決阻敵前進。

4 月初,誌願軍第二番部隊開始向前線集結,將「聯合國軍」扼制在開城、長湍、高浪浦裏、漣川、華川、楊口、元通裏、桿城一線,同時準備部署新的反擊。狡猾的李奇微發覺誌願軍這一意圖後,停止進攻行動。至此,第四次戰役宣告結束。

在第四次戰役中,誌願軍實作了在三八線以南爭取兩個月左右時間的計劃,圓滿地完成了掩護第二番部隊開進集結的任務,共殲敵 7.8 萬余人,殲敵數量超過前三次戰役的總和,為第五次戰役的展開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後,李奇微不得不哀嘆說,彭德懷真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對手」,我要「向這位中國軍隊指揮官致敬!此刻我最大的心願,是聽到歸國航船的汽笛聲。」

四、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怎麽也弄不明白,占絕對優勢的具有國際作戰經驗的「聯合國軍」為什麽遭到如此的慘敗?彭德懷在北韓的軍事指揮也一時成了世界軍事家們所矚目和研究的熱點。

有人總結了在韓戰中,彭德懷的指揮藝術,指出他是一位以軍事家政治家的非凡膽魄影響部隊的統帥,這一點在世界各國的軍事家中極為罕見。

當北韓的戰局危急,中國的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中央原打算是讓林彪掛帥出征的,因為入朝部隊多是林彪的手下,他對部隊情況比較熟悉,對東北的情況也很了解。可是林彪卻認為,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同美國打仗是「冒險」,是「引火燒身」,反對出兵。

雖然美國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都比我們強,但彭德懷卻能看到,「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彭總的膽魄,體現的是他無私無畏的精神。誌願軍出國後,有人建議將彭總的指揮所設在安東,但彭總認為安東距前線遠,不利指揮,毅然將指揮所前移,不顧個人安危靠前指揮。他的膽量,也直接影響著指戰員的情緒、鬥誌和必勝的信心,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膽魄統兵指揮藝術。

彭德懷的指揮藝術,還在於他能靈活機動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並因地制宜地運用,既體現執行上的堅定性,又表現出靈活性。如第一次戰役是一個遭遇戰,彭德懷能根據戰場情況及時調整部署,利用我軍特有的靈活機動,打勝了第一戰。

第五次戰役以後,由於敵人企圖誘我深入,圍殲我軍,而當時由於前幾次戰役的勝利,一些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認為敵人已無力抵抗,說要一鼓氣就把美軍趕下海。可彭德懷認為,前幾次戰役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沒消滅大量的敵有生力量,而我方戰線長,縱深遠,運輸補給困難,部隊連續作戰十分疲勞,沒得到修整和補給,因此采取了機動防禦節節抗擊殺傷消耗敵人,地面防禦戰轉為地下固守防禦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粉碎了敵人妄圖在我側後登陸的陰謀。

彭德懷的第三個指揮藝術,是他能在戰爭指揮中註重關照全域,正如他的名言那樣:「戰爭的全域統帥決定局部, 戰爭的局部隸屬服從全域。因此,指揮全域的人必須把註意力放在照顧戰爭的全域上面, 而各個局部必須服從全域, 為全域的利益服務。」

第四次戰役剛開始時,「聯合國軍」人員和裝備上的優勢,不給中朝軍隊以休整的機會,展開了大規模反攻。誌願軍當時極其疲勞且缺乏糧彈, 新的增援部隊一時尚無法趕到, 遇到了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來最困難的局面。

3 月中旬,,「聯合國軍」從三面逼近漢城,誌願軍因糧彈均缺,難以固守。彭德懷為此致電中央:「為便於消滅敵人,縮短供應線,我軍已於14日撤出漢城。如敵繼續前進,擬逐步誘敵向北進至「三八線’。此一行動,可能引起國內群眾思想波動,請註意」。

在前線戰事極端緊張的時刻,彭德懷還特別強調了結束漢城對國內市場的可能影響,充分展現了他的全域觀念。

抓住樞紐作戰樞紐是對作戰行程與結局有決定性影響的中心環節,是作戰指揮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善於抓住事關作戰全域的戰略、戰役要點和作戰轉換的關節點,利用和化解戰場上錯綜復雜的各種矛盾,走出妙棋,搞活全域,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

彭德懷的指揮藝術,還體現在他能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正確地選定作戰樞紐。第一次戰役中,美第8集團軍背依清川江,以師或團為單位,分散配置在龜城、定州、雲山、球場、博川一線上,美軍與南韓軍之間空隙很多,便於我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面對這種情況,彭德懷在部署中指出:「第38軍迅速殲滅球場之敵,爾後向院裏、軍隅裏方向突擊,鉗制安州之敵,並阻擊可能由順川西援之敵,切斷清川江以北地區敵軍的退路。動作愈快對全域所起作用愈大,此是第一緊要事,其余都是第二位。此役於北韓戰局關系甚大,望克服一切困難和以巨大代價換取之。」正是由於抓住並把握好了戰場上的這些重要關節點,因而取得了在清川江地區重創美軍的重大勝利。

五、

尤其難得的是,不管什麽時候,彭德懷都不會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他總是能清醒地看到:消滅美軍不像消滅蔣軍那樣容易。由於裝備的劣勢,誌願軍即使對美軍形成包圍,也很難迅速解決戰鬥,美軍往往會在飛機、坦克、大炮和援兵掩護下,突出包圍。顯然,誌願軍要消滅美軍重兵集團,需要現代化武器裝備,需要有一個敵我力量消長的過程,這也需要時間。

因此早在1950年10月14日,彭德懷在誌願軍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上就指出:韓戰「要作相當長期的打算」。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思想是完全正確的。彭德懷在打勝仗的時候,在全域上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是難能可貴的遠見卓識。

在韓戰停戰後的1953年,北韓停戰協定即將簽字。但李承晚集團不甘失敗,堅持扣留中朝方戰俘,並狂妄叫囂要「北進」、「單獨幹」,企圖破壞北韓停戰。

面對李承晚的猖狂,彭德懷深知要解決我方被扣戰俘問題,完全靠談判是不行的,必須給李承晚集團以嚴懲。於是他向毛澤東建議,以殲滅李承晚軍4個師,拉直金城以南戰線為戰役目的,發起金城戰役。

彭德懷認為:對李承晚既要打痛他,使他無法「北進」;又要適可而止,給他留下點轉變的余地。這樣就要打得猛,打得利索,不能拖泥帶水。等他反應過來,調軍反撲時,我已站穩腳跟,轉入堅固的陣地。

按此設想,1953年7月13日我軍發動了金城戰役。經1小時突擊,全線突破南韓軍的防線,收復土地178平方公裏,殲敵5萬余人。李承晚挨了這一頓痛打之後,只好乖乖地接受停戰協定,釋放我軍被俘人員。

另外,彭德懷指揮的藝術表現在能夠正確地估量自己的戰鬥力,發現失誤以後能及時糾正,避免大的失誤。每次戰役結束後,他都要總結經驗,找出不足,避免犯錯誤,爭取主動。

總的來說,彭德懷在北韓戰場能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實事求是地看待敵人,正確估量自己,堅定不移地執行毛澤東軍事方針,堅持政治工作和軍事的一致性,最大限度調動部下的積極性,將運動戰、遊擊戰、陣地防禦戰、對峙爭奪進攻戰適時結合運用,這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正如洪學智將軍在【抗美援朝戰爭回憶】中說的那樣,彭德懷在北韓的軍事指揮藝術,永遠是軍事指揮史上的輝煌。抗美援朝這一戰,也奠定了彭總在世界軍史上的地位: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軍事家!

參考資料:

抗美援朝紀念館:【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軍事指揮藝術】

張德彬:【北韓戰場規模最大的防禦反擊戰役——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

劉朝東:【彭德懷的決策、謀局藝術】